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徵戰的歷史中,
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
虧欠這麼深的恩情。
你所知道的臺灣 不知道的臺灣
那段鮮為人知的中日空軍對戰史
■ ■ ■
「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
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當中成長,別無選擇。因此他們對飛行的熱愛,對天空的憧憬,還有那些國讎家恨,縱橫捭闔,兒女情長,都必須化作命運的音符,飄揚在雲間。
」
今天,Mr.Ben為大家帶來的是由臺灣團隊拍攝的紀錄片《沖天》,講述中國抗日史上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以及,他們身後那段鮮為人知的中日空軍對戰史。
這部電影,這段歷史,讓我泣不成聲。
Chap. 1 不該忘卻的紀念
曾經,有這麼一座航空學校,入門處的校訓如此醒目: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縱觀全球,再也沒有第二所航空學校,會有這樣的標語。這是日軍入侵東北三省兩年後,中華民族在面對敵人逼近時,所發出的怒吼。
1932年,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了中央航空學校(筧橋航校),培育第一代飛行官員。
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1700人沖天參戰,擊落日軍敵機超過1200架,陣亡人數將近1000名,平均年齡23歲。
他們之中不乏精英分子,有的是航海學校和航空學校的雙料畢業生,有的是海外歸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有的畢業於頂尖學府。面對裝備更為精良的日本戰機,以每5個飛行員的生命代價,換取對方6架飛機,戰果可謂非凡,代價可謂慘重。
但正是這些藍天精英,用自己生命和信仰,拖延了日軍對我中華大地的瘋狂碾壓,讓日軍「三個月全面佔領中國」的叫囂幻想化為泡影。
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人。
Chap. 2 要麼亡國,要麼玩命
中日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空軍主力戰機是霍克-3雙翼機。霍克-3劣勢十分明顯:速度慢、難駕馭,唯一配對的戰術就是「纏鬥式」打法。
◎ 中國空軍霍克-3雙翼機
就算是霍克-3,當時國民政府空軍全部家當加起來也只有300架不到,打下1架少1架。日軍可用飛機多達2000餘架,而日本強大的軍事工業可以保證戰機源源不斷的生產。
當時日軍剛剛研製出的96式單翼戰鬥機,戰術上就是專門用來針對纏鬥機,時速快,以快打慢,打完就跑。
◎ 日本空軍96式艦載機
300 VS 2000,老式雙翼機VS新式單翼機。這近乎是一場毫無勝算的空中對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蔣介石對日全面宣戰。出於對中國空軍的藐視,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第二天),日軍18架轟炸機在無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由臺北松山機場起飛,意圖轟炸大陸沿海機場。
其中9架轟炸機,直撲杭州筧橋機場。中國空軍第4大隊在大隊長高志航的率領下,駕駛霍克-3戰鬥機騰空迎戰,充分運用纏鬥機特性以及雲層特點,佔據有利位置展開攻擊。
「814空戰」中,日軍轟炸機被擊落2架,重傷2架,輕傷2架,這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空軍首場勝利,後來這一天被定為「空軍節」。
◎ 中國第一代空軍精英
「814空戰」極大鼓舞了當時中國軍民抗戰士氣,但是在接下來的對戰中,中國空軍的裝備劣勢開始展現。
8月17日,航校六期學員閻海文執行轟炸任務,戰機被擊落後跳傘誤入日軍陣地。這個曾在航校史上創下打地靶滿分記錄的小夥,以隨身手槍反擊包圍他的日軍,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年僅21歲。
8月19日,航校三期學員沈崇誨在攻擊日本船艦時,戰機受損。在已無法順利返航的情況下,他加踩下油門衝向日本軍艦。這位被譽為中日空戰中的「自殺式襲擊第一人」,剛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年僅25歲。
如此盪氣迴腸的事跡,在那個年代的華夏天空反覆上演。
中國空軍飛行員壯烈赴死的精神,極大震撼了日軍,並為之感佩。當時大阪《每日新聞》特派員木村毅發回日本國內的報導這樣描述:
「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
僅在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的霍克-3雙翼機已是消耗殆盡。儘管有蘇聯援助的伊15(雙翼戰鬥機)、伊16(單翼戰鬥機)陸續裝備,但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零式戰鬥機,硬體劣勢差了不只一個量級。
◎ 日本空軍零式艦載機
在航校七期學員徐華江的口述錄音裡,這樣回憶與零式的交鋒:
「上空五分鐘左右,我的滑油箱被打漏了。我想脫離開,剛脫離日本又追著打,想走也沒辦法,不想走也沒辦法 。」
儘管被吊打,徐華江也在空中捱到發動機毀損才採取迫降。追擊他的日機飛行員三上一禧後來這樣回憶:
「我看到中國空軍一直頑強打到空中停車才墜落下去,真是吃驚。」
裝備不如人,要想不亡國,你只能拿命換。
Chap. 3 信仰 勇氣 榮耀 長情
任何傷亡代價對於戰爭,最後只會是冰冷的數字。從戰爭紀錄片的角度來說,容易將戰爭中的個體行為,描述成為冰冷的戰鬥機器。
而《沖天》則展現了一群真實的戰士。在雲端,他們以赴死的決心對抗敵機;在地面,他們則是有血有肉,並具有情趣的年輕人。
㉧ 高志航,航校教官(1907年生,遼寧人)
高志航是中國空軍教導副總隊長,後世同時被中國人、日本人交口傳頌為「空軍戰神」。
身為中國空軍的領軍人物,每次給學員上飛行課通過自家上空時,他都會帶著學生們玩低飛後爬升。不是為了耍酷,這是他和女兒約定的小秘密。
◎ 高志航女兒高友良
㉧ 劉粹剛,航校二期(1913年生,遼寧人)
劉粹剛是航校二期驅逐科尖子生,空中射擊命中率高達九成,與教官高志航並列前茅。東北三省淪陷以後,他學習特別賣力,一心想著要早日奪回鄉土。
你想不到的是,這個一心要收復故土的東北小夥,竟然還是個情種。有一天,他在火車上邂逅了一位名叫許希麟的姑娘。在給她的情書中,愛意款款,鐵漢柔情:
一開始姑娘沒有理會,於是劉粹剛沒事就開著戰機去人家屋頂上轉悠,做各種特技表演,還探出頭來揮手打招呼。
沒想到的是,未來的丈母娘先發話了:
「一定是那位姓劉的年輕人,飛得這樣低,好猛好險。又做特技給我看,電線震得抖動,你就和他通信做朋友吧。」
3年後,許希麟突破舊有觀念束縛,以及空軍關於結婚年齡28歲的限定,成為劉粹剛的妻子。
1937年10月,劉粹剛在執行任務時撞機犧牲。為繼承丈夫遺志,同年12月,許希麟在昆明創辦粹剛小學,專門收容和教育空軍子弟。
㉧ 陳炳靖,航校十二期(1918年生,福建人)
96歲高齡的陳炳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的人生選擇,本就是年輕人的「衝動」。
1937年他剛從航海學校畢業,原本和同學到上海去搭船,結果碰上淞滬戰役。當時的日本軍機對市民進行轟炸,老人兒童無一倖免。
他對同學說:「不行,我們一定要去考空軍,要飛上天,抵抗敵人。」結果一行人只有他真的跑去念了航校。
陳炳靖說,因為抱著去死的心,甚至戀愛都不敢談。因為良心告訴他,不能害了其他女孩。
面對死亡,飛行員們也歷過內心的恐懼和掙扎。但在面對死亡的那一瞬間,相信他們都已參悟,或者,已經和生死達成和解。
㉧ 李繼賢,航校十六期(1913年生,江蘇人)
2014年,以102歲高齡李繼賢老先生接受採訪。關於飛行員的生死,他這樣描述:
「回不來就不要回來了,回得來就回來了,就是這樣。」
◎ 2015年8月,李繼賢老先生離世
㉧ 張大飛,航校十二期(1918年生,遼寧人)
張大飛在犧牲前,日記中這麼寫道:
「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26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沒嘗過。3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他們是一群被迫修行的年輕人,他們雖有著外界看來貌似光彩的身份,但在天空,他們是孤獨的。擊落敵機或被敵機追擊、圍攻,成功逃脫或是戰死沙場,無論怎樣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是一人承受。
正如湯卜生《一個飛行員的自述》裡說的:
等我們安全地回到機場,和人們談到了幾乎失去生命的經過,是沒人可體驗到的。因為生命是這樣的東西,已經失去了,沒人能知道它,沒有失去的,也沒人會體驗它。
這是一個人,面對死亡時的孤寂。
Chap 4. 林徽因,半生的創痛
提到林徽因,多半會聯想到這樣的關鍵詞:才女,建築學者,以及與徐志摩的情事。
而影片也為我們帶來了林徽因的另一面,以及一家人與中央航校學員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淵源和往事。
1937年底,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陸續淪陷,中央航校也往昆明撤退。成千上萬老百姓被迫離開家園,在自己國土上逃難,其中就包括知名學者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
一路南下奔波3000多公裡,他們終於來到昆明郊外,此時,林徽因的肺病爆發。在找尋旅館投宿的途中,梁思成被一陣優美的小提琴聲所吸引。循聲而尋,他們在一家小旅館邂逅了航校七期的五六個學生。
因為林徽因的三弟林恆同是航校第十期學員,梁思成一家人和這群年輕人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十分親密,就好像是自己的弟弟一樣。
◎ 林徽因之女 梁再冰
1938年2月,這幾個背井離鄉的年輕飛行員航校七期畢業,邀請梁思成和林徽因作為「榮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當時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無法預知「榮譽家長」這一特殊榮耀,未來將背負何種創痛。
不久後,這群匆匆邂逅的飛行員開始有人陣亡。第一位犧牲的是陳桂民,廣東人,因為在後方沒有親屬,所以部隊將他的遺物寄給了「榮譽家長」,包括一些日記、信件和照片。
據林徽因兒子梁從誡回憶,林徽因捧著他的遺物泣不成聲。
隨後犧牲的一位,叫做葉鵬飛,也是廣東人。再接下來,當時在昆明旅館拉小提琴的黃棟權也犧牲了,他的遺物也寄到。此時正值林徽因肺病復發,臥病不起,她常常一遍遍翻看這些年輕人的信件和照片,悲不自勝。
更沉重的打擊傳來,剛從航校十期畢業的三弟林恆,也在成都上空陣亡了。然而,這樣的噩耗並沒有停止。1944年,已是少校軍銜的林耀,在衡陽保衛戰(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場城市保衛戰)中犧牲,他的陣亡通知書,同樣寄到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手中。
至此,梁思成與林徽因所認識的二十幾位航校飛行員,全部陣亡。
這樣的離別方式過於殘酷,給林徽因帶來了深重的創傷。她懷著難言的悲哀,在病床上寫下長詩《哭三弟恆》。此時,距林恆犧牲已經三年,她悼念的,顯然不只是胞弟一人。
Chap. 5 為了誰?
紀錄片《沖天》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而作,由臺灣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執導,金士傑擔任旁白,劇中部分真實人物角色配音還原,則由張艾嘉、賈靜雯、蔡燦得等人擔任。
值得一提的是,金士傑與張艾嘉兩人的父親本身就是國民空軍。
影片製作周期17個月,採訪了兩岸三地近40位還在世的空軍飛行員及眷屬,整理了大量採訪素材、口述、歷史資料,並採用動畫手段對缺失戰爭場景進行還原。
2015年12月在臺灣上映時,臺灣年輕人幾乎無人問津,沒有濺起一點水花。面對這樣的反應,導演張釗維這樣回答:
「我知道現在臺灣社會的氛圍,對和大陸有關的歷史不那麼感興趣。其實,我剛開始的時候,最想做給大陸看,想告訴他們『這場戰爭實際上是這樣的』。」
◎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與導演張釗維
「我並不想談國民政府空軍的建軍史,我想讓更多人對空軍飛行員和他們的眷屬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我看來,空軍飛行員是一群被迫修行的年輕人。」
這是一部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紀錄片,這段歷史如果不被還原,不拍出來,那麼真的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目前,《沖天》在大陸仍然沒有上映計劃。但是,相比影院裡那些天天輪轉的小鮮肉或一星爛片,我相信,《沖天》將會在大陸年輕人心中激蕩起巨大的水花。
那是一個螺旋槳稱霸天空的年代;一個可以眼睜睜看到對手錶情的年代;一個可以開著飛機追女友的年代;更是一個優雅與速度同樣重要的年代。
當我們仰望和平天空的燦爛焰火,更不該忘記那批隨時準備為國沖天赴死的年輕人。
最後,以邱吉爾對英國皇家空軍說的那句名言,作為本文結語:
「在人類徵戰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深的恩情。」
回復「沖天」獲取影片高清版迅雷下載連結。該片如果未來有機會在大陸上映,請大家務必到影院觀看。這是對於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於影片製片團隊的最大支持。
同樣,撰寫本文時亦參考公眾號「毒蛇電影」文章。國內最好的電影公眾號,在此一併推薦感謝。
對於文中可能出現的「敏感字眼」,請有舉報癖好的人先看完影片,想想這段也許同樣是你我父輩用鮮血浸染的歷史。
沖天一怒,為國顏。
Mr.Ben 微信號: skyswimmer1981
■ ■ ■
推薦閱讀 ▼ 點擊可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