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應當行持之事

2021-03-01 生西心語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前面講到中止非法之事,此處所講的是應當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我們先把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劃分一下:第一、深信,是指甚深的信心;第二、極肯定,非常肯定的正見;第三、堅穩,穩固的人品;第四、恭有禮,對佛菩薩恭敬頂禮(恭和有禮有時候分開講,在上師的講記中是合講);第五、知慚,知慚有愧;第六、畏因果;第七、寂靜,身口意寂靜;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眾生安樂。下面我們來逐個分析這些關鍵詞的意義。

第一,深信。對什麼深信呢?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必須要深信三世因果,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深信通過修道能夠獲得聖果,深信四諦、因緣、緣起、實相,深信自己本身具足佛性。

凡夫人起初都是向外觀察實相,然後才能逐漸將觀察的重心由外轉移到內,從觀察自己的身體,到觀察自己的心,觀察無我、觀察究竟如來藏的實相。我們生起信心也是如此——首先對四諦生信;對外在的三寶生信;然後對自己的本性實相生信;再對自己本來為佛生信;對自己通過修道能夠成佛生信;對自己成佛能夠真實圓滿利益一切有情生信。

最初如果對三寶有信心,我們就會願意皈依三寶;當對自性本具的實相功德產生信心時,我們就會願意去開發這種本具的功德;如果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就可以推知一切眾生本來亦皆是佛,由此便可深信:我們絕對能夠發起菩提心,這是非常可行的。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麼現在的輪迴與輪迴中的痛苦只是一種暫時現象,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他們掃清障礙,是可以令眾生覺悟的。

如果我們並不了知深層次的實相,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而是要將眾生由凡夫改造成佛,那麼發菩提心的時候就會覺得有困難。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個眾生到底能否被改造,能否通過引入佛門讓他們離苦得樂、獲得覺悟。但是當我們通過逐步地學習,認知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不過由於暫時的因緣蒙蔽了實相而已,我們只需要做一些助緣,讓他了知修行的方法,幫助他遣除障礙。這樣,我們對於發菩提心就會產生更強的信心,也就不太容易退失。如此的實相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道理所能概括的,一切眾生本來是圓滿的佛陀,本來完全具有成佛的潛質,如果付諸努力,無論時間長短,一定可以讓眾生獲得殊勝的覺悟。

第二,極肯定。有些地方的解釋是非常堅定地立誓行善,對於自己所要修持的善法心中非常肯定,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殊勝的正見。我們學習佛法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定解,比如通過聞思修行,對一切萬法的實相產生正見。

深信是從信的角度來講的,極肯定是從正見的角度產生很深的肯定,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如果有很深的正見,就能夠引發很深的信心。對我們而言,立下一個非常肯定的行善的誓言,或者生起一切萬法無常、萬法空性的定解,都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只有這些要素都具足了,我們的修行才會順利。

第三,堅穩。堅穩的意思是指在我們行持善法時始終保持的一種很穩固的狀態。比如,人格、人品非常穩固,立誓修學佛法不退失信心,為了利益有情,積累資糧,發誓往生極樂世界、行持菩薩道的心不會退失。如果修行的心很穩固,那麼行持任何一種善法,不論是大乘法也好,或者跟隨某個傳承修持也好,都不會輕易變來變去,不會今天學佛法,明天學外道,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因此,具備穩固的心態,是成功地完成佛法修學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四,恭有禮。恭有禮就是恭敬地頂禮,對誰恭敬頂禮呢?對佛菩薩。第一品中講到,對一切應供之處都應該頂禮,通過頂禮可以有效地打擊自己的傲慢心,可以與實相相應。

就表面層次來看,頂禮可以積累資糧,消除我慢。當我們願意頂禮的時候,實際上就表明了我們承認自己的低劣,認可所頂禮對境的功德。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無論所頂禮的對境是皈依境或佛陀,均是自我實相的一種投射;我們究竟實相的本性和所頂禮對境的本性是完全一致的,所頂禮和能頂禮的實相完全無二無別。一旦從內心深處認同了這種實相,便打破了自身與皈依境之間的對立,於是,連最細微的我執和傲慢也放下了。

事實上,這個認同的過程即是相應的過程。為什麼有時修加行會把頂禮放在上師瑜伽的修法中?上師瑜伽就是上師相應,怎樣和上師相應呢?一方面是通過積累資糧、祈禱的方式來相應;而從最究竟來講,則是對於我的自性和上師的自性、我的能頂禮和所頂禮,有一種深層次的認同。一旦通過觀察完全消除了能取所取,消除了傲慢執著,這種頂禮便是安住實相的頂禮,和實相本身相應。因此「恭有禮」也是應該行持之事。

第五,知慚。「知慚」往往和「有愧」放在一起,合稱慚愧心。慚愧心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會引發很大的過失;反之,就會避免罪業的產生。即便是產生了罪業,由於有慚愧心的緣故,也能夠讓罪業的影響力下降,變得不是很重。

知慚有愧,前者是觀待於自心,後者是觀待於上師三寶、觀待於他人為對境。比如說做了一個壞事,然後意識到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應該這樣做,開始反省自責,這即是慚。而對於所做之事,覺得對不起某人、會被別人看不起,或者為諸佛菩薩恥笑等等,這即是愧。

第六,畏因果,即是對於因果法則的認同。這裡側重從「惡因引發惡果」的角度來講。「畏」除了畏懼的含義之外,也可以表現為對因果法則生起深深認同,產生一種畏敬心。為什麼因果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整個佛法的內容,就是從因果規律方面來開顯一切萬法本然的狀態。可以說,整個佛法就是因果法則。

世間人提到因果,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只是整個因果法則中的一部分。一切萬法,有因就會有果,所以因果法則也關係到眾生如何流轉還滅的問題。如四諦當中的苦諦和集諦,就是一對關於眾生如何流轉的因果關係。滅諦和道諦,則是眾生如何還滅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整個修法是有因果關係的:如果你修的是小乘的因,就獲得小乘果;你修的是大乘的因,就獲得大乘的佛果;你發了利他心,將來就能利益眾生……因正確,果就正確;因不正確,那就沒有果;因的力度不夠,果就延遲出現。這些全都是因果法則的體現。作為一個修行者,一定要深入地去思維因果不虛的道理,這樣才能抓住修道的重點。

發菩提心和成佛之間,是一種因果法則;犯了戒律就會影響修道,也是一個因果法則;行持十善業道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安樂;修菩提道就可以獲得菩薩果或佛果,這些都是因果法則的起用。不管善法惡法、輪迴還滅,都離不開因果的法則。

世間的某種道德規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或者由於時間、環境的不同而可能發生改變,如東西方的道德規範便有所差異。但是,因果的規律並非一種道德規範的問題,它是一切萬法的自然法則。因此,隨順因果的法則,就可以獲得正確的因果。佛只是發現並宣說了一切萬法的究竟法則,佛法就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宣講世間實相的一種教法。

所以,對於因果法則一定要完全了知、通達,這樣才能夠在我們修法的過程當中產生一種畏敬的力量。隨順因果法則,就能夠讓眾生安住在究竟的實相本體當中。

第七,寂靜,身語意三門處於寂靜的狀態。通過修持佛法、禪定等等,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中,心寂靜則自然身體寂靜、語言寂靜。或者我們調和身體使之寂靜,然後次第令語言寂靜、心寂靜。

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眾生快樂。當然,以佛的能力自然可以任運地利益有情,而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講,則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有情的事情。比如在打坐的時候,觀修施受法利益眾生;或者在聞法的時候,發心為了利益眾生而聽法;乃至行持任何善法的時候,都如是發願。通過內心的不斷努力,不斷鞏固利益眾生的心態。在現實生活當中,隨自己的能力多少去做一些利益眾生的行為,從而給予眾生快樂。


相關焦點

  • 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許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按照原始佛教聲聞乘的規矩和見解行持,則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出色的修行人,是在行持真正的佛道,但如果打破了常規、超出了框架,破壞了人們心中對佛教的定位,他們就會認為:「哇,這是非法,是不如法的!」其實,我們眼中的「如法」或「不如法」,都是以我們有限的認知來衡量和判斷的。一次,一位出家人到街上化緣,因其相貌莊嚴,一位女性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貪慾心。
  • 「修行佛法」有道之人不愁糧,只要用心修行,一切都會有的!
    我決定修行』的觀念,那麼永遠也不會缺衣少食,因為從來沒有出現過修行者被餓死的先例。的確,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都不會缺衣少食。比如,一個有幾千人的大道場,修行人並沒有為了生活天天都掙錢,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不知不覺會生活資具樣樣齊全。即使表面看來生活過得很清苦,也樂在其中。《大智度論》云:「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
  • 什麼是精進的狀態:佛經中的聖者行持和一位被拋出寺院五次的大德示範
    在場弟子均親見荼毗塔上空天雨曼陀羅花、天空乍現彩虹,並有龍王哀鳴之異聲,令人至心感動。 要發起真正的精進必須克服幾種心理(菩提道次第廣論) 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應當記住佛陀這段教誡。許多人常說密乘好,密乘可以即身成就。即身成就靠什麼呢?一個是對上師生起與佛無二的堅定信心;再一個就是精進的修行。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
  • 『道教常識』之無魔不成道!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以此可知,魔帝的神格很大程度上與仙帝相同,尊居諸天之界,在職責上亦有著度化眾人,指引修行的作用。所謂魔考,即是諸天魔帝對於修道之人的考驗。「魔考」之說,源自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據道經記載,五帝大魔為萬神之宗,有天福而無天德,常傲慢自大,稱自己與諸天上帝齊功,經常在上界與諸天戰鬥。
  • 龍欽巴尊者的心滴之光,每個都是修行的關要!
    龍欽巴尊者:形式上的修行毫無意義! 二是若修行人未遠離對一切迷亂境現的實有執著,則不能證悟空性的本體,因為空性遠離一切能境與所境。三是若修行人有勤作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本來無作的究竟實相,因為實相遠離一切能作所作。四是若修行人有思維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法性無二的本體,因為法性遠離一切分別尋思。五是若修行人有耽執之相,則不能證悟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法界本體,因為法界本離一切方隅。
  • 修行人,寧可千世不悟,不可一世著魔!
    不管你是不是有在修道,一律都存在魔考,沒有修道的人,他所受到的魔考是事業不順、身體不好、家庭不和、感情不順,種種的不順就是魔考。而這些魔考在道家來講就是業障,這些業障對一般人確實很難消受,有時會逼人自殺,很多人也是因為這些種種的不如意事,而走入修道這一條路。如果業障太重的要走入修道是不太容易,但如不修道卻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 任何修行人都逃不過的魔考
    而這些魔考在道家來講就是業障,這些業障對一般人確實很難消受,有時會逼人自殺,很多人也是因為這些種種的不如意事,而走入修道這一條路。 如果業障太重的要走入修道是不太容易,但如不修道卻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以此可知,魔帝的神格很大程度上與仙帝相同,尊居諸天之界,在職責上亦有著度化眾人,指引修行的作用。魔考從哪來所謂魔考,即是諸天魔帝對於修道之人的考驗。「魔考」之說,源自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勝道寶鬘》之四
    精勤之十法1、 初學者,應當精勤聞思。2、 生起覺受後,應當精勤修行。3、 修行未得穩固之前,應當精勤居於靜處。4、 過度外散掉舉時,應當精勤守住自心。5、 過度沉陷昏憒時,應當精勤清醒自心。6、 自心尚未穩固前,應當精勤禪修。7、 應當依靠入定境界而精勤護持後得位。8、 遭遇眾多不順逆緣時,應當精勤行持三種安忍。9、 欲望貪戀過猛時,應當精勤強制遮止貪著。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佛法,可以說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以及六道輪迴的基礎上,如果對這個認識不清楚,或者不能深信業果的道理,那麼即使是學佛學了很多年,修行修了很多年,或者是行善做了很多好事,也是無法累積功德,開展智慧,甚至有時候還會產生種種的障礙。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深信業果的道理,了解一切果報的業因是什麼,這才能斷除一切身口意的惡行,不再造下惡道之因,才能遠離惡道之苦。    業果的道理是什麼呢?
  • 最簡易的修行方法,將一切法歸納為一法而修持
    首先,如果未以聞法斷除增益,則不會懂得修行。如頌云:「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巖。」所謂的以聞法斷除增益是指不必對浩瀚無垠、種類眾多的一切所知法全部了知,於五濁惡世短暫的一生也不可能了知這一切所知法,但我們對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後的所有修法要無誤了知,並通過思考斷除所有的增益。
  • 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
    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經名:靈寶大練內旨行持機要。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魔考,任何修行人都逃不過的試煉!附鬼將耳報法
    此皆是持煉法度之人平日心不修正誡律不遵所致,身中心性內煉之事旁人不可知,雖言語莊重行為有節,然心念不正稍有縱馳者神人地司即察。趁念不正更亂其心,以示急急正心斷念。若誡示不醒者必然群魔竄心,日後身敗名裂登真無望皆由此啟。《上經大法》:「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
  • 什麼樣的人有福氣?99歲老和尚說,有這3個特徵的人福德深厚!
    這不近期遇到的煩心事太多,總覺得自己的福報被消耗光了,成為了一個沒有福氣的人。因此在陪老和尚散步之時,就問老和尚,什麼樣的人有「福氣」?老和尚問我說:「你有沒有聽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典故?」我回答說:聽過!
  • 佛學入門:初步修行的佛弟子,應先從這一點開始著手!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以戒而生定,以定而發慧,以戒定慧熄滅貪嗔痴。那麼,當然離不開聞思修,聞思修的目地就是要認識戒定慧的功德,然後以聞思修趣入三摩地。這個道理上若明白了,以理指導事,以事來印證理,理事一如。那麼,什麼叫理事一如?就是以戒而生定,以定而生慧,以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修行離不開戒定慧。
  •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讚嘆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若真修道人,必經磨難,不魔不成佛,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觸動的一刻即震動三界,一定會有千磨萬難在等著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經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言即已遍滿三界,你歷劫累生的冤親債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緣都在路上等著你了。
  • 哪些東西,在阻礙我們修行?修行之人,不可不察!
    故而,修道須擺脫俗念,潛心虔誠修行,度己度人,方可修成正果。其實,正果是否可得,不應成為我等修行之人所慮之事。我等專心修行即可,功到自然成。否則,一味追求正果,則目的心太重,則不但正果難得,可能招致心魔入侵,則後果不堪設想。修行之人,不可不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靜,是一種境界。
  • 蓮師的工作,就是加持末法時代的修行人
    蓮花生大師的工作,就是加持末法時代的修行人,並幫助他們遣除內在和外在的障礙。凡夫在修行的途中,會出現很多障礙。特別是在修一些深奧的無上密法時,會顯現各種各樣的違緣。這些違緣有些是鬼神的阻礙,有些是自己的業力,無論是什麼,都叫做障礙。比如,有些人在看到佛菩薩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生起一些不好的念頭,哪怕自己根本不想,甚至很害怕有這些念頭,但邪念還是要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