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文學板塊!「讀懂中國」文學院、非虛構創作中心落戶廣州
金羊網 2020-11-22
知名作家劉慶邦、楊克、張欣、蔡崇達等在現場進行「京穗聯動·從文學讀懂中國」圓桌研討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孫磊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11月22日,2020「讀懂中國」文學沙龍活動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活動宣布「讀懂中國」文學院將落戶廣州,並在現場為「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揭牌。
知名作家劉慶邦、楊克、張欣、蔡崇達等在現場進行「京穗聯動·從文學讀懂中國」圓桌研討會。
「讀懂中國」文學沙龍活動現場
記者從會上據悉,籌建「讀懂中國」文學院及成立「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舉辦四屆以來,首度開拓文學板塊。該中心將推動中國非虛構文學寫作創作,並通過出版「讀懂中國」時代人物傳記叢書等多種舉措,用國內外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生活」與「中國現實」。
「籌建『讀懂中國』文學院及非虛構創作中心,是推動以廣州為文學中心地的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事件。」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在當今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下,文學作為人類共通的精神語言,對於中國形象的塑造和中國聲音的傳遞具有特別的意義,是國際社會讀懂中國的重要途徑。
王博永致辭
從文學的角度讀懂中國,怎麼讀,讀什麼?在圓桌討論環節,眾多行業嘉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讀懂中國,從文學開始,從文學進入,我相信這將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在視頻中表示,中國現在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中,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成為我們自身的巨大焦慮所在。「所謂非虛構的寫作,某種程度上在是在回應這種焦慮,回應我們內在的要求。」
「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巨大的文本,在不斷地生成和創造新的意義。文學是人學,也是心靈的語言顯現方式,從文學進入中國,是最快速度抵達中國人心靈的方式。」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說道。
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表示,讀懂中國至少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的中國、現實的中國、未來的中國。「讀懂中國不僅是外國人的事,也是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對中國很懂了嗎?我們差得很遠。要求外國人讀懂中國,我們首先自己要讀懂自己,讀懂歷史,讀懂現實。對一個作家來說,寫作是從個人出發的,從內心出發的,我們懂了自己,才有可能建設一個能和別人溝通、為別人所欣賞的新視野,才有可能寫出被我們國人認可、被世界認可的故事,才有可能讀懂中國。」
編輯:qu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