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論| 清代時期——《溪山臥遊錄》(清)盛大士

2021-01-20 墨客島

盛大士[清](1771-1836)字子履,號逸雲,又號蘭縿道人,又作蘭畦道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嘉慶五年(一八OO)舉人,山陽教諭。清代畫家、學者、詩人。

學問淹雅,詩、畫俱佳,其山水以婁東王氏為宗,而加脫略,落落有大家風格。其煙潯雲嶠圖蒼莽深秀,靈芬館圖蕭疏幽曠,真不婉婁東正派。有《蘊素閣集》、《溪山臥遊錄》。所著《泉史》一書,成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其名著錄於《墨林今話》、《蝶隱園書畫雜綴》、《藝林見聞錄》、《畊硯田齋筆記》、《清畫家詩史》、《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盛大士山水畫作

原文:

自序

餘性嗜泉石,情耽翰素。六法之學,二十載於茲。筆鈍若 樵,心頑肖鐵,意旨偶託,鍥弗舍置。沿討所悉,略可贅陳。粵自兩晉,暨乎六朝,三祖之稱,四聖之目,敻乎尚已。摩詰畫師,小李將軍,南北別其派,唐宋衍其 支。逮自元明,迄於聖代,名家林立,鴻制贍列。後進之士,追維典型,通厥流貫,師承授受,蓋可得而稽焉。夫層臺雲構,祗一簣之所基;滄溟水深,乃百川之統 匯。彼陟岡者中道而止,問津者自崖而返。即此藝成而下,曷以技進乎神?末學膚約,詣力單弱,敝屣而棄荊關,望洋而詫範李,習率易為高雅,矜詭放為離奇。以 空諸所有,為士人家風;以自我作古,為才人能事。不知精能之至,乃顯神通,絢爛之極,方歸平澹。昔者華亭擊節於吳興,石師服膺於墨井,營邱之千巖積雪,忠 恕之一角遠風,不以疏密分高下也。石翁之氣格渾成,六如之風流蘊藉,不以濃澹區優劣也。今欲不遵矩矱,別擅心裁,盡棄筌蹄,獨庵妙悟,不學無術,貽舛滋 多。更有剽竊墨稿,鉤摹粉本,鏤碧裁紅,模山範水。岡巒拱揖之法,徑路遠近之形,竹樹偃仰之容,屋宇向背之勢,雀燕銖兩,不愆乎定式;鳶魚飛躍,頓失其靈 機。欲步北苑之後塵,直比南宮於優孟。虯麟之松冪歷,居然黃鶴山樵;鼠足之點蕭疏,自訁羽,梅華庵主。此又成規是襲,真趣無存。詩書之氣,積之也不深;磊 落之懷,發之也不暢。方斯之技,奚足多焉:下析弊契,上究旨歸,資深逢源,博綜約寸,功候所臻,匪伊朝夕。一隅鮮覿,寸管是窺。聊爾箸錄,有慚證辨,狹見 疏漏,諒不足譏。續有見聞,重為綴輯云爾。道光壬午孟冬十日題跋。

卷一

士大夫之畫,所以異於畫工者,全在氣韻間求之而已。歷 觀古名家,每有亂頭粗服,不求工肖,而神致雋逸,落落自喜,令人坐對移晷,傾消塵想,此為最上一乘。昔??云:畫秋景惟楚客宋玉最佳。寥慄兮若在遠行,登山 臨水兮送將歸。無一語及秋,而難狀之景,自在言外。即此可以窺畫家不傳之秘。若刻意求工,遺神襲貌,匠門習氣,易於沾染。慎之慎之。

書畫本出一源。昔聖人觀河洛圖書之象,始作八卦。有虞氏作繪作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日月星辰、山龍華 蟲之屬,稽其體制,多取象形。書畫源流,分而仍合。唐人王右丞之畫,猶書中之有分隸也。小李將軍之畫,猶書中之有真楷也。宋人米氏父子之畫,猶書中之有行 草也。元人王叔明、黃子久之畫,猶書中之有蝌蚪篆籀也。夫書至蘇、黃、米、蔡,縱橫揮霍,變化淋漓,而於晉人之餘風,則漸遠焉。畫至倪、黃、吳、王,千態萬狀,陽開陰合,而於唐人之餘風,則漸遠焉。近日俗書,專尚勻淨,配搭字畫,大小疏密,悉中款式。書非不工也,而其俗在骨,不可復與之論書矣。近日俗畫,專尚形模,如小女子描鉤花樣,一筆不苟。畫非不工也,而生氣全無,不可復與之論畫矣。故初學畫者,先觀其有生氣否。

畫有七忌: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淨而膩,忌叢密而亂。又不可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從容不迫,由澹入濃,磊落者存之,甜熟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則觚稜轉折,自能以心運筆,不使筆不從心。

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於平中求奇,純系裹鐵,虛實相生。學者入門,務要竿頭更進,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人之所能,方得宋元三昧,不可少自足也。此系吾鄉王司農論畫秘訣,學者當熟玩之。

畫有六長,所謂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是也。六者一有未備,終不得為高手。

畫有四難:筆少畫多,一難也;境顯意深,二難也;險不入怪,平不類弱,三難也;經營慘澹,結構自然,四難也。

畫家各種皴法,以披麻、小斧劈為正宗。畫固不可無皴,皴亦不可太多。留得空際,正以顯出皴法之妙。

畫樹法,四筆即成樹身。而四筆之曲直,全視乎一筆之曲直。樹至四五株即成一林,參差交互,若相爭又若相讓。然須有相爭之勢,不可露出相讓之跡。畫樹葉法,起手先須緊貼在樹身上,由內而外,由澹而濃,由淺而深,由疏而密。

畫石法,先分三面,兼方圓而參之以扁。大小相間,左右聯絡。去其稜角,而轉折自然,方為妙手。

畫山,或石戴土,或土戴石,須相輔???行。若巉巖峻岭,壁立萬仞,固須石骨聳拔,然其岡巒邐迤處,仍須用土坡以疏通其氣脈。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崢嶸而近於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

畫泉,須來源綿遠,曲折赴壑。惟於山坳將成未成時,視其空白可置泉者,先引以澹墨,山坡漸濃,則泉自夾出。若有意為畫泉地步,恐畫成終欠自然也。泉不可無來源,亦不可無去路。或屋宇鱗次,而其上乃有飛泉衝激;或懸崖瀑布,而其下又無澗壑可歸。此皆畫家所忌。

畫平沙遠水,須意到筆不到。且漁莊蟹舍,白蘋紅蓼,映帶生情,或臥柳於橋邊,或停橈於渡口,或蘆花之點點,或蓮葉之田田,皆不可少之點綴也。若必細鉤水紋,即非大方家數。

畫雲,有大鉤雲、小鉤雲法。凡疊?重岡,深林杳靄,必有雲氣往來。畫山頭半截,中斷處即雲氣也。又恐過 於空廓,故隨其斷處,略鉤數筆,以見神採。此即工致畫,亦不可過於細鉤。若仿米家父子及高房山,則尤要活潑潑地。每見近人於山腰樹杪,突起白雲,重重鉤勒 似花朵者,望而知為俗手。

畫屋宇,或招遠景,或工近遊。或琳宮梵宇,意取清幽;或鏤檻雕甍,體宜宏敞。郵亭候館,羈旅之所往來;月榭風臺,名流之所觴詠。雲扃岫幌,隱者之所盤桓,茅舍枳籬,野老之所憩息。須一一配合,不可移置他處。而屋之正側轉遞,左右迴環,高下縈繞,尤當運以匠心。

畫橋,有高橋、石橋、小橋、板橋之異。高橋、石橋,須有橋欄,小橋、板橋,不必著欄也。亦視乎邱壑之所宜。

畫江海大船,須有風檣奔駛之勢。若溪邊垂釣,一葉扁舟,只以一二筆了之。至於載酒嬉春,攜琴放鶴,夕陽簫鼓,明月笙歌,皆宜鉤摹工細,不可草草。

畫帆影須隨風勢。葭蒲楊柳,落雁飛鳧,皆風帆之襯筆也。若帆向東,而草樹沙鳥皆向西,是自相矛盾矣。以上數條,為初學入門第一要義。神而明之,用法而能得法外意。陽施陰設,離奇變幻,非可以一格論也。

唐人畫,鉤勒工細,非旦夕可以告成。故杜陵云: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自元四大家出,而氣局為之一變。學者宜成竹在胸,了無拘滯。若斷斷續續,枝枝節節而為之,神氣必不貫注矣。譬之左太衝三都賦,必俟十年而成,若庚子山 之賦江南,則不可以此為例。

東坡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不知此旨者,雖窮年皓首,罕有進步。又坡翁題吳道子王維畫云: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俱神俊,又於維也斂衤任無間言。此詩極寫道子之雄放:當其下手風 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是何等境界。乃至摩詰,只寫其詩境之超,畫在不言之表。而其服膺無間者,在此不在彼,此真善於論畫者也。

凡學畫者,得名家真本,須息心靜氣,再四玩索。然後含豪伸紙,略取大意,興之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澹我濃,彼濃我澹,皆無不可,不必規規於淺深遠近、長短闊狹間也。久而領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頓開。學者見古人名跡,或過眼即棄,或依樣鉤摹,胥失之矣。

國初畫家,首推四王。吾婁得其三,虞山居其一。耕煙散人少受業於染香庵主,又習聞煙翁緒論,則虞山宗 派,原不離婁東一瓣香也。耕煙資性超俊,學力深邃,能合南北畫宗為一手。後人不善學步,僅求之於烘染鉤勒處,而失其天然宕逸之致,遂落甜熟一派。憶餘初弄 筆,亦從耕煙人手。虞山吳竹橋儀部蔚光謂餘曰:耕煙派斷不可學。近日流弊更甚,子其戒之。餘初不以為然,數年來探討畫理,乃知此言不謬。不學耕煙,固無以 盡畫中之奧窔,若初學,先須放空眼界,道引靈機,不宜專向耕煙尋蹊覓徑,同於東施之??顰。

麓臺司農論畫云:明末畫中有習氣,以浙派為最。至吳門、雲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膺本混淆,竟成流弊。近日虞山、婁東,亦有蹊徑為學人採取。此亦流弊之漸也。

司農又云:意在筆先,為書中要訣。作書者於書時要安閒怡適,掃盡俗腸,次布疏密,次別濃澹,轉換敲擊, 東呼西應,自然水到渠成,天然湊泊。若毫無定見,布樹列石,逐塊堆砌,扭捏滿紙,意味索然,便為俗筆矣。今人不諧書理,但取形似,墨肥筆濃者,謂之渾厚, 筆瘦墨澹者,謂之高逸,色豔筆嫩者,謂之明秀,皆非也。總之古人位置緊而筆墨松,今人位置懈而筆墨結。以此留心,則甜、邪、俗、賴,不去而自去矣。

又云:設色者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今人每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為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但見紅綠火氣、可憎可厭而已。惟不重取色,轉重取氣,於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不浮不滯,自然成文。至於陰晴顯晦,朝光暮靄, 風容樹色,須於平時留意。澹妝濃抹,觸處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也。

司農畫法,吾鄉後進皆步武前型。然不善領會,則重滯窒塞,亦所不免。蓋無鍊金成液之功,則必有劍拔弩張 之象;無包舉渾淪之氣,則必有繁複瑣碎之形。司農出入百家,成此絕詣。今人專學司農,不復沿討其源流,是以形體具而神氣耗也。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神與 其骨。夫杜陵所推為詩聖者,上至三百篇,下至漢魏六朝,無所不學,然後有此神骨。作畫亦然,先於神骨處求之,則學司農者,不可不兼綜諸家,以觀其會通矣。

詩畫均有江山之助,若侷促裡門,蹤跡不出百裡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勝未經寓目,胸襟何由而開拓!

畫有士人之畫,有作家之畫。士人之畫,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畫,工而未必盡妙。故與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

雲間雙鶴老人沈師峰宗敬,筆意超古,不入時目。然蒼而彌秀,枯而彌腴,南宗一大家也。嘗言畫有以邱壑勝者,有以筆墨勝者。勝於邱壑為作家,勝於筆墨為士氣。然邱壑停當而無筆墨,總不足貴。故得筆墨之機者,隨意揮灑,不乏天趣。

元倪雲林、王叔明、吳仲圭、黃子久四家,皆出於董、巨。董、巨在宋時已脫去刻劃之習,為元人先路之導。趙吳興集唐宋之成,開明人之徑。雙鶴老人謂其工細蒼秀,兼壇勝場,洵未易學也。明人喜學松雪,而得其神髓者,惟六如居士耳。國初多宗雲林、大痴,名流蔚起,承學之士得其一鱗片爪,亦覺書味盎然。

雙鶴老人云:文、沈、唐、仇,為明四大家。仇畫極工細,直接小李將軍及北宋諸子,而用筆有致,非描摹時 手可以亂真;然予不願為也。石田筆墨蒼古,幼嘗臨仿。六如兼宋元法,而筆意秀逸,超宋格而參元意,予竊慕焉。若文待詔,則非三子可比。至於董文敏,則又自 出機杼,幾欲目無前人。若平心而論,不及古人處正多。但用筆有超乎古人之妙者,乃其天資獨異耳。

又云:雲林、伯虎,筆情墨趣皆師荊、關而能變化之,故云林有北苑之氣韻,伯虎參松雪之清華。其皴法雖似北宗,實得南宗之神髓者也。

石門方蘭士薰山靜居畫論云:國朝畫法,廉州、石谷為一宗,奉常祖孫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奉 常祖孫,獨以大痴一派為法。兩家設教宇內,法嗣蕃衍,至今不變宗風。廉州追摹古法,具有神理。石谷實得其衣缽,故工力精深,法度周密。時輩僅以寸縑尺楮爭 勝,至屏山巨幛尋丈計者,石谷揮灑自如,他人皆避舍矣。西廬、麓臺,皆辦香子久,各有所得。西廬刻意追摹,一渲一染,皆不妄設,應手之作,實欲肖真。麓臺 壯歲,參以己意,乾墨重筆皴擦,以博渾淪氣象。嘗自誇筆端有金剛杵。其蒼蒼莽莽,長於用拙,是此老過人處。

江上外史笪重光畫筌一書,得六法秘訣。摘錄數則,以為宗法。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凡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樹中有屋,屋後有山,山色時多沉靄。石旁有沙,沙邊有水,水光自愛空濛。山從斷處而雲氣生,山到交時而水口出。江湖以 沙岸蘆汀、帆檣鳧雁、剎竿樓櫓、戍壘漁罩為映帶。村野以田盧籬徑、菰渚柳堤、茅店板橋、煙盧渡艇為鋪陳。

石之立勢正,走勢則斜。坪之正面平,旁面則仄。半山交夾,石為齒牙。平壘逶迤,石為膝趾。山實虛之以煙 靄,山虛實之以亭臺。山外有山,雖斷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一木之穿插掩映,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除,宛同一木。煙中之幹如影,月下之枝無色。樹惟巧於分根,即數株而地隔。石若妙於劈面,雖百笏而景殊。石有剝蘚之色,土有膏澤之容。山隔兩崖,樹欹斜而援引。水分雙岸,橋蜿蜒以交通。尺幅小,山水宜寬。尺幅寬,邱壑宜緊。眼中景現,要用急追。筆底意窮,須從別引。峰巒雄秀,林木不合蕭疏。島嶼孤清,室宇豈宜叢雜。前人有題後畫,當未盡而意完。今人有畫無題,即強題而意索??雲擁樹而村稀,風懸帆而岸遠。人不厭拙,只貴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實。山下宛似經過,即為實境。林間如可步入,始足怡情。墨帶燥而蒼,皴兼於擦。筆濡水而潤,渲間以烘。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邱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者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輕拂軼於濃纖,有渾化脫化之妙。獵色難於水墨,有藏青藏綠之名。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皴則筆全無;赭黛之色雖輕, 而濫設則墨光盡掩。

吾鄉王東莊居士昱六法心傳云:士人作畫,第一要平等心,弗因識者而加意揣摩,弗因不知者而隨手敷衍。又云:氣骨古雅,神韻俊逸,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明此六者,昔人千言萬語,盡在是矣。又云:麓臺夫子嘗論設色畫云: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餘起而對曰:作水墨畫,墨不礙墨;作沒骨法,色不礙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夫子曰:如是如是。

司農有仿古畫冊,名曰液萃。其陽開陰闔、沉鬱蒼莽之氣,如神龍變化,莫可尋其端倪。丙子初夏,餘客吳門摹氏,司農後人王丈健齋,攜此幀來訪,餘得而飽觀焉。每幅皆司農自為題跋。餘既臨摹一遍,復錄其跋語,以志緒論於勿忘,且深以得見為幸也。吾鄉陸聽松山人 所見書畫錄中亦載之。

第一幅仿董北宛六法中氣韻生動,至北苑而神逸兼到,體裁渾厚,波瀾老成,開以後諸家法門,學者罕觀其涯 際。餘所見半幅董源及萬壑松風、夏景、山口待渡卷,皆畫中金針也。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未見者無論,幸而得見,不求意而求跡,餘以為未必然。餘奉敕作董源設色大幅,未敢成稿,先以此試筆,並識之。麓臺祁。

第二幅仿黃大痴張伯雨題大痴畫云: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以畫法論,大痴非痴,豈精進頭陀。而以釋巨然為師者耶?餘仿其意,並錄數語。

第三幅仿趙松雪桃源處處是仙蹤,雲外樓臺倚碧松。惟是吳興老承旨,毫端湧出翠芙容。趙松雪畫,為元季諸家之冠,尤長於青綠山水。然妙處不在工而在逸。餘雨窗漫筆論設色不取色而取氣,亦此意也。知此可以觀鵲華秋色卷矣。

第四幅仿梅道人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來用未真。此石田句也。石田學巨然,得梅道人衣缽,欲發現生平得力處,故有此語,然猶遜謝若此。餘方望涯涉津,欲希蹤古人,其可得耶!

第五幅仿高房山董宗伯評房山畫,稱其平澹近於董、米。餘亦學步久而未成,方信古今人不相及??。

第六幅仿黃鶴山樵叔明少學右丞,後酷似吳興。得董、巨墨法,方變化本家體。瑣細處有淋漓,蒼莽中有嫵媚,所謂奇而一歸於正者。雲林贈以詩云: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人。不虛也。

第七幅仿一峰老人大痴畫經營位置,可學而至,其荒率蒼莽,不可學而至。若平林層岡,沙水容與,尤出人意表,妙在著意不著意間。如姚江曉色、沙磧圖是也。若不會本源,臆見揣摩,疲精竭力以學之,未免刻舟求劍矣。

第八幅仿巨然巨然在北苑之後,取其氣勢,而觚稜轉折,融和澹蕩,脫盡力量之跡。元季大痴、梅道人,皆得其神髓者也。此圖取溪山行旅、煙浮遠岫意,而運氣未能舒展。若雲紙澀拒筆,則自諉矣。

第九幅仿雲林設色雲林畫法,一樹一石,皆從學問性情流出,不當作畫觀。至其設色,尤借意也。董宗伯試一作之,能得其髓。先奉常仿作秋山,最為得意。謹識於後。

第十幅仿黃大痴大痴元人筆,畫法得宋派。筆花墨瀋間,眼光窮天界。陡壑密林圖,可解不可解。一望皆篆籀,下士嘆而怪。尋繹有其人,食之足沆瀣。餘仿大痴,題此質之識者。

第十一幅仿黃大痴荊、關遺意,大痴則之。容與渾厚,自見嶔崎。刻劃圭角,纖巧韋脂。以言斯道,皆非所宜。學人須慎,毫釐有差。天池石壁,粉本吾師。大痴天池石壁有專圖,浮巒暖翠中亦用此景,皆傳作也。誤用者每蹈習氣,故作箴語。

第十二幅仿倪高士董宗伯題雲林畫云:江南士大夫,以有無為清俗,卷帙中不可少此筆也。今真虎難遘,欲摹其筆,輒百不得一,此亦清潤可喜。

總跋,匡吉甥篤學嗜古,從餘學畫有年,筆力清剛。知見甚正,楷摹董、巨、倪、黃正宗。屬餘仿八家,名曰 液萃。餘信手塗抹,稍有形似者,弁之曰仿某氏,如痴人說夢,夏蟲語冰,不足道矣。耳目心思,何所不到,出入諸賢三昧,闢盡蠶叢,頓開生面,良工苦心,端有 厚望,不必問途於老馬也。康熙乙酉重陽日,王原祁題於偲詒堂。按匡吉姓李氏,名為憲初,號匡吉,後改匡生。崑山人。司農之甥。善畫山水。司農代筆,多出匡吉之手。後以畫得官。

餘於鹿城郎芝田茂才際昌齋中,見王石谷手札,與其友人字元章者。見昔人有得意著作,慎重愛惜。性命與俱,雖誘以甘言,啖以厚利,俱不足動其心也。芝田云:元章姓顧名卓,崑山人,亦善畫。此札得之於廢簏中,其略云:壬子秋,與正叔同館宜興潘元白家,盤桓三月,日以翰墨為樂。行篋中偶攜???卷,主人嘆賞不置,屬陳其年先生持三十金求易,爾時即堅執不允。拙筆固不足重,蓋念諸名公題跋,實難購求。且費三十年精力心血,出入相隨,一遇能詩善文者,即叩首下拜,並饋禮物求之,一時好名之過。曾與其年去:此非利可以動我心者。若再益之,仍不肯割愛也。曩在玉峰求盛珍翁 題詠,因其無暇,暫留案頭。不過半月十日之留,並非弟有求售之念,何至久假不歸,一水之隔,渺若河漢。昔在京師,再四相訂,蒙許回昆即還。弟念吾兄真意相待,無容置喙。今屈指已十八年,而不發一語,料吾兄必寤寐難安者。弟老頹朽質,素性窒而不化,一經發覺,勢不能遏。兒輩雖屬不肖,夙知此卷非可易得,斷不忍坐視輕擲也。弟與仁兄為道義交,從未有開罪處,未審何故將此卷勒住不還。望乞示期,以便趨領,立候好音,弟雖耳聾目瞶,然事理覷破,必不聽吾兄播弄也,豈造此浮浪之言,算作完事耶!尤為可怪,特此代面,惟裁之。八月十四日,弟暈頓首元章道社兄足下

卷二

畫家惟眼前好景不可錯過。蓋舊人稿本,皆是板法,惟自然之景,活潑潑地。故昔人登山臨水,每於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登樓遠眺,於空闊處看雲採,古人所謂天開圖畫者是也。夫作詩必藉佳山水,而已被前人說去,則後人無取贅說。若夫林巒之濃澹淺深,煙雲之滅沒變幻,有詩不能傳,而獨傳之於畫者。且倏忽隱現,並無 人先摹稿子,而惟我遇之,遂為獨得之秘,豈可覿面失之乎?若一時未得紙筆,亦須以指畫肚,務得其意之所在。

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澹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遠近,故紙上有許多滋潤。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用墨須有幹有溼,有濃有澹。近人作畫,有溼有濃有澹而無幹,所以神採不能浮動也。古大家荒率蒼莽之氣,皆從幹筆皴擦中得來,不可不知。

作畫蒼莽難,荒率更難,惟荒率乃益見蒼莽。所謂荒率者,非專以枯澹取勝也。鉤勒皴擦,皆隨手變化,而不見痕跡。大巧若拙,能到荒率地步,方是畫家真本領。餘論畫詩有云:粉本倪黃下筆初,先教煙火氣全除。荒寒石發千絲亂,絕似周秦篆籀書。頗能道出此中勝境。

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色之不可奪墨,猶賓之不可溷主也。故善畫者青綠斑斕,而愈見墨採之騰發。

作畫忌用礬紙,要取生紙之舊而細緻者為第一。若紙質粗松,灰澀拒筆,皆不可用;然比礬紙,則猶為彼善於此。蓋慣畫灰澀粗松之紙,一遇佳紙,更見出色;若慣用礬紙,則生紙上不能動筆矣。

作詩須有寄託,作畫亦然。旅雁孤飛,喻獨客之飄零無定也;閒鷗戲水,喻隱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樹不見根,喻君子之在野也;雜樹崢嶸,喻小人之匿比也。江岸積雨,而徵帆不歸,刺時人之馳逐名利也;春雪甫霽,而林花乍開,美賢人之乘時奮興與。

山靜居畫論云:畫稿謂粉本者,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本,用時撲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今畫手多不知此義。惟女紅刺繡上樣,尚用此法,不知是古畫法也。今人作畫,用柳木炭起稿,謂之朽筆。古有九朽一罷之法,蓋用土筆為之,以白色土淘澄之,裹作筆頭,用 時可便改易。數至九而朽定,乃以澹墨就痕描出,拂去土跡,故曰一罷。朽筆古人有用有不用。大約工致者宜用之,寫意者可不用。今人每以不用朽筆為能事,其實畫之工拙,豈在朽不朽乎!

虞山畫派,以耕煙為宗。楊西亭親受業於耕煙,可謂得其具體。墨井道人吳歷,筆墨之妙,戛然異人。餘於張 氏春林仙館中,見其霜林紅樹圖,亂點丹砂,燦若火齊,色豔而氣冷,非紅塵所有之境界。虞山人多學耕煙,而墨井無人問津。蓋耕煙之筆易摹,墨井之神難肖;耕 煙易悅時目,墨井難遇賞音也。王司農嘗評墨井之畫太生,耕煙之畫太熟。又云:近代作者,惟有墨井一人。然則學耕煙不成,流為甜熟;學墨井不成,猶不失為高 品也。墨井道人字漁山,亦廉州之高弟。

耕煙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為一宗。法律則精深靜細,氣韻則疏宕散逸。其在明四大家,則惟六如居士相與頡頏,石田則遜其秀逸,十洲則讓其超脫,衡山更退避三舍矣。今之學耕煙者,僅求之一邱一壑間,而失其天生之氣骨。此如西子工顰,出於無意,不能禁人之不效, 又烏能教人之盡如其工哉!

江左畫家擅門業者,吾鄉王氏外,惟累陵惲氏為極盛。香山老人,蒼渾古秀,出董、巨而入倪、黃。南田翁花 卉寫生,空前絕後,然其山水飄飄有凌雲氣,真天仙化人也。後人世其家學者,指不勝屈。又有女史名冰字清於,與懷娥、懷英,先後擅美。近聞完顏夫人字珍浦, 博雅工詩文,兼長繪事,餘友潔士徵君秉怡之妹也。餘恨不獲親見其筆墨。然惲氏一門才俊,東南竹箭,靈秀所鍾,其信然矣。

畫固首取氣韻,然位置邱壑,亦何可不講,譬如人家屋宇堂奧,前後顛倒,雖文榱雕甍,庸足道乎?故江上外 史云: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前輩脫作家習,得意忘象;時流託士夫氣,藏拙欺人。惟神明於規矩者,自能變而通之。故又云:善師 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摹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

畫中詩詞題跋,雖無容刻意求工,然須以清雅之筆,寫山林之氣。若抗塵走俗,則一展覽,而庸惡之狀,不可響邇。溪山雖好,清興蕩然矣。石田畫最多題跋,寫作俱佳。十洲畫惟署實父仇英制,或祗用十洲印記,而不署名。且古人名畫,往往有不署姓氏者,不似今人之屑 屑焉欲見知於人也。人各有能有不能,或長於畫而短於詩,或優於詩詞而絀於書法,祗可用其所已能,不可強其所未能。果有妙畫,即絕無題跋,何患不傳?若其題 畫行款,須整整斜斜,疏疏密密,直書不可失之板滯,行草又不可過於詭怪,總在相山水之布置而安放之,不相觸礙,而若相映帶,此為行款之最佳者也。

山靜居畫論云:款題圖畫,始自蘇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題語位置畫境者,畫亦由題益妙。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後世乃為濫觴。古畫不名款,有款者亦於樹腔石角題名而已。後世多款題。然款題甚不易也,一圖必有一款題處,題是其處則稱,題非其處則不稱。故有由題而妙,亦有由題而壞者,此又畫後之經營也。

餘題畫詩多不存,即存稿者,亦不盡愜意。偶錄截句數首,以博覽者之一哂雲。翠微橫臥屋西東,隔斷莓牆路未通。莫訝山深蹊徑絕,恐勞屐齒到山中。雨後雲成縹渺山,虎兒筆妙絕人寰。何當東海披煙霧,散發扁舟任往還。漁莊蟹舍蓼花洲,小景溪山九月秋。何處亭皋人 忽去,晚風吹雨過西樓。山村小築水邊臺,薄薄霜封淺淺苔。紅到門前烏柏樹,江幹應有客歸來。

戊子秋,餘自白門買舟,為皖江之遊,有舟中雜詠,非為題畫作也,然頗與畫意相近。有句云:兩澗平分水數灣,東西村舍路迴環。斜陽欲落仍留住,楓葉中間一點山。又與友人遊萬松山,眺龍山百子諸騰,五古一首,中有云:煙生衲子頭,雲過樵者足。籜聲響崖路,人語 答林谷。仄磴平亦頗,重岡起仍伏。其於黃鶴山樵畫意,庶幾近之。

圖章必期精雅,印色務取鮮潔。畫非藉是增重,而一有不精,俱足為白壁之瑕。歷觀名家書畫中圖印,皆分外出色。彼之傳世久遠,固不在是,而終不肯稍留遺憾者,亦可以見古人之用心矣。按陶南村輟耕錄,載印章制度極詳:凡名印不可妄寫,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 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為正也。二名者可回文寫姓下,著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單名者曰姓某之印,卻不可回文寫名。印內不得著氏,表德可加氏字。宜審之。表字印只用二字,此為正式。近人或並姓氏於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某甫。古雖有此稱,系他人美已,卻不可入印。漢人三字印,非複姓及無印字者,皆非名印,蓋字印不當用印字以亂名也。此雖不可拘泥,然亦何可不知其大略乎?

各種顏色,惟青綠金碧畫中,須用石青、硃砂、泥金、鉛粉。至水墨設色畫,則以花青、赭石、藤黃為主,而輔之以胭脂、石綠,此外皆不必用矣。花青須擇靛花之青翠中有紅頭泛出者為第一,陶汰淨盡,乳缽椎細,以無聲為度,加膠入巨盞內澄之,取其輕清上浮者,置烈日中曬乾,不可隔宿。近日吳門有賣製成花青,頗可用,然而庋久則色終黯也。赭石變有製成者,卻未必佳。宜取赭石中堅細而色麗者,兩石相摩,臨畫臨用,略加膠水,則色澤鮮潤而靈活。藤黃宜用圓而長者,俗名圈黃。芥子園譜所謂筆管黃也。藤黃有毒,不可入口。法制石綠,先要研細,亦以無聲為度,總之愈細愈妙。臨畫則入膠,畫畢則出膠,出膠不清,綠色即黯矣。胭脂須澄出棉花之細渣滓,以清水絞出濃汁,臨畫時淺深濃澹,斟酌用之。以花青和藤黃即成草綠色。花青重者為老綠,花青輕者為嫩綠。藤黃中加以赭石,謂之赭黃。亦可加以胭脂,以之畫霜林紅葉,最得蕭疏冷豔之致。胭脂中加以花青,即成紺紫,夾葉雜樹,亦可點綴也。石綠惟山坡及夾葉或點苔用之,卻不可多用。雪景可用鉛粉,然不善用之,頓成匠氣。

黃鶴山樵於明洪武初為泰安知州。泰安廳事後有樓三間,山樵日夕登眺其上。因張絹素於壁,畫泰山之勝,每興至輒一舉筆,凡三年而畫成。時陳惟允為濟南經歷,與山樵皆妙於畫,且相契厚。一日會晤,值大雪,山景愈妙。山樵謂惟允曰:改此圖為雪景可乎?惟允曰:如傳色何?山樵曰:我姑試之。以筆塗粉,色殊不活。惟允沉思良久,曰:我得之矣。為小弓夾粉,張滿彈之,粉落絹上,儼然飛舞之勢。皆相顧以為神奇。山樵題其 上曰:岱宗密雪圖。自誇以為無一俗筆。惟允固欲得之,山樵因輒以贈。惟允嘗謂人曰:予昔親登泰山者屢矣,是以知此圖之妙。諸君未嘗盡登,不能盡知妙處也。

近人寫雪景,鉤勒處多用濃墨,墨濃則空白顯露,而積雪自厚也。然不善用墨,而專尚刻露,未有不失之板滯者。明九龍山人王孟端紱云:李營邱畫,精到造化。嘗見其畫雪景,峰巒林屋,皆以澹墨為之,而水天空闊,全用粉填,洵是奇絕。

九龍山人云:畫樹之竅,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於曲中取之。或曰:然則不有直樹乎?曰:樹雖直,而生枝發節處,必不多直也。董北苑樹法,作勁挺之狀,特曲處簡耳。若李營邱,則千曲萬曲,不下一直筆也。

大痴評畫,先要去邪、甜、俗、賴四字,九龍山人云:有一等人,事不師古,我行我法,信手塗澤,謂符天趣。其下者筆端錯雜,妄生枝節,不理陰陽,不辨清濁,皆得以邪概之。有一等人,結構粗安,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是失之甜。惟神明煥發,意態超越,乃能一洗萬古甜濁耳。俗之一字,不僅丹華誇目,一流俗則不韻。山谷老人言書畫皆當觀韻。李伯時作李廣奪馬南騁狀,引滿以擬追騎,箭鋒所值,人馬應弦。使俗手為之,當作中箭追騎矣。此意最宜領會。賴者,藉也,是暗中依賴也。臨摹法家,不發倚靠,才子弗為。昌黎得文法於檀弓,後山得文法於伯夷傳。愜心處正不在多,人亦無從摸著,何必拘拘焉傍人門戶為哉!

近人寫雨景,多仿米氏父子,及高尚書法,往往淋漓濡染,墨有餘而筆不足。不知元章畫法出自北苑,清刻透露,筆筆見骨。性嗜奇石,每得佳者,曲意臨摹,惟恐不肖。鑑別畫理,纖細不遺,今古推為第一。元暉早得家學,其山水清致可掬,略變乃翁所為,成一家法,意在筆先,神超象外。房山書畫宗董、巨,中年專師二米,損益別自成家,評者至有真逸品之目。嘗為李公略作夜山圖,覽之者真覺重山岑寂,萬籟無聲,龍漏將殘,免魄欲沉時也。然則此數公者,精意深造,夫豈僅以濡染為能事乎?方元暉未遇時,士大夫易得其筆墨,及其既貴,深自秘重,非奉睿旨,概不染翰。朝士作詩嘲之曰:解畫無根樹,能為濛,潼雲。如今供御也,不肯為閒人。此特因其不妄應酬而譏笑之耳。今之學米者,則全是無根樹、濛潼雲而已。

嚴滄浪以禪喻詩,標舉興趣,歸於妙悟,其言適足為空疏者藉口。古人讀破萬卷,下筆有神,謂之詩有別腸、 非關學問,可乎?若夫揮毫弄墨,霞想雲思,興會標舉,真宰上訴,則似有妙悟焉。然其所以悟者,亦由書卷之味,沉浸於胸,偶一操翰,汩乎其來,沛然而莫可 御。不論詩文書畫,望而知為讀書人手筆。若胸無根柢,而徒得其跡象,雖悟而猶未悟也。

米之顛,倪之遷,黃之痴,此畫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故顛而迂且痴者,其性情於畫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畫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古人著作,藏諸名山,傳之其人,曷嘗有世俗之見存乎!

郎芝田云:畫中邱壑位置,俱要從肺腑中自然流出,則筆墨間自有神味也。若從應酬起見,終日搦管,但求蹊徑,而不參以心思,不過是土木形骸耳。從來畫家不免此病,此迂、痴、梅、鶴所以不可及也。

又云:藍田叔、戴文進,畫家之功力盡矣。李檀園、程孟陽,畫家之風致盡矣。四者合而為一,其神味當又何如耶!

又云:古人以煙雲二字稱山水,原以一鉤一點中,自有煙雲,非筆墨之外別有煙雲也。若僅將澹墨設色,烘染而成,便是畫工俗套。

凡刻期索畫,必是天下第一俗人。若如期作畫,又是畫師中第一賤工。予畫甚不工,然終不肯為人服役,客有索畫者,閱數日而催促之,則滿擬今日即畫,而必遲之數日矣。且敗興之後,必無佳筆,故雖遲久而終不助筆也。不但畫也,即求詩文者,亦斷無刻期促迫之理。

凡作詩畫,俱不可有名利之見。然名利二字,亦自有辨。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 君。自是第一流人物。若夫刻意求工,以成其名者,此皆有志於古人者也。近世士人沉溺於利慾之場,其作詩不過欲幹求卿相,結交貴遊,弋取貨利,以肥其身家 耳。作畫亦然。初下筆時,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贈某達官,必不虛發;某幅贈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見已不可響邇,無論其必不工也,即工亦不過詩畫之蠹耳。

畫中之山水,猶文中之散體也;畫中之花卉翎毛人物猶文中之駢體也。駢體之文,烹煉精熟,大非易事,然自 有蹊徑可尋。猶之花卉翎毛人物,自有一定之粉本,即白描高手,亦不能盡脫其程矱。若倪、黃、吳、王諸大家山水,此即韓蘇之文,如潮如海,惟神而明之,則其 中淺深布置,先後層次,得心應手,自與古合。使僅執一筆二筆以求之,失之遠矣。

作畫起手須寬,以起勢與奕棋同,若局於一角,則佔實無生路矣。然又不可雜湊也。峰巒拱抱,樹木向背,先 於布局時安置妥貼。如善奕者落落數子,已定通盤之局。然後逐漸烘染,由澹入濃,由淺入深,自然結構完密。每見今人作畫,有不用輪郭,而專以水墨烘染者,畫 成後,但見煙霧低迷,無奇矯聳拔之氣,此之謂有墨無筆,畫中之下乘也。

耕煙畫設色纖膩,司農畫神氣重滯者,皆為贗品。或題款與印章皆逼真,而其畫則贗者,乃是門下士代作,如楊西亭、王東莊、李匡吉諸家是也,較之近人贗作則回勝矣。且有款印皆真,畫未盡出色,而遊行自在、兼有意趣者,特當時不經意之作,其風骨與人迥不同耳。

京師琉璃廠肆,所見古名家畫,大半皆贗品,然亦有絕妙之作。曾見黃鶴山樵雪景,紙本立軸,長三尺許,闊一尺五寸,款用隸書,畫筆遒古靜穆,斷非近人所能學步。索價甚昂,餘斷不能購,細玩竟日,歸而夜不能寐,明日晨起覓之,則已為有力者攜去矣。

吾州賞鑑家,向推陸聽松山人時化、畢竹痴老人瀧。兩家書畫,甲於吳郡,惜餘不及見其美富也。虞山收藏,莫富於板橋張氏。餘客張氏凡七年,所見古大家名家,目不給賞。而大痴之春林遠岫圖巨幛,尤卓絕千古。友柏主人題其齋曰春林仙館。餘坐臥其中,遍覽真跡,日 夕臨摹,楮墨間若有所得。館傍有古柏一株,聳幹千尋,屈曲盤鬱。主人笑謂餘曰:此黃鶴山樵筆意也。既而主人歸道山,其家中落,畫遂失散。春林巨幛,聞以八百金售歸他氏矣。回憶向之剪燈溫酒,評畫談詩,不數年間,人琴俱亡,風流頓盡,言之慨然。主人名大鑑,字鏡之,友柏其自號也。博雅工詩,為學宮弟子有聲。以明經貢成均,不得志而終。

聽松山人《書畫說鈐》云:國朝畫手如王奉常時敏、王廉州鑑、王司農原祁、王山人暉、惲布衣格(後改壽平)、吳處士歷,較之宋元大家,有過之無不及。真而佳者,今已罕見。

又云:凡名跡即信而有徵,於真之中辨其著意不著意,是臨摹舊本,抑自出心裁。有著意而精者,心思到而師 法古也。有著意而反不佳者,過於矜持而執滯也。有不著意而不佳者,草草也。有不著意而精者,神化也。有臨摹而妙者,若合符節也。有臨摹而拙者,畫虎不成 也。有自出心裁而工者,機趣發而興會佳也。有自出心裁而無可取者,作意經營而涉杜撰也。此中意味,慧心人愈引愈長,與年俱進;扞格者畢世模糊,用心亦無益也。

又云:書畫無款,非病也。宋人無款而且無印者甚多。凡院本而應制者,皆無印款。如馬、夏諸公,或於下角偶於樹石之無皴處以小楷書名,李龍眠能書而不喜書款。今人得真跡,而必於角上添龍眠李公麟五字,罪大惡極。

又云: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且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拙工謂之殺畫劊子。今吳中張玉瑞之治破紙本,沈迎文之治破絹本,實超前絕後之技,為名賢之功臣。

相關焦點

  • 我家東南丘壑好,欲攜妻子從茲老——夏圭的溪山清遠圖
    【中畫經典之夏圭《溪山清遠圖》】《溪山清遠圖》細部1夏圭這幅《溪山清遠圖》為紙本水墨長卷,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為十張紙拼接而成,除第一段為25釐米外,後九段均為96釐米左右。
  • 侯弟坤|談「士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
    在西晉南北朝時代,只陶淵明詩一集,已可上媲三代兩漢,下視唐、宋、明、清,成為中國文化史一新頁,一貫相承,而不待他求矣。則士之大用於世,如淵明,豈不亦其一例乎。」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這樣的士人可謂多不勝數,他們把人格與靈魂看得高於一切,鄙視世欲功名,以浪漫簡樸的生活書寫了中國的「士」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道統」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 記錄片 大師吳湖帆及《吳湖帆畫論》
    南田翁生當清鼎革之交,幼年曾入佛門為沙彌,生性清曠,故書畫落款無塵埃氣。此《古木寒煙圖》用筆側軟若遊絲,勁如屈鐵,外柔內剛,是所謂綿裡藏針,用墨則披沙鍊金,點劃精華,況天賦絕人,是非石谷能及。康熙壬子時年四十歲,詩畫載甌香館集中。丁亥冬日吳湖帆識於梅景書屋(題惲壽平《古木寒煙圖軸》)。
  • 蕉城一神秘臥碑,揭開清代「學生守則」
    然而早在300多年前的清初,清政府就制定了《御製曉示生員》,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學生守則」。寧德市蕉城區博物館展廳收藏一通,「禮部題奉欽依刊立臥碑曉示生員碑」,讓我們有機會一睹當時的「學生守則」內容,它與今天的「學生守則」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它又是怎樣約束學生的呢?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為數眾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眾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秘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展期持續至8月30日。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清代太極拳論著不僅注重對練拳經驗的提煉和總結,而且還賦予了太極拳以傳統文化的哲學意味;民國是太極拳論著出版的豐盛時期,更是太極拳走向科學化的重要開端。清民太極拳論著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太極拳理論體系。太極拳有著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更有著當今世界範圍數以億計的研習受眾,而記載太極拳的古典論著卻如鳳毛麟角。清代和民國是太極拳最為繁榮並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
  • 他從山中來,清代張庚繪《深山幽居》
    早在先秦時期,屈原的作品中就經常出現山水、香草這些內容,用來比喻和讚美文化人的高潔與風骨。由此形成的文化意象已經家喻戶曉。通過這首歌就能感受到,運用前人的手法,運用前人的思路,如果恰當巧妙,也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文學創作是這樣,繪畫創作也是如此。這幅清代張庚畫的《深山幽居》就是從前朝畫家的作品中吸收養分,畫出了靈秀雅逸的山水風光。
  • 視角| 孫志紅:李舜的《二手臥遊》:網際網路時代的異象折射
    在2020年11月廈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上,李舜的作品《二手臥遊》,由鄭梓煜老師策展,為十位提名藝術家之一。李舜的《二手臥遊》,是筆者這次看展時第一個由作者親自導讀的作品。導覽現場《二手臥遊》這個標題可見李舜的來自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素養,元代倪瓚有詩「一畦杞菊為貢具,滿壁江山作臥遊」,明代大畫家沈周的《臥遊圖》中十七幅山水畫,自成一派。
  • 朱萬曙:論清代宮廷大戲
    [iv] 此四種見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清代宮廷大戲」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xii] 見張淨秋《清代西遊記戲考論》,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年出版。[xiii] 道光元年正月十九日恩賞日記檔,傅瑾編《京劇歷史文獻彙編》第三冊132頁,鳳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xiv]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95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出版。[xv]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第184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 文 房 清 賞
    清琴一曲,好香一炷。閒談古今,靜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論官事。行立坐臥,忘形適意。冷淡家風,林泉高致。道義之交,如斯而已。 》、妞重熙《百陶樓墼文集錄》、吳延康《慕陶軒古磚圖錄》、嚴復基《嚴氏古磚存》。呂佺孫《百磚考》、紀大復《古磚品》、宋經畲《瓴甋 錄》、陸增祥《皕磚硯齋磚錄》等。最大的古磚收藏家當屬湖州的陸心源,他傾注一生心血,收藏漢魏至唐宋古磚千餘方,特別是漢、晉朝各帝號磚最多,號稱「五百漢晉磚齋主人」,並專門建千甓亭用以收藏。陸心源將這些古磚磚文、紋飾拓出拓片,詳加考證,於光緒七年輯成《千甓亭磚錄》6卷,光緒十四年又出版《千甓亭磚續錄》4卷。
  • 歷代畫論彙編
    (唐文粹唐朝名畫錄序唐   朱景玄撰     古今畫品,論之者多矣。隋梁已前,不可得而言。自國朝以來,惟李嗣真《畫品錄》,空錄人名,而不論其善惡,無品格高下,俾後之觀者何以考焉?景玄竊好斯藝,尋其蹤跡,不見者不錄,見者必書。推之至心,不愧拙目。
  • 小蓬萊舘學畫雜詠
    丙申立夏前三日作《溪山秋月圖》幽人何處尋?秋夜壑林深。清閣溪山月,巉崖澗瀑音。泠泠彈古調,寂寂入禪心,嶺外一聲雁,松風忽滿襟。 初夏擬古人山水暇日掩蓬門,南軒濡墨痕。空林隨壑遠,千嶺裹雲奔。 仲夏朔日仿石濤山水步其《大滌草堂圖》詩韻筆落煙塵絕,雲山堪臥遊。深林鴻影隱,清澗鹿聲留。搜盡奇峰處,寫來千壑秋。夢中風謖謖,大滌草堂幽。 題畫《暮江吟》江水泱泱白鷺飛,雲山淡淡晚風微。
  • 【大象視界|臺灣行】黃玄龍:為《竹人錄》做圖譜
    而竹人錄誕生不久便遭劫難,傳世版本稀少,國家圖書館所藏清嘉慶12年刻本為底本,民國時期,嘉定收藏家張鴻年復從竹人時湘華家獲得抄本,民國11年(1922年)由嘉定光明印刷社出版的版本將嘉慶12年刻本散佚部分補齊,基本能還原的金元鈺原作了。
  • 《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四(選摘)
    時人謂之語,號日移畫。然述而不作,非畫所先。第六品二人宗炳,炳明於六法,迄無適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足師放。丁光雖擅名蟬雀,而筆跡輕羸,非(原書第56頁)不精謹,乏於生氣。參考篇目:王伯敏標點注釋《古畫品錄、續畫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出版。
  • 江南畫史上的幾個清代片段
    韓進清代畫史一半在皇室籠罩之下。閒逸如江南一片米家山,亦需負載霖雨濟世的厚望。張庚、金農、姚燮,雲未成雨。戴熙、翁同龢、李慈銘,亦各有痛史。 「霜皮雪幹支頹壤」的壯志也好, 「緩歌慢舞連朝昏」的情致也罷,一部江南畫史,亦可謂國士們出雲入雲的心跡寫照。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但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之一,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獨立仕女畫作品。這也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仕女人物畫作為獨立題材便已出現。隨後仕女畫在唐代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宋代則回歸端莊嫻靜的傳統女容形象。
  • 【文化】清代的茶館和戲園 李紅雨
    清代的茶館和戲園,仿佛一對長相牽手的戀人或金蘭結義的兄弟,形成一個佳妙的組合:茶館裡有戲場,戲園中有茶肆。茶館和戲曲作為社會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和人們耽愛的舞臺藝術,在清代同時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 茶館又稱茶肆、茶園、茶樓、茶坊、茶鋪、茶室等等,戲園亦稱戲館、戲場、戲棚等等。
  • 古代高士:我有琴,你是知音嗎?
    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琴音演繹自然景色,並表現懷有鴻鵠之志的高士內心。明代畫家張路的《停琴高士》中,高士將琴擱在身後,席地遠眺煙霧繚繞的山林,正如伯牙被留在海濱之際,想要超越自我,須先將琴放下,領略萬物造化之奧義,才能成就非凡琴藝。只有當高士、琴與自然三位一體時,方能到達物我合一、與萬物化合的精神境界。
  • 和這個17歲清代少女比起來,我們的擼貓方式都弱爆了
    但要阿信說,論合格的鏟屎官,都比不上一名17歲的清代少女孫蓀意,她將個人的擼貓喜好變成了系統的貓咪大百科!是的,這位清代少女整理了一本《銜蟬小錄》,這可是已知中國最早的貓書之一,裡面詳細記載了各種關於貓的知識和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