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一生留下詩作一千八百餘首,而在生前只發表了十多首,其餘的都在她死後才出版並為世人所知。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詩歌的先驅之一,在美國詩人中與惠特曼齊名。
9月份的時候,著名詩人、翻譯家、攝影人徐淳剛老師在上海 JIC Bookstore 舉辦了一次講座,為廣大讀者介紹了艾米莉·狄金森,以及由他擔任翻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狄金森作品《塵土是唯一的秘密》。今天與大家分享這篇講座實錄,原發於公眾號:徐淳剛(搜索ID:xu-chun-gang 可添加關注),感謝授權轉發。
時 間:2015年9月12日
地 點:上海,JIC Bookstore
嘉 賓:徐淳剛(《塵土是唯一的秘密》譯者)
主持人:何家煒(九久讀書人出版編輯)
現 場:陳斌(華東師大出版社編輯),數十位讀者
主 辦:JIC書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九久讀書人
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朗讀會(講稿)
徐淳剛(根據現場發言整理)
謝謝大家。可能有些讀者對狄金森還不是很熟悉,那我主要從狄金森的生平之謎、詩歌之謎、文學影響和藝術鑑賞四個角度,和大家聊聊狄金森。
生平之謎
狄金森的生平說起來很簡單,她出生在阿默斯特這樣一個小鎮,終生未婚,25歲起閉門不出,創作了1800首詩和1000多封信,生前僅有8首詩經過編輯大幅度的修改才得以發表。那,這樣的人生經歷,往往讓人感覺很奇怪:這位詩人好像沒什麼生活經驗,怎麼可能寫出偉大的詩?事實上,有些人的寫作需要走遍世界,有些人可以專注人類日常,向內尋求,這是思想、精神的偉大。舉個同樣的例子,大哲學家康德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小鎮,「一生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方圓40公裡的範圍」,但卻思考了整個世界,引發了哲學的「哥白尼」革命,狄金森同樣,她的個人生活平淡無奇,但思想、內心足夠偉大。
狄金森的生平資料到目前能知道的很少。就拿照片來說,在今天這樣一個讀圖時代,照片呢既讓我們感覺到過去年代詩人的親近,也可以形成研究資料,有助於我們了解詩人的生活狀況。到目前我翻譯過三位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布考斯基、狄金森。弗羅斯特有大量的生活照片和演講照片,布考斯基的照片更多,就連上廁所 蹲在馬桶上喝酒看雜誌的照片都有。但狄金森,只有一張照片,就是詩集封面這張,非常珍貴。
狄金森只有這一張照片,後來又發現了第二張。狄金森的傳記作者阿爾弗雷德•哈貝格10年前寫了狄金森傳,10年後的2013年說:
「關於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尚未找到任何證據。至於把這張照片推測為艾米莉•狄金森的肖像照,也仍舊停留於以下結論:這只是一個未經證實的推測。」
可以說,狄金森的生活事跡非常缺乏,目前雖然已有幾本她的傳記,但所有的傳記都存在大量的空隙,帶有作者的推測,想像。這就使得她的人生不止是我們知道的那樣平淡,更顯得神秘。
詩歌之謎
狄金森詩歌的明顯特點,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她使用大量的「破折號」。這種寫法,帶來語氣的停頓,使得事物或意象更加凸顯,也使得詩歌的邏輯顯有各種感覺:有斷裂,有空白,有臆想,有暫斬釘截鐵的力量,產生種種奇妙的反應。但她到底為什麼這樣搞,沒有人知道。
其實,狄金森的破折號使用範圍很廣,甚至她做飯,菜譜上也會這麼寫,傳記中說,狄金森抄寫的椰汁蛋糕食譜也用到這種符號。但與我們經常見過的不同,她的破折號有長有短,有直的,有向上斜的,向下斜的,五花八門!
關於符號的使用,我們只能理解為是一種個人的嗜好,和「思想的提醒」。這就像海德格爾,他前期的哲學竭力區分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後期,他使用打叉的方法,在「存在」這個詞上打叉,以此來將自己關於「存在」的思想區別於他人。狄金森也類似吧。
另外,狄金森的詩歌,也全部沒有標題,這也很奇怪。為什麼?不知道。她似乎只想寫下她的所思所想,而毫不顧忌詩歌的形式。所以狄金森的詩集嚴格來說,根本沒有「目錄」,也沒有標題,標題都是後人加的,按照慣例,用的第一行詩。
所有偉大的詩人都呈現出語言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狄金森也一樣。她使用各種語言,口語,新英格蘭方言,醫學術語、法律術語、商業術語、音樂術語、航海術語、宗教術語,以及數學、地理、物理等科學術語……在十九世紀科學迅速發展的時代,她的這種語言是一種極大的創新。
狄金森的文學營養來源有很多,大致舉例:
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西方人繞不過去的文學巔峰,他的語言活靈活現,亦莊亦諧,我們看他寫小丑,寫貴族,都寫得非常傳神。狄金森同樣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例如,狄金森的「挖出我的眼睛」,這樣一個意象,一方面來自狄金森常年住在閣樓中,她的視力有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來自莎士比亞,例如《李爾王》,公爵被挖掉眼睛;
2.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工業時代的發展讓人讀人類社會本身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從而把目光轉向自然。尤其狄金森早期的詩歌,我們能看到很多描寫大自然的詩歌,抒寫明快的自然;
3.玄學派詩歌,玄學派的詩歌帶有神秘和懷疑的氣息,最著名的是約翰•鄧恩,海明威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就是鄧恩的著名詩行。玄學派詩對狄金森的影響也很明顯,尤其是她後期寫得比較抽象、複雜的詩歌;
4.流行的哥特小說,哥特小說類似我們今天的玄幻小說,哥特小說中的受虐、死亡、恐怖等意象和主題,讓狄金森寫下了她那些最瘋狂、最痛苦的詩歌。
我們說狄金森生前只發表了8首詩歌。狄金森其實也「出版」詩集,但只出版給自己看。她將自己的詩作,用針線縫製成小冊子,足足40多本,但從不示人。可以說,都是手工書,限量,只1本。後來狄金森生病,還有800多首詩未來得及 「出版」給自己。
文學評價
狄金森的詩歌影響了20世紀的一大批大詩人: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史蒂文斯、弗羅斯特、哈特•克萊恩、T•S•艾略特。無論是龐德的「意象」,還是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無論是斯蒂文斯的「現實的虛構」,還是威廉斯的「事物」,還是弗羅斯特的「偉大的徘徊」,或是策蘭的「詞義燃盡的灰燼」,都帶有濃烈的狄金森的影子。我記得《策蘭傳》中提到,策蘭翻譯過狄金森的詩。這些大詩人其實都是狄金森的專業讀者,狄金森對他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狄金森是現代詩歌的偉大先驅。國外有很多權威的批評家、編輯家都給予狄金森很高的評價。
除莎士比亞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來西方詩人中顯示了最多認知原創性的作家。在她魅力的頂峰前我們遇到了最傑出的心靈,這是四百年來西方詩人中絕無僅有的。
——美國文學批評教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惠特曼和狄金森寫起詩來,好像以前從沒有人寫過詩似的。
——編輯家,西奧朵拉•華德(Theodora Ward)
狄金森的作品乃是對世界文學意義非凡的補充,是任何世界文學的記載都不能忽略的。
——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狄金森是風格獨到的天才詩人,她的詩歌對讀者來說,好比連根拔起的植物,帶著雨水、露珠和泥土的芬芳,給人無可傳遞的清新感。
——作家,希金森(Higginson)
這些評價呢,可以說總結了狄金森詩歌的三大特徵:
思想的原創性;作品的世界性;永恆的清新感。我認為,對於今天的讀者,對於能讀這本詩集的讀者,重點在於重新認識狄金森詩歌的卓越的思想力,她對生命、自我、自我和世界的關係的認識,這些,需要我們好好解讀。
詩歌藝術
我們重點來講狄金森的詩歌藝術。要讀懂狄金森的詩歌,有兩本大部頭的著作,兩本書裡的兩篇重要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讀。這裡我結合這兩書,大致談談狄金森詩歌的魅力、魔力。
第一本書:美國文學批評教父、恐龍式的大人物哈羅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第十二章,《艾米莉•狄金森:空白、欣喜、暗者》。布魯姆從「影響的焦慮」這一概念出發,將狄金森和但丁、布萊克、華茲華斯等大詩人相提並論,並且指出了狄金森詩歌最大的特徵,當然也是不被大多數中文讀者了解的特徵:空白。過去我們能讀出狄金森的欣喜、狂喜,能讀出她的隱喻,但空白,這一點,非常關鍵,就像布魯姆說的,「詩本質上是比喻性的語言,集中凝練故其形式兼具表現力和啟示性」。那狄金森的「空白」到底是什麼呢?
來看一首代表性的詩:《從空白到空白》。我們預設一個場景:孤獨的狄金森在一眼望不邊的雪地上行走,她在思考什麼是路,腳下路。我來讀一下:
從空白到空白
從空白到空白——
一條無跡可尋的路
我拖著機械的雙腳——
停息——毀滅——或前進——
都同樣冷漠——
即使我抵達了終點
而它終結在
所有被顯露的不定之外——
我閉上雙眼——四下摸索
做一個盲者——更輕快——
我們說,大多數中文讀者熟悉的狄金森的詩大多是其優美的意象詩和前期多用感嘆號的激情詩,事實上,《從空白到空白》這樣的作品是狄金森最傑出的詩。試看弗羅斯特著名的《柴垛》:「陰天,我走在冰凍的沼澤中/停下腳步,心想:打這兒往回走吧;/ 不,我要再走遠點兒,這樣就看到了。 」停下,往回走,走遠點,三層意思,一個徘徊者的形象,狄金森比弗羅斯特更早,她寫的是:「停息——毀滅——或前進」,何其相似!弗羅斯特的詩呈現的往往是各種矛盾,而狄金森是從空白到空白,這就是對人生的不同思索。「空白」讓人想到中國的哲學概念「無」,「閉上雙眼、做一個盲人」讓人想到盲人摸象——人生不過如此。但詩歌不是哲學,詩歌的思想性更為複雜,「即使我抵達了終點/而它終結在/所有被顯露的不(確)定之外」……回味一下這幾行詩。從象徵的意味來看,這是說,生命的終點,人生之路終結了,但卻是終結在我們能夠想像的不確定之外……沒辦法,只能閉眼亂走了,「做一個盲者/更輕快」……詩歌的邏輯是一種永遠徘徊不定的邏輯。從這一方面可以說,詩歌是最複雜、最高的哲學。狄金森做到了。
再看一首詩:《通過怎樣耐心的欣喜》。這是一首複雜的心理詩,沒法預設場景,我們記住幾個關鍵詞:欣喜-耐心-麻木-荒涼-死亡。(朗讀)
通過怎樣耐心的欣喜
通過怎樣耐心的欣喜
我得到了麻木的祝願
呼吸沒有你的空白
為我驗證如此這般——
通過那樣荒涼的欣喜
我贏得的近在眼前
你那死亡的恩典
為我減免如此這般——
欣喜、空白是狄金森詩歌最顯著的兩大思想特徵。欣喜是生命,空白是死亡。這首詩的關鍵詞是:欣喜——耐心——麻木——荒涼——死亡。請仔細品味這些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裡有最強烈的情感,也有最強大的詩性邏輯。按照哈羅德•布魯姆的理解,這首詩至少講到了四層如此這般(this and this)的意思:第一層,欣喜化作耐心,祝願變得麻木;第二層,欣喜如此荒涼,人生如此荒蕪;第三層,欣喜如此切近,現時遭遇死亡;第四層,欣喜減免,生命的殘存,活著的死亡。詩中除了嚴峻的矛盾修辭,恰好用了四個this。那這樣的詩,可以說中國詩人寫不出來,這是西方人擅長的情感詩意,詩性邏輯。
第三首詩:《我無法獲取的色彩最美》。我們來想像狄金森在尋找一種世界上最珍貴的色彩,她走過街市,她想像這種顏色可能是埃及豔后的侍女衣服的顏色,她在路上尋找,在季節中尋找,最終在墳墓中尋找——(朗讀)
我無法獲取的色彩最美
我無法獲取的色彩——最美——
這種顏色微乎其微
我難以在街市上展示——
用它換來一個基尼——
如此精緻——無法觸及的行列——
光豔璀璨
像埃及豔后的侍女——
在天空——屢屢顯現——
那些主宰的片刻
靈魂的偶遇
並且饋贈某種哀怨
太過精細——欲言又止——
熱切的目光——望穿山水——
仿佛那裡正好藏著
某種秘密——它們前進
像四輪馬車——卻在馬甲中隱匿——
夏季的懇求——
冬雪的——又一種調笑——
以薄紗掩蓋奧秘,
怕松鼠——知道——
它們無束的舉止——嘲笑我們——
直到受騙的雙眼
高傲地閉起——在墳墓中——
以另一種方式——觀看——
基尼是英國舊金幣,1633年發行,1816年取消。詩中用貨幣收藏品來烘託色彩的珍貴。
這是一首崇高之詩。崇高像色彩般光豔璀璨,卻無法觸及,始終隱秘。詩人一路尋找,直至在墳墓中依然以靈魂之眼觀看。這就是西方人的理想國,對生活的信仰,和東方人極為不同。
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坦言,這首詩代表了狄金森最高的詩歌成就,並且「似乎是美國詩歌的巔峰之作」。
第二本書.美國學者,女作家卡米拉•帕格利亞的《性面具》,最後一章《阿默斯特的德•薩德夫人:艾米莉•狄金森》。她從女性心理以及性心理入手,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孤獨、尖銳、深刻、瘋狂的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絲毫不亞於哈羅德•布魯姆告訴我們的狄金森。
來看一首詩:《靜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這首詩,我們來想像,如何把冰冷僵硬的木乃伊,寫得純粹而又形而上——(朗讀)
靜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
靜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
沒有清晨
沒有午間——
溫順的復活者安眠——
緞子的椽——石頭的簷!
光陰輝煌流逝——新月——伴其上——
世界輕舀弧光——
蒼穹——一行——
王冠——墜落——總督——投降——
靜如齏粉——在雪的圓盤——
石膏房,段子的椽,石頭的簷,新月,孤光,王冠,齏粉,雪的圓盤,這些意象都極其純粹。這是一個常年不出門,幽閉的詩人內心的想像,她的絕望和希望。
關於這首詩,卡米拉•帕格利亞的解讀很精彩,她這樣寫道:
「石膏房是墳墓,也是屍體的大理石之軀,一個變成監牢的宮殿。棺材的緞被蓋就像被綁架少女的薄面紗,一個將被撕裂的希望。石簷是永不打開的天空。溫順者已繼承了土地。天空以巨大的數學弧形旋轉著;歷史開放速度,國王的王冠像雪花一樣掉落。當音節飛濺而出變成無聲,詩歌以舌頭的微麻而結束。從詩人採用的視角看出去,人的生命就像宇宙中的一個小斑點。尤其精彩的是『首領』變成「雪花」的無聲時刻,威尼斯所有的顏色——藝術、想像、世間的榮譽——消失在永恆之中。……這個僵硬、無神的宇宙是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如華萊士•史蒂文斯的《雪人》。狄金森先於卡夫卡把虛無荒謬與暴君獨裁結合起來。多麼令人驚奇,這是一個孤獨的,不受人注意的,從未出過遠門的女性的作品。」
可以說,所有偉大的詩歌,只有深入閱讀、研究才能發現它的魅力所在。狄金森也不例外。對於詩歌,有時候我們閒暇,翻一翻,但要真正讀懂,得下一番功夫,查資料,讀作者的傳記等等,這本詩集我也做了大量的注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完)
相關圖書推薦
《塵土是唯一的秘密》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譯者:徐淳剛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版次:2015年8月第1版
叢書名:巴別塔詩典
包裝:精裝
頁碼:504頁
開本:32
定價:54元
狄金森經典詩歌300首全新翻譯,見證詩藝魅力
亞馬遜、噹噹、京東、天貓、全國各大書店發行
編輯推薦
經典詩歌,經典翻譯!「巴別塔詩典」取義於修建巴別塔的世人被不同語言分散,而詩歌通過翻譯又將人們重新聯合起來,重建人類對終極理想的詩性追求。這套叢書的每位譯者都是某位詩人專門的研究者和翻譯家,使「巴別塔詩典」成為經典詩歌的經典譯詩集。
圖書簡介
《塵土是唯一的秘密》主要根據1955 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託馬斯·H. 詹森編輯的最具權威的《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收入1775 首詩)譯成。本書的譯詩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希望能從語言的精確性、韻律的諧美性、情感的生動性以及思想的準確性等四個維度出發,較為完整地展現狄金森詩歌「刻骨銘心」的價值所在。同時,附錄部分的《艾米莉·狄金森年表》也參考了多種中英文年表和狄金森生活傳記,整理修訂而成。
譯者簡介
徐淳剛,詩人、翻譯家、攝影人。出版詩集《自行車王國》、《面具》、《南寨》,小說集《樹葉全集》,譯詩集《弗羅斯特詩精選》、《生來如此——布考斯基詩集》、《塵土是唯一的秘密——艾米莉·狄金森詩選》,策展並出版攝影集《2014全球電線攝影展》。
《狄金森全集》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譯者:蒲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裝幀:精裝
定價:297元
本套狄金森全集乃譯者蒲隆先生傾注二十載心血之結晶。蒲隆教授在1994-95年間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在哈佛大學和狄金森故鄉專門從事過為期一年的狄金森研究工作,歸國後繼續潛心鑽研多個狄金森詩集版本與國外學術資料,許多詩歌譯文反覆修改,數易其稿。
本套全集完整編譯了詹森主編與富蘭克林主編的兩個版本的狄金森詩全集,兩版的差異之處都有注釋說明,此外蒲先生還詳盡考證了多首重要詩作的寫作背景並附於對應的詩文之後。第四卷為詹森主編的狄金森書信選集譯文,收錄了女詩人整個創作生涯中最有價值的書信,蒲先生同樣在多篇書信譯文後附有背景考證。不論是對於詩歌文學愛好者還是對於有意研究狄金森的學者來說,這套狄金森全集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
— END —
讚賞|本期內容
你的支持,讓我們走得更遠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讚賞編輯部
(數額不限)
徐淳剛|譯詩集
謝謝閱讀,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世界攝影·文學翻譯|微信ID:xu-chun-gang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