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前面講到中止非法之事,此處所講的是應當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我們先把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劃分一下:第一、深信,是指甚深的信心;第二、極肯定,非常肯定的正見;第三、堅穩,穩固的人品;第四、恭有禮,對佛菩薩恭敬頂禮(恭和有禮有時候分開講,在上師的講記中是合講);第五、知慚,知慚有愧;第六、畏因果;第七、寂靜,身口意寂靜;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眾生安樂。下面我們來逐個分析這些關鍵詞的意義。
第一,深信。對什麼深信呢?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必須要深信三世因果,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深信通過修道能夠獲得聖果,深信四諦、因緣、緣起、實相,深信自己本身具足佛性。
凡夫人起初都是向外觀察實相,然後才能逐漸將觀察的重心由外轉移到內,從觀察自己的身體,到觀察自己的心,觀察無我、觀察究竟如來藏的實相。我們生起信心也是如此——首先對四諦生信;對外在的三寶生信;然後對自己的本性實相生信;再對自己本來為佛生信;對自己通過修道能夠成佛生信;對自己成佛能夠真實圓滿利益一切有情生信。
最初如果對三寶有信心,我們就會願意皈依三寶;當對自性本具的實相功德產生信心時,我們就會願意去開發這種本具的功德;如果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就可以推知一切眾生本來亦皆是佛,由此便可深信:我們絕對能夠發起菩提心,這是非常可行的。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麼現在的輪迴與輪迴中的痛苦只是一種暫時現象,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他們掃清障礙,是可以令眾生覺悟的。
如果我們並不了知深層次的實相,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而是要將眾生由凡夫改造成佛,那麼發菩提心的時候就會覺得有困難。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個眾生到底能否被改造,能否通過引入佛門讓他們離苦得樂、獲得覺悟。但是當我們通過逐步地學習,認知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不過由於暫時的因緣蒙蔽了實相而已,我們只需要做一些助緣,讓他了知修行的方法,幫助他遣除障礙。這樣,我們對於發菩提心就會產生更強的信心,也就不太容易退失。如此的實相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道理所能概括的,一切眾生本來是圓滿的佛陀,本來完全具有成佛的潛質,如果付諸努力,無論時間長短,一定可以讓眾生獲得殊勝的覺悟。
第二,極肯定。有些地方的解釋是非常堅定地立誓行善,對於自己所要修持的善法心中非常肯定,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殊勝的正見。我們學習佛法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定解,比如通過聞思修行,對一切萬法的實相產生正見。
深信是從信的角度來講的,極肯定是從正見的角度產生很深的肯定,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如果有很深的正見,就能夠引發很深的信心。對我們而言,立下一個非常肯定的行善的誓言,或者生起一切萬法無常、萬法空性的定解,都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只有這些要素都具足了,我們的修行才會順利。
第三,堅穩。堅穩的意思是指在我們行持善法時始終保持的一種很穩固的狀態。比如,人格、人品非常穩固,立誓修學佛法不退失信心,為了利益有情,積累資糧,發誓往生極樂世界、行持菩薩道的心不會退失。如果修行的心很穩固,那麼行持任何一種善法,不論是大乘法也好,或者跟隨某個傳承修持也好,都不會輕易變來變去,不會今天學佛法,明天學外道,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因此,具備穩固的心態,是成功地完成佛法修學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四,恭有禮。恭有禮就是恭敬地頂禮,對誰恭敬頂禮呢?對佛菩薩。第一品中講到,對一切應供之處都應該頂禮,通過頂禮可以有效地打擊自己的傲慢心,可以與實相相應。
就表面層次來看,頂禮可以積累資糧,消除我慢。當我們願意頂禮的時候,實際上就表明了我們承認自己的低劣,認可所頂禮對境的功德。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無論所頂禮的對境是皈依境或佛陀,均是自我實相的一種投射;我們究竟實相的本性和所頂禮對境的本性是完全一致的,所頂禮和能頂禮的實相完全無二無別。一旦從內心深處認同了這種實相,便打破了自身與皈依境之間的對立,於是,連最細微的我執和傲慢也放下了。
事實上,這個認同的過程即是相應的過程。為什麼有時修加行會把頂禮放在上師瑜伽的修法中?上師瑜伽就是上師相應,怎樣和上師相應呢?一方面是通過積累資糧、祈禱的方式來相應;而從最究竟來講,則是對於我的自性和上師的自性、我的能頂禮和所頂禮,有一種深層次的認同。一旦通過觀察完全消除了能取所取,消除了傲慢執著,這種頂禮便是安住實相的頂禮,和實相本身相應。因此「恭有禮」也是應該行持之事。
第五,知慚。「知慚」往往和「有愧」放在一起,合稱慚愧心。慚愧心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會引發很大的過失;反之,就會避免罪業的產生。即便是產生了罪業,由於有慚愧心的緣故,也能夠讓罪業的影響力下降,變得不是很重。
知慚有愧,前者是觀待於自心,後者是觀待於上師三寶、觀待於他人為對境。比如說做了一個壞事,然後意識到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應該這樣做,開始反省自責,這即是慚。而對於所做之事,覺得對不起某人、會被別人看不起,或者為諸佛菩薩恥笑等等,這即是愧。
第六,畏因果,即是對於因果法則的認同。這裡側重從「惡因引發惡果」的角度來講。「畏」除了畏懼的含義之外,也可以表現為對因果法則生起深深認同,產生一種畏敬心。為什麼因果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整個佛法的內容,就是從因果規律方面來開顯一切萬法本然的狀態。可以說,整個佛法就是因果法則。
世間人提到因果,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只是整個因果法則中的一部分。一切萬法,有因就會有果,所以因果法則也關係到眾生如何流轉還滅的問題。如四諦當中的苦諦和集諦,就是一對關於眾生如何流轉的因果關係。滅諦和道諦,則是眾生如何還滅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整個修法是有因果關係的:如果你修的是小乘的因,就獲得小乘果;你修的是大乘的因,就獲得大乘的佛果;你發了利他心,將來就能利益眾生……因正確,果就正確;因不正確,那就沒有果;因的力度不夠,果就延遲出現。這些全都是因果法則的體現。作為一個修行者,一定要深入地去思維因果不虛的道理,這樣才能抓住修道的重點。
發菩提心和成佛之間,是一種因果法則;犯了戒律就會影響修道,也是一個因果法則;行持十善業道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安樂;修菩提道就可以獲得菩薩果或佛果,這些都是因果法則的起用。不管善法惡法、輪迴還滅,都離不開因果的法則。
世間的某種道德規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或者由於時間、環境的不同而可能發生改變,如東西方的道德規範便有所差異。但是,因果的規律並非一種道德規範的問題,它是一切萬法的自然法則。因此,隨順因果的法則,就可以獲得正確的因果。佛只是發現並宣說了一切萬法的究竟法則,佛法就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宣講世間實相的一種教法。
所以,對於因果法則一定要完全了知、通達,這樣才能夠在我們修法的過程當中產生一種畏敬的力量。隨順因果法則,就能夠讓眾生安住在究竟的實相本體當中。
第七,寂靜,身語意三門處於寂靜的狀態。通過修持佛法、禪定等等,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中,心寂靜則自然身體寂靜、語言寂靜。或者我們調和身體使之寂靜,然後次第令語言寂靜、心寂靜。
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眾生快樂。當然,以佛的能力自然可以任運地利益有情,而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講,則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有情的事情。比如在打坐的時候,觀修施受法利益眾生;或者在聞法的時候,發心為了利益眾生而聽法;乃至行持任何善法的時候,都如是發願。通過內心的不斷努力,不斷鞏固利益眾生的心態。在現實生活當中,隨自己的能力多少去做一些利益眾生的行為,從而給予眾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