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很多警醒和反思。親友聚餐時,筷來箸往,為病毒擴散打開了方便之門。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就餐方式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隨著全國各地復工復產,人們的生產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不少餐飲單位陸續恢復堂食。選擇出門到商場、飲食街「覓食」的人逐漸增多,其中以多人聚餐為主要的用餐方式。
疫情之下,「餐桌革命」呼聲再起。為有效地防止病毒、病菌通過合餐交叉感染,各地倡導分餐制,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守護健康安全。日前,記者走訪多家餐飲單位,了解文明就餐的實際情況。
登記進店是前提,隔座就餐保安全
3月28日11時30分開始,石家莊市裕華區槐安東路的一家餐廳陸續有顧客光臨。這家餐廳已經恢復堂食。在大門口處張貼了醒目的標誌:「用餐防護須知:入店必須佩戴口罩;測量體溫,登記進店;有序排隊……」
入口處,還擺放了酒精免洗消毒液,設置專門臺帳登記顧客個人信息,並有工作人員為每位顧客測量體溫。
登記、消毒是進店消費的第一道防護。餐廳經理楊玉山表示,特殊時期,餐廳每批顧客就餐會限制時長,一般不超過40分鐘,顧客離開後進行收桌消毒,到安排下一批顧客之間間隔不低於10分鐘,確保就餐零風險。
「現在實行用餐實名登記,是對每名顧客的健康安全負責任。」楊玉山表示,如果出現問題,也能及時做到可追溯。
記者看到,兩位顧客在服務員的引領下,在一個角落的4人桌坐下,每名顧客的餐碟裡,都配備了公筷、公勺。點餐前,服務員提醒顧客就餐前先洗手、點餐時儘量適量。
楊玉山介紹,為了保障健康安全,所有工作人員全程佩戴口罩,二維碼點餐、買單,整個就餐過程全程無接觸。到店就餐人數達到平時一半就限制人數,不讓進了。
記者在多家餐廳走訪時看到,尖峰時段,就餐的人都不多,而且都能做到隔座就餐。
「特殊時期,一般在家吃飯,很少外出就餐,既節儉又健康。」在採訪中不少省會市民表示,一些餐廳在恢復堂食之後,採用測量體溫、實名登記、控制用餐人數、使用公筷、公勺等保障用餐安全的措施,也能理解並支持。
為保障職工安全,許多單位食堂暫停集中就餐(桌餐),必須提供就餐的,實行分餐制供餐,通過採取分散、錯峰式供餐,拉大餐桌間距等方式避免人員聚集。
近日,廣州市29家餐飲龍頭企業、星級酒店主動推行公筷制,浙江省十個部門聯合倡議在單位食堂、餐飲行業、居家生活中全面推進「公筷公勺」,河北保定、滄州、邢臺等地也接連發起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共同維護
雖然經過疫情的考驗,人們開始重視餐桌上的文明,但有些餐廳及個人要養成文明就餐的意識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周末的傍晚,石家莊市建華南大街一家火鍋店傳來陣陣香味。「朋友們聚在一起就是圖個熱鬧,沒那麼講究。」顧客鄭女士說,儘管有些飯店提供公勺、公筷,還及時提醒,但是由於許多年輕人礙於面子,直接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來餐廳的好多是情侶和家人,大多不使用公共餐具。」楊玉山說,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在執行上會有一定難度。
「病從口入,致病菌和病毒的傳播與用餐習慣息息相關。」河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系老師寧亞維介紹,多人合餐的弊端主要是給致病菌、病毒的傳播以可乘之機,兩者都是基於唾液傳播。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B肝病毒攜帶者,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真正關愛家人,就不能懷有家庭就餐「不拘小節」的僥倖心態,要養成「一人一筷,一人一勺」的健康習慣。
舌尖上的文明,是對健康的重視。寧亞維建議,各餐飲單位應做「文明就餐」的引領者,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各項要求,確保疫情防控、員工排查、食品安全到位,切實保障消費者安全。
「文明就餐從自己做起。」省會市民劉明坦言,希望各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廣大群眾提高衛生健康意識,選擇有資質、防護措施落實好的餐廳就餐。
來源:學習強國
原標題:《「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分餐進食好處多 公筷公勺擺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