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位長期住在美國修行的法師寫信給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問題。這位法師非常客氣,首先表示非常慚愧,懇切地求佛懺悔。因為當年他離開臺灣的時候,在修持上仍有許多疑難沒有解決,亟待澄清,內心中不盡掛礙之感。他為了學佛修行,已經在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法門中,摸索了大半輩子。本來學教理,研究經典;後來改修淨土,然後再習禪定;接著又學密法,大概黃教、紅教、花教都去湊湊熱鬧,經過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
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我說我很高興你遍學一切法,因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門都摸過以後,什麼都學過啦,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經歷過了。又說他念佛總想得個一心不亂的三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慎重的要我為他開示。 我建議他在修持念佛三昧,如果能做到這3點,自是陰德深厚之人,後世福德自然會來!
首先: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做到「一心不亂」。
我們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很起碼的要求。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往生西方絕對沒有問題,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這一步證得一個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同時,我們也應了解,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依佛經言,凡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這個心所造作,你學密宗也好,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全由這個心在施為。像一般道家的守竅練氣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亂不可。進一步說,假使真證得一心不亂的境界,繼續精進不已,那麼,到達最高的成就,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亂,但是這個一心不亂,同念佛法門初步意識上修得的一心不亂,是大有差別的。因此,一心不亂包括由最初念佛的一心不亂,直到最後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亂!
第二:念佛法門的普世「三根」,念「阿彌陀佛」!
念佛法門,幾千年來在中國各階層的民間社會,流傳非常普遍,所謂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中不同根器的人,皆適合修習。這是以聰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種權宜分類。我們中國佛教的淨土行者,不論三根之別,皆著重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持名念佛所依據的經典,我們大家都曉得是淨土三經中的小本阿彌陀經,行者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阿,最好別念成uo音。a是開口音,和uo的發音差別很大,念時阿──彌──陀──佛,各字音節若稍微拉長一點更佳。這一個要點,我曾經再三講過,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我們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梵文的直接翻音。這四字主要的含義是「無量光壽」,光明無量,壽命無疆,永遠不生不死。阿彌陀佛也稱長壽佛,與東方表法的長壽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彼此合一,一東一西,互通聲氣。建議諸位,將阿彌陀經和藥師經二者合併參究一下,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使人再創生命的生機,使你去惡為善,消災延壽,克服苦難。
第三:念佛法門的「心與念」,做到「心念合攏」
什麼是念?念有時也可以代表心。我們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身體上的感覺和思想上的知覺。二者合攏來,就是心,就是念。我們曉得,佛經上經常說「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什麼?我們人坐在這裡,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氣一呼出,不再進來,或者吸進來,不呼出去,生命便要終結,生命就是一口氣。
一口氣一來一往,一呼一吸之間,依佛學講,叫一念,而這一念還是粗略而言。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覺思想呢?佛經上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要靠大家去體會了。佛絕不會說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譬如我們的脈搏跳動,一分鐘七十幾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頭生滅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覺不出而已。
念佛三昧法門修持,要做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福德深厚。這也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學禪,不一定學密,不一定研究什麼天台、華嚴,一路到底就行了。今天就同大家報告到這裡,也算是對那一位在美國的和尚朋友作了交待。這個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門,人人可學,人人得益,最積陰德,福德累世,希望各位不要忽略,各位同修,法喜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