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二公三自帶」,百名學者倡議推動「餐桌革命」

2021-01-08 新京報

近日,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布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推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為擁有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而行動,呼籲大家共同參與新時代文明工程,踐行「一分二公三自帶」,做推動「餐桌革命」的先行者。

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布

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

我們支持: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聯合社會各界面向全國率先發起的「新時代文明工程」公益活動。

我們倡議:全民攜手啟動有利於健康中國的「餐桌革命」。

我們呼籲:踐行「一分二公三自帶」,做推動「餐桌革命」的先行者。

我們提倡:推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新生活方式,為擁有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而行動。

從38億年前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就在地球生命演化體系中發揮著最古老和最基礎的作用。微生物演化最終導致人類出現,並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進程。

我們認識到,各種傳染病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萬年曆程,其中防病與抗疫構成了文明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今天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以及防病抗疫、健身運動和良好生活習慣的不斷積累,構成了文明價值的核心內容之一。毫無疑問,不良習慣和不當習俗造成防病抗疫疏漏,則形成了文明的軟肋。而文明的構建就在於不斷克服不良習慣、不當習俗,用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新生活方式構築防病抗疫的堤壩,才使我們的人口達到今天的數量,生活質量也日益提高。

我們認識到,2020年這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席捲全球且至今尚未終止的大疫,如同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大疫與抗疫的過程一樣,再次暴露了文明的防疫軟肋:不良習慣、不當習俗、忽視病菌、輕視病毒、疫情汙名化、醫療科研的不足等等。「野味嗜好」「餐具親暱」「不分彼此」「不潔飲食」和「缺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和不當習俗都會引發健康危機,特別是「病從口入」更容易引起群體性感染疾病的發生,而這需要通過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新生活方式來加以克服。

因此,我們特別倡議推行: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即「一分二公三自帶」行動:

「一分」——分餐制

在集體公共就餐的大環境下,積極帶頭實行分餐制,倡導「光碟行動」。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學校等集體食堂帶頭實行分餐制,同時做到桌餐自覺使用公筷公勺,爭當「餐桌革命」的文明引導者。

「二公」——公筷公勺

家庭用餐、親朋聚會、城鄉節慶與紅白喜事等集體聚餐,自覺使用公筷公勺。各餐飲場所在醒目位置張貼倡導使用公筷公勺的公益宣傳廣告,提醒顧客使用公筷公勺,爭當「餐桌革命」的文明踐行者。

「三自帶」——自帶筷子

在學校集體訂餐、單位訂購外賣快餐和家庭朋友結伴外出遊玩,自帶方便清潔筷子,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每個人每餐飯每一個環節做到健康環保,爭當「餐桌革命」的先行示範者。

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再次表述為什麼要倡議新時代文明工程:

人類文明是生物演化的最高成就:三萬年前的法國肖維巖洞壁畫、兩萬年前的俄羅斯桑吉爾遺址串珠、一萬年前的土耳其哥貝克力巨石陣、五千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楔形文字、四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三千年前的希臘荷馬史詩、兩千年前的中國長城,以及工業文明、數智文明大時代,無一不展示著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

對於多次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病毒,我們認識不足而且防不勝防。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數千萬人喪生,2018年全球因愛滋病死亡的人數仍達到77萬。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社會環境的脆弱性,讓每一個現代人都被迫要面對現實。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讓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在醫學、生物學尚無有效良策應對病毒之前,古老的物理隔離方法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人群聚集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舉措。隔離的日子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思考得更多更深,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並改善生活習慣,在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人文環境裡更好地生活。

歷史上每次大疫,都是新文明形態出現的契機。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人類的危機和挑戰,我們必須築起「健康中國」的防疫方舟;刻不容緩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相互關愛,命運與共,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新生活習慣;積極推進文明生態環境建設,重塑天地人和諧的文明價值觀,面向未來展示中國力量。

大家一起攜手一起參與一起支持,讓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助力「健康中國」!

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起

2020年3月25日

中國百名學者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按照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艾四林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安家瑤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卜憲群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中國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

蔡鐵鷹

淮陽菜文化研究學者

西遊記研究專家

淮陰師範學院教授

朝戈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陳宏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

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副理事長

陳明明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

外交部外語專家

前駐外大使

陳啟能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

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鈺

鋼琴家

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藝術指導

陳真

影視紀錄片導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

遲春花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教授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候任主委

崔莉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

崔茂新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

公益社群「論語彙」創始人

鄧兆安

山東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

中國城市新聞網站網絡研究院副院長

丁俊傑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

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

董津義

前駐義大利、瑞士大使

察哈爾學會外事委員會委員

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副會長

董克用

中國人民大學退休教授

董耀會

《中國長城志》總主編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

都本基

書畫藝術家

範周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文化和旅遊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方漢奇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新聞史研究專家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郭文斌

寧夏作協主席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撰稿、策劃

韓慶祥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校委委員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杭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山西大學副校長

何蘇六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星亮

國務院參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賀福初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軍事醫學領域國際知名科學家

賀陽

著名服裝設計師、教授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

胡正榮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教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黃會林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

季燕京

文明傳播研究專家

首都文明工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金定海

知名廣告教育學者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廣告協會專家顧問委員會主任

金曼

歌劇表演藝術家

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副主席

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教授

金元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會長

李焯芬

土木與水利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李成才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導演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行業委員會副主任

李西沙

知名廣告營銷專家

中國商務廣告協會會長

李宗桂

中山大學教授

文化研究所所長

梁寧

歌劇表演藝術家

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教授

廖湘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

劉廣飛

廣告品牌營銷專家

IAI 國際廣告獎執行主席

劉海鷹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教授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

脊柱疾病預防與控制專委會主任委員

劉士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光明日報》城鄉調研中心副主任

劉偉

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盧耀如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

同濟大學教授

呂本富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會長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羅軍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羅鐵堅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工程研究》雜誌副主編

馬國馨

建築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毛佩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

彭波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深圳)院長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彭彬哥

太和智庫理事長

彭中天

文化旅遊規劃研究專家

清華大學文創院特聘研究員

景德鎮軟實力研究院院長

邱菀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重大專項論證專家

唐亞林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復旦城市治理評論》主編

田麥久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

原國家督學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原副理事長

王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全科醫學教授

北京社區衛生協會會長 北京醫學會副會長

王浩

中國工程院院士

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

王傑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領導幹部學國學組委會主任

王立平

著名音樂家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立群

河南大學教授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選匯校匯注》首席專家

王良錄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常務副主任教授

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

王銳

功能纖維材料專家

北京學者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亞非

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

聯合國「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

王易

中國學院獎發起人

中國色彩藝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溫海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吳東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學名師

全國衛生行業青年崗位能手

吳光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

夏宇

瞭望東方周刊主編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

謝小慶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審辯式思維」和「成長性學習」研究倡導者

信宏業

知名文旅專家

文化和旅遊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錠明

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楊開忠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

楊曦淪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創新傳播工作委員會會長

北京國信品牌評價科學研究院院長

楊雨

中南大學教授

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楊再春

書法家

書法教育家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原北體大出版社社長、總編

喻國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傳播創新實驗室主任

袁亮

中國工程院院士

煤炭開採及瓦斯治理專家

安徽理工大學教授 校長

袁嶽

數據應用研究專家 博士

零點青年公益創業發展機構創始人

樂黛雲先生

著名文化學者

北京大學教授

昝廷全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系統經濟學研究學者

曾輝

設計學者 藝術設計策展人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兼策劃總監

翟崑

北京大學國家關係學院教授

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

張國華

國際廣告協會副主席

中國廣告協會會長

張國祚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張會軍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北京電影學院原校長、教授

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

張立文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

張西平

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研院院長

《國際漢學》主編

張象樞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著名環境經濟學家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趙德潤

國務院參事室新聞顧問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趙捷

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紀錄中國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

趙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國際關係和「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趙力

中央美院教授

中央美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中法學院副院長

鍾國興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信息社會50人論壇專家成員

周桂鈿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副院長

周海宏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專家

周文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

朱漢民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長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朱曼

國家一級指揮

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

鄒毅

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

北京一目了然公眾環保中心發起人

中國生態文明獨立觀察人

婁曉琪

文明工程發起人

文明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執行會長

相關焦點

  • 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出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
    日前,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布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支持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聯合社會各界面向全國率先發起的「新時代文明工程」公益活動。倡議全民攜手啟動有利於健康中國的「餐桌革命」。推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新生活方式,為擁有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而行動。
  • 「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餐桌革命主題作品青年藝術徵集
    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發起,聯合青年藝術100和文明書畫院等社會組織機構、眾多媒體和全國大專院校聯合倡議啟動新時代文明工程系列公益活動之二:為新時代文明健康新生活方式而設計——「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主題方案暨展覽活動作品徵集。
  • 「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分餐進食好處多 公筷公勺擺上桌
    疫情之下,「餐桌革命」呼聲再起。為有效地防止病毒、病菌通過合餐交叉感染,各地倡導分餐制,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守護健康安全。日前,記者走訪多家餐飲單位,了解文明就餐的實際情況。
  • 長沙開展新文明餐桌行動 讓「公筷公勺」走進千家萬戶
    日前,長沙市文明辦、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消費者委員會、市飲食安全協會聯合發出倡議,倡導市民無論是在公共用餐場所,還是家庭用餐時,均使用「公筷公勺」。飯店、賓館、家庭積極響應,「公筷公勺」正逐漸成為長沙人文明用餐的好習慣。
  • 「小餐桌」帶動「大文明」 臺江餐飲商家推行靈活點餐
    福州新聞網11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趙錚豔/文 葉誠/攝)「我作為志願者,在此發出倡議,做光碟行動的踐行者,做文明用餐的宣傳者,做健康生活的行動者……」9日,首屆福州市全民光碟節暨文明餐桌踐行周臺江區主場活動在臺江東百優品城舉辦,來自餐飲、旅遊、市場等行業的代表發出「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的倡議。
  • 福州開展「公筷公勺·文明餐桌你我行」公益宣傳活動
    福州新聞網6月21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王玉萍 通訊員 遊振雲)公筷公勺宣傳屋裡體驗全新推介方式;拍攝倡議視頻,即可領取一張公筷公勺大使身份卡……20日,福州市「公筷公勺·文明餐桌你我行」公益宣傳活動在倉山萬象裡舉行,一系列寓教於樂的線上線下互動體驗,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
  • 衢州食堂、餐飲單位三次發現不用公筷即停業整頓,兩年前當地就倡議...
    據悉,衢州市已發出《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餐飲業復工「10個100%」要求》《「公筷公勺進家庭」十一條》等,對執行不到位的機關單位食堂、餐飲行業等,將予以一次警告,兩次黑榜通報曝光,三次停業整頓等措施。
  • 公筷公勺:上海六個「健康時刻」
    從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一份市民倡議,到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的全面倡導,到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從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的正式納入,到2021年成為千家萬戶的實用健康工具……「公叉公勺」經歷了上海的六個「健康時刻」,每一時刻都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
  • 公勺公筷怎麼用,有標準了……
    勺子筷子是中國人最常用的飲食工具濃縮了中華民族最深邃的情感然而用勺子筷子同桌合食卻存在健康隱患為做好在不同就餐場所公勺公筷的推廣使用,推動文明就餐,今天下午,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由市文明辦、市食安辦、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起草的《公勺公筷使用規範
  • 共建文明餐桌 福州「公勺公筷」 使用標準指引發布
    福州新聞網7月2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王玉萍)近日,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發布福州市「公勺公筷」使用標準指引(試行),推動公勺公筷更好地推廣。  《指引》明確,全市餐飲烹飪行業企業應配置符合要求、數量充裕的公勺公筷。
  • 漳州多家餐飲機構行動起來 讓公筷公勺成餐桌「標配」
    在市監管部門和協會的倡議號召下,全市多家餐飲機構紛紛行動起來,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  在市區萬達嘉華酒店的中餐廳包廂內記者看到,每個餐位上都有兩雙筷子,雖然顏色相同,但是一副明顯比較長,且筷子較粗的一端用銀色不鏽鋼包裹著;湯勺也是兩隻,一隻是瓷湯勺、一隻是不鏽鋼材質的。餐桌上還擺放著一塊「公筷公勺」宣傳桌牌。
  • 小餐桌,大文明!發生在江門餐桌上的一幕幕,看完忍不住點讚!
    文明餐桌是倡導勤儉節約、規範餐飲服務行業文明就餐行為、構建安全衛生飲食環境的全民參與性活動,是向全市餐飲行業、全體市民發起「文明用餐、光碟行動、節儉惜福」的倡議。陳麗賢說,餐廳很早就響應號召推廣文明餐桌行為,也一直在主動勸導客人使用公筷公勺,「大多數人會用。」她表示。另外,有關部門也會來開展相關宣傳資料的張貼與派發,「我們的員工對文明餐桌和公筷公勺的了解可不少。」她說。
  • 視頻| 公勺公筷,分餐不分愛
    ,分餐不分愛我們倡議廣大市民消費者積極踐行「文明餐桌·用公筷公勺」行動��我們倡議,廣大市民消費者積極踐行「文明餐桌·用公筷公勺」行動,居家或外出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出外就餐可選分餐,記得使用公筷公勺,儘量避免交叉傳染;在家吃飯也用上公筷公勺,大人小孩更健康,飯菜更美味。積極向身邊親朋好友宣傳使用公筷公勺,影響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形成用公筷公勺的意識,營造濃厚的文明用餐氛圍。
  • 「文明餐桌」植入心成「食」尚 請看廣東肇慶「妙招」
    肇慶市文明辦印製系列文明餐桌主題宣傳畫,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出「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行動倡議,倡導餐飲門店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軍營、廠企的食堂,以及廣大家庭推廣使用公筷公勺,讓「公筷公勺、合理分餐」成為餐桌文明標配。除了線上倡議,肇慶市文明辦還聯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了10多場「文明餐桌」宣傳行動。
  • 以「小餐桌」帶動「大文明」 峨山縣倡導文明餐桌新風尚
    自發出「使用公筷公勺,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以來,峨山縣廣大市民、各行各業人士積極行動,餐飲行業廣泛推廣,分餐公筷等用餐方式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近日,在峨山大酒店,工作人員正在為即將到酒店的顧客做用餐準備,每桌都配置了公筷公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