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會無期》片頭分析
2014
導演 韓寒
百度評分只有6.7,但我卻覺得遠不應該止於這個分數。劇情看似荒謬無理,但是處處有哲理。只打上喜劇的標籤是不對的。
劇情簡介(來源豆瓣):故事開始於虛構的中國最東邊的小島「東極島」,智力低下的青年胡生講述了關於他的兩個哥們兒——馬浩漢和江河的故事。浩漢在外闖蕩多年後回到故鄉,卻發現全島面臨著拆遷問題,而他最好的朋友,島上唯一的老師江河也將被調到更為偏遠的地區。於是浩漢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開車送江河去三千多公裡外的學校報到。兄弟三人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旅程,途中他們見了當替身演員的童年玩伴周沫,誤入歧途的蘇米,還有浩漢心儀多年從未見面的筆友劉鶯鶯,以及不羈的摩託車手阿呂。看似平常的旅程卻暗藏伏筆,浩漢和江河最終走到了終點,開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故事由很多細小情節、片段組成,我不想放過值得分析的細節,所以分幾次推送分析,比較囉嗦…….希望讀到文章的朋友可以get到這部影片,看懂其中的隱喻。
影片沒有一個明確的社會背景設置,唯一捕捉到的信息是胡生提到馬浩漢父親由於颱風不幸離世的時間1994年,但時間在這裡並不是很重要。影片裡的某些情感和事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影片劇情比較荒謬。雖然經常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仔細想想,不禁感嘆人生無常。
開篇是胡生的自述。這時候東極島已經是個繁華的地方了。他說起了以前的故事。
浩漢哥是個在外面闖蕩過的男人。鏡頭變成浩漢得知小島拆遷後跳上演講臺拿起麥克風喊話的場面----「今天我上了這個臺,就不怕讓自己下不了臺!…我們要…」隨後這次有些可笑的發言的麥克風卻被拔了電源,人們也陸續離去。拔掉的麥克風象徵著他想發展島上旅遊業的夢想破滅,而他確實沒下來臺。臺下只剩下胡生一個人,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聽他的演講,佩服他的勇氣。
江河是島上唯一的老師。可見在這人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愚昧無知也顯而易見。江河很怪,吃麵包要塗辣椒醬。拆遷之際,他被調到西邊教書。
胡生這才說到,浩漢哥要開車送江河,自己也一起上路,計劃穿越整個國家,見到各種浩漢哥在外面闖蕩的時候結交的朋友。聽起來像一個宏偉的目標,很讓觀眾懷疑可行性。三個看起來都不靠譜的人,能行嗎?胡生說出的話立刻讓人意識到這終究是一次失敗的旅行----「可是他們第一天就不見了,我好難過啊,我已經在這裡等了他們三年了」。胡生說直到看見遊客手中的書,才知道故事的緣由。於是故事線回到了「那個時候」。
這裡恰到好處響起了東極島島歌。什麼「人傑又地靈」。但大家都能看出來,分明就是一片荒蕪----偏僻的地理位置,破屋爛瓦,簡陋的會議禮堂。不過就是寫首島歌強行給這個鳥不下蛋的地方添添光,不禁讓人聯想到社會上種種情形。歌中口口聲聲唱到「我們哪兒都不想去」,而迎來的真正命運卻是搬遷。胡生哪都沒去過,堅定地認為這個島就是個挺大的島,直到江河說出「這裡的島面積只有一點七平方公裡」後還是認為「大啊」。沒看過世界,只能是井底之蛙啊。三個人想給陽光普照的島起個名字,還整出了個「sun of beach」,聽起來像罵人。說到這,想必觀眾也清楚了這是個什麼樣的島,島上的人也都不是什麼太正常的人。雖然不太正常,但是看得出來還都比較善良。
浩漢哥帶著江河和胡生來到一個倉庫,非常戲劇性地掀開了一個罩子。這個鏡頭很有意思,觀眾剛看到還以為這是什麼不得了的寶貝,但是隨著灰塵四起,呈現在眼前的是一輛破車。這已經從側面體現出來在這個島上的人們基本上沒見過什麼好東西。
浩漢點了根煙,有點裝逼的意思,開始高談闊論自己在外闖蕩後發現以前自己目光短淺。實際上,他又見過多少世面呢?現在只不過是比別人多在外面呆了幾天有點飄的狀態。浩漢倒是倒是有一句描述島上生活的臺詞很形象「媽的路還沒車寬」。充分體現了島上的閉塞。
江河制定了走丟的解決方案「只要回原地等就可以」。從頭到這裡,已經能看出來江河是個死心眼加本本主義,這也為後面發生的荒謬事埋下了伏筆。
浩漢開始燒房子,斷絕後路,沒想到煤氣罐沒搬出來,把胡生心心念念的小房子也給炸了。主題曲響起。這首歌改自著名的美國鄉村女歌手Skeeter Davis的一首歌《The End of the World》(開頭放了),在這個影片裡主要表達失去各種東西後悲傷的情緒。改編後的歌詞裡有一句「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一句」預示了整部影片悲劇基調。但這種悲傷的情緒卻是由看似有些喜劇的煤氣罐事件引出來的。起起伏伏幽默悲傷穿插對比很有意思。片頭幾分鐘就把故事背景和幾個人的性格交代地明明白白。
影片名字----《後會無期》終於出現。
以後還會繼續分析劇情,感興趣的來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