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分餐進食好處多 公筷公勺擺上桌

2020-12-24 澎湃新聞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很多警醒和反思。親友聚餐時,筷來箸往,為病毒擴散打開了方便之門。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就餐方式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隨著全國各地復工復產,人們的生產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不少餐飲單位陸續恢復堂食。選擇出門到商場、飲食街「覓食」的人逐漸增多,其中以多人聚餐為主要的用餐方式。

疫情之下,「餐桌革命」呼聲再起。為有效地防止病毒、病菌通過合餐交叉感染,各地倡導分餐制,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守護健康安全。日前,記者走訪多家餐飲單位,了解文明就餐的實際情況。

登記進店是前提,隔座就餐保安全

3月28日11時30分開始,石家莊市裕華區槐安東路的一家餐廳陸續有顧客光臨。這家餐廳已經恢復堂食。在大門口處張貼了醒目的標誌:「用餐防護須知:入店必須佩戴口罩;測量體溫,登記進店;有序排隊……」

入口處,還擺放了酒精免洗消毒液,設置專門臺帳登記顧客個人信息,並有工作人員為每位顧客測量體溫。

登記、消毒是進店消費的第一道防護。餐廳經理楊玉山表示,特殊時期,餐廳每批顧客就餐會限制時長,一般不超過40分鐘,顧客離開後進行收桌消毒,到安排下一批顧客之間間隔不低於10分鐘,確保就餐零風險。

「現在實行用餐實名登記,是對每名顧客的健康安全負責任。」楊玉山表示,如果出現問題,也能及時做到可追溯。

記者看到,兩位顧客在服務員的引領下,在一個角落的4人桌坐下,每名顧客的餐碟裡,都配備了公筷、公勺。點餐前,服務員提醒顧客就餐前先洗手、點餐時儘量適量。

楊玉山介紹,為了保障健康安全,所有工作人員全程佩戴口罩,二維碼點餐、買單,整個就餐過程全程無接觸。到店就餐人數達到平時一半就限制人數,不讓進了。

記者在多家餐廳走訪時看到,尖峰時段,就餐的人都不多,而且都能做到隔座就餐。

「特殊時期,一般在家吃飯,很少外出就餐,既節儉又健康。」在採訪中不少省會市民表示,一些餐廳在恢復堂食之後,採用測量體溫、實名登記、控制用餐人數、使用公筷、公勺等保障用餐安全的措施,也能理解並支持。

為保障職工安全,許多單位食堂暫停集中就餐(桌餐),必須提供就餐的,實行分餐制供餐,通過採取分散、錯峰式供餐,拉大餐桌間距等方式避免人員聚集。

近日,廣州市29家餐飲龍頭企業、星級酒店主動推行公筷制,浙江省十個部門聯合倡議在單位食堂、餐飲行業、居家生活中全面推進「公筷公勺」,河北保定、滄州、邢臺等地也接連發起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共同維護

雖然經過疫情的考驗,人們開始重視餐桌上的文明,但有些餐廳及個人要養成文明就餐的意識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周末的傍晚,石家莊市建華南大街一家火鍋店傳來陣陣香味。「朋友們聚在一起就是圖個熱鬧,沒那麼講究。」顧客鄭女士說,儘管有些飯店提供公勺、公筷,還及時提醒,但是由於許多年輕人礙於面子,直接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來餐廳的好多是情侶和家人,大多不使用公共餐具。」楊玉山說,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在執行上會有一定難度。

「病從口入,致病菌和病毒的傳播與用餐習慣息息相關。」河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系老師寧亞維介紹,多人合餐的弊端主要是給致病菌、病毒的傳播以可乘之機,兩者都是基於唾液傳播。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B肝病毒攜帶者,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真正關愛家人,就不能懷有家庭就餐「不拘小節」的僥倖心態,要養成「一人一筷,一人一勺」的健康習慣。

舌尖上的文明,是對健康的重視。寧亞維建議,各餐飲單位應做「文明就餐」的引領者,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各項要求,確保疫情防控、員工排查、食品安全到位,切實保障消費者安全。

「文明就餐從自己做起。」省會市民劉明坦言,希望各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廣大群眾提高衛生健康意識,選擇有資質、防護措施落實好的餐廳就餐。

來源:學習強國

原標題:《「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分餐進食好處多 公筷公勺擺上桌》

相關焦點

  • 倡議書 | 文明使用公勺筷,健康平安闔家歡
    倡議書 | 文明使用公勺筷,健康平安闔家歡 2020-03-31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筷公勺是什麼意思 怎麼用?
    關於分餐、公筷公勺的使用,以往說的多、做的少。但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大聲疾呼,更要付諸行動,不能再說說而已。什麼是公筷公勺公筷公勺是指兩人以上同桌共餐者就餐時為方便分餐而擺放的公用筷子、勺子的統稱,專用於從公用餐飲器具中夾取菜餚放到個人使用的餐飲器具中。公筷公勺架是指專用於放置公筷公勺的支撐物。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門螺桿菌,那麼,並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斷傳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斷傳染。
  • 漳州多家餐飲機構行動起來 讓公筷公勺成餐桌「標配」
    在市監管部門和協會的倡議號召下,全市多家餐飲機構紛紛行動起來,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  在市區萬達嘉華酒店的中餐廳包廂內記者看到,每個餐位上都有兩雙筷子,雖然顏色相同,但是一副明顯比較長,且筷子較粗的一端用銀色不鏽鋼包裹著;湯勺也是兩隻,一隻是瓷湯勺、一隻是不鏽鋼材質的。餐桌上還擺放著一塊「公筷公勺」宣傳桌牌。
  • 視頻| 公勺公筷,分餐不分愛
    視頻 | 公勺公筷,分餐不分愛 2021-01-09 2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化村民自製「公筷公勺」筷子簍,把文明新風「擺上桌」
    「把公筷擺在餐桌上,大家取用就會方便一些,但這公筷太長,所以我就想到了自己做一隻筷子簍。」王均來相告,他家習慣將筷子放在餐桌中間,但這長長的公筷不太好擺放,於是他便用竹子自製一隻筷子簍。後來,王鈞來的鄰居看到他家放公筷的筷子簍方便實用,就開始問他討要幾隻。王均來也很樂意幫助大家,於是他開始動手為大家製作。目前,王均來已陸續送出了30多隻筷子簍。
  • 松江人原創的這首《公筷公勺歌》,把用餐禮儀唱給你聽
    「家庭分餐、文明用餐」,松江區文化館原創少兒歌曲《公筷公勺歌》,把用餐禮儀唱給您聽! 為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將主題教育與公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人文松江建設,共創文明之城,松文再推新作,通過一首原創少兒歌曲《公筷公勺歌》,把「文明餐桌、公筷公勺」的用餐禮儀唱給您!
  • 使用公筷公勺 從家庭一餐一飯做起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近日,市文明辦、市婦聯、市同創辦會同有關單位開展「推行公筷公勺 共建文明餐桌」千戶家庭承諾行動,共同倡導廣大市民,主動使用公筷公勺,帶動和影響家人養成良好習慣。   這個叫什麼 這個叫取食筷,取食物的筷子,我們這個叫什麼筷子,這個叫進食筷子,知道吧...
  • 長沙開展新文明餐桌行動 讓「公筷公勺」走進千家萬戶
    圖片來源:黃土嶺社區 攝影:周瓊  像沸沸茗品這樣將「公筷公勺」設為標配的餐館還有很多,「一席雙筷」、「隔桌待客」逐漸成為「新食尚」。  蓉園社區轄區內餐飲門店積極行動,每張餐桌上必備「公筷公勺」,工作人員每日進行健康登記。不少社區居民也一直堅持「光碟行動」,以「光碟」「打包」「節儉」為榮。
  • @溫州小朋友,這首《公筷公勺謠》你會唱嗎?
    家裡公筷公勺有沒有啊沒有哦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家裡有呢為什麼呢沒有就是在吃口水菜呀啊!(驚訝)公筷公勺文明用餐現在新時尚今年抗疫期間,溫州在全國率先開展以「長者先動筷 公筷來夾菜」為主題的「公筷行動」,倡導市民向餐桌陋習說「不」。
  • 公筷公勺漸成新食尚,這波潮流你得跟上
    每張餐桌上都擺放著「公筷公勺」專用架,桌角處貼著使用公筷的溫馨提示。 餐飲店店長 李有華 公筷公勺公夾,
  • 公勺公筷怎麼用,有標準了……
    跟著發布君一起來了解▼▼▼什麼是公勺公筷?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公勺公筷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製作有哪些要求?公勺材質應符合GB 4806.1要求,顏色宜為白色或類白色,且明顯不同於自用勺,勺柄處印(燙)「公勺」字樣。
  • 分餐分食、公勺公筷、零接觸配送……疫情過後泰州人如何吃飯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似乎讓這樣的中國式餐桌社交走到了轉折的路口。近日,泰州地區的大小餐廳逐步恢復堂食,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餐廳開始推行分餐制,桌上專門擺放了公勺公筷,大酒店也做起了零距離配送。在上述變化的推動下,泰州食客的就餐習慣也發生著改變。
  • 公筷公勺怎麼用?快看餘姚這份使用指南
    快看餘姚這份使用指南   ▼   餘姚市「公筷公勺」使用指南   為深化文明好習慣養成工程,樹立「文明餐桌」新風尚,為全市各類餐飲服務單位、農村宴會禮堂及其他集體聚餐、家庭使用「公筷公勺」提供指導,市文明辦聯合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制定本「公筷公勺」使用指南。
  • 調查|長沙超五成餐飲店重啟堂食服務,公筷公勺有人用嗎?分餐制推行...
    3月19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公筷公勺的使用率並不高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儘管分餐制能減少疾病傳播疫情結束後公筷公勺制會否變成傳統?「中餐講究豐盛,以三口之家吃4個菜計算,分餐制則需要12個碗盛菜,不說桌子擺不下,正常家庭也沒必要儲備這麼多餐具。」95後黃小姐表示,分餐制應考慮中餐飲食習慣下的實際操作難度,吃蛋炒飯、蓋碼飯、麵條時也屬於分餐制的變種。餐廳如何將公筷公勺作為基本服務保障的同時,引導消費者建立分餐習慣?
  • 小公筷照見大文明 昆明越來越多餐廳主動推廣公筷公勺
    「提倡分餐、公勺公筷」「適量點餐、杜絕浪費」……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昆明越來越多的餐館從細節入手,用牆面標語、服務員溫馨提示等方式倡導文明餐飲,帶動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主動使用公筷公勺。小小公筷公勺,照出了城市大文明。
  •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來呵護「舌尖上的健康」
    文 明 餐 桌安全用餐非小事 一筷一勺見文明筷子,一座我們與珍饈之間的橋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筷子被賦予更為獨特的意義筷子,夾起團圓和熱鬧夾起濃濃的人情味更夾起了文化的啟迪與傳承然而,當我們沉醉其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點醒了我們筷子,也讓我們與疾病互通疫情期間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少外出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好習慣然而還有一個細節往往被忽略——就餐時沒有分餐或者餐桌上沒有備一副公筷公勺
  • 北京市衛健委:提倡公筷分餐,應教會和鼓勵兒童儘早獨立進食
    落實《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提倡公筷分餐,可有效避免經口傳播疾病。分餐制是指餐飲服務人員或消費者通過使用公用餐具分配食品,使用個人餐具進食的就餐方式,分餐形式主要有餐位分餐、臺面分餐、服務臺分餐、自助餐分餐等;公筷制是指就餐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叉進行分餐。市民朋友不僅是在外就餐時候要分餐公筷,在家的時候也提倡用公筷公勺。
  • 公筷公勺服務規範有了上海標準:明晰「每菜一筷或一勺「,自主創新...
    自本月起,上海公筷公勺使用有了地方標準。今天上午舉行通氣會上傳出消息: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範》(DB31/T 1239-2020)已於九月正式實施。地方規範中明晰,「每菜一筷或一勺」,每道菜品配備公筷或公勺,可有效避免公筷公勺與個人自用餐具混用;自主創新「公叉勺」,倡導規範化和個性化相結合,鼓勵餐飲服務單位自主創新,並推薦使用兼具叉、勺功能的公叉勺。
  • 網絡文明傳播|使用「公筷、公勺」,健康你我他!
    因而「十筷攪於一盤」的合食進餐方式,其實潛藏許多健康風險…… 而其主要是通過口-口傳播,通常存在於患者的胃、食道、唾液中,因此,與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不分筷就餐,極有可能會被感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