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痛失所愛後頑強生活:艾米莉·狄金森是我們時代所沒有的英雄

2020-11-18 界面新聞

艾米莉·狄金森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1886年艾米莉·狄金森逝世之後,她仍然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環繞在我們的周圍。

她一直都是一個少年老成的「死掉的小女孩(little dead girl)」,受到傑出男子的欽佩;她還是一位穿著白衣,在病榻上日漸憔悴的大姑娘;在最近的解讀當中,這位叛逆的少年決心用她的才能砸碎權力結構。

這個世界仍然在忍受疫情所造成的破壞,因此,狄金森的幽影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大約40歲的她時而脆弱,時而可怕;時而遁世,時而前進。她承受著自己無法掌控的沉重危機,但卻沒有被危機壓垮。

我在起草自己的論文,探討老年在美國的含義時,我才第一次遇到了狄金森。從那以後,她一直和我在一起。

痛失所愛

狄金森詩歌的大多數崇拜者都知道,在成年之後,她花費了很大一部分時間用於我們所說的「自我幽禁」。她的家在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但她很少去家以外的地方。也許鮮為人知的是,她生命中的最後12年幾乎都是在不斷的哀悼中度過的。

她的哀悼源於父親的去世。愛德華·狄金森非常嚴格,但他與狄金森有著特別的關係。狄金森遺留的信件將愛德華稱作是「外國人當中年齡最大和最奇怪的那種人」,這句話中不難聽出那種真正的愛所帶來的深情的煩惱。愛德華·狄金森於1874年在遠離故土之地去世。

狄金森摯愛的人一個接一個離世。她最喜歡的記者塞繆爾·鮑爾斯(Samuel Bowles)於1878年去世。1880年,瑪麗·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作家喬治·艾略特的本名)去世,狄金森視她為親人,用她的話來說,「這位凡人早在在世時就已創下不朽。」狄金森的母親艾米麗·諾克羅斯·狄金森(Emily Norcross Dickinson)遭受的卻截然不同。在兩人共處的日子裡,她們很少甚至是幾乎沒有融洽地相處過。但在她臨終之時,她的女兒認為她非常珍貴。那是在1882年。在同一年,她的文學偶像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早期導師查爾斯·沃茲華斯(Charles Wadsworth)也去世了。

狄金森的家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次年,她喜愛的侄子吉爾伯特因傷寒而去世,年僅八歲。他的病使得狄金森開始了一段為數不多的旅程。次年,她一生中唯一確認過的戀人奧蒂斯·菲利普斯·羅德(Otis Phillips Lord)法官在纏綿病榻數年之後最終去世。

如此的悲痛對這位美國最偉大、最有遠見的藝術家的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她在信中鮮有提及。但1884年,在寫給塞繆爾·麥克(Samuel Mack)夫人的信件中,她坦率地說,「這些死亡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在我剛振作起來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又去世了。」

「深(deep)」這個詞選擇得非常巧妙,聽起來好像狄金森被淹沒在一群死去的親人當中。當她每次要透氣的時候,都會增加一具新的屍體。

這就是狄金森的特點。如果我們從表面上看到她的想像力仿佛變窄了,那麼它的深度在不斷延伸。在她的詩歌當中,一些迷人的意象是無法疊放在一起的,但她卻將這些放在了一起:雷聲,山脈,風。南北戰爭期間,她運用相同的手法,描繪了士兵的英勇和可怕的犧牲:

代價高昂,付得莊嚴——

我們是否配有這樣一種——

必須堆積生命像堆積貨幣——

才可能換取的東西?

在描述19世紀80年代她所失去的摯愛時,狄金森似乎想像著又一人類屍體在她的眼前升起。也有可能是同一堆,去世的親人們的屍體和那些死去士兵的屍體堆放在一起。在她的生命盡頭,她仍然在思考這些士兵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不只很深,簡直深不可測。

死後的生活

在撰寫本文時,我們已經目睹了80萬人的死亡,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狄金森的意象表明,她能夠敏銳地理解在面對不斷增長的死亡人數時我們如今的感受。在她的生命後期,憤怒、疲憊和無力感一直伴隨著她。

幸運的是,她還有其他同伴。最近的研究表明,狄金森是社交網絡達人。她雖然一直待在家中,卻能夠通過通信來維持與他人深厚的關係。儘管在生命盡頭她所寫的詩歌大大減少,但她卻從未停止書寫。她的詩歌中囊括了她對死亡、痛苦和救贖一些深邃的沉思。

我從未聽聞一個人死去

卻沒有生的機會

再次擊垮我

那最強大的信仰

 

對日常頭腦而言太過高深

其淵深不可測

何其瘋狂,何以它一而有再

那張著大嘴的意識

 

信仰被包紮,像舌頭一樣

當恐怖被宣染

在大失所色間

將突襲我們瞬間化為烏有

 

我不懂這個男人為何如此膽大

他敢置身絕境

彪悍陌生人之意識

淡定從容(冬天的金達萊譯)

這些話在當前的危機中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在這段時間裡,保護「日常頭腦」已成為一項全職工作。新聞報導以及不斷更新的死亡人數侵蝕了我們的知識和精神基礎。一切似乎都消失了。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這首詩中感受到緊張和悲傷,我們也能感受到勇氣。狄金森選擇表達自己的感受,衡量並記錄生活給她造成的損失重擔。如果對信仰進行包紮,那麼它有可能會痊癒。儘管沒有人敢於面對如此多的死亡人數對人類思想所造成的深刻「意識」,但狄金森卻不會排除自己這樣做的可能性。在這個殘缺不堪的世界中,仍然存在著這樣一種有遠見的體驗。通過這種體驗,希望不僅可以發芽,而且可以蓬勃發展。

狄金森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下,卻依然熱愛著生命。這一點使得她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

本文作者Matthew Redmond是斯坦佛大學英語系博士生。

(翻譯:尉豔華)

相關焦點

  • 艾米莉·狄金森:她知道創造偉大詩篇所需要的「富足」與「畏懼」
    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餘首。今天是狄金森誕辰190周年紀念日。我們相信,成為這個詞裡,含有狄金森成功的一個關鍵。羅塞蒂和巴瑞特·白朗寧這類作家,以及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小說家們對於罪過與憤怒的想像是通過他們所塑造的虛構作品創作者(fiction-maker)的迷狂表現出來的,狄金森則是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存在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喬治·艾略特和克裡斯蒂娜·羅塞蒂描寫毀滅天使與放棄天使,而艾米莉·狄金森自己卻成為了這樣的天使。
  • 和艾米莉·狄金森享受詩意
    艾米莉·狄金森和沃爾特·惠特曼是美國詩歌星空中的雙子星,她的生平和她的詩作絕妙地詮釋了偉大的詩人如何超脫肉身所處的時空。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狄金森詩全集》,乃是譯者蒲隆先生傾注二十載心血的結晶。
  • 人物解讀|INFJ艾米莉·狄金森:隱匿的愛
    就像影片中艾米莉·狄金森對沃茲沃思先生的愛慕,因聽其講演而愛上的,實則是朦朧的愛的幻影。而導演用籠罩著紗的場景來對應沃茲沃思先生的出場,似乎也在暗示這一點。是的,INFJ的愛戀是罩著著理想主義的薄紗,看不清的朦朧的美感。但正如語言文字,無法訴盡我們要表達的思想,我們愛上的人,也永遠無法符合我們想像裡的完美模樣。
  • 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但直到她去世後,世界才真正意識到她的才能。她一生中僅出版了七首詩;直到1886年她去世後,她的妹妹拉維妮婭發現了她寫在成堆小冊子中的近千首詩。馬貝爾·託德和評論家託馬斯·希金森對這些詩進行了大量編輯,並分三卷分別於1890年、1891年和1896年出版。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 | 了解她的另一種方式
    艾米莉·狄金森但在十九世紀,狄金森沒有得到與她詩歌才能匹配的重視。1890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詩集》狄金森猶豫不結婚的原因,還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十九世紀的美國,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極不對等,女性被家庭這個鐐銬限制著,仿佛結婚生子養育就是他們三十歲後的所有事務。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了解她的另一種方式
    在她魅力的頂峰前我們遇到了最傑出的心靈,這是四百年來西方詩人中絕無僅有的。」但在十九世紀,狄金森沒有得到與她詩歌才能匹配的重視。狄金森手稿為了表達自己對Master的愛與敬意,狄金森會寄給Master紫羅蘭,Master並沒有第一時間領會花語的意思,狄金森就在回信中說:「它們(寄出的花)沒有照我的話說,我給的口信它們沒有傳達到。」
  • 神話時代的遺產:荷馬史詩所帶來的遠古英雄
    《荷馬史詩》:神話時代的落幕與人文時代的序曲《荷馬史詩》是描述早期英雄時代的巨著,也是文學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場景,具有海洋文明的特點,充分展現了自由主義的情景,而其所描述的英雄人物也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甚至是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 人不能沒有愛,尤其不能沒有「所愛」
    關於愛,我們都有許多想像與期待,有的人認為愛是兩個人在一起相濡以沫,有的人認為愛是磨合後的成長。
  • 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十句名言,盡顯自由奔放之內心,又極具哲理
    在19世紀美國詩壇,男有沃爾特·惠特曼,女有艾米莉·狄金森,兩人比肩,成為詩壇兩座不可逾越的山峰。艾米莉·狄金森被譽為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她一生創作1800餘首詩歌,但在生前只發表過八首而已,她去世後大部分詩歌被公之於眾,備受讀者青睞與追捧。
  • 《仁醫 完結篇》我們現在,的的確確,生活在你們所期望看到的世界裡。
    教科書上看了就會頭疼的生卒年份和模糊的照片,說起來其實也不過是太爺爺的太爺爺所生活的那個世界。150年後的南方仁從書冊上看到曾經並肩的夥伴,在後代的醫館裡拿起橘咲的照片,歷史何曾有此觸手可及。穿越的題材屢見不鮮,大抵是因為人常會有感到後悔的事情,便以對穿越的可能性確認,來寬慰對逝去的時光的不舍。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擁有一隻告別荒野的筆
    在她魅力的頂峰前我們遇到了最傑出的心靈,這是四百年來西方詩人中絕無僅有的。」今天是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夜讀分享來自她的傳記中的書信部分,一位偉大的女詩人如何在書信之中袒露自己踏上文學之路的勇氣與信心。大覺醒在狄金森現存的書信中沒有一封寫於1857年的信,有人曾因此推斷詩人徹底病倒了以至於無法寫字。
  • 《大河戀》:我們並不了解所愛的人
    大概看這部小說的人不多,所以在網上我沒有找到書評。我是文學的外行,下面所說的只能算一點感想。一、二十世紀初蒙大拿州人的優雅而質樸的生活蒙大拿州位於美國西北部,它沒有二十世紀初美國東部蓬勃的工商業,這裡主要以林業為主。作者麥克林恩七歲時隨全家人定居於此,年輕時在國家林務局做事,後來幾乎一輩子在芝加哥大學教授英語文學。晚年寫作了《大河戀》,並於1976年出版。
  • 朱大可:所多瑪法則——後瘟時代啟示錄
    後瘟時代啟示錄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點擊播放 GIF 0.2M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因交通阻斷,我被迫蟄居紐約,並跟一位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進行多次郵件對話,以展望「後瘟時代
  • 塵土是唯一的秘密|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朗讀會講稿
    那,這樣的人生經歷,往往讓人感覺很奇怪:這位詩人好像沒什麼生活經驗,怎麼可能寫出偉大的詩?事實上,有些人的寫作需要走遍世界,有些人可以專注人類日常,向內尋求,這是思想、精神的偉大。舉個同樣的例子,大哲學家康德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小鎮,「一生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方圓40公裡的範圍」,但卻思考了整個世界,引發了哲學的「哥白尼」革命,狄金森同樣,她的個人生活平淡無奇,但思想、內心足夠偉大。
  • 前幾天,一位我們所深愛的主持人去世了,他就是李詠
    前幾天,一位我們所深愛的主持人去世了,他就是李詠。相信很多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發生都感到措手不及,我也是如此。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國家的損失,更是我們這些觀眾們的損失,這代表著我們以後在他的節目裡再也看不到他了,止不住的惋惜,他留給我們的僅僅只是腦中殘留的為數不多的回憶。
  • 心之所系,愛之所及,女人被徵服後,可以看出來
    很多男人都擁有很強的佔有欲,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時,便會渴望把它佔給己有,面對喜歡的人也同樣是如此,在感情的世界裡,當一個人被徵服後,就會變得和原來的自己有一所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會將對心愛的關心當成一種習慣,也會將對心愛之人的付出,當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這種被徵服,無非就是一種深愛。女人被男人徵服,大都是被男生人的魅力深深吸引,從此把他當作自己的一切。
  • 艾米莉·狄金森:在黃金時代選擇隱居,她的孤獨滋養了詩句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但別看小寒這個名字,相比大寒似乎少了些氣勢。在某些地區,小寒卻是要比大寒還要寒冷的。在這個節氣裡,為大家介紹一位氣質清冷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從這第一首詩,《我是無名小卒》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名利,她是輕視的。《我是無名小卒》艾米莉·狄金森我是無名小卒!你是哪位?難道你——也是——無名之輩?
  • 有感於《養家之人》|當苟且都成為奢望,也要頑強的生活
    帕爾瓦娜一家可即便是如此卑微的希望,也被父親原來的學生,心懷怨恨的惡毒學生所構陷,塔利班帶走了父親,極端宗教統治下的阿富汗,全家連苟且的生活資格都沒有了。因為這裡女人不能讀書、不能單獨出門、不能露出皮膚,不能買東西,而父親被塔利班爪牙帶走後,家裡便沒有了主心骨。抱著一絲希望的母親出門去投送申冤信時遭到了毒打,看清了他們的世界後心灰意冷,姐姐抱著出嫁改變全家命運的決心準備嫁給她連面都沒有見過的男人,弟弟才剛剛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面對全家即將斷水斷糧的困境,帕爾瓦娜剪掉了秀麗的長髮,女扮男裝,擔起了養家的責任。
  • 我們註定會失去我們所愛的人
    緊接著一年後出現的痴呆,使得她獨立自主的女強人印象,慢慢變得越來越遠。她曾是這樣的一個姥姥,慈愛、虔誠、愛著她塗畫的指甲;然而現在的姥姥,話越來越少,意識越來越模糊,不停被提醒我們是誰,生活不能自理。2004年,姥姥在95歲生日前去世,那時我不確定是否聽過「預期性悲傷」這個詞彙,然而我很記得我們在她慢慢消逝的那六年時間裡,不斷地和她告別。
  • 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拉圖爾:歐洲避難所
    我們生活在激烈的政治變革期——脫歐公投,川普勝選,歐洲等地極右運動的興起,民族主義和仇外情緒的復歸……忽然之間,我們發覺自己身處一個僅僅幾年前還無法想像的世界。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戲劇性的發展,又該如何應對?我們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對於自由民主的棄絕,並代之以某種民粹威權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