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鬥魚網紅主播喬碧蘿殿下與網友奔現的大型車禍現場,實力上榜熱搜。
即使喬碧蘿殿下的直播間停播了,依然還有大量的吃瓜網友去上牆評論,「表達愛意」。
見光死的網戀我們見過了太多,對於買家秀與賣家秀之間的差異,我們都心照不宣。
喬碧蘿翻車事件,只不過是社交網絡的一次日常吃瓜新聞,熱度高也只是因為她是個網紅,大家都是各取所需,沒有完全的誰是誰非。
如果喬碧蘿殿下是朱麗葉•比諾什這樣的女人呢?網友又會是怎樣的反應?
今天就聊聊這部電影《你以為我是誰》。
看簡介的時候,一度以為是一部針砭時事的現實題材的電影。
結果發現完全不一樣。
現代題材的軀殼,加上懸疑的敘事風格,以離異女人的情感危機為內核,浪漫的愛情橋段作為調劑,把一個原本俗套的劇本呈現得繽紛多彩。
《你以為我是誰》講述的是法國國寶級演員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邁入50歲的女主角克萊爾,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之後,陷入孤獨,毫無安全感的狀態。為了維護與現男友的關係,不惜偽造社交身份去搭訕假想情敵Alex,最後卻愛上Alex的故事。
如何面對這段愛情,內心的欲望與掙扎讓她無法抉擇,是繼續虛擬的身份?還是暴露真實的面孔?
電影並沒有給出唯一的結論,反而是將兩種選擇的結果都預演了一遍,將整件事變得非常客觀。
如果克萊爾繼續以Facebook上的虛擬身份,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困惑。對方無法忍受網戀,強烈要求線下見面,但是克萊爾不敢。上一段婚姻經歷,讓她對自己的年齡心存自卑,對這份因為年輕漂亮的虛假自己而得來的感情沒有任何把握,一見面必定會失敗。
比起死去,她更害怕被拋棄。在她心裡,20年的婚姻比不過27歲的年齡差,是人生最悲痛的一件事。這個離異女人在人生的後半程,面臨了嚴重的感情危機。
年過半百的她,沒法像24歲的年輕女子那麼吸引人,輕而易舉就可以收穫一段愛情。但是受過傷害的她,又渴望一段關係來找回曾經的安全感。
這種矛盾在克萊爾身上表現得非常尖銳,也非常殘酷,也是大部分中年離異女人的困境。
影片通過大量的俯視鏡頭,每次把鏡頭拉遠,仿佛是要孤立克萊爾。
比如克萊爾得知Alex因為自己的謊言而自殺時,失神地走到玻璃窗前,俯拍鏡頭越來越遠,克萊爾身上的無助和失落被放大。再比如克萊爾在電話中與Alex爭執是否可以見面時,把兩個孩子丟在路邊,自己開著車在停車場上轉圈,此時用的也是一個俯拍鏡頭。
我們可以從鏡頭清晰地看到克萊爾被困在一個反覆周旋的狀態,找不到可以解脫的出口。
而克萊爾內心真正的陰影,用了一個超現實的正反打鏡頭來表現,印象非常深刻。克萊爾的侄女正是她的心結所在。Facebook盜用年輕美貌的侄女的相片,輕而易舉地就得到了Alex的回應,在她看來侄女就是憑藉著年輕氣盛的優勢把前夫搶走的。
嫉妒與攀比總是來自身邊的熟人。
明星再漂亮也不會讓你產生任何對比,反而是侄女皮膚比你好,比你年輕,會讓你感到憂傷和焦慮。
其實,朱麗葉•比諾什的魅力是超越了角色本身的。尤其當克萊爾與Alex熱戀的時候,我絲毫不覺得這是一段跨越年齡鴻溝的愛戀,人群中克萊爾含情脈脈地望著Alex,甜蜜極了。如果解釋成是愛情讓她重新煥發了對生活的自信,那也是歸功於朱麗葉•比諾什依然精湛的演技。
另外,導演在角色身份的選擇上也做了精心的設計。
影片中的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是心理諮詢師的身份,但實際是一個撬點,撬開克萊爾的真實內心。這樣一來,就可以合理地引出小說結局與真實結局。除了心理醫生,我想不到別的身份可以讓人傾訴內心又不敢完全打開內心。
作為教師的克萊爾,另一個身份是作家。這也是為結尾出現的多重結局埋下一個前提條件。作家與導演在創作上有著相似的絕對話語權,想讓觀眾看到什麼樣的結局,都可以自由地朝那個結局方向引導。影片裡還不忘借克萊爾的小說吐槽了一下電影的爛俗結局套路。
克萊爾這個角色,很容易讓人想起斯派克·瓊斯的電影《她》,同樣的是通過虛擬網絡給對方製造一個完美匹配的靈魂伴侶,享受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安全感。揭開面紗的那一刻,就是全世界崩塌的時候。你以為的她,原來不是真實的她。
讓人後知後覺的是,影片在後半段用了三重文本去呈現多種可能性,不斷地製造反轉,並沒有我覺得是一個懸疑片套路,卻與喬碧蘿事件給網友帶來的反轉形成完美的映射。
我想,大多數觀眾是同情克萊爾的。一個受傷的女人的無助,矛盾,和困惑,也許更加能引起同齡女性的共鳴。
《將來的事》裡於佩爾飾演的女主角也是一個老師,也寫書,也在中年遭遇婚姻的失敗。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落入無助的困境,在她身上,衰老的是容顏,彌堅的是智慧。
如果一個人一直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感,那麼她總有一天會失去。畢竟,自身的取悅才是最具安全感的幸福。
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最後露面的是喬碧蘿還是朱麗葉•比諾什,而是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自欺欺人。
她不是你以為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