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想要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2021-03-02 阿彌陀佛

 友情連結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上面邊聽邊看更輕鬆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

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伏住見思惑,可能是觀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斷見思惑,那就是阿羅漢的水平。但是,進而還有塵沙惑。要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一品無明的境界。破一品無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證的是跟十方諸佛同一個東西了。

所以,念佛三昧也有功夫淺深的差異。

但總之,從哪下手呢?還是要從降伏、對治粗重的煩惱念頭開始。那降伏、對治,它不用其他方法(後面會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你的佛號從心裡念出來,耳根聽進去,能念的心和所念出的音聲產生一個緊密的關聯。你能念清楚聽清楚,你的心就在當下,叫念茲在茲。你的心跑了,你這個佛號是聽不清楚的。想到自己手上還有很多股票:怎麼今天是熊市啊,虧幾十萬哪!他的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是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彌陀佛,可能念成股票、股票。

所以,一定是心聲相聯,這樣念久了,你的念頭才漸漸地澄清。

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

蓮池大師站在唯識的角度,就談這個專思寂想怎麼下手。這個八識心王,心王有心所,在心王當中有八種識,你一定要把八識以及這個心所給它攝在一處 —— 制心一處。

開始是用耳識,其實念佛也是作用於耳根的,但你聽到的那個聲音還不屬於聞性,還是屬於耳識的範圍。先用耳識聞這個佛名,然後用意識來專注憶念。你的第六識給它專念故,那就不會跑,就把六根攝在這個佛號當中。最難攝的,一個是耳根,一個是意根。擒賊先擒王,你的耳根就是自念自聽,意根為什麼專注憶念?如果萬一意根還攝不住,那就用記數法,念一句佛號記一,念一句佛號記二,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攝意根的。

其他四根都好攝。眼根,你念佛的時候眼睛垂下來,不能東張西望,看看別人穿件衣服是不是時尚的衣服,還要分析一番,眼根不要去看這些。鼻根,不要到處亂嗅。舌根,你就拿舌去念佛。身根,你端正自己的身業。一般耳根和意根攝住了,眼鼻舌身都好攝住。

那這個六根、六識都讓它不產生活動狀態,這樣你就去念,念念念,念之久了,叫念極而忘。而忘,就是我執、法執沒有了。我執、法執沒有了,第六識就脫落,不去分別它。其實我們眾生就是分別心太重,慢慢地就不分別,不分別美醜、善惡、誰好誰壞。吃飯也不要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好吃的就貪心,撐得肚子要摸著牆壁離開,看到不好吃的就皺眉頭。所以你看我們眾生貪瞋痴,就在吃一頓飯當中都體現無餘。好吃的,貪心上來了;不好吃的,瞋恨心上來了;然後吃飽了就要睡覺,無明上來了,昏沉。

第七識是末那識,它一般是不斷地去思量的,但如果第六識不跟它輸送思量的材料的話,它也會中止下來,這叫思寂,思惟就寂下來。

第六識、第七識,這兩識是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要把住的。《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成佛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唯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他講妄想執著,就是指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的妄想就是分別,第七識就是執著。那這兩個淡下來,忘之不已,忘極而化,空性你能契入。而空也不執著空相,空空亦空。在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當你妄的那一面消解之後,那你的真如這一面就會彰顯出來。這樣,第七識、第八識都不「行」的話(不活動的話),原來我們的心,心意識裡面都是波翻浪卷的,有時候是萬丈波濤,又很渾濁,所以你的七識、八識不行,原來很湍急的濁水就成了靜止的水,原來八識的濃雲薄霧,這時候都一片晴空,萬裡無雲萬裡天。這時候我們本具的真如自性,一心,就彰顯出來。唯是一心,更無餘法。這時候就契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什麼境界呢?那當然可以見到佛,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的情形。蓮池大師有一段契入念佛三昧的表述,就是:你所有的妄想雜念都休止了,清淨一心,就是一心不亂現前了,那是「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那這個很美的語句。當下不離跬步,就在當下這個空間當中,實際上就是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湧出青黃赤白的四色蓮華,不離開這個庭院,當下就是黃金地,七重行樹遍布,到處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其實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講經說法,我們現在聽不到,你證得念佛三昧就能聽到阿彌陀佛現量地在講法,處處阿彌陀佛在說法。時時蓮蕊化生,就是在這個七寶池裡面,那個蓮華化生的菩薩,時時都湧現出來。從佛光裡面化成的種種百寶之鳥與這個世間的鳥,共同發出哀雅的音聲。極樂世界七寶的樓閣與我們這個世間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共同放出奇異的光彩。那不是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就在一處嗎?

所以講多維空間問題,重重世界的問題,平行世界的問題,實際上佛經以及修證的境界可以透顯一些信息。

所以,念佛三昧透過能念之我和所念的佛號契入到三昧境界,這是念佛法門最終的歸宿。得念佛三昧,修淨土法門就到家了。

  我們要通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把這個外循環轉為內循環,那麼你就懂得念佛了。什麼是轉為內循環?你不受六塵的染汙,不被六塵所影響,只是六根自己一個內部形成一個循環,這樣修行就對了,這樣念佛必定往生,這樣念佛能夠迅速地成就三昧,根器好就很快,根器中等七天七夜都能夠成就念佛三昧。

  我們講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個實際上非常短,只有二百四十幾個字,但是她就像我們的《般若心經》一樣,是佛法的心要,淨宗的核心精髓都融在裡面。

  怎麼修呢?就是三個字:內循環。你自己讓六根形成一個內循環,它自然就能夠入三昧,這樣來修才是對的,才是真正地懂得念佛。正念佛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令六根緣六塵,六用不行,因為六根自己形成內循環了,它不去緣六塵,所以六識就不行,所以它就不會去起種種的分別。

  六根要都攝,關鍵是三根:意根、舌根、耳根,這個三根你懂得轉了,轉過來了,其他另外三根就跟著來了。

  我們念佛的時候,能夠專注於佛號,我們念佛之心專注於佛號,這個就是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攝舌根;耳聽得了了分明,就是攝耳根。這三根攝了以後,那麼其他眼根、鼻根、身根自然就收攝了。

  所以念佛的竅訣,如果用三個字來歸納,就是「內循環」,如果用四個字來歸納,就是「自念自聽」。

  在一個內循環的反饋系統之中,由意根起心念佛,這是起因,意根心念一起念佛,通過舌根就念阿彌陀佛,就傳遞到耳根,耳根就把這個佛號收進來,回到內心。

  再由意根起因,然後舌根念佛來傳遞給耳根,耳根又把它收攝進來,又回到自心,這樣形成一個內循環,就能夠將生理、心理、物理現象這個三要素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之中。

  久而久之就自然能夠入流聞性,就不會像凡夫一樣尋塵出流,一直向外去攀緣,而能夠入流聞性,一切時中自然就真正地能做到佛號歷歷分明了。當然你在修證念佛三昧的這個過程之中,他會有很多的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物理現象的變化。

  這樣是成就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作為修證念佛三昧的方法,久而久之你在修證的過程之中,這個根身器界都能夠漸次地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又因為我們這個耳,耳是屬於什麼?如果你懂得中醫,耳是屬於腎,對不對?它跟腎相通,所以它是通於我們先天的腎氣,它是通於氣海的。先天之氣能夠相通,自念自聽,就能夠將人體的氣脈磁場將它由無序的混亂的狀態轉化為有序化。有序以後,你就能夠起到強身祛病的功效。而且自念自聽,你的心就會越來越敏銳,因為它不再受六塵所幹擾了,就能夠使你的心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清明,領悟能力就越來越強,最容易激發我們的潛能。

  念佛的時候要用這個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關鍵是意根、舌根、耳根這三根形成一個內循環。那麼這樣來修行的話,當然就一切六塵不能入,不能染。     

相關焦點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我說我很高興你遍學一切法,因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門都摸過以後,什麼都學過啦,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經歷過了。又說他念佛總想得個一心不亂的三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慎重的要我為他開示。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什麼人能體會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這個時候轉八識成四智,生滅的現象沒有了,也就是波動現象沒有了,大乘教稱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它是真的,它只有一,永遠是一,叫一真。一真裡面沒有生滅法,有沒有相?有相,能現相,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實是真實,真實是講真性、真心所現的相。《華嚴經》上所說的,心現是真的,一真法界,識變是十法界。
  • 念佛的真正奧秘,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張口,有的人用它說好話,幫助人,能得福報。有的人,用它說壞話,會得惡果。有的人,用它來念佛,能堅持者,會得果位,永享幸福。佛陀曾經說過,念佛法門,最是殊勝,也是「最方便法門」。只要一個人,一心不亂,誠心念佛,最終必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念佛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念阿彌陀佛的佛號,一種是念誦佛咒,一種是念誦佛經。
  • 什麼是 「老實念佛」?(宣化上人)
    「末法時代,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在末法時代就有一億人修道,也不一定有一個人得道,幸虧有念佛法門,能以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很不幸,生在這個魔強法弱、去佛甚遠的末法時代,可是在不幸之中又得幸遇到念佛的法門。念佛法門既省錢,又不費精神,很容易而且方便,因為念佛會成佛。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就是專注的讀經,你的意念就跟著經文上的境界這麼往下走,這就行了,不用太作意。不要把經文停在那想一會再往下讀,這個不行,就這麼一直讀下去,你能觀得出來就觀,觀不出來就算了,隨它去,一定要自然。你讀遍數多了,自然就容易觀,你經文愈熟悉,這個境界愈容易現前。觀像念佛,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像在這兒,常常看著這個佛像來念佛。你常常看著這個佛像這叫專一,「專一則靈,分馳則蔽」。
  • 大航法師:念佛三昧之修持15(連載完畢)
    顛倒的人怎麼見佛?《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有沒有娑婆的苦?有。但娑婆是如何來?因如是因緣而有苦,此苦因如是因緣有,但此苦實不可得。眾生因妄想顛倒才這樣造作。所以我在念佛的時候,時時念這一份的覺悟。
  • 念佛一定要息想定慮,心聲相隨
    有人問菩薩,念佛的時候不能夠一心一意的念佛,應該怎麼做?菩薩回答曰,你要做到息想定慮,慢慢的念,要讓自己的心合乎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聲音跟隨著自己的心去念佛,念得時間久了,內心自然也就清明了,就能夠證得念佛三昧了。有很多的人都會有這麼一個問題,念佛不能夠一心一意,心裡很難獲得清淨,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讓我念佛做到一心一意。心中絲毫不亂呢?
  • 南懷瑾老師:現在念佛的人很多,能達到這八個字的不多
    所謂「淨念相繼」,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而到達隨時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這種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詩偈所說:「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隨時都念念在阿彌陀佛。平常一般人說,現在是超音速的時代,一切都講究快,講究速度。所以許多人都說,我太忙了,工作太緊張了,沒有辦法念佛。聽來好像蠻有道理,但是忙到極點,也不會像射出去的箭,發出去的子彈那麼急速吧。
  • 達照法師講解念佛法門實修之處,正是了義念佛
    我們講見道以後修道,後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從根大上契入。我們這裡講從音聲上契入。三根普被,下根的人就是從音聲契入。最下根的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做不到的。怎麼辦?你只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和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應,所以祖師大德就讓我們念佛一定要: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達成最後像華嚴那樣,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達成四無礙境界。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為一切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但是大乘的禪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
  •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云:"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
  • 佛法說「無我」,那念佛的又是「誰」在念佛呢?
    那既然說「我」是不存在的,那有人就會問:那念佛的人又是「誰」,能不能稱作「我」在念佛呢?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呢?其實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必須先了解那眾生為什麼會建立一個「我」的概念呢?對著五蘊身生起的人我執,對著法生起的叫法我執。對著實體的「我」叫人我執,對著實體的身叫法我執。
  • 現在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攝受這一般的念佛人,生到極樂世界去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位佛教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念佛三昧。梵語「阿彌陀」,此雲叫「無量光」,又叫「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那麼這十二位佛,是不是阿彌陀佛呢?大約不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是十劫,而這是過去恆河沙劫;所以這位佛不是阿彌陀佛,但是名字相同。佛的名字相同的很多,也就好像我們人同名同姓的也很多。譬如有人:「譬如」,就是比方。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坐如來座,則誓從今以後,念念恆觀此一切法空,行者如此修戒、定、慧、三學精進不已,則其自體,直下與十方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然後以此心念佛,則可謂是心是佛,若此心作佛觀,亦可謂是心作佛,此為修念三昧之基礎,亦究竟得念佛三昧所不能外者也。觀念第二能如上述,立其基礎,則宜觀察此一念從心出乎?抑從口出乎?若從口出者,則木雕泥塑之像,有口皆應能念,今既不然,則知不從口出。
  • 釋淨空:我提議念佛還是在家裡念佛
    今天我們看天下道場都是一團糟,很少看到清淨道場,是因為每個人的心境都是一塌糊塗。聽說很多名山,這些大道場都有纜車上去。汽車可以開上去,纜車也可以開上去,遊客就多了。遊客一多,諸位想想看,你還能辦道場嗎?心還清淨的下來嗎?
  • 印光大師細講:如何念佛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 老實念佛九種方法
    佛教之崇108,據說人有108種煩惱,佛法能使之斷除。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l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 在家念佛人也可功夫成片,能念佛者人中芬陀利華!事中念佛二十句
    【事中念佛二十句】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在工作中念佛,在念佛中工作。在散步中念佛,在念佛中散步。在臨睡前念佛,在念佛中入睡。在洗澡時念佛,在念佛中洗澡。在做飯時念佛,在念佛中做飯。在家務時念佛,在念佛中家務。在塞車時念佛,在念佛中開車。在打牌時念佛,在念佛中打牌。打麻將時念佛,念佛中打麻將。在地鐵中念佛,念佛中坐地鐵。騎單車時念佛,念佛中騎單車。
  •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印光大師開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 佛教:念佛的四重境——心口不一,雜念減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
    這裡並非有什麼秘訣或者密咒,而是因為念佛的人本身的境界相差太遠導致,就像是金庸小說中一句經典的話——一樣的招式,但在不一樣的人手中威力完全不一樣。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大俠蕭峰靠著一套最普通的太祖長拳就打的少林高僧七十二絕技狼狽不堪,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的內力遠比對方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