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在生活中,親戚、朋友、上司、同事總有可能向你提出要求或請你幫忙。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說「不」是件痛苦的事。我們一邊在心裡嘀咕:「不,不行,不能答應這件事」,可是嘴上卻含含糊糊地說:「這個……好吧……但是……」。
這樣口是心非的做法,一方面是怕得罪人;另一方面我們受傳統觀念影響,大部分人在人際交往中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則,覺得過於直接的拒絕容易讓人產生一些心理障礙,也不利於人際交往。
但是,如果別人的要求並不合理,你又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了,為難的不僅是自己,還連累自己的朋友。
兩個月前的20號,張欣(化名)的好友小李向她借款2萬。
當時,張欣手頭的錢不夠2萬,但是考慮到問她借錢的這個朋友跟她關係還不錯,即使錢不夠她也並不想直接拒絕她。
於是,張欣想到了向自己的另外一位好友小穎再借點錢湊夠這2萬。
張昕和小穎認識有7、8年了,關係一直很好,平時一起約出來,即使是去夜市攤上隨便吃個麻辣燙聊聊天,倆人也會很開心,她們也從來沒有因為錢而鬧過矛盾。
直到這次為了這2萬塊錢,無論曾經多好的感情,最終也經不起折騰。
張欣打算借刷小穎的信用卡,補那差的幾千塊錢,錢分期還,張欣向小穎承諾每個月她會按時還款。
出於對朋友多年來的信任,小穎答應了。
在上個月的20號,張欣也確確實實用自己的銀行卡還了分期的錢。事情到這,一切都沒問題,可十幾天後發生的事讓兩人都很鬱悶。
這個月的3號,小穎打電話給張欣:「你那信用卡的錢還了沒?」
張欣很肯定地回:「還了,上個月20號就還了。」
但是,4號的時候,小穎卻打電話給張欣,告訴她銀行打電話過來了,說錢壓根就沒還。小穎當時說話的語氣都變了。
張欣聽得出來,朋友是生氣了,小穎第一次用這種語氣跟她說話。
張欣也是一臉懵,自己確實在20號還錢了呀,怎麼會沒還上呢?
後來張欣去銀行一查,才知道這錢壓根沒還進去,銀行顯示錯誤,錢已經返回張欣的銀行卡了。
但是,因為張欣的銀行卡沒開通簡訊提醒,所以這十幾天裡她壓根不知道錢被退回來了,這個錢沒還進去。
了解了來龍去脈,4號這天張欣趕緊把錢還了,這次吸取教訓,跟銀行確認了,錢2小時內到帳。
張欣微信告訴朋友說錢還了,2小時到帳。過了1小時50分,小穎發微信過來問:錢還了嗎?到現在還是沒到帳。語氣有點冷淡,甚至還帶點懷疑。
張欣自知理虧也沒多說什麼趕緊回復還了,並發了付款截圖。10分鐘後小穎發消息說錢還上了。
錢是還上了,但是失去的信任又該怎麼找回?
張欣這次真的是打腫臉充胖子。自己拿不出這2萬,卻還要硬著頭皮問好友借錢,硬生生湊夠了這2萬借給小李。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嗎?
再說了,小穎和小李彼此之間並不認識,小穎不幫這忙也站得住理。
但是,小穎憑著對朋友的信任,還是冒風險借了錢。可是運氣不好,碰上張欣這次處事不小心,沒有確認這筆錢是否還上,導致信用卡逾期還款,對小穎的徵信產生了影響。
小穎勞心勞力,以自己的徵信為代價,最後卻是幫自己的朋友張欣去維護了她和陌生人小李的友情,自己什麼也沒得到。
和小穎換位思考下,知道真相後換誰都會委屈和憤怒:我借錢給你,是因為我信任的是你,你卻拿著我的錢去維護你跟其他人的感情。最後還要由我來承擔逾期的後果。憑什麼?到最後我就一工具人唄。
即使後來張欣把自己20號的還款記錄,銀行的報錯和退款都截圖發給了小穎,向她說明她不是故意逾期不還。也不斷地跟小穎道歉,可是還是得不到小穎的諒解。想約她出來吃飯,小穎也推說工作忙。
小穎這樣的反應也是人之常情,現在這個社會,徵信有多重要大家都心知肚明,也難怪小穎會這麼生氣了。經過這一番折騰,她們之間的友情也只能靠時間慢慢修復了。
現在一個人問一個人借錢有多難,信用的建立有多難,大家都深有感觸。
朋友之間的感情其實有的時候很玄妙,好的時候跟一個人似的;一旦觸碰到了某個點,信任下降,關係就會慢慢疏離,如果關係修復不了就再也沒法做朋友了。
親情以血緣為紐帶,割不斷,友情不像親情,朋友間的信任培養有多不容易,才能讓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無條件地付出,在一起相互陪伴。所以,請珍惜身邊的朋友,不要過度消費他們對你的信任。
事情到這不禁讓人唏噓感慨:這叫辦的什麼事。既然沒有那個錢,直接拒絕不就完了,現在借一個朋友的錢,去堵另一個朋友的窟窿,到最後不僅讓自己為難,還連累了朋友。
三毛 《自己》裡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面對別人的請求,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又違心地答應,最後只能既造成自己困擾,又失去了別人對你的信任。
得不償失,何必呢?
所以,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能力不及的事,就用委婉的語氣,勇敢地向別人說「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