最近,和幾個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由自主地談起自己所在國的生活現狀,無一不感慨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人的勤奮是遠超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部分中國人愛奮鬥,這可能都已經成為了一種全世界共識。當然具體到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況。但從平均來看,中國人的勤勞是第一梯度的。
我認為這也不是中國人的天性就喜歡勞動,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首先是不得不去奮鬥。我們常常自豪地說中國人口眾多,但是實際上這也造成了內部競爭的越發激烈,即「內卷」。對於很多出生於社會下層,甚至貧困家庭的人來說,要想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奮鬥。客觀來看,如果人們相信只要拼搏奮鬥就能改變命運,這樣的共識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的進步。通過勞動改變生活,而非自甘落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做外賣員、快遞員,並且能夠收入尚可,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遠比在工廠中要更有前景。
其次,社會文化使然。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奮鬥的歷史,儒家文化講求的「耕讀傳家」,根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基因中。在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人們,更加具有組織性和行動力,也更有忍耐度。這種忍耐度,可以讓人們暫時放棄享樂、休息甚至家庭,而投身於事業中。如今這樣的行為依然被視為楷模。雖然很多人反感這樣的宣傳,但不得不說奮鬥不是請客吃飯,從一窮二白到國富民強,需要的是忍耐和犧牲。如果社會不能夠發展,個人何談幸福。
再者,很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依然可以通過奮鬥來實現階層的躍升。在上世紀80/90年代,只要頭腦靈活,有拼搏的精神,取得成功是相對容易的事情。如今雖然內卷越來越嚴重,但是上升的渠道並沒有關閉。貧窮家庭的孩子只要努力學習,考入好大學,依然可以走進中產。農村的孩子去城裡打工,學好一門手藝,也可以月入過萬。當然,這樣的上升渠道是在逐漸變小的,原因就在於勞動收入分配的比例越來越低,以及生活成本包括房價越來越高。
勞動者的收入佔社會財富分配中的比例,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如果比例過低,說明財富大部分被資本收割,通過勞動致富的機會會變得更小。而高房價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之一,就在於貧窮家庭的子女奮鬥一生,可能也買不起其他家庭原本就擁有的房屋資產,對個人奮鬥的打擊是巨大的。
我們比已經先富起來的西方人更愛奮鬥,因為我們還必須奮鬥,不得不去奮鬥,我們也羨慕那樣不勞動也有充足社保的社會。一些媒體大可不必使勁抨擊人家的全民保障,一個餓著肚子的人幹嘛總是談過度飲食的危害。個人的奮鬥不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社會的奮鬥是為了建設我們的國家,兩者合而一體。如今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就在於我們勤勞不息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