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富不富,產業是支柱。
產業是貧困群眾的脫貧支柱,
那麼怎樣發展這些產業呢?
發展成效又如何?
帶著這些問題,
我們來到蘆洲鄉儒裡村,
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儒裡村百畝甘蔗種植基地裡
香甜瀰漫,歡聲笑語
在這裡,
甘蔗不僅成為了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
更成就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富
起
來
貧困戶靠著種甘蔗、熬紅糖
發展了甜蜜的「產業鏈」
近日,蘆洲鄉儒裡村200餘畝甘蔗種植基地裡的黑皮蔗、青皮蔗迎來豐收,一棵棵甘蔗節長粗壯、色澤鮮亮。這裡不僅種植甘蔗,還發展產業鏈,將甘蔗製成紅糖進行售賣,農戶們忙得不亦樂乎。
甘蔗田一望無際,二十餘名農戶正揮舞著鐮刀將一排排甘蔗砍倒,進行綑紮,抬上車。收購商歐陽鬥明一邊挑選著甘蔗,一邊說道:「這裡種出來的甘蔗爽口多汁、酥脆香甜,銷得特別快,買了的人嘗了以後都說甜得很,這是我第三次來這裡收購了。」
據了解,甘蔗基地是浙商許雪榮承包種植的。因為蘆洲鄉土地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非常適宜種甘蔗,加上蘆洲鄉在政策上給予很多扶持,他才選擇在這裡種植甘蔗。
除此之外,甘蔗基地採取「基地+農戶+制紅糖」的模式,解決了儒裡村包括貧困戶在內的50餘名村民就業問題。在銷售甘蔗的同時,村民們還將部分甘蔗通過壓榨、熬煮製成手工紅糖進行售賣,精加工的產品不僅使得甘蔗提升了產品價值,也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這些甘蔗畝產值一般在1萬元左右,效益好的能達到1.2萬元,總產值在200萬元左右,可為當地務工村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到1萬元。」許雪榮說道。
下一步,許雪榮想通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完善設施,穩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在現有甘蔗產業基礎上,通過優化種植區域布局、引進良種提高產量、改善蔗區生產道路等措施,將甘蔗規模逐步擴大,在自身壯大的同時,也讓群眾搭上致富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