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日本人派遣的官方和民間人員,從中國學走了哪些東西?

2020-12-22 騰訊網

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最輝煌最繁盛的時期,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它的文化繁榮程度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對周邊各國形成強烈的輻射帶動作用。

當時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汲取盛唐的先進文化,對當時日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期,日本聖德太子就不斷遣使來華,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希望建立穩定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

後來唐朝建立,長期的穩定繁榮更是為中日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遣使來唐雖然主要是政府間的官方行為,但其中也有不少的學生、僧人和醫師等。

他們的思想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在歸國後進行積極傳播,在日本社會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唐朝文化的影響。

第一: 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

首先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借鑑,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日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為維護皇權統治和國家的安定統一,當時聖德太子確定了用官位十二節制和憲法十七條取代以前的事性制度,抑制氏族特權的勢力。

從思想意識方面加強天皇的權威和推進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到後來大化改新頒布新政大綱,開始學習唐朝的律令制度。

把土地收歸國有像按人頭分配田地的「班田收授法」,就是仿照隋唐的「均田制」而來。

仿照唐朝的租庸調製實施新的稅法制度,土地制度,稅收制度,司法制度,和官吏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官署設置和驛站管理都能看出唐朝文化的影響痕跡。

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學習。和唐朝一樣,把儒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途徑,政府大力推崇儒學,設置官辦教育機構來進行官員的培養,《論語》和《孝經》都是必學科目。

中央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通過考試制度來錄取合格官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修養。

再次,佛教文化得到國家的保護和發揚,國家寺院的得到大力興修,佛陀雕像被廣泛建造,各佛教流派百家爭鳴。

由於佛教的國家化,許多聲名顯赫的僧侶都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傳經布道的宗教家,另一方面他們還是享有較高地位的政治家。寬鬆鼓勵的政治氛圍極大地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

第二: 文化藝術方面的影響

由於受中日兩國頻繁的交流往來,日本遷都奈良後,受唐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奈良文化。

在日本的國史的編纂上,利用《古事記》宣揚皇權天授,說明天皇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後來的《六國史》都是仿照中國編年體紀事體文學樣式來記載的。

佛教文化的交流、傳播,帶動了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發展。鑑真東渡後,他本人及其弟子對唐文化在日本文學、雕刻、繪畫及建築等藝術傳播,豐富了日本的佛教藝術建築。

他們在759年(日本天寶字三年)營建的唐招提寺及寺中盧舍那佛,仍存於奈良市,成為日本國寶級的藝術珍品。

日本和尚空海來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研究佛學,但他除了把大量的佛家典籍帶回日本 外,還帶回了當時在詩壇享有盛名的文學典籍,這其中就有《劉希夷集》,《王昌齡集》等大批詩文作品和唐代書法作品。

他編纂的《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詞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在文學藝術方面,代表性著作是以假名寫成的《萬葉集》,仿照中國五言詩和七言詩確立了五七調。

它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約4500首和歌, 可與中國的《詩經》媲美,內容從王公貴族到平民走卒,反映了當時社會 各階層的生活風貌。

當時的政府官員多數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他們也喜歡仿照唐朝傳統在宮廷中舉行詩歌宴飲,所以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漢文詩集。

日本的漢文詩集《懷風藻》,《經國集》等,深受中國六朝到唐初駢體文的影響。日本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受到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啟發。

最深遠的應該是對日文的詞彙和文法的影響,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第三: 社會生活的影響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 都城。日本建於7世紀後半期至8世紀後半期的難波京,平城京,長岡京,平安京,其平面均作長方形,以南北中軸線縱貫城市正中,於軸線北端置宮城,軸線左右兩側對稱的布置裡坊。

顯然,模仿了唐長安的特點,特別是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不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仿效長安,連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等名稱也是襲用長安城的。

與此同時,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深受唐朝文化風氣的影響。他們學習唐朝人制茶的方法,並且改良創新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

圍棋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入日本,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他們也喜歡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把唐朝的服裝進行改良形成日本的和服文化。

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唐朝時期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日本封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深刻影響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可以感覺到盛唐時期的文化影響力,也明白學習先進文化的重要性。這段歷史啟示我們,要進行和平友好的國家邦交,有利於雙方共同的繁榮和發展。

備註:本文轉載自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葛嫣然撰寫的《淺析唐朝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日本通過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端午風俗傳入日本
    中國端午節風俗傳入日本與當時的推古天皇對佛教的信奉和對中國文化的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此之前,日本史料中並沒有天皇帶領群臣於五月五日舉行儀式活動的記載。從文獻記載端午時節慶祝「藥獵」活動的時間上來看,日本五月五日儀式活動始於公元611年,可將此活動看作日本端午節起源。中國端午習俗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熟化。《荊楚歲時記》記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以五彩絲系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夏至節日食粽。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唐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盛唐的繁華總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連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叫做唐人街。大唐開國以來,不少邦國久慕華夏昌盛,經常派遣使者互通有無。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 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交往的?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之間有著2000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早在漢武帝在位時(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交往。《漢書·地理志》中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史籍中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 那些在日本的中國傳統文化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 以我國古代文化為例,淺析對日本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的起源,有不少證據能夠證明日本是從中國大陸分離和漂移出去的,但同時期日本的文化發展明顯滯後於大陸。按照文明的發展進程來看,從石器時代下一個階段應該是青銅器時代,而在中國已經進入鐵器時代的漢朝於朝鮮半島設郡,一部分人從朝鮮半島遷徙到日本島,使得日本提前進入了鐵器時代。這部分人為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這便是中國古代文化開始不斷影響日本政治文化的開端。
  • 隋唐時期·女子服裝趨於時尚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紛紛效尤,又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也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衣袖竟大過4尺,長裙拖地4~5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半臂,即今之「馬甲」、「坎肩」,是隋唐婦女普遍喜好的一種服裝。隋煬帝時,在內宮流行,唐高祖減去袖子,始稱「半臂」。半臂是一種合領、對襟、無袖(或短袖)的長衣。衣長至膝,胸前結帶,穿於袍衫之外。
  • 說一說火影從中國學走的功夫,鳴人打詠春拳,博人傳裡出現獅吼功
    說實話當年喵喵看火影的時候就發現,其實在火影裡有許多能力跟中國有關係,許多人物和忍術的稱謂甚至直接照搬的我國,當然還有許多強大的神器也是出自中國的。不過今天我們就不說那些了。我們就說一說火影從中國學走的功夫吧,不得不說火影的作者岸本實在是仰慕中國文化啊!不然又怎麼會從中國「取經」呢?
  • 進擊的梅幹:源自中國被日本人捧上天,一粒梅幹都能做便當
    出身於中國的青梅很古老也很文藝,比如青梅竹馬、望梅止渴裡的梅就是指青梅,青梅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典故來自於夏商時期,人們烹飪調料較少,常用的就是鹽,很快有人發現了青梅,借其「酸」來增味,逐漸的青梅和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調味品。
  • 隋唐時期,路上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而海上絲綢之路又為何興起?
    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圖一、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與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忙。隋唐兩朝,都採取陸路與海路並舉的措施,積極發展國際貿易。陸路以京城為中心,通波斯、地中海和北印度。海路則以廣州為中心,通海外各國。
  • 海外春節之日本篇:自唐代傳入日本的春節,有哪些繼承和變異?
    它由上古時期的祭祀傳統而來,自古以來便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自唐代學習中國文化後亦開始過春節,經近代維新,春節在日本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日本的春節。眾所周知,日本在中國隋唐時期派遣遣唐使入華,將中國文明中的政制、禮法、習俗、建築風格等盡數學去,在日本興起了大化改新,實質便是日本的「中化」,作為中國文明象徵之一的春節當然亦隨著中國曆法的傳入而成為日本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並在此後成為日本的法定節日,貼對聯、逛集市、壓歲錢、放鞭炮等中國春節的重要習俗亦成為日本的春節習俗。
  • 19次、20次、15次、12次,日本到底向唐朝派遣了多少次遣唐使?
    雖然該階段航線受阻出使頻率降低,但卻是日本唐風最盛的時代——奈良時代(710-794年):實行班田制和租庸調製,是律令制最繁榮的時代;佛教達到頂峰,日本國內的佛像受盛唐影響,大多製作在這一時期;位於今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保留的文物一半以上來自中國,被稱為「盛唐的影子」和「絲綢之路的終點」。
  • 趙彥志:隋唐宋時期汴河河道和漕運的管理
    通濟渠在唐代短暫改為廣濟渠,在唐宋時期通濟渠更多地被稱為汴河、汴水或者汴渠。汴河是隋唐大運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全長約650公裡,分為東西兩段開鑿而成。因為汴河水源長期引自黃河,泥沙俱下,致使汴河沿線河床淤高,在北宋時期淤積尤為嚴重,北宋政府一直靠築堤、疏浚來維持。宋金南北分治以後,汴河漕運作用銳減,金人維護不力,河道大部分很快淤塞,漕運功能基本喪失,汴河逐漸湮費。二、汴河在隋唐宋時期的地位汴河溝通黃河和淮河,連接著政治中心和江南富庶之地。
  •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日本呢?很少人知道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只是一個簡稱。我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二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含義。該詞最早出現在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在戰國的書籍中,「中國」二字已經頻繁出現了。
  • 中國的獸面磚&日本的鬼瓦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的獸面磚和日本的鬼瓦是否有什麼關聯?下面兩幅圖分別是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獸面磚和日本福岡市太宰府政廳建築基址出土獸面磚(也稱鬼瓦),大家看看二者的造型是不是很接近呢?日本福岡市太宰府政廳建築基址出土獸面磚獸面磚,也稱脊頭磚或脊頭瓦,是流行在北魏至隋唐時期的裝飾。在唐代的宮殿、陵墓、寺廟等多有發現,其用途是棟端裝飾,即屋頂正脊和垂脊的裝飾,起裝飾和闢邪的作用。
  • 日本箏演奏《Shape of You》,網友熱議古箏與日本箏的區別!
    一、日本箏和中國古箏的介紹日本古箏:日本箏(koto),撥奏弦鳴樂器。實際上,我國和日本在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展開音樂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尤其是日本的聖德太子(574--622)攝政時期開始,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日本曾先後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國來,其中每個使團都設有音樂長、音樂生,他們在我國學習我國的音樂
  • 中國兩個月內連抓四名日本間諜,一人竟是日籍華人
    日媒稱在華被捕者非「正式間諜」9月30日,兩名在中國境內疑似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人被中國國家安全部門逮捕。這兩名日本間諜今年5月份分別在中國遼寧省和浙江省被逮捕,其中一人在中朝邊境地區,另一人在浙江省軍事基地附近被逮捕。據悉,二人並不長住中國,而是從日本抵達中國後遭到逮捕。日本外務省海外安全科對此回應稱,不對個案做任何回應。
  • 帶你揭秘「年薪驚人」的日本派遣醫生業界內情
    這不禁更讓人好奇,「派遣醫師」的薪水是否真如劇中那樣動輒千萬日元起跳,甚至有像是「神原名醫介紹所」這樣的醫師派遣公司呢?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位「現實版的城之內博美」筒井富美麻醉師,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說出的那些派遣醫師不為人知的秘密吧!
  • 隋朝和唐朝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史學家們喜歡稱之為「隋唐」
    很多朋友想必都閱讀過《隋唐演義》,這本由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的優秀中國白話文小說,演繹了各路英雄起義推翻隋朝暴政,以正義為題材的經典之作。《隋唐演義》的故事,時間跨度隋唐兩朝,情節主要發生在隋朝末期和唐朝初期,中國歷史上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明明是兩個不同的時期,為什麼會被後世的史學家並稱為「隋唐」?
  • 民間習俗:不能撿回家的東西,否則容易破財不吉利
    6.被頭髮綁著的東西:很多人會用頭髮綁著錢或者其他紅色的物件,然後丟在路邊,這些頭髮是死人的頭髮,是想把死人的晦氣一起丟掉,所以千萬不能撿。  7.十字路口的零錢  8.被碾壓過的衣物:傳說被碾壓過的衣服都會有鬼魂附在上面,所以不能帶回家,否則會將鬼魂一起帶回去。
  • 製作周期三年,隋唐時期最昂貴,殺傷力最強大的武器:馬槊
    槊起源於漢朝,盛行於重裝騎兵流行的南北朝遲至隋唐時代。這一時期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重裝騎兵對決促進了裝甲與武器的發展。▲東漢槊頭南北朝時代是中國古代軍事大革命時代,佔據中原的各種遊牧民族帶來許多異域的軍事裝備和戰術更新。流行中亞幾百年之久的重騎兵,現在也普遍出現在中國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