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2021-02-08 豐財園精舍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淨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吾人宜應時時加以研討。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三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於誠敬,念佛的功夫淺深取決於專精。換言之,淨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淨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儒家亦將"誠"提升到形而上層面予以詮釋。認為誠是天地人三才交感互化的通道,誠是人的性德(明德),內具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反之,不誠無物。淨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淨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淨業行人應恆常提撕,拳拳服膺。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於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國上古《陰符經》亦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是:盲人以耳代眼,所以聽覺最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視覺最銳利。杜絕一切利慾的引誘,身心專精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云:"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只今一概莫做,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準,對症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讚嘆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珍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專常精,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淨業行人應恆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制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範,茲擬採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復始,均勻不斷。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不斷,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或於每坐念佛末後一用,或妄想洶湧時用,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繫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 Nam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臺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臺,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云:"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云: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準作採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如於上十種仍感不足,亦可於淨宗諸典中搜尋,續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詳明指陳,茲不繁引。

三、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閒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念《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如無暇可酌量減少)。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閒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晚課亦如之。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發願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

3.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馳恆易,尤應剋期,方發勝心,以成就淨業。對剋期念佛,淨宗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無量壽經》開許十日,云:"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鼓音王經》也定十日為期限,經云:"若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則以四十九日為期限,經云:"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為期限,經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亦定九十日為期限。經云:"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十二時念佛規制

凡參與共修者,均分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念,餘皆靜坐隨聞隨默念,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如一,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是為第一如意妙行。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靜,亦無如此之妙者。

此法為憨山大師所立。若人少不能分為六班,或在家一人精進、晝夜各念二時,餘時可放念佛機或磁帶以代之,隨聞隨默,亦得共修之效用。

(2)結期持名法

結七日之期。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糧、水果等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草紙八種為用物。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相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磐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此法為妙空法師所立,真正打七,因緣難遇,利用休閒假日,或一人,或三五人,結期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經云:如是"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志欲往生的現代淨業行人,應在剋期念佛上用功。

願以此功德回向:

十方法界。

祈願:三途休息、國泰民安、邪見眾生回歸正道發菩提心

持此功德願共六道一切眾生皆隨意往生十方佛國淨土,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轉發也是功德,利他利己速證菩提!



相關焦點

  • 《往生心法》具體實證實修方法之六
    只有我們經過比較之後,經過與精進行者的行持對照,包括「境界」的對照,我們自然就能夠顯發自己的無明之處。所以要想真正的得到實修具體的操作方法,首先要弄清你想到哪裡去,要把自己想去的大方向搞清,然後你再找與自己對機的方向上,也叫所證果地相同的大善知識們去問「道」,向「過來人」請教,你才能得「道」。
  • 念佛的三種方法
    現代人日常修心養性多以瑜伽、打坐、禪定、念佛等為主,而念佛為居士經常修行之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念佛以及念佛的三種方法。首先,念佛應該選擇哪尊佛或菩薩呢?答案是選擇自己最信奉的佛菩薩即可,因為信所以念佛才有信心,身心才容易達到眾生、法、佛一體之境,比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等。其次,念佛切記需要一門深入,如果一直念阿彌陀佛那麼就堅持下去,日積月累必有成就。因為一門深入更容易精熟,得定,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臨終才不至於忘記念佛。
  • 老實念佛九種方法
    念佛時,從一句念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聽得分明,記得分明。制心一處,念十句,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周而復始,循環念誦。好處,妄念少,能養神。攝心。b,334念佛法,念三聲+念三聲+再念四聲佛號。名為十念。這是334念法。這個方法比較好,不傷氣,心不散亂。上班族,沒時間,這個十念很好。早中晚十念,都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 佛教:「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如何理解?
    佛寺在《長阿含經》中,佛告阿難,念佛有四等次,即「『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 「持名念佛」的6種念佛方法和2種儀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佛的方法有4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手裡拿著手機,就會忍不住打開;拿著佛珠,就會忍不住念佛!
    一天不念佛,便覺面目可憎。現在的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手機;平時只要有片刻空閒,不管是坐車、吃飯、排隊、還是工作的間隙,都會拿出手機;等到睡覺的時候,也要抱著手機玩半天手機才肯睡。 如果我們把心力,像投入到手機上那樣,投入到佛號上來,有空便念佛,早上起床就提起佛號,晚上隨著佛號入睡,還怕念佛功夫的不到家?還愁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 釋淨空:念佛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
    我們念佛,諸位要記住,往生淨土的條件是要發大心、立大願,大就會把妄破除。妄從哪裡來?小心量就妄,我執,我相、我執,大心一發,小心量就突破了,妙!念佛用什麼方法來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心就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煩惱心,就這些東西。我們所用的是老實念佛,把這些妄念統統念掉,讓心裡頭只有一個佛號,心無二念,只有一個佛號,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念上。
  • 你真念佛,三個月就有效果!
    然則一邊念佛,一邊起妄念者,因其口中雖念,心早馳散。並非同時有兩個念頭也。此實由於妄念種子力強之故,當此之時,不必強抑,以剎那生滅,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當體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唯有至誠懇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薰心成種。淨種分分成,妄種分分銷矣。如香分分著衣時,臭即分分離衣,不能並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 不同念佛的方法,品位也有區別嗎?
    一個修道人不懂得以「旁觀者」的角度跳出圈兒外,(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永遠也看不清自我,自然也得不到令自我成長的正知正見,這就叫「局中人」。往往「隨時隨地念佛」的同修都是處在各種無奈當中,又「不得不」如是修;然而,只有在生活百事當中形成一種覺照功行;回歸自性的「性海」,如同釋迦佛當年「覺照」生老病死之苦,最後一步步的透過覺照功夫「遍參」其他宗教的修道之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法」,也叫自己的宇宙實相觀。
  • 在家修行,依照這種念佛方法非常受用!
    拜佛的時候不能念,拜佛的時候念佛傷氣、傷身體。拜佛的時候,心裡頭念佛不出聲;或者是耳朵裡專聽念佛機的佛號,這樣就好。所以這種念佛方法,一點壓力都沒有,你會念得很自在、很舒服。我在國外到處介紹這種方法,許多同修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告訴我非常有受用,非常歡喜。
  • 超簡單有效的正確念佛方法
    最簡單最有效的正確念佛方法
  • 修行人應當行持之事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前面講到中止非法之事,此處所講的是應當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但是當我們通過逐步地學習,認知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不過由於暫時的因緣蒙蔽了實相而已,我們只需要做一些助緣,讓他了知修行的方法,幫助他遣除障礙。這樣,我們對於發菩提心就會產生更強的信心,也就不太容易退失。如此的實相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道理所能概括的,一切眾生本來是圓滿的佛陀,本來完全具有成佛的潛質,如果付諸努力,無論時間長短,一定可以讓眾生獲得殊勝的覺悟。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惡的、善的都是在一堆裡纏繞著的。到了這娑婆世界,惡的、善的都是父母兄弟,你得承認自己惡,你別承認人家惡了。他惡,就是咱自己在惡,造了惡因了。  想修行,得修忍辱,承認自己的錯。你別說我念佛了,人家噘(罵)我、罵我哩,這個層次你別絲絞這,就是還帳、就是找著還帳,咱情願還,這才能斷凡心、證聖果。你不是這樣修行、不認為自己錯,你多晚也淨不了心。
  • 如何念佛?十種方法,總有適合你的
    很多居士信眾都對阿彌陀佛信心很大,但是很多居士對如何念佛還是比較迷惑。筆者便為大家統計整理了十種念佛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助大家早日成就!l.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
  •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古往今來眾多的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們在精修淨業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修行方法,以作為我們末法念佛行人的軌範,以下略作介紹。這個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為現代每天工作繁忙的人所立的方法。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 印光大師細講:如何念佛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準。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大心念佛三昧法門,雖各有見處,不堪普遍教人。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雖能修,固不須用此方法也。至於書額,佛之一字,寫得潦草古怪。足見其人之平日,實未能於佛分上至誠懇切矣。
  • 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
    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經名: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
  • 圓因老法師:佛陀的四個法寶 懺悔放生吃素念佛
    「拜八十八佛」求懺悔是師父慈悲指導我們消業最好的方法。在體認吾罪無涯、吾業無邊的同時,我們也體知吾生命有窮,吾懺悔無盡!每天拜八十八佛求懺悔是必備的功課,在禮懺的同時,身禮佛,口念佛,意識專注在一句佛號上,真正達到身語意三業清淨,以清淨心懺悔,其功德不可思議!
  • 釋淨空:我提議念佛還是在家裡念佛
    你到道場去,修行得不到利益,不如在家裡念佛。念佛,是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凡是障礙一心不亂的,我們一定要遠離.念佛三昧人人都能修,我們沒有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在家裡修。家裡面我們不懂儀規沒有關係,儀軌是小事,我們跟著念佛機念就好。念佛還是以繞佛為主,家裡面小客廳,把這些椅子、桌子暫時搬開,讓空間大一點,能夠在客廳裡面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