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曼·萊布雷希特 石晰頲/譯
在英倫三島,有兩個媒體事件標誌著季節的變化。其一是大報中間版面一年一度刊登的「第一隻燕子」,是春天的預兆,而9月第二個星期六的逍遙音樂節最後一夜的「統治吧不列顛」則讓全國上下人人都得準備翻出毛衣,蜷縮起來過冬。
「統治吧不列顛」時刻是一次難得的文化與民族情懷的碰撞。它是BBC主要電視頻道全年唯一能看到的古典音樂會,它把我們從沙發中喚起,無恥地跟唱著早已失去意義的歌詞。幾近被忘卻的託馬斯·阿恩在1740年為了倫敦西區復排的一部假面劇寫下了這首詠嘆調,作為在蘇格蘭分離的情況下對民族團結的呼籲。如果(蘇格蘭民族黨領導人)妮古拉·斯特金對這句歌詞感到不滿,這也在她的權利範圍內。而就「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者來說,除了「奴隸」這個易燃的名詞之外,並沒有真正的原因來對它煽風點火。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
然而,對於已經半殘的BBC來說,最輕微的有關覺醒意識的漣漪,也會激起一場掀起各種備忘錄和計謀的颱風。上周末,BBC向一家報紙洩露了「最後一夜」的指揮家達利亞·斯塔舍弗斯卡,作為一個「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支持者,反對《統治吧不列顛》。斯塔舍弗斯卡女士是芬蘭籍烏克蘭人,她被BBC音樂部門的那群老舊而蒼白的男性送上「最後一夜」的祭典,以糾正他們內部的性別失衡。作為BBC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薩卡裡·奧拉莫的學生,奧拉莫和她都是那四位在BBC各個樂團任職的芬蘭指揮之一員(另外兩位是BBC愛樂樂團的約翰·斯託加茲和BBC音樂會管弦樂團的安娜-瑪麗亞·赫爾辛)。雖然芬蘭人可能會表現出明顯的宗派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本月,緊張的BBC才任命了頭一個有色人種/少數族裔指揮家。
斯塔舍弗斯卡是一位中庸可靠但經驗有限的指揮家,她嫁給了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的曾孫,與三十多歲的一代人一樣,有著跟風的憂患意識。她對英國所知不多,但仍然有資格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在以往任何一位逍遙音樂節的控制者——羅傑·賴特、尼古拉斯·凱尼恩、約翰·德拉蒙德——的領導下,她都會被悄悄地告知:如果她不喜歡那些歌曲,她盡可退出音樂會。德拉蒙德因為首演了哈裡森·伯特威斯爾那部喧鬧的作品,面對過全國的怒潮;在奈傑爾·甘迺迪戴著阿拉伯頭飾上臺並大談政治之後,賴特禁止他再來參加。沒什麼大不了的:逍遙音樂節因騷動而興盛。
指揮家達利亞·斯塔舍弗斯卡是一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支持者,反對《統治吧不列顛》。
但現在的那些負責人——第三臺的艾倫·戴維,以及作為逍遙音樂節負責人的大衛·皮卡德——讓斯塔舍弗斯卡提出她的政治觀點,然後再把事情攪到一團糟。他們一定已經意識到媒體洩漏的可能性,而這將迫使他們採取行動。託尼·霍爾已經在愛丁堡發表了他作為BBC總裁的最後一次演講,而蒂姆·戴維尚不能說已經到崗,BBC的高層出現了真空,但他們現在更樂意將各種決定在媒體上踢來踢去,然後才願意得出某種結論。
而當媒體走漏的風聲掀起了一場夏季風暴時,恐慌隨之而來。在星期一的一系列在線會議之後,一個集體決定誕生了——BBC沒有人需要為此承擔個人責任——在「最後一夜」曲目中保留《統治吧不列顛》和更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希望與榮耀之土》,不過沒有任何唱詞,這樣就不會有人因為這些歌詞而感到不快。據推測,這樣的缺失被歸罪為新冠肺炎蔓延時期關於聲音投射的科學規定。
所以,BBC的老闆們在力求兩全其美的同時,卻交出了最差的答卷——兩首歌曲不能被演唱,兩首讚歌被剝去了感情。BBC第一次主動刪改了逍遙音樂節。
這很重要嗎?當然如此。我們正面臨著一個不滿的冬天,這將會是記憶中最為蕭條的冬天,瘟疫在我們的街道上徘徊,失業率上升到大蕭條的紀錄。在季節交替時國民渴望的是安慰和確定性,無論口罩和社交距離,想要保障《統治吧不列顛》在9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仍然存在,只要保持冷靜就能打敗新冠病毒。而通過閹割不列顛,BBC失去了與公眾情緒的聯繫。它也有可能失去音樂界對其繼續運作逍遙音樂節的信心。那些通常認為BBC理所當然對逍遙音樂節擁有控制權的商業經營者,已經開始私下裡嘀咕著可能的替代方案。逍遙音樂節的所有權並非一成不變。
當逍遙音樂節的聯合創始人、企業家與指揮家亨利·伍德陷入財務困境後,BBC在1927年接管了這個音樂節。伍德的樂團被併入新的BBC交響樂團,逍遙音樂節繼續愉快上演,直到1939年,在需求最為迫切的時候,BBC突然拔掉了插頭。在接下來的幾個夏天裡伍德找到了有錢的支持者來繼續音樂節,直到BBC終於改變主意,並認識到主辦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不折不扣的高品位音樂演出季的品牌價值。
逍遙音樂節上的觀眾
從那時起,BBC就以主辦「世界上最大的古典音樂節」而不需要任何外部贊助為榮。這期間當然也有過動蕩,尤其是在1980年BBC的各個樂團罷工,同時柴契爾勢力要求私有化的時候,但這部機器總體而言平穩運作,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家都爭相在逍遙音樂節上亮相。
BBC舉辦這個演出季的成本大約是1000-1100萬英鎊,其中一半能從門票銷售中收回。500萬英鎊的淨成本,換來免費的數百小時廣播內容,與BBC在足球上的支出相比,簡直是小菜一碟。主辦逍遙音樂節對BBC而言是一筆好買賣。
然而,今年夏天,它被證明並不稱職。經歷了幾個月的猶豫之後的決定是,9月舉行兩個星期的音樂會,在空蕩蕩的皇家阿爾伯特大廳。沒有人為此高興,但都把它歸罪於病毒。然而,到了這個月,其他音樂會演出開始騷動起來。魏格莫爾音樂廳宣布了100場「無論觀眾有無」的演出計劃。在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半英裡之外的卡多根音樂廳也正在銷售9月份的門票。首當其衝的是現在出任布裡頓-皮爾斯藝術節執行長的前逍遙音樂節負責人羅傑·賴特,他以傑出的音樂家和狂熱的觀眾復興了阿爾德堡音樂節。
上周,大提琴家謝庫·坎涅-梅森與他的鋼琴家妹妹伊薩塔在阿爾德堡為150名聽眾現場表演。下個月,他們將在空無一人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亮相。他們在阿爾德堡獨奏會的觀眾中包括了無法在逍遙音樂會上組織觀眾的BBC高管艾倫·戴維。他對周圍的人讚美這場音樂會如此精彩,卻沒有解釋為什麼BBC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卻無法組織一場有觀眾的逍遙音樂會。這看起來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失職——勇氣、想像力、獨創性、敏感性和主動性的失敗。當全國上下的音樂會主辦方都在歡迎觀眾時,BBC卻坐視不管,把責任推給病毒——除了空蕩蕩的阿爾伯特音樂廳,《統治吧不列顛》的慘敗也歸咎於此。
在正常情況下,有人必須為此離職(就像1980年那樣)。但新上任的總裁蒂姆·戴維還要面對更大的麻煩——75歲以上觀眾的牌照費、缺乏新的電視節目、無節制的超員——但逍遙音樂節是BBC的護身符,未能舉辦一個有現場觀眾的演出季這樣的失敗,讓人對其信心和能力產生懷疑。為什麼BBC不能讓50到500人進入5000座的皇家阿爾伯特大廳?BBC還是夏季音樂會的最佳提供者嗎?由私立機構運營或公私合營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最後一夜」會不會被單獨拆成一個搖錢樹?《統治吧不列顛》的缺失是否已經扼殺了「最後一夜」?
私有化已經再度風起雲湧。在德國,北德廣播這一公共廣播公司正在將其合唱團公開招標。倫敦南岸中心的董事會似乎將被解散。新冠病毒將重新定義藝術,就某些方面來說會帶來更好的影響。現在應當開始討論逍遙音樂節的未來了。BBC在這個夏天讓我們失望。如果讓另一方來持有其特許經營權——比如第四臺或天空電視——會不會更好?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餘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