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佔的是中原和關中,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雖然因為連年戰亂和天災人口和經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但是曹魏統一北方後必定會滿滿恢復起來的,相反四川因為地理隔絕於中原,並沒有受到多大的衝擊,也就是說哪怕苦心經營一段很長時間,也不過如此,長期發展肯定比不過中原地區的,所以孔明心裡應該很清楚。
諸葛亮應該不是怕魏延投敵,他對魏延很不錯,魏延在諸葛亮時代地位極高,主要應該是這個子午谷奇謀本身就不靠譜。蜀漢兵少,並不像演義裡一樣動輒出動十萬大軍,除去各地駐軍和都城留守以外諸葛亮每次出徵手頭可用的兵力可能也就五萬上下,就這個軍力而言,五千精兵實在不是可以隨隨便便拿出去賭一把的數字。至於子午谷奇謀本身,這個事情在明末發生過,初代闖王高迎祥走子午谷意圖奪取長安,結果是被孫傳庭堵在黑水峪,兵敗被擒,凌遲處死,當時高迎祥的軍隊可不止五千,而是數萬之眾,但孫傳庭麾下秦兵總數不過萬餘,就算再加上其他地方調來的軍隊,我也不認為明末到處漏洞的情況下孫傳庭的兵力會比統一北方數十年的曹魏要強。
子午谷奇謀很難,而且意義並不大,甚至都有可能是個圈套,長安位置重要,居然是一個夏侯楙在守,而旁邊就是郭淮和後方的司馬懿,何況就算打下來憑魏延的那一點人馬能不能守住也是一個大問題,按照20天的時間來算,雖然諸葛亮可以到,同樣郭淮和司馬懿也一樣可以到,所以說無論從哪個角度想,諸葛亮都應該不會同意。個人覺得,蜀漢拿下長安,反而加速蜀漢滅亡,只能以攻代守,蜀漢經不起大敗。
隴右不在手,就取關中長安。就算撞大運打下來,一塊飛地怎麼守。不派大軍去,魏延就是肉包子打狗,大軍後方如何保證,被斷糧道怎麼辦,大概率全軍覆沒,蜀漢滅亡。說白了位置決定腦袋,魏延作為將領成了後世留名,敗了無非就是一死。諸葛第一目標肯定是蜀漢存在,然後才有北伐。
鄧艾如果陣亡對魏的影響並不會很大,但魏延是諸葛亮麾下為數不多的大將,還可以獨自領軍,蜀漢人才匱乏,兵源也很緊張,為了一場勝算不大的偷襲,折損大將和精銳實在冒險。況且,就算魏延費勁打下長安必然也是損失巨大,長安孤城一座,就地怎麼補充兵源?依靠魏國降兵降將等待諸葛亮大軍?長安只要堅持一點時間,魏國援軍必到,到那個時候,蜀軍回撤已無可能。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個奇襲計劃的可操作性太差,才不能同意的。
因為奇襲戰爭就算成功國運也不會長久。從玄學上講,有個叫氣運的東西,我們過去講得國之正,要堂堂皇皇,才有國運延綿。鄧艾後來奇襲是成功了,但這種本來就屬於需要靠很多很大運氣才能成功的事情,失敗便罷,成功了就會消耗很大一部分國運。所以魏晉國祚都很短。蜀漢當時的國運足以支持一次這樣程度的奇襲麼?大半是不夠的,就算真的成功,國運也消耗一空,平白便宜了東吳。鄧艾突襲只是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即使正面打滅蜀也只是時間問題,不能因為諸葛保守打法輸了就說冒險是對的。諸葛是三國唯一入選武廟十哲的人,在國力,軍力均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打的對手只能堅守,這在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