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自從當媽以後,不管愛不愛下廚房的小仙女,都紛紛轉戰廚房,為娃洗手作羹湯。
嘿嘿,這種感覺我特別懂!媽媽們恨不能把所有的愛都融化到美食當中,看著孩子一口一口吃掉的樣子,再累也是滿滿的幸福感。
大家請放心,大家最關心的幾樣神器,我都幫大家找到了!不僅如此,我還幫大家拿到了超級好價(我的心在滴血,感覺自己又多花了好多錢🤦♀️)。
周三會給大家來一個輔食工具專場,有你們想要的輔食鍋,料理棒,還有意外發現的刀板套裝(超讚的)。
講真,鍋什麼的我一點都不糾結,但在給大家挑選料理棒的時候,我真的走了超多超多的心思!
熟悉滿媽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生活中非常實用主義(還不是因為窮?)。給大家推薦料理棒,也絕對是兼顧實用和經濟於一身的選擇。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料理棒能在寶寶輔食期結束後,繼續成為廚房中的神器,為大家省時省力,發光發熱!
和鍋、刀板自帶實用屬性不同,料理棒是一個需要特別考量的工具。經過我自己的使用體驗:
料理棒選好了不僅實用,還能一直用下去的神器!選不好的話,等寶寶輔食期一結束,就可能落灰去了。
為了讓大家能夠完美避坑,今天滿媽就來詳細聊一聊料理棒的挑選指南,並給帶來一個小範圍評測——兩款主流料理棒的橫向對比。
為什麼料理棒人手一個,媽媽必買?
我們都知道,寶寶到4-6月齡就要考慮陸續加輔食了。
開始的幾個月少不了要把各種蔬菜、水果、肉類打成泥狀,之後少不了做肉鬆、絞肉餡,給寶寶單獨料理食物。
這些食物的製作那叫一個花功夫!如果每天都做,那媽媽的寶貴時間真的都要消耗在廚房中了....所以,讓老母親省時省力效率高的打泥工具尤其重要。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工具有:輔食機、研磨碗、破壁機和料理棒:
破壁機功能單一價格超貴,沒必要,Pass!
這一對比,料理棒的神器屬性一下就凸顯出來了!
料理棒不僅能迅速把輔食研磨成細膩的糊糊,省時省力,還能夠絞肉餡、榨果汁、打發奶油和蛋白、打粉、做意面醬,打奶昔....一機多用!
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其多種功能於一身來說,價格不算貴,性價比最高。
有了料理棒,我們可以給孩子做肉丸、包雲吞、烤蛋糕、做溶豆、打豬肝蝦皮香菇粉balabala,一件搞定所有。
這就是為什麼料理棒被稱為「最強輔食神器」的原因。
滿媽當初也是選擇了料理棒,事實證明,料理棒確實當得起神器的名字!給家人搗鼓好吃的,不要太方便!
料理棒要怎麼選呢?
隨手一搜,你能找到各種品牌各種價位的料理棒,它們的配件也都大同小異,長得也差不多,到底怎麼選呢?
滿媽當年也很迷茫,於是諮詢過不少過來人。結果,有的人說隨手買的料理棒打泥不細膩,有的說沒用幾次就壞了,還有的說配套的配件沒有宣傳的那麼實用....
果然水很深!經過滿媽認真的考評之後,我總結出這些要點:
料理棒的功率越大,動力就越強,打泥就越快越細膩。如果想料理棒能又快又好的打碎食物或者打成泥,功率一定要夠大。
(千萬不要只看宣傳語說的「強勁動力」、「大功率」這樣的字眼,看料理棒的額定功率實際數值更直觀。)
但功率大動力強,一定伴隨著更大的噪音,雖然現在各種技術去輔助加強攪拌效果和降噪能力,但真是用起來還是會遵循這樣的基本規律。
而且大功率也會帶來高溫,會縮短使用時間(用一會就需要停一下降降溫)。溫度過熱也會有損電機壽命,還可能引發電路問題....
算了,不給大家講原理了,用人話說就是,功率要夠大,但也不能太大!
在市面上從300W~850W的料理棒功率裡,滿媽推薦600W~750W是比較理想的動力。
這個功率的料理棒打食物又快又細膩,動力足夠用還不會太熱,噪音也在比較合理,不會吵得要命。
雖然料理棒的並沒有特別高深的技術,但滿媽個人更喜歡有成熟產品且口碑更好的大品牌。畢竟積累的行業經驗,能讓產品在技術,設計,功能和品控等方面更有優勢。
通常情況下,這種品牌的產品更好用,也更耐用。哪怕價格貴一點,也更讓人放心。
廚房中最頭疼的工作就是收拾!滿媽最討厭刷鍋洗碗這種活兒了(都丟給滿爸),所以料理棒一定要選好拆卸的,特別容易清理的(不鏽鋼的,不鏽鋼的)。
否則,真的是懶得用第二次!
講真,現在很多料理棒的配件容量沒有考慮得很長遠....
有的料理棒只適合做寶寶一天輔食的,日常做飯要重複好幾次才夠用,從很方便變成超麻煩。這導致輔食期過後,料理棒基本閒置了。
有的料理棒刀頭設計不夠合理,食物太少的時候根本發揮不了研磨作用。
當媽的都知道,小朋友的飯就那麼一點點,有的可以做很多分裝保存,有的必須當時吃,當時做,量太少而打不了,就超級尷尬了!
很多寶媽就是替寶寶吃剩下的輔食吃胖的!
雖然料理棒看著都差不多,但我們要找兩者都能兼顧的!(我就是這麼貪心)
講真,這個功能決定了料理棒的使用跨度。如果不能變速,那這隻料理棒連寶寶輔食需要的不同顆粒都滿足不了,那怎麼能叫輔食神器呢?
最好在打碎研磨過程中可以手動控制動力,這樣媽媽可以根據食物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料理棒。
最後,一定要考慮價格!特別完美的一定特別貴,特別便宜的很大概率會問題重重。
所以,我們要兼顧自己想要的功能(夠用就好),選擇一款集美貌與才華價格與品質還有顏值於一身的料理棒!
經過這些條條框框的篩選!滿媽從各種料理棒中挑選了2款(也是比較熱門的網紅款)給大家做個測評。
p.s. 請原諒我這個很窮的mini團隊(是我是我還是我),沒辦法像那些闊氣的號主買回來十個八個寫個霸氣橫評。我只能在購物車階段,就根據自己的判斷把不符合要求的產品直接pass掉。
畢竟,經過我上述的條條框框篩選,也剩不下幾個,能留下的都是精華,哈哈哈!
開獎啦,我選的是哪個呢?
博朗MQ525 VS 摩飛 MR6006
上榜理由:
博朗5系,是滿媽4年前入手的料理棒(舊款)。博朗這個德國品牌的小家電品質口碑俱佳,也是做料理棒最早的一波。
當年料理棒就這麼幾種,沒有那麼多可選的餘地,博朗幾乎算最好的品牌。
率先擁有變速功能(就是貴!),動力到現在都是彪悍的那一類!
功能全面,整體質感極具德國產品的特色。
摩飛,最近超級熱門的英國品牌,其網紅產品「摩飛鍋」讓這個品牌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輕人)。
其線下的產品都屬於集「美貌與才華與一身」,設計理念和功能都契合年輕人需求。料理棒也具有相同屬性
不得不說,滿媽最近也被這個品牌種草了,會有一種「怎麼這麼懂我」的感覺。摩飛料理棒的配件確實很人性化,方便、趁手,功能也都非常實用。
更重要的是,滿媽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兩款是被推薦和對比最多的料理棒,隨處可見「博朗和摩飛哪個好」的提問。
我猜你們也很想了解對不對?!pk一下,你就知道~
網紅款博朗5系PK摩飛料理棒測評
咱們由淺入深,從直觀到深度體驗對比開來。請大家注意顏色,白色的是博朗,深藍色的為摩飛。
這兩款各有特色,一看就是帶著品牌國家的審美特點。
博朗更「硬」一點,摩飛更俏皮時尚一些。相信男士會喜歡博朗,女士會更偏愛摩飛。 (比如我跟滿爸,哈哈哈)
滿媽手裡的博朗料理棒是荷蘭產的,摩飛則是中國產的,質感和細節上都不錯。畢竟兩個大品牌去拼質感,真的難分伯仲。
摩飛的研磨棒身採用不鏽鋼拉絲工藝,質感會更強,觸摸和使用之後沒變化,不需要再清理。
博朗則會有手印、水印、油花等各種使用痕跡,看起來有點髒兮兮的,但不是重點。
兩個主機都挺壓手,很有分量!但是單手操作毫無壓力(抱娃都不叫事,揮棒簡直輕鬆自如!)我是很喜歡厚重一點的東西,輕飄飄的總感覺沒有安全感。
這兩個對比下來,摩飛大尺寸更大更長更重,喜歡小巧一點的會覺得博朗更好。
博朗5系的功率為600-750W,摩飛的功率為600W。理論上博朗的轉速和動力更強,但實際使用起來,沒感覺到很大差別。可能是博朗的降噪上做的更好?
打出的食物細膩度,不管是看上去還是吃起來,兩個料理棒都不會有明顯參差。但確實博朗更快一點做到細膩。
摩飛:
博朗和摩飛都有多檔調速,也都有Turbo全速鍵和調速按鍵:按下Turbo獲得最大轉速,調轉調速轉盤,再按下調速鍵獲得不同的速度。
不同的是,博朗有21檔,摩飛有8檔。
講真,就連摩飛的8速,我都用不過來,(分高中低三檔就差不多了)。21檔看起來特別精分,但是實際使用起來,幾乎不需要如此微小的動力區分。
博朗5系的卡扣為雙卡口,食指和拇指輕輕一按就拆卸了。摩飛的卡扣是單卡扣,靠拇指按住。
滿媽個人喜歡博朗的雙卡口,可能是先入為主,比較習慣。
博朗的主機和每一個配件都有卡扣,摩飛的攪打杯沒有卡扣,是直接把主機按在上面,攪打杯蓋子有密封條負責固定住杯身。
實際使用中,由於機身自重大,對切碎功能沒有影響,都需要給機身一個向下的壓力。但打碎之後,如果再加食材,摩飛會省下拆卡扣的步驟,用力開下蓋子就加了。博朗則需要拆一下料理棒的卡扣,多一步。
估計博朗原是想方便大家直接連蓋掀起來,但操作的時候,我真的做不到一手拿著料理棒,一手再去倒食物。
還是覺得摩飛的實際更了解年輕人的習慣和喜好。
這一局,在滿媽的習慣偏好下,算是算是各有千秋。
博朗5系的配件有4件:
研磨棒+切碎機+打蛋器+攪拌杯
前面有講過,配件是料理棒的靈魂!因為這兩款滿媽都用過,所以真實的使用體驗特別多。
講真,博朗主機真的特別贊,但配件在使用過程中多多少少有點不盡如人意。而後來者摩飛又多多少少彌補了這些使用缺點。
研磨棒
博朗的動力很好,但它有個缺點,在攪拌杯裡東西少一些,就無法發揮較好的作用。
摩飛則不會,食物少一點也可以很好的攪打成泥。
我對比了一下兩個料理棒的刀頭,發現了端倪,它們的結構細節不太相同。
摩飛的刀頭是立體多向刀頭,除了橫向旋轉的主刀,還有縱向立起的兩個副刀頭。這樣的設計,就算食物很少,也能被旋轉的副刀頭帶起,再由主刀打碎,效率很高。
博朗的刀頭則只有主刀,沒有副刀,就沒辦法在食物較少時夠到食物。
這一點,還是摩飛更適合輔食製作一些。
兩個料理棒的防飛濺能力都很強,攪打的時候都不會有汁液外溢的情況。
配套攪拌杯
摩飛的攪拌杯有一個蓋子,暫時喝不完的果汁或者菜泥可以封在杯子裡直接放在旁邊或者冰箱裡,還是非常貼心方便的一個小設計,錦上添花。
相比起來,博朗的攪拌杯沒有蓋子,也不影響正常使用。
但博朗的缺點是,杯子很容易刮花!幾乎是第一次使用就已經花掉了。摩飛也用過不少次,大家可以看到它光潔如新。
我覺得這是因為攪拌棒頂端的坡度,博朗坡度更大,摩飛更直上直下,和邊沿的摩擦沒有那麼多。
攪碎杯
雖然兩個叫法不同,但實際都是用來磨碎和絞肉用的,功能使用上沒有什麼區別,都能夠通過攪打自旋,幫食物充分研磨。
但不得不說,博朗的攪碎杯有兩個缺點,一是料理杯的容量不夠大,當食物多一些的時候,攪打起來會有點阻力,也裝不下很多食物。
滿媽喜歡青醬意面,之前都會因為容量不夠而不停倒騰,而且做一次就不想再做了。摩飛的攪碎杯容量就要大出很多,多量少量都很方便。
現在做青醬就容易多了,直接一碗搞定,我只需要依次加入食材就可以了。
但是,這兩款攪碎杯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刀頭那會有一個孔洞,用來固定攪碎刀——這是所有攪碎杯的通病。這個空洞真的很難清理,容易殘留食物。
就手中的摩飛和博朗,對比之下,摩飛更勝一籌,摩飛只有隻有很短的一塊凹槽,博朗中空的區間更大,食物更容易進去還弄不出來。
大家可以看到白色中間那一點橘色,就是滿媽之前打三文魚鬆留下的。
但因為摩飛的主機尺寸比較長,機身重一點,打發過程比博朗手持更累,需要換個手。至於打發怎麼樣,大家自己看吧。
剝蒜器
摩飛的專屬工具,用來剝蒜用,對常下廚房的人來說,日常實用。
這個功能我和我媽是愛了。我媽每年泡臘八醋,剝蒜剝到手軟,這下輕鬆多了。
我是有咬指甲的小毛病,剝蒜也是特別痛苦,有了這個功能,我就不用在摳的手指頭疼了。
綜上所述,滿媽在配件上更傾向於摩飛!
小細節特別人性化,使用起來更順手更日常一些。個人認為,摩飛不僅適合輔食添加階段,日常生活中也能讓媽媽在廚房中更加得心應手。(尤其是大號攪打杯,大容量用著就是爽。)
這兩個都蠻容易洗乾淨的。
尤其是滿媽家的水龍頭裝了加壓水嘴兒,只要沒有油脂,質地比較稀薄。用水流一衝,就可以立在一旁晾乾,不用上手清洗。
粘稠一點的話,就需要手動清洗一下。摩飛的攪拌棒的刀頭沒有博朗的鋒利,清洗的時候心理壓力稍微小一點,但都不費勁。
除了兩個料理棒的刀頭清理有點困難,摩飛的攪碎杯蓋會有一個彈性的部分,需要注意清洗一下。讓滿滿給大家示範一下:
博朗比摩飛貴,博朗比摩飛貴,博朗比摩飛貴!不管電商怎麼做活動,都是這個結果:博朗要比摩飛貴100元左右。
在功能的基礎上去審視價格的話,摩飛穩贏!畢竟我們買東西,都是追求功能夠用、品質過硬,價格適中,性價比越高越好。
1、動力很好,能夠控訴,做輔食和生活用都夠用
2、配件設計更人性化更日常,功能真正滿足一機多用的需求
3、使用方便,趁手,操作、清洗都簡單
4、價格更美麗,性價比更高
你是不是被滿媽種草,也愛上這根有魔法的料理棒啦?為了避免小夥伴們再一次抱怨文末沒連結,我偷偷告訴大家....
滿媽在周三準備開團輔食神器,就有摩飛料理棒,需要的小夥伴記得關注哦!還有你們期待的滿媽自用的蒸屜輔食奶鍋和另一個彩蛋產品。
周三見~
只希望用接地氣的方式,把育兒書和專家的理論派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