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山中來,清代張庚繪《深山幽居》

2021-02-08 騰訊網

有一首歌叫《蘭花草》,歌詞是「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這首歌的詞是胡適寫的小詩,被作曲家譜曲之後傳唱極廣。從這首歌中就能感受到文化人對山的喜愛,對芬芳優雅的嚮往。早在先秦時期,屈原的作品中就經常出現山水、香草這些內容,用來比喻和讚美文化人的高潔與風骨。由此形成的文化意象已經家喻戶曉。通過這首歌就能感受到,運用前人的手法,運用前人的思路,如果恰當巧妙,也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文學創作是這樣,繪畫創作也是如此。這幅清代張庚畫的《深山幽居》就是從前朝畫家的作品中吸收養分,畫出了靈秀雅逸的山水風光。

張庚 深山幽居

張庚出生於康熙年間,一生經歷康雍乾三朝。他是嘉興人,在雍正年間入朝為官。張庚有個好朋友叫蔣泰,蔣泰家中收藏了很多前朝古畫。張庚在蔣家住了好幾年,臨摹了很多精彩的作品,這種對照真跡臨摹的機會對於畫家來講太珍貴了。此後,張庚的名聲大噪,不僅在繪畫技法上,而且在藝術鑑賞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他首先是個畫家,然後還是美學評論家。這樣的雙重身份對於從事創作很有幫助。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現代人都知道一句話,「理論指導實踐」。其實對於繪畫來講,能夠知道要走什麼樣的創作道路,有時候比提升技法更重要。張庚生活的年代,正統派山水的勢力範圍遍及南北。他作為一個地方畫家很難突出重圍,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所以在他需要知道他的創作邊界在哪裡,他怎樣在正統派山水的天地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封地」。張庚的《深山幽居》明顯帶有王翬作品的影子,特別強調裝飾性。畫中的山水樹石怎麼好看他就怎樣畫。為了避免出現俗氣的感覺,他特別強調筆墨中的乾濕變化。畫出來的山水有一種華麗而又潤澤的雅致。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張庚畫《深山幽居》是致敬古人心目中的自在生活。他身處紅塵之中,對於幽居的感受有點流於表面,幽居不僅僅是深山密林。元代畫家筆下的幽居或清曠,或孤寂,這樣的情感脈絡才是真實的。張庚畫的是想像中的幽居,所以他進行了一系列美化。這樣創作很難說是好是壞。站在張庚的立場上可以辯解一句,他從山中來,他畫的是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幽居,灑脫而又浪漫。

張庚 深山幽居 局部

欣賞張庚的這幅《深山幽居》,著眼點應該放在技法方面。如此紮實的筆墨功夫,值得每一個喜歡繪畫的人反覆揣摩。

拓展閱讀

充滿力量的筆觸畫出荒涼曠遠的味道,龔賢繪《松山高隱》

文人雅士的「神仙夢」,清代王雲繪《山閣雅會》

舒緩、平淡、清新,幫你釋放負能量的山水畫,王鑑繪《溪山漁隱》

既有渾厚的氣勢,又有浪漫的情懷,陳少梅繪《山水故人莊》

相關焦點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住在深山的孤寡老人,先祖是清代武狀元,如今孤身一人堅守狀元府
    前些年,河南鞏義市當地深山的一個破窯洞居住著一位老人,沒想到這件破窯洞竟是曾經輝煌的清代狀元府。這位老人名叫牛師靜,初次見到他時,身上背著大包小包,從外觀來看,仿佛一個乞丐。老人年過花甲,孤苦伶仃,每日靠撿破爛賣錢為生。據老人講述,這個破窯洞曾經是清代時期的狀元府,而自己正是這位清代狀元的後裔。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最早將單幅錦繪發展成由兩幅或多幅連接起來的大畫面,開啟「續繪」時代。清長筆下的美人形象大多來自江戶市井婦女,他突破了以往美人畫纖弱、嬌柔的形象特點,將人物體形拉長,塑造出健康頎長的女性形象。同時使用空摺技術,利用雕版壓印出無色、凹凸的紋理來表現衣褶,呈現出浮雕般的視覺效果。畫面左上方的文字是畫師的自白,既抒發了對藝術創作的自負情緒,亦表達了失去出版商好友後前途未卜的感傷。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寫樂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考據的生平資料,只留下了一系列精彩的役者繪作品。他從1794年至1795年十個月內先後發表役者繪共計134件,轟動畫壇。
  • 月下人間——「最後的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和他的鬼魂世界
    《素戔男尊降八岐大蛇描繪》,月岡芳年繪。月下人間——「最後的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和他的鬼魂世界文|於晨昭和時代開始,大眾獵奇心理作祟,加之江戶川亂步、三島由紀夫等名人的推崇,一位江戶末期的的無慘繪畫師——月岡芳年被推崇為「最後的浮世繪大師」。
  • 古代的滑冰運動,清代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合繪《冰嬉圖》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有宮廷畫師張為邦、姚文翰將宮廷冰上運動描繪在畫卷上,讓現代人也能一睹古人在冰上的風採。由於《冰嬉圖》採用捲軸的形式進行創作,為了欣賞方便特截取幾個局部。這樣做的目的是檢查士兵在冬天的操練成果,不忘清朝江山社稷是騎馬打仗得來的。太液池位於現在的北海公園,園中水面開闊,結冰以後適合開展冰上項目。在康乾盛世時期,每年入冬都挑選善於冰上運動的高手入宮排練,到了最嚴寒的三九天開始正式表演。表演當天,皇帝皇后、文武百官、宗室子弟等都會圍觀欣賞。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慈禧太后也在這裡欣賞過冰嬉。
  • 雲煙籠罩青山,令人嚮往畫中遊,清代畫家文點繪《萬松雲霜》
    這幅《萬松雲霜》是清代畫家畫的一幅青綠作品,意韻悠長,用色典雅,筆法沉穩,構圖大氣,一看就是名家作品。這幅畫的作者也是大有來頭,他是清代中期畫家文點,出身於蘇州的書香門第,祖上是明代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文徵明。文氏家族到了文點這一代,書畫傳承一直沒有中斷。作品透露出濃濃的文人意趣,即便是工細嚴謹的筆墨也遮掩隨性隨情的灑脫。
  • 富商破產後隱居深山,生活落魄令人唏噓
    聽說我們要來,七叔特意從山中趕過來接我們進山的路非常的泥濘,路邊罕見人煙現在七叔已年過六十,從商失敗後,他已經心灰意冷,只想在這山中安度晚年。七叔現在住的地方名叫蛤蟆谷,在東北西部的深山當中,從住的地方到最近的鎮子也得騎上接近一個小時的路程。
  • 朱萬曙:論清代宮廷大戲
    [ii] 見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1156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版。[iv] 此四種見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清代宮廷大戲」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xii] 見張淨秋《清代西遊記戲考論》,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年出版。[xiii] 道光元年正月十九日恩賞日記檔,傅瑾編《京劇歷史文獻彙編》第三冊132頁,鳳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xiv]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95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出版。[xv]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第184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 江南畫史上的幾個清代片段
    韓進清代畫史一半在皇室籠罩之下。閒逸如江南一片米家山,亦需負載霖雨濟世的厚望。張庚、金農、姚燮,雲未成雨。戴熙、翁同龢、李慈銘,亦各有痛史。 「霜皮雪幹支頹壤」的壯志也好, 「緩歌慢舞連朝昏」的情致也罷,一部江南畫史,亦可謂國士們出雲入雲的心跡寫照。
  • 盛世太平,才能安心垂釣,清代畫家文點繪《垂綸圖》
    文點 垂綸圖 清代畫家受四王風格的影響,很重視形式上的美感,畫山水特別強調視覺美。由此畫家們總結了一套描繪祥和悠閒生活的細節元素,比如漁夫泛舟江湖之上,比如文人在江中垂釣。他出生於書畫世家,他的祖上就是明代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文徵明,文氏家族的繪畫技法傳到文點這裡,已經是六代了。近百年的傳承加持在文點身上,讓他在表現文人情懷方面更加得心應手。文點畫這幅《垂綸圖》是為了贈送給好友,所以很重視畫中的美好寓意。文點畫文人垂釣,不是像姜子牙那樣等待賢明君主來訪,也不是像漁夫那樣盼著釣上來一堆養家餬口。
  • 幽靜山村商旅往來,太平盛景民心安樂,戴進繪《關山行旅》
    戴進是明代早期著名畫家,他在畫風上承襲宋代院體風格,喜歡畫開門見山的全景式作品。戴進來自於民間,而後有機會走入宮廷,宮中收藏的宋代真跡可以近距離臨仿欣賞,在這一階段他畫技進步很快。戴進早期的作品有很強的民間氣息,喜歡堆砌拼湊各種華美細節,作品雖然很飽滿,但讓人覺得很空洞。
  • 韋應物寫的這首《幽居》清新自然,字裡行間滲透著他的人生態度
    韋應物在我們眼中,或許沒有李白、杜甫那麼有名,他的詞作也沒有那麼廣為流傳,但是不可否認,韋應物的確是一位傑出的田園詩派詩人。但凡讀過韋應物的詩歌,一定會被他那清麗卻又充滿韻味的詩風所感染。韋應物在官場上做官多年,在公元779年,韋應物辭去官職,在長安閒居,此時的他看淡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更喜歡寄情於山水之中,於是感慨地寫下了這首《幽居》。
  • 清代古建築孚王府的歷史故事
    孚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臺後遭到多數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為他建怡親王府。1730年,怡親王胤祥病重將死,雍正皇帝親赴王府探視,但未及見到最後一面。雍正為胤祥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將怡親王府改建為賢良寺,以示紀念。
  • 他認為世上有「龍」存在,後來隱居深山16年,現狀如何?
    但事實如此,馬東營常因為與其他小孩的不同而被欺負,除了因為他家境的貧困,髒兮兮的衣物,根本原因還是他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思想。馬東營在一來二去的被欺辱和被鼓勵中,慢慢領悟到了人間的清苦。隨著他不斷地長大,他對於那些欺辱和打壓就越不屑一顧,仿佛他早已看破紅塵。但其實,他只是有更高的追求罷了,他的追求是:尋找龍。
  • 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臺北故宮收藏的恭王府頂級家具!
    王府及其府主是清代的一個特殊群體。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身份。使其在規制上高於文武百官。對親王使用的座椅,《清會典》中是這樣規定的:「凡府第各領其制。親王府制……正殿中設座,高六尺,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座基高尺有五寸,朱髤彩繪五色雲龍。座後屏三開,上繪金雲龍,均五爪。」
  • 近一個世紀前從山中商會拍賣的一對紫檀寶椅,即將再現江湖.|退藏
    --恭親王奕訢◎山中定次郎提起山中定次郎和他的山中商會,在收藏圈可謂無人不曉。他是日本最大的中國古董販子,稱他為古董大鱷,或古玩巨子都行,總之他是中國破落皇族的金飯碗,一個在動亂中賺足錢的中介。山中商會就是他的交易地。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浠世美文 | 漫畫家胡笛和他的中國詩詞大「繪」
    浠世美文 | 漫畫家胡笛和他的中國詩詞大「繪」 2020-12-27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