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賈行家和《塵土》

2021-02-08 古文觀不止



這片土地盛產苦難,也不缺撓拉著胡亂活著的人。胡風當年在蕭紅《生死場》後記裡寫,「蚊子似的活著,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用了自己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苦苦地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底威力下面」。幾十年過去了,生死場仍然是生死場,苦難的製造者與承受者都還在,可是他們卻也愈發地沉默。

除 非有天出現一個女人殺死四個女兒再自殺的情況,眾人作友邦驚詫狀,隔空罵幾句、分析打量一下也就散了。似乎忽然忘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壓根不是新鮮事,或者只是平日裡一起假裝看不見太久,最後就真的以為不存在了。


但是總有些人不想讓大家看不見,他會時不時刺痛你,倒一盆冷水來,讓你看清現實。魯迅是這樣的人,他在黑屋子裡吶喊,賈行家不吶喊,他只是默默地記錄下來,告訴你盛世陰影下還有這樣一些人如此活過。




賈行家早先混跡在網易博客、飯否,陸續發表在網易微博上的人物斷章《他們》有九百多條,篩選後放入《讀庫1604》,被白巖松稱作今年《讀庫》的壓卷。《塵土》是賈行家第一本紙質書,收錄了他網易博客的一批文章,分為人、世、遊三部分。主要是他對家族親人、朋友的記憶,生養他的城市——哈爾濱的一切以及一些遊歷。

賈行家寫得最好看的是東北的人和事。東北,近代以來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從苦寒之地、流放之地到成為共和國長子、驕傲,再到如今的沒落,本身便如同小說裡的末路英雄,有著一股致命的吸引力。對於生長在那片土地的人來說,兩三代人,不到一百年,個人、家族的沉浮疊加一方水土的盛衰之變,本就值得記錄。何況,這還帶有極強的標本意義。


看賈行家寫「他們」,總會想起我見過的「他們」,守在沒辦法逃離的人生裡,努力倒騰著,活著。民國女作家裡我偏愛蕭紅,我覺得她完全是天才似的寫作,憑直覺,寫出來一派天真,卻又那麼悲苦。其實文學有時候就是這樣,越是苦難的東西,越需要靈動地展現。這樣看的人不覺得那麼苦了,才好繼續生活下去。


寫苦難的作家,建國後其實也有很多。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莫言的作品同樣如是。《活著》的話劇版、電影版、小說都看過,那段兒歷史有時疊加在一起。首先浮上來的是黃渤在舞臺上,背著鳳霞,他說他就一步一步的走,鳳霞的眼淚滴答滴答掉在他脖子上,走啊走啊,他就說鳳霞,咱不去那戶人家了。再窮也不會把鳳霞送走了。只要一想起這段就難過。據說姜文一直想拍《許三觀賣血記》,可惜種種原因沒有拍,反倒拍了韓國版。或許就算拍了,大家應該也不太想去看這些了。




有一段時間大家會說展現苦難是題材上的取巧,是一種消費。在買買買社會呆久了,的確什麼時候都可以跟錢、消費掛鈎。但是苦難本身是需要記住的。因為苦難有很多種,困苦活著的人卻可以是任何人。佛家講七苦,如何度自己?


賈行家在《塵土》裡提到《庭前柏樹子》的公案。鷹隼高空盤旋,不落下來,落下來就沒好事;像趕路,到了就是到了,沒到就是沒到,不能說快到了。禪師肯進一步闡釋為「待到虛空落地時」,相當於回答「等到看見什麼,就不遠了」,已經算是老婆心。是無可奈何的同情。人之未達,無異於渺,即便近在眼前也不影響錯過。所以需要有人指點,需要有人可以讓自己清醒一下,不要麻木。


《他們》《塵土》某種程度上是如此的。賈行家的寫作中能看出他對這些人用情很深,即使他用十分克制的筆墨去寫。這裡面有很大的苦難,但並非是炫耀式的書寫,他沒有那樣的描寫癖。他是在用故事為懦弱者建立起尊嚴,記錄而非賣弄他們的痛苦。最早開始寫《他們》時,他曾經提到過《聊齋》,說早先不喜歡裡面人和狐狸搞對象後總是大團圓,覺得那是蒲松齡老先生的個人苦逼大發作。後來知道所謂的大團圓是何其悲苦,誰都知道這種事情是沒有的,如此這般的修飾只讓現實更兇險。蒲松齡還會給他的故事安個修飾的大團圓,賈行家記錄的人是現實中的,多半沒有在公路底下拱出小草的倔強與幸運。



其實文字有時也是一種悖論。大家喜歡看故事,不會因為你是現實主義就多看你一眼。因為讀書不是考試。如何將「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僅僅是流水帳地複述,悲喜是無法流傳的。寫的人得懂文學,賈行家是懂的。他曾不止一次提到過卡佛的一段話:用普通但準確的語言寫普通事物,並賦予它們廣闊而驚人的力量,這是可以做到的。寫一句表面看來無傷大雅的寒暄,並隨之傳遞給讀者冷徹骨髓的含義,這是可以做到的。


無論《塵土》還是《他們》都有這樣的文學自覺很多人能在文章裡看到古文和舊體詩的影子,會看到廢名。最起碼這裡的文字能打動你,不僅僅是故事打動,還因為講故事的人組織能力強。

東東槍在採訪中曾經問賈行家的師承,賈行家早年也在博客裡列過自己喜歡的書,長長一條。兩份書單基本重疊。他們包括:莊周、司馬遷、庾信、段成式、杜甫、徐渭、吳承恩、張岱,魯迅、周作人、廢名、沈從文、老舍、汪曾祺、張中行、張承志、阿城、朱文,梅裡美、紀德,卡夫卡、佩索阿、蒲寧、布爾加科夫、辛格、圖尼埃、卡爾維諾、胡安·魯爾福、博爾赫斯、科塔薩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庫切、菲茲傑拉德、馮尼古特、翁達傑,《聖經》和佛經公案。

他評價是:第一個逗號是古漢語,第二個逗號是用白話的,但我選的大多不是津梁上的人物,這個明顯。梅裡美和紀德都典雅,是我最羨慕的氣度,兩種對觀的典雅。第三個逗號裡的作家,無可爭議。第四個逗號,很多人覺得相對單薄,但特別吸引我。成氣候宗教的經都好看,寫經的自信、莊重和一以貫之,別的書裡沒有,而且想像力雄偉——他們不覺得那是想像力。公案不求立文字,玄奘寫的都有明確用途,特別矯健。


第一眼看到段成式時特別開心。蠻喜歡看一個作家列書單,寫書評。因為一個人在寫作時,他們不是真正的一個人在寫。故事裡的人,閱讀過的作品都會偷溜到你的腦子,跟你一塊兒下筆。如果你腦子裡裝的都是郭敬明,那就死定了。出來的全是名牌羅列。如果你腦子裡的人是廢名,是二周,是張岱、司馬遷等等這些大家,那你出來的語言就有一個標準線,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最起碼寫下翻譯腔的句子時,你會儘量修改。而那些優秀的外國作家,憑藉好的譯本傳遞到你這裡時,擴展的是另外的眼界。


關於段成式,賈行家說的是「懷疑其他年頭出來的人物,未必有段這個氣質。唐朝真是很寶貴的一個時期,否則中國文氣可能會更早衰」。


關於漂亮和美,賈行家的說的是:二者可能還有段位區別。這些年語言造境「平淡」成了流行,比秀書面語小詞典好,但是絢爛之極歸於的平淡和裝逼未遂歸於的平淡,旁人是很容易就能看出來的。


關於語言,「要說我愛這個國的話,多一半兒是愛這裡的語言,儘管她命運多舛,屢遭侵毀,依然優雅、細密、深邃,充滿了彈跳性和各種可能。」


或許因為這個,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閱讀他的文字。跟老太婆一樣給大家推薦。其實我不排斥任何一種試驗性質的寫作。但是我偏愛繼承了漢語傳統的那種寫作,喜歡能在文章裡看到叮咚叮咚的水聲。


當然賈行家現在的文字也非一朝一夕練成的。這是翻看他幾年的博客感受到的。下面是他文章的縱向對比:第一段均是博客裡早年的文章,第二段為最終呈現在《他們》、《塵土》中的樣子,你能明顯看到這裡面發生的變化,最後文字間有了呼吸、節奏,如同他愛的音樂。


(一)我同學的媽當年在糕點廠工作。 三年裡,糕點廠並沒有停產,市面上從來沒有點心,蛋糕都賣到哪兒去了?不知道。糕點廠每天還有雞蛋、奶油和糖運到,似乎是故意的,管理很鬆弛。年青女工們上班,先嬉笑著蒸一大盆雞蛋糕,用勺子挖著吃。她們吃膩了充當蛋糕底座的「方子」,經常隨手施捨給附近的居民。她們大多養了孩子,母子都胖乎乎的,和畫片兒上的一樣。

(二)她那時候在市糕點廠上班,市面上早已斷貨,但廠裡也沒停過產,哪兒去了呢?成筐成筐的雞蛋、人造奶油一直都有供應,還是有機會邊做邊往嘴裡塞。有時候用大鋁盆蒸雞蛋糕。他們還把廠區周圍的一個老太太當寵物養,只要她按照口令在小窗戶底下做些丟人顯眼的動作,就丟幾塊從蛋糕坯邊緣切下來的薄片兒給她。(《他們》)


(一)五六十年前,有一類從鄉下進城讀書、學生意的男子,腳跟站穩,事業或學業有成,就想要說一房手腳勻稱、皮膚白皙的女學生(起碼是市井人家的規矩女兒)來做老婆,他們的意願是要把貧瘠的故園遠遠丟到後面去的,然而那蚌殼永遠有一絲長進身上,等到「思鄉」時,就被拽回來對著濁酒垂幾滴淚,女學生或市民的女兒在旁看著弄不清楚。更難丟掉的是老家父母跟前間可能有個髮妻及子女。這城府穩重的男人當然知道那婆娘早晚要到城裡來的,他不是一塊冷而硬的石頭,於是空泛的鄉愁變得實際起來。那時候,這種事情多到使人乏味的地步,講述的人連捏造和渲染都懶。

(二)昔日,有一代從鄉下進城讀書、學生意的男人,腳跟站穩,事業或學業有餘,想結婚,這一回,要手腳勻稱、皮膚白皙,女學生,起碼是城市裡的女孩兒。標準明確而具體,因為有老家那個做比對。他們願把貧瘠的故園丟到後面,然而那蚌殼永遠有一絲長進身上,等到思鄉時,就被拽回去垂幾滴淚,大多是喝酒喝得魂魄不大熨貼時,女學生或市民家的女兒在旁看,弄不清楚。如果除了那女人,還有兒女,則更不可能徹底丟掉。這城府沉重的男人知道早晚要在城裡解決這些,他不是塊冷而硬的石頭,於是空泛的鄉愁變成實際的麻煩。我母親正好生逢那代人,自做學生起,見到的這類情形多到使人乏味,連扯老婆舌的都沒心思捏造渲染,因為說完這個還要趕緊再說說那個。(節選自《塵土》中《重婚》)


下面這一節是《讀庫1604》節選的《他們·活受》中的一則,如電影的一個場景,卻是拉長了的故事。亦如同一首歌,起先鼓點密集,最後一閃卻沒了。不知這記憶該屬於誰?是貓還是人?


拆遷來得像場冰雹。他家搬得最快,為此還獲得了一小筆獎金,被誇作「識時務」。昔日的鄰居視他為叛徒,一百步和五十步。幾周後,那片廢墟只留下幾棟孤零零的貼滿恐嚇標語、孤島一樣的房屋。在他家原來的位置,還有半截臥室的牆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牆頭上,他終於找到了走失的貓。




偏愛都是有理由的。我最早是在東東槍微博裡看到,早先看他老提賈行家,還以為是東東槍的小號。關於此書,東東槍在微博裡特別感性地這麼寫過:坐在星巴克裡讀完了一位老師即將出版的書稿。唏噓一陣後抬眼往外望去,是那座黃澄澄地冒著賊光的古寺,牆上寫著的字是「國泰民安」。想起石揮文章裡那句,「我又將投入這茫茫的紅塵中去了」。


而他拍的書影是第一篇《選擇》。在亞馬遜買下電子版後,也是看完第一篇,就到處安利了。因為他裡面提到福克納的《野棕櫚》。我最早是在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裡看到的,後來找了原書看。他考量的是人類會在悲痛的存在與消失的記憶裡選擇什麼?小說裡的男主角最後活著已經毫無意義,但是他仍然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記憶要是存在於肉體之外就不再是記憶,因為它不知道自己記住的是什麼;因此,當她不在了,一半的記憶也就喪失,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整個記憶都得終止。是的,他想,在悲痛的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我選擇悲痛的存在」。


我上大學那會兒,昆德拉特別流行。地攤上都是他的盜版書。陸陸續續把他書買齊看全。他借著音樂討論小說。昆德拉當年如同現在的村上春樹一樣火,至少在我看來。但看那麼多,我不停思考的仍然是這段痛苦的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選擇什麼?如同你會做一隻快樂的豬還是因思考而痛苦的蘇格拉底。佛家講究放下、破執。他會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也尋思不明白,但是我覺得最後應該是綜合。寫作、記錄、閱讀,本身也是一個放下的過程。人很多時候無法選擇不存,但是悲痛的存在時長又有多少?古人舉行喪禮,儀式的目的是為了止住悲痛。服喪三年,三年後,不要傷心了。該幹什麼幹什麼。這是中國人的處事哲學。對於今人來說,需要消化的痛苦來說,太多。記錄與閱讀本身,也是一個療傷、治癒的過程。


《他們》最初開篇時,賈行家同樣提到了福克納,那是《喧譁與騷動》:念得如同生啃易拉罐,牙齒鬆動,學會了把一句通順的長句子再改回不通順,三個月以後忘得乾乾淨淨,只記得最後一句話他們,困苦地活著。

福克納用他的作品讓世人記住了他的南方。


賈行家用他的作品記住他要記住的人、故土、時代。同處於一片土地,我們或許可以跟隨他一起看看、記住我們想記住的人。


接連推薦過幾次,並非是因為賈行家就成了文學大家。但是值得閱讀,讀了不會有壞的感覺,會罵推薦人。(可以戳閱讀原文買賈行家籤名本《塵土》。他們的全本在網易閱讀上有,大概兩元。兩本都值得收。也就一頓中午飯錢。)



古文觀不止

莊周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 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相關焦點

  • 他用一雙極冷的眼,記錄下了生命的無奈和莊嚴、卑微與貴重
    賈行家是一名非職業作者,為一些報刊和媒體寫過專欄,現居哈爾濱。他帶著消極和幽默隱於市井,不動聲色地在這人世間遊來蕩去,東張西望,為盛世燈火裡黑掉了的一小塊、萎於塵土的一切招魂。《塵土》是賈行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以東北城市為背景,從他的祖輩、父母、親友、鄰居等入手,執著於記錄這滾滾紅塵中的各種尋常人事。本書素材雖然不是顯赫的角色,但賈行家的文風卻堪稱「來者不善」,寸鐵殺人,利落優雅,又新鮮細緻。
  • 《角鬥士》:人,源於塵土,又歸於塵土
    「我家在提基洛附近的山丘上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在陽光下的暖和的紅磚屋白天,菜園裡飄著藥草的香味到了晚上則是茉莉花的味道門外有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無花果樹,蘋果樹和梨樹這部電影奪得了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豆瓣冠以「史詩」的標籤,不得不說,每個人角色的生動演繹和電影中營造的磅礴氣勢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 想愛就愛,別讓自己的感情蒙上塵土
    想愛就愛,不要讓自己的感情蒙上任何塵土:01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這一點,就是不同的人,在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所想表現出來的觀念,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所在的角度都各不相同。有些人把自己的觀點看得很重要,但是也有些人把身邊的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想愛就愛,不要讓自己的感情蒙上塵土,要向對方說明自己心裡所想的。
  • 黃軒滿臉塵土,觀眾卻更喜歡了
    然而這部《山海情》,一身皺巴巴的衣服,一臉灰濛濛的塵土,一口楞憨憨的方言,活脫脫一個山溝子裡走出來的人,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土得掉渣」。‍心裡的急體現到了肢體上,就是一句上綱上線的責問,差點和大有叔打了起來,而有村民跟隨的時候,他也毫不掩飾地笑出了花。
  • 宇智波帶土,孑然一身也不願帶走一粒塵土!
    我名為宇智波帶土,孑然一身也不願帶走一粒塵土——《火影》宇智波帶土。
  • 重歸塵土之前,我們仍將學習什麼是愛
    題圖 / Clare Elsaesser點擊看組圖,關注「美好畫片碎碎念」朗讀 / 力奧張、韋恩《持有》配樂 / Ксения持有                 就算我們是塵土吧而同時,妻子和我在整理床鋪,抓起床單對角在空中抖動,拉直,平整地鋪在我們之間,然後褶邊、掖角。如果我幸運,她會把剛做的夢講給我聽。有一天,我們會躺下不再起來。有一天,我們會失去所看守的一切。
  • 聖經裡的故事:上帝用塵土創造了人,安息日的由來
    我為什麼要讀《聖經裡的故事》呢?因為前幾天聽了一個阿姨的事情,她告訴我有事就要祈求上帝。而且十分靈驗。但是她也告訴我,如果你中途不信上帝,上帝就會管教你。她所說的管教,我覺得就是一種懲罰。他必會感謝我,唱歌讚美我,與那些花草樹木、飛鳥走獸和日月星辰截然不同。因為人要與上帝以前所造的一切大不相同,所以上帝就以很特別的方式造人。他取了地上的塵土,用塵土造了人的身體。(請想一想,女媧娘娘也是用泥土造的人?難道女媧娘娘也是上帝?)上帝將他 自己的氣息吹在這一 身體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活人。
  • 貓和老鼠大「戰」世紀婚禮
    周末和女兒一起看了剛剛上映的《貓和老鼠》。借用上次在得到課程裡賈行家老師提到的「現代編劇理論故事七要素」原則,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第一個是目標,就是主人公有一個要實現的目標和預期。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女主角科洛·莫瑞茲扮演的少女凱拉,還有就是貓和老鼠Tom and Jerry。
  • 張國榮「眾裡嫣然一顧,人間顏色如塵土」
    張國榮曾經說過「不喜歡別人叫他Leslis或者張國榮,希望叫他哥哥,因為有親人的感覺。縱觀哥哥的一生,無論唱歌還是演戲,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但2003年4月1日,哥哥在香港文華酒店24樓縱身一躍,結束自己年僅46歲的生命,將一切歸於塵土。在哥哥26年的從影經歷中,留下了太多經典。提攜了眾多晚輩。造就了一代傳奇。
  • 塵土是唯一的秘密|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朗讀會講稿
    9月份的時候,著名詩人、翻譯家、攝影人徐淳剛老師在上海 JIC Bookstore 舉辦了一次講座,為廣大讀者介紹了艾米莉·狄金森,以及由他擔任翻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狄金森作品《塵土是唯一的秘密》。
  • 米開朗基羅: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肉體遺給塵土
    文 | 高偉川(偶溪1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世界著名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曾如此說:「好的作品,迫近神而和神結合他「從駭怕的暴風雨中轉入甘美平和的靜寂」,達到其一生的目標,其遺囑寫著: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上帝,把自己的肉體遺給塵土。「安息於神」的終局,是一生勞碌於創作的米開朗基羅的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歸宿。人人都了解他的作品,也喜歡他的作品。在其作品中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到,米開朗基羅把藝術幾乎完全奉獻於頌讚基督的熱誠與榮光,如《十字架》、《殉難》、《受難像》、《哀悼基督》等等。
  • 印度:一半塵土,一半陽光
    本文所有攝影作品均由著作權人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最近,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再次引起劇烈反響電影揭露了印度教育制度貧富差距等問題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和反思#恆河夜祭圖片來自攝影師@水貨79街印度北部有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西部是喀喇崑崙山脈和「大雪山」東部則是「若開山脈」而印度的奇妙之處
  • 觀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人生於塵土,必歸於塵土
    也許是命中注定吧,他遇到了黛西,初嘗了愛情的美好,而愛情這個充滿了夢幻和浪漫的東西,在他孤寂的生活中注入了不一般的甘甜與芬芳,他也因此收穫了一段屬於自己的美麗愛情。再接著,他遇見了熱愛紋身藝術的船長,他們成為了朋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船長可以說得上是班傑明真正人生旅途上的啟蒙老師了。
  • 《陸垚知馬俐》愛可以讓你驕傲如烈日,也可以讓我卑微如塵土
    愛可以讓你驕傲如烈日,也可以讓我卑微如塵土。我承認,我是因為無聊才去看這部電影的。我承認,這句話,讓我全篇沒有快進。我記得時間是一個小時四十七分鐘。因為一個小時三十七分鐘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在一起。結尾的時候,陸垚說:說再見很難嗎?難,難就算了。其實影片細節處理的不是很好,場景跳動太大。
  • 李賀《將進酒》——人生到頭歸塵土
    文/簡書作者:顏興林李賀與李白的詩歌風格同屬浪漫主義,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奇特的意境著稱在意境方面,李白天馬行空,常幻想自己直上雲霄,而李賀則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所以後世稱李白為「詩仙」,李賀為「詩鬼」。兩人各有一首《將進酒》,最能代表各自的藝術風格和人生態度。將進酒【唐】李賀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緯繡幕圍香風。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 珍貴的塵土 | 為什麼葡萄牙人不愛用moço/moça?
    受疫情管制的影響,2021年1月4日當日僅數十人參加了Carlos do Carmo的葬禮,葡萄牙總統 Marcelo Rebelo de Sousa,總理António Costa,共和國議會主席 Eduardo Ferro Rodrigues 和文化部部長
  • 貓和狗為什麼喜歡被摸頭?
    為什麼貓和狗喜歡被摸頭?經常在網上吸貓、吸狗的人會看到許多貓咪和狗狗喜歡摸頭殺這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塔夫茨大學的動物醫學教授 Nicholas Dodman 表示,摸貓咪和狗狗的頭是向它們展示鏟屎官的關注的好方法。而且貓咪和狗狗很難用爪子爪到腦門,更別說舔了,所以摸它們的頭能幫它們撓癢、清潔頭部。
  • 故宮最新記錄片:《故宮新事》——道出養心殿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天青色等煙雨,門掩黃昏,而我們終於等到你——百年塵土下的秘密。殿內的匾額和帖落,很多都是由皇帝御筆親書的,入目警心。「隨安室」的匾額下,兩人小心翼翼解開湖色暗花羅帳後的掛鈎,經過簡單除塵後的孔雀石荷花式洗泛著暗淡的綠……
  • 馮權化作塵土,死前說出黃金瞳的真正秘密,莊睿聽到後直接崩潰
    馮權化作塵土,死前說出黃金瞳的真正秘密,莊睿聽到後直接崩潰自張藝興的《黃金瞳》上線之後,便成為了網友們必追的劇集之一,演員、服裝、
  • 為什麼貓和狗喜歡被摸頭?
    大家看到貓咪和狗狗,都會忍不住上手去摸,摸摸頭,撓撓下巴,而貓咪和狗狗也比較喜歡,一般不會拒絕,還會露出一副很享受的樣子。貓咪和狗狗很難用爪子夠到自己的腦門兒,更別說給自己洗頭洗臉了。所以,當你主動送上門,提供抓癢、清潔服務,它們當然笑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