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有道之人不愁糧,只要用心修行,一切都會有的!

2020-12-23 百家名寺錄

一位弟子曾問無等塔波仁波切:「在如今的末法時代,對於一個修持正法的行人來說,很難得到衣食資具。如果沒有錢財,太窮的話,生活就很困難,那我們是修財神法,還是修學攝生術,或者乾脆挨餓走向必然的死亡?到底怎樣做才好呢?」

以前有《父子問答錄》、《弟子問答錄》等很多問答錄。現在世間人也有很多疑惑,在座的道友,以後無論是在弘揚佛法的時候,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儘量與人交往。對我們來講特別簡單的一句話,或特別簡單的一個道理,也許可以解開別人長時困擾內心的疑團。

仁波切告訴他說:「即使修財神法,但如果沒有往昔的布施果報,也很難達到目的,而且內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為了今生利益去修財神法也是矛盾的;攝生術也是同樣,在繁榮興旺的古代,土石水木等營養充足的當時倒是容易修成,而在營養已經殆盡的現代,修攝生術也不可能獲利;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合情理,像如今這樣的暇滿人身將來難以復得,可是如果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一種『死與不死都無所謂,我決定修行』的觀念,那麼永遠也不會缺衣少食,因為從來沒有出現過修行者被餓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說,縱然發生一藏升珍珠兌換一藏升麵粉的饑荒,佛陀的追隨者也不會缺衣乏食。」

的確,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都不會缺衣少食。比如,一個有幾千人的大道場,修行人並沒有為了生活天天都掙錢,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不知不覺會生活資具樣樣齊全。即使表面看來生活過得很清苦,也樂在其中。《大智度論》云:「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表面看來出家人今世很苦,但後世卻會感受樂的果報;而在家人今生雖然應有盡有,但造善業比較少的原因,後世卻會感受很多痛苦。

當然,出家人在顯現上雖會有一些苦行,但實際上絕對不會遇到特別大的痛苦,或者餓死。也就是說,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會特別糟糕的境地。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願意行持善法,不願意為了生活造惡業。《陀羅尼集經》中云:「寧可貧賤修諸善法,不處富貴而行惡業。」寧可身處貧賤而行持善法,不願身處富貴而造惡業,因為這對生生世世都有利益。有些人會想:「雖然造惡業,但只要賺到錢就可以。」其實我是不贊同的,作為修行人,哪怕短暫的今生過得差一點,也千萬不能造惡業,這是基本的原則。

我們積資淨障,都是為了饒益遍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不要說成辦自己現世的利益,即便是為了自利而希求圓滿佛果,也根本不屬於大乘之道。因此,作為大乘佛子,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這一點千萬不能忘記。

現在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特別重,一直想自己往生,根本不把利益眾生當作一件重要的事。為什麼我們在精進修行佛法的開頭、中間、結尾,都要強調利益眾生呢?就是因為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本的東西捨棄了,那大乘法的本質就失去了。

雖然剛開始我們不一定有無偽的菩提心,但只要再三觀修,慢慢就可生起來,因為這畢竟是有為法。或者說,雖然剛開始不一定很習慣,但只要再三訓練,慢慢就會成為自然。很多道友剛來學院時,自私自利心都特別重,但後來不管是發心還是做什麼,好多行為都能看出,這個人只要對眾生有利,就願意付出一切。其實,這就是大乘的發心。

所以,無論是積累資糧還是罪障,都必須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絕不能摻雜自私自利之心,這一點至關重要。倘若如此修行,那麼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樂等,不求也會自然而然獲得,如同點火的時候炊煙自然產生,播種青稞禾秸自然長出一樣。這幾年我一直在盡己所能地弘揚佛法,學院裡也有很多有水平的人,在技術等方面發心。雖然有人認為他們很可惜,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在發心過程中,憑自己的智慧直接或間接就能利益很多眾生,所以並不耽誤,我也沒有害他們。

不管你在哪個部門,大家一定要記住,都要以三殊勝攝持。比如今天我在醫院發心,剛開始要為眾生發菩提心,中間要以正知正念攝持,下班時還要把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給天邊無盡的眾生。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即使天天聞思修行,天天發心做事,天天坐在法座上誇誇其談地講法,連小乘的善根也不一定有。《前行備忘錄》裡面也講:「發心非要,生心乃關要。」如果有真正的大乘心,哪怕天天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掃廁所,實際上這也是真正菩薩的行為!

生生世世不離師 恆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相關焦點

  • 佛法修行中的兩大目標
    修行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這個就是說,我們只要張開眼睛看看周圍,只要有修行的人(所謂修行的人)往往都會看到許多的樣貌,比方說,有些人就是一輩子就專注於作善事,有些人甚至進了一個僧團之後,一輩子就在僧團裡面擔任一些職事,但這些職事卻始終都跟佛法的義理沒有太大的關係,那當然就是說「如何去選擇自己的修行路」。
  • 佛法修行,達到最終是什麼狀態?
    佛法自從傳入中國以來,被深信因果的中國人普遍所接受,所以,歷史以來修佛的人不計其數。有很多人想:看到歷史上許多修佛的,有的是佛陀再來,有的是菩薩再來。這些佛陀和菩薩們,他們自己修成了就走了,誰也沒有留下一個準信:佛法修行,達到最終是什麼狀態?
  • 最簡易的修行方法,將一切法歸納為一法而修持
    無等達波仁波切曾問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時可以攝受眷屬?」尊者說:「一旦你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那時會對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也定會對眾生生起無偽的慈悲心,那時你可攝受眷屬。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佛教開始有一種「末法思想」,那是說釋尊入滅之後,佛法會經歷正法和像法時代,修行而能證悟的人逐漸減少,然後進入末法時代,在這一萬年間,只有殘存的教法,真可謂哀哉眾生!末法 (梵語 saddharma-vipralopa) 意指正法滅絕,末法思想則是佛法滅絕的一種預言思想。
  • 佛教:修行佛法的你,真的清楚在家與出家的異同在哪嗎?
    從古至今,捨棄一切外緣而專門研究佛法的和尚,也一直是佛法的代言人,至於在家居士,雖然也有傑出成就者,但其影響顯然無法與絕棄塵緣的出家和尚相比。網圖在佛祖值世的時候,在追隨的弟子中,就有在家與出家等七眾弟子之分,所以佛祖雖然說出家專職佛法修行的人有諸多殊勝之處,但是在佛祖的眼裡,無論出家在家,修行的都是佛法,都是平等而無分別的
  • 淨空法師:【不昧因緣果報,修行人不怕死】
    一般人怕死,明白人不怕死。 明白人知道高升,(例如)你在這個市當市長,不錯!
  • 一切修行皆不能離於禪定! 禪之甘露 (成觀法師)
    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有一切分別、判斷、取捨等,當知皆是第六識的傑作。    第七識稱為末那識。它是自我之中心,我執之根源。人之所以會自我中心,或我執很重,都是由於第七識的作用。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識為諸識之倉庫,也是我們所造的一切業之儲藏室,不論此業為善業、惡業、或無記業,皆貯存於其中。
  • 修行人應當行持之事
    比如,人格、人品非常穩固,立誓修學佛法不退失信心,為了利益有情,積累資糧,發誓往生極樂世界、行持菩薩道的心不會退失。如果修行的心很穩固,那麼行持任何一種善法,不論是大乘法也好,或者跟隨某個傳承修持也好,都不會輕易變來變去,不會今天學佛法,明天學外道,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因此,具備穩固的心態,是成功地完成佛法修學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四,恭有禮。
  • 靈性的覺醒,需要修行,這個視頻為你解讀修行的三個基本點
    心態光明,不起邪念與殺生害命之心,即使不學佛也積有功德。○ 畫符念咒這是密術,密術當然只能是心傳或密傳,依葫蘆畫瓢沒多大作用。只有特定的人群懷有特別的使命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不是人人都能學的,也不是人人皆可修之,若心生邪念用之不當害人亦害己。傳授最高層次符咒之法者往往來自無形的「師父」,這種「師父」只有極少數人能碰到,多是真心修行之人。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因為佛法包括宇宙間一切有為無為的真諦,釋迦佛陀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總括起來,不離因果二字,也就是佛法。簡單的說,宇宙間的一切因果就是佛法。學習佛法主要是要明白因果理趣、學習因果,知道世事無常、輪迴痛苦,知道善惡業力、因感果報,因此尋求解脫之道,求證道果,圓滿菩提,利益眾生。唯有明了一切因果而不被因果所遷,才能了生脫死。所以,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說到修佛學佛修行,很多人認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搞個閉關、出家才能修,卻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
  • 修行錄影
    當時我內心堅信:只要放下一切,心意專一,久之自會進入禪定,進入禪定就能融通一切。覺悟一切。於是,開始掃開一切觀念,不受一切修行觀點影響,每天訓練心境不隨外境所動,並修諸多苦行:在夏天烈日下坐幾小時不動,任汗水流淌滿地;狂風暴雨中一動不動;五天五夜打坐不睡眠;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然而身心不易調伏,以至於常陷入枯槁、厭離、渾身身心煩躁欲死,甚至出現想自殺的狀態。
  • 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面對的是苦惱與困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反應,無法解脫的困境,往往讓我們走上不歸之路。而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讓人對修行產生了親切感。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就是修行,其實不然,經歷過悲歡離合艱難困苦,這不是修行,只是生活的基本,只是經歷。如果把悲歡離合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著生病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 轉世修行之人特徵,你是否在其中!
    只要緣分到了,遇到有緣師父,哪怕是你看見他的照片,看過他的文字,聽過他的話語,內心都會有觸動,有的人會心裡難受,心臟痛楚,心酸難受,止不住的流淚。有的人會身體感受到磁場能量的加持,出現眩暈,或者是身體發麻電流一樣等等身體感受,在修行之人來講稱為受到加持了,有的人會沒有這些感受,但是自身的心情以及感受,會慢慢發生轉變,向清淨處,好的方面發展。無形之中自己在默默變化。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大乘門。」可不明哉?
  • 學佛法的人,在災變叢生之時,要特別用功修行(宣化上人)
    學佛法的人,在災變叢生之時要特別用功修行再不好好修道,氣候改變時,人也會不正常;當人有心理變態,就有問題發生。人反常了,就是神經病;氣候反常了,就是氣候發神經病,這不是好現象。 在這種災變叢生之時,我們要好好用功修行,化戾氣為吉祥,消災劫成平安。
  • 怎樣實踐佛法?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行住坐臥或待人接物,都要用這個功夫,使我們的覺性時時刻刻現前,不斷地去除習氣煩惱,就能獲得心地的光明。一般人看到佛教三藏經典浩瀚無涯,就望洋興嘆:究竟在這麼多法門中,我們該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實踐佛法?我們簡化為四句話──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 南懷瑾: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你一定高興得發魔了,不只是發瘋。  「我意謂是帝釋。」你看,修行多難,持世菩薩是大菩薩了都分辨不清,以為是天人玉皇大帝來護法了。  「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就對他說,憍屍迦你來得好。憍屍迦是帝釋的梵文發音,有人說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的英文是God,就是玉皇大帝憍屍迦的名字,我說這不一定,很難講,音是相近,但不要隨便牽強附會。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 香茅園中好修行
    證嚴上人創立修行道場「靜思精舍」,出家師父及清修士都奉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 修行如同攀登,又如同逆水行舟
    我聞上師嘎瑪僧格曰:什麼都是一個過程,那些寺廟裡修行幾十年的方丈,和尚也如是啊,就是他們身披袈裟,受了更多的戒律約束,所有的一切,跟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會有痛苦,都會有煩惱,但是呢,慢慢的透過真正的修心修持,煩惱越來越少,歡喜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