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蘭花草》,歌詞是「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這首歌的詞是胡適寫的小詩,被作曲家譜曲之後傳唱極廣。從這首歌中就能感受到文化人對山的喜愛,對芬芳優雅的嚮往。早在先秦時期,屈原的作品中就經常出現山水、香草這些內容,用來比喻和讚美文化人的高潔與風骨。由此形成的文化意象已經家喻戶曉。通過這首歌就能感受到,運用前人的手法,運用前人的思路,如果恰當巧妙,也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文學創作是這樣,繪畫創作也是如此。這幅清代張庚畫的《深山幽居》就是從前朝畫家的作品中吸收養分,畫出了靈秀雅逸的山水風光。
張庚 深山幽居
張庚出生於康熙年間,一生經歷康雍乾三朝。他是嘉興人,在雍正年間入朝為官。張庚有個好朋友叫蔣泰,蔣泰家中收藏了很多前朝古畫。張庚在蔣家住了好幾年,臨摹了很多精彩的作品,這種對照真跡臨摹的機會對於畫家來講太珍貴了。此後,張庚的名聲大噪,不僅在繪畫技法上,而且在藝術鑑賞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他首先是個畫家,然後還是美學評論家。這樣的雙重身份對於從事創作很有幫助。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現代人都知道一句話,「理論指導實踐」。其實對於繪畫來講,能夠知道要走什麼樣的創作道路,有時候比提升技法更重要。張庚生活的年代,正統派山水的勢力範圍遍及南北。他作為一個地方畫家很難突出重圍,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所以在他需要知道他的創作邊界在哪裡,他怎樣在正統派山水的天地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封地」。張庚的《深山幽居》明顯帶有王翬作品的影子,特別強調裝飾性。畫中的山水樹石怎麼好看他就怎樣畫。為了避免出現俗氣的感覺,他特別強調筆墨中的乾濕變化。畫出來的山水有一種華麗而又潤澤的雅致。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張庚畫《深山幽居》是致敬古人心目中的自在生活。他身處紅塵之中,對於幽居的感受有點流於表面,幽居不僅僅是深山密林。元代畫家筆下的幽居或清曠,或孤寂,這樣的情感脈絡才是真實的。張庚畫的是想像中的幽居,所以他進行了一系列美化。這樣創作很難說是好是壞。站在張庚的立場上可以辯解一句,他從山中來,他畫的是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幽居,灑脫而又浪漫。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欣賞張庚的這幅《深山幽居》,著眼點應該放在技法方面。如此紮實的筆墨功夫,值得每一個喜歡繪畫的人反覆揣摩。
拓展閱讀
充滿力量的筆觸畫出荒涼曠遠的味道,龔賢繪《松山高隱》
文人雅士的「神仙夢」,清代王雲繪《山閣雅會》
舒緩、平淡、清新,幫你釋放負能量的山水畫,王鑑繪《溪山漁隱》
既有渾厚的氣勢,又有浪漫的情懷,陳少梅繪《山水故人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