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在初唐和盛唐幾乎沒有文人作詞,到晚唐,詞開始逐漸成熟,代表人物有溫庭筠,韋莊,到宋朝時,詞已成為主流文化,發展到頂峰。
說起詞,就肯定繞不過一個人,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李煜一生精於詩詞書法,代表作頗多,有「詞帝」之稱。
知名度最高的,流傳最廣,就是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歲月更替,皓月當空,夜不能寐,故國不在,朱顏易老,囚徒生活,又是一年,愁如春水,奔流不止。
這首詞是李煜後期作品,幽禁宋宮時所作。
李煜早期的詞主要描述宮廷生活和情愛故事,風格綺麗柔靡,詞境優美,感情純真。
後期深受亡國之痛,詞風大變,大多描述亡國的悔恨,思鄉,愁苦鬱悶心情,詞調哀婉悽絕,動人心弦。
他本無心皇位,一心只當個富貴閒人,賞花作詞,縱情山水,逍遙自在,長兄早逝,他繼承皇位。
公元975年,南唐兵敗,李煜被押往汴京,被封為違命侯,實為幽禁,處處受阻,苟且偷生,趙太宗還曾多次騷擾小周后,小周后只能把氣撒在李煜身上,怪他無能。
物是人非空斷腸,滿腹屈辱,國恨鄉愁,剪不斷,理還亂,心亂如麻,縈繞不斷。故國舊夢,不過是一響貪歡,醒來還要繼續面對這糟糕的處境,李煜的人生是悲涼的,內心是苦悶的,也是無奈的,越掙扎越痛苦。
「小樓」,「東風」,「月明中」,月光皎潔,良辰美景,應該賞心悅事,詞人卻傷心難過,以樂景寫悲傷之情,把本來美好的事物撕碎,更增悲情色彩。一個「又」字,說明此情此景已經不是第一次,對應前面的「春花秋月」,時序變化,世事茫茫,愁思黯黯,難以入眠。
「雕欄玉砌」,故國的一切還在,所思念的人都老了。儘管上面提到「不堪回首」,有過多少悔恨,但是,還是忍不住對以前美好生活的眷戀。「往事知多少」,昨日的再多繁華已落盡,世事荒蕪,今昔對比,更添離愁。
東風起,吹醒夢中人,徒留一聲嘆息,無限江山,幾時重,離別容易見時難。如今處境,待不下的汴梁,回不去的金陵,何處是家?何處才能心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全詞的點睛之筆,把滿腔的憂愁悔恨,比喻成奔流不息的江水,有道不盡,說不完,澎湃洶湧,永無盡頭之感,貼切形象。
因為「愁」看不見,摸不著,是無法衡量的,但說一個「愁」字,是無法讓人很直觀的感觸到的。
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以「輕舟」來載愁都載不動。
賀鑄的「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把虛無縹緲,無形抽象的愁變得形象具體,比喻成菸草,風絮,雨,更容易讓人直接感受到憂愁的寬度。
詞的結尾,把愁比喻成「一江春水」,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綿綿不絕之感。
這首詞是李煜的絕筆詞,作這首詞後不久,李煜就被宋太宗賜藥酒毒死。
他的一生,是甜是苦,是悔是怨,所有的是是非非,再多的憂愁和鄉思,都如流水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