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阿拉善,讓希望在這一刻永恆

2021-02-12 自然清涼

感受與體驗才是最好的教育。轉換於不同的環境,通過所見、所聞、所感,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氣候、文化以及自然,不管在家長,還是孩子心中,在他們未曾著墨的地方,均可添上五彩斑斕的一筆,不是因為我們來過,而是因為我們真真實實感受過。

歡迎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之秘,森林之靜,生命之美。

——自然清涼

每當說起阿拉善的時候,很多人都很茫然,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而當我說出額濟納胡楊林的時候,他們才恍然大悟。是的,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某一處景物而神往,但卻不知道景物背後的故事和生活。

這一次,我們踏上這片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從不同角度去體驗那裡的生活、歷史、文化以及那裡的自然,傾聽農場裡的故事,享受那裡的風、沙、草、木、人、動物與自己的接觸和互動。從而,自己就變成了自己。

飛機降落銀川機場後,我們發現陽光直射下來還是很曬,只是清爽許多。我們乘車直奔阿拉善(盟)——五彩斑斕之地。我們跨過黃河,見證了塞上江南的綠意和青水,但逐漸地,荒涼了起來。當翻越賀蘭山以後,一陣雨水打了過來,還好,來得快去的也快,這時,一片荒涼的世界也近在眼前。

路過阿拉善英雄會標誌。

不多時場景就變了顏色,車窗右側是白楊樹,左側是玉米、瓜田,幾個農民還正在田裡幹活。停車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土房子建築,小四合院的樣子,還有兩個大蒙古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幾個字——致良田。

我們的住宿就在兩個大蒙古包裡,男女生各住一個,大通鋪,這也為我們的這次行程定下了基調,我們不是來享福的,是來體驗生活的。你如果轉一圈,你會發現,這裡的建築雖小,但五臟俱全。

鋪好床鋪,我們去吃瓜,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瓜,各種瓜。

把鏡頭拉遠,來看看這一排楊樹,太陽曬著的地方雖熱,但一入到樹蔭下,便清涼無比,楊樹成了這裡的天然空調。

這裡我們認識了小白、小黑、小花(三隻貓)、還有小白龍(一條狗)、小美(一隻山羊),並慢慢地與他們成為了朋友。

小美(愛吃西瓜)

小白和小花(愛玩)

玩是主要任務——蕩鞦韆。

樹上的樂園。

飛躍。

餵羊。

擠奶。

有植被,就要動物,麻雀最多,因為這裡有一片谷田,布穀鳥的叫聲也很悅耳,當然還有不太好聽的下面這隻鳥,猜猜什麼鳥?(答案是:斑鳩),是不是看起來和鴿子一樣?

再到遠處走走,沙漠化的地方,也別有一番風景。

晚餐是自助餐,隨意,但不準浪費。

今天開始,自己洗碗,不是用水,而是用麥麩,洗澡也不超過5分鐘。

太陽即將落山,沙拐棗結的正好。

晚上,我們在這個教室裡,正式開營。

首先,與大家說明這次遊學的大體安排,以及我們的任務。我們不是要獲得什麼,而是要感受什麼。然後寫出我們這次遊學要遵守哪些規則或規定。

大家從心而發,從六個方面進行了自我管理,並且都闡述了自己所制定規則的意義。

推門而出,有一點寒意,添一件單衣,出來看星星,他們正在眨眼睛,不經意地還拍了一顆流星。刷牙、洗臉睡覺,記得蓋好被子,小心感冒。
第二天一早,就被嘰嘰喳喳的聲音吵醒,不是小鳥,而是帳篷裡早起的小傢伙們。既然起來了,那我們就去摘玉米,準備為爸爸媽媽做早餐。

猶豫著鑽入玉米地,露水打溼了衣服。

路過瓜地,幫農民伯伯們摘瓜,並詢問怎樣辨別瓜的成熟度。

推車。

卸瓜。

最後一人抱一個,作為獎勵,坐車回營。

早餐是農場自己種植的小米粥、饅頭、玉米還有牛奶。飯後我們給自己起一個自然名,你叫什麼,來自哪裡,你的期望是是什麼?記得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哦。

認真。

介紹自己,我們是來自廣州的五味子、楓葉、狐狸、星星、喵喵、Kite、老虎,來自包頭的土撥鼠、來自湖北的鵝卵石和來自南京的西瓜,還有農場的小米和薄荷。

熟悉彼此,這幾天都要用自然名稱呼彼此,至於以後,看能不能成為習慣。

下一項任務是真正的認識農場,雖然我們在農場玩了很久,但我們需要把心安靜下來,去了解農場的資源。下發任務卡,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去尋找。

畫自己的路線圖。

每組匯報自己的成果圖,並描述其特徵。

由小米重新帶領大家,一一核實你們的成果。

走入農田,認知自然農法以及節水措施,漫灌與滴管的對比。

累了,瓜伺候。

今天的午餐自己做,小組決定自己的菜種,然後到菜園子摘菜。

洗、切都要配合。

在樹蔭下吃午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品嘗後,把瓜皮放在對應的瓜上,看是否準確。

給小敖包加高,明白敖包的作用和意義。

加深對沙漠植物的認識,至少認識五種沙生植物,並區別沙拐棗和梭梭。

應孩子們的願望,我們自己燒烤,羊肉管夠。

給谷田扎稻草人,因為麻雀太多了。

拖拉機拉著小火車,是什麼感覺?

裝好瓜,打包好帳篷,我們乘著以下這輛解放牌軍車進沙漠,並在來的路上討論了沙漠形成的因素和原因。

拉風和刺激是與車技成成正比的。不是一般人,不敢開車進沙漠,何況是一輛大傢伙。所以,每翻過一座沙丘,尖叫是主旋律。

尖叫意猶未盡之際,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安營扎帳,吃口瓜,去挑戰面前的大沙丘,去領略大漠落日圓。

回首,我們營地一覽無餘,蒙古包、湖水、帳篷、沙漠,相映成輝。

這個小蟲蟲也要趕在日落前回家。

大家一起等待。

喵喵也趕了上來。老虎有點恐高,所以要步步為營。

西瓜沒有說過累。

喵喵也實現了超越。

楓葉一聲不響,如履薄冰。

休息,等待。

第一隊衝頂。

第二隊也衝頂,特別有點恐高的老虎,手腳並用堅持到頂,超越了自己。大家也見證了「大漠落日圓,一覽眾山小」的浩瀚之境,拓展了胸懷。遺憾星星、狐狸和Kite沒有上來。

隨後,更多人衝了上來,只是人們都是乘車而來,我們只有靠雙手雙腳。

太陽落山,下去就容易了,一人一塊滑沙板,在柔軟中體驗刺激。

夜晚來的很快,飯後,我們點起篝火,躺在大漠的懷抱中,欣賞孩子們的表演,璀璨的星河,讓人多麼懷念的夜晚啊。

夜裡,牛光顧了我們放在帳篷外面的瓜,驚嚇了一次。早上起來,狐狸講到了另一則故事,說牛走了後,還有其他動物拜訪了我們的帳篷,搞的她一夜沒睡好,只是我們沒有聽到,我們說,沙漠裡有很多狐狸,和你同族,你也怕(冷笑話)。

按照預定時間,我們與主人用蒙古語(任務,每人學習一句蒙古語,並觀測一種蒙古元素)打了招呼,準時出發,今天要挑戰自我,徒步走出沙漠。

沙漠中上帝的眼淚。

與羊群打個招呼。

比我們還早的動物,已經提前打卡。

一直以為是珊瑚化石,因為這裡曾經是海洋。

今天終於找到了答案, 原來是植物沙化石,聽地質勘察博士爸爸的講解。

認識乾旱植物沙米、沙鞭,之所以稱為沙鞭,是因為它在沙漠下面沿著有水分的地方橫著生長,隨時可以長出地表吸太陽光,這自然就形成了沙障,阻礙沙丘的移動。

它喜歡與風玩耍,讓風給它打結。

讓風抓著自己,畫圓圈。

星星給每走一段時間就畫一個標誌,說給後面的人引路。

翻過一個又一個沙丘。

沙漠五畜是什麼?通過糞便來加深認識。

溫度逐漸升高,冷血動物蜥蜴也活躍了起來。

熱鬧過後,我們體驗禁語徒步,只聽自己的心跳,靜默中感受自己。

光著腳,體驗皮膚與沙接觸的溫度。

回過頭,星星和喵喵鍥而不捨地前進。

說起滑沙,爸爸媽媽也蠢蠢欲動。

終於看到了敖包湖,這就是我們的終點,在這隆重的一刻,爸爸媽媽給孩子們發獎牌,對應地,孩子給爸爸媽媽發獎牌。

我們都是勝利者,恭喜走出沙漠。

徒步結束,我們也認識了防沙治沙的方法——沙障。

中午的時候,牛兒也口渴了。

穿過夢醒沙漠公路。

吃過午餐,大家沒有一點疲憊的感覺,比之前的團強多了,既然這樣,那我們再來點刺激的。

然後再乘坐沙漠之舟,體驗慢下來的速度。

可以餵一下駱駝。

來再感受一下漫步。

每到一個地方,你一定要去了解這個地方的前世,當與今生之旅相遇時,你就能帶著問題去拓展世界,從而你就會成長。當我們一下飛機時,你便能感受撲面而來的曾經的西夏王朝之風,當我們跨過賀蘭山時,綿延不屈的黃色土長城,仍舊告訴你我們要穿越去另一個曾經的文明...。這一切,我們要在博物館裡群尋找答案,也要在暮色與清晨中默默感受,還要在親身體會下慰問自己的靈魂。

賀蘭山,除了山以外,其實,這裡曾經繁衍了人類,孕育了文明。這裡發掘的巖畫,驚豔了世界,響徹了華夏。一幕幕石畫,留給世人的是記憶,還是神秘。

我們從沙漠到荒漠化草原再到戈壁,再到草原,在賀蘭山腳下停留,用心去感受這裡的空曠和悠久。沒有人發現,兩隻土撥鼠正悄悄穿路而過。過去是祖先的活動場地,而今我們來探尋。

每一塊石頭上都有這樣的印記,用心去領會。

這是兩匹馬嗎?

嘗試用你們未加世俗的心靈去感受和解讀。

幾頭犛牛,據說是倉央嘉措雲遊此地帶來而繁衍的後代。

當我們與賀蘭山定格時,是不是也是一副巖畫。

因為這條通往賀蘭山深處的公路幾乎沒有車,所以我們也大膽一次。

回到室內,我們要親手拓片屬於自己的巖畫。程序不是那麼簡單,從前期準備到最後成品需要大半天時間。

敲幹水分。

上墨。

簡單的一個成品,猜猜看是什麼?

還有這個。

我們還與專家進行了交流,並參觀了巖畫展。這些巖畫有的代表了一個家族,有的是記錄了古人的活動蹤跡,其實,孩子最容易看懂。

隔壁就是博物館,雖然不大,但足夠引起我們的興趣。

古生物遺址。

一棵樹上,胡楊的葉子竟然有8種形狀,也許只是讓自己不再孤單吧!

從歷史、民族、自然、生活等遺蹟方面,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阿拉善的變遷。

沙漠玫瑰。

沙漠珊瑚,這也是這裡曾是海洋的見證。

原來蒙古包的形成也經歷了時間的洗禮。

阿拉善蒙古族有4大部落(和碩特、土爾扈特、準格爾、杜爾伯特),不同部落可以從服飾上加以區分。

阿拉善的玉石也許沒有新疆和雲南那麼出名,但如果你真的去瀏覽一番,也會有所收穫。

你想像不到的是西洋棋原來從蒙古象棋演化而來。

蒙古烤全羊竟然是非遺文化。

蒙古人裝飾毯如何紡織而成。

牧區的燃料, 羊糞和駱駝糞做的板磚 。

穿上蒙古服飾,感受蒙古人的韻味。

做一回蒙古人,體驗不一樣的蒙古射術。

你也想像不到,這裡還有一座清朝的古城——定遠營,意義不言明說。據說,大清親王的格格們來到荒漠化的阿拉善不適應,非常思念北京,於是就仿紫禁城建了一座「小北京」。

站上這裡的城牆,看繁花似錦,你真的以為是回到了古代。

無需夢回,業已置身。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陶醉,只怕清風吹醒。

清晨,少了一份繁華,多了一份真實。這一座古城,是否值得你留戀。

我們對賀蘭山的起初概念一般停留在嶽飛的《滿江紅》「踏破賀蘭山缺」。其實嶽飛並沒有到過賀蘭山一帶,也許是另有所指吧。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把農耕與遊牧恰好分開,也促成了銀川平原成為"塞北江南"之美譽。

外觀,賀蘭山是一座光禿禿的山,非常荒涼,但就是這樣一座山,有它的歷史,有它的輝煌,有它的地位,有它的生機,它是內蒙古與寧夏的界山,也是兩個省最高的山。

那它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必須去探秘一下,不過在探秘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環保袋與食物。首先我們準備購物清單,因為進賀蘭山要野餐。一起商量要買什麼,並做好預算,這可是個學問。

然後我們要製作一個購物環保袋,本次行程我們不提倡塑料。

然後把樹葉和花拓上去。

像這樣。

是不是高大上?

然後我們去摘瓜,要扛進賀蘭山去吃。

都是吃瓜群眾。

在離開農場之前,我們玩一會小白龍。

與農場告別。

去採購,父母不參與,也不建議,只作安全員,孩子們自己完成清單中所列物品。

買單。

分裝。

爸爸媽媽檢查預算與實際清單,看看是否有出入。

討論食物夠不夠,以及如何分配,剩下的錢如何分配?

出發賀蘭山,因為昨天下了一夜雨,所以,今天還是霧蒙蒙的。賀蘭山的標誌也顯得那麼默然。

原來保護區內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密宗廣宗寺,當地人稱為南寺(與北寺相別)。

相傳寺廟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弟子奉師傅遺願所建,且還保存著倉央嘉措的的遺體,所以非常知名。

寺依山而建,非常宏偉。

在濃霧的籠罩下,更顯得慕肅。

一起去轉經。

正趕上念早經,我們沒有任何建議,孩子們只是靜靜地觀看。

終於可以允許進山了,山峰在雲霧中飄渺著。

能穿的都穿上,真有點冷。

隨著進入山谷,植被也越來越多。是不是很奇怪。

寥寥的遊人。

隨著海拔升高,賀蘭山的植被也呈垂直分布。這是高山草甸。

賀蘭山杜松。

但成為優勢樹種的是青海雲杉,在海拔1600m-2500分布。

這是它的果實,被昨晚的雨衝刷到路面。

為松鼠安裝的家。

穿過這個山坳,準備開餐。

因為很冷,所以要找一個避風地方,幸好有個小屋子。自熱米飯買少了,本來是按照自己吃不了剩下的給爸爸媽媽吃購買的量,結果有點不夠分,這預算有點節約。

能量滿滿地繼續上路。

‍從未見過的蘑菇。‍‍‍‍

奇形怪狀的樹。

用森林的饋贈拼出我們的主題。

大地之歌。

走不動的節奏。

在草甸上休息,遊戲、歡樂。

背對群山雲霧,我們意志堅定。

一路上我們也在做著環保志願者。

那賀蘭山內部與外部為何呈現完全不一樣的色彩呢?原來是因為沙漠中的水汽蒸發隨著西北風的吹送,進入賀蘭山內部冷凝而形成為雨水,溼潤的環境正好為植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條件,從而各種動物也隨之而居。

一路辛苦,出山時,恰好撥雲見日,天明了起來。

賀蘭山出來,我們在蒙古包進行總結,也是一場告別,因為小米老師要回農場。

幸運的是,我們正好碰上了幾十年一遇的流星雨,大家躺在蒙古包邊上,一起尖叫,一起許願,不願意睡去。

連續幾夜的星空,真的是太奢侈的夜。

水洞溝,這裡是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裡也是是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裡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長城、烽燧、溝壑、河流和地下洞穴一起構成了防禦體系。所以,我們要從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見證人類的活動以及自然的變遷留下的遺蹟,供我們去追尋。

這裡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一幕幕畫面,演繹著自然與環境的變化,人類的遷徙。

在仿生洞裡,我們與歷史相遇。

這裡的村落,只剩下這些廢墟。

賀蘭山的明代長城沒有機會爬上,今天我們一起見證。

戰鼓敲起來。

一腳踏兩地。

這裡才是真正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之地。

當一回大帥,點兵出徵。

走過蘆葦。

見到馴鹿。

三個角的羯羊。

坐上樓船,看水岸長城綿延。

然後我們換上驢車,再換上駝車,一路到達藏兵洞。

藏兵洞,就是古代的地道戰,裡面有3層,有暗道、儲備室、休息室、會議室等,是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

原來這裡也是蒙漢雙方曾經互市的地方。

兩側非常險峻。

從牆體來看,這裡已經有很明顯的黃土高原窯洞的特徵,窯洞是最好的證明。

風與雨的傑作。

一起來體驗藏兵洞內的構造。

當從洞內走入地面時,見到了光明,我們就完成了一次穿越,歷史與現實又重新相逢。

穿越了古代,我們還要見證另一個文明,是什麼孕育了人類?

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故事,比如母親河——黃河,曾經的黃沙古渡還在見證著兩岸的興衰。

塞北江南的稱呼,正是母親河的滋潤,才有這樣的美譽。

當我們走到她的跟前時,才真正領略了她的胸懷,詩詞裡的她與現實中的她是否有共雅。她將流向哪裡,流向我們的心理。

我們的行程結束了,帶著不舍在簡單回顧一下吧。

阿拉善這個地方,聽著給人的感覺很炎熱,但即使在夏季,只要給一片陰涼它就非常清涼,風不時地吹著楊樹,非常愜意,來了就多想待幾天。每一次旅程,我們不會承諾所謂的收穫,但只儘可能提供深入的感受和體驗。每一次旅程,我們只是走出自己的認知,去獲得世界的認知。就如我們的星星所說,我們只是來享受生活的,雖然條件一般,但與快樂相比,這些又算得了什麼。當我們走出沙漠,才明白路在腳下,所謂的艱險,也並不複雜。你只需記得你就是你,在不同的環境中,種在心中的信念絲毫不減。

讓我們再一次記住,我們是五味子、星星、喵喵、楓葉、西瓜、老虎、狐狸、鵝卵石、土撥鼠、Kite、小米和薄荷!

相關焦點

  • 抖音阿拉善是什麼梗 抖音阿拉善女主是誰資料介紹
    抖音,大家現在都很愛刷視頻的一個款app,裡面有各種各樣好玩的事情,那麼最近大家都在抖音搜阿拉善,那麼抖音阿拉善女主是誰?一起來看看吧!抖音阿拉善是什麼梗  國慶假期結束之前,很多網友都在問阿拉善是什麼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又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情嗎?原來真相是這樣子的!
  • 阿拉善的玉帶海雕
    2020年5月19日晚上10:30,阿拉善愛鳥護鳥群裡大家正在討論上周阿拉善周報的愛鳥護鳥記錄。增加了多少,誰的記錄照拍得好,誰的記錄照拍模糊了,周報裡我出現的錯誤等等,都是大家討論的焦點。        這時候,群裡趙建平大哥突然發出一堆照片,各種阿拉善的鳥類撲面而來。
  • 中國阿拉善瑪瑙鑑賞(第一季)
    綠花乳白色阿拉善瑪瑙阿拉善瑪瑙之筋脈石,因其表面紋路如筋脈狀。因此稱作筋脈石。是阿拉善瑪瑙的一朵奇葩,而這些五顏六色精美筋脈石卻是外蒙所產,通過二連浩特口岸進入國內,再由內蒙石販子賣向全國石友手中。阿拉善瑪瑙筋脈石原石,脈紋清晰漂亮。
  • 【戈壁】我是這樣挑選阿拉善玉雕刻材料的
    現如今,隨著阿拉善寶玉石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阿拉善的寶玉石原料。阿拉善寶玉石不僅具有形奇、質佳、紋麗、層次感強、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徵,且色彩豐富、顏色沉穩、俏色誘人。阿拉善多色材料雕刻作品4、特殊料石神奇的阿拉善,也勝產神奇的各類寶玉石,其中常見的就有瑪瑙和石頭共生,瑪瑙和水晶共生、瑪瑙和碧玉共生等。
  • 阿拉善沙漠,他們種樹也種下愛情
    暖心  阿拉善沙漠,他們種樹也種下愛情  拄著雙拐,和妻子一起在灌木間穿行、巡護,或者拄著雙拐,站在沙丘上遠眺剛種下的樹……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阿拉善,徐世軍的身影已經和這片沙漠融為一體,「獨腿大俠」的名號遠近聞名。
  • 跟著電影《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行走阿拉善
    最讓阿拉善人感興趣的是,該電影不僅融入大量阿拉善沙漠的場景,還有「衝沙子」和英雄會等阿拉善標誌性活動的鏡頭,阿左旗機場也「華麗」出鏡,位於阿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的昭化寺更成為影片的一個「梗」。下面,就讓大家隨著記者去看看這部電影中的阿拉善吧! 闖大漠,吃「酸胖」
  • 《一刻》即是永恆|青年舞蹈家華宵一演繹生命蛻變之美
    在這一核心主題的映襯下,舞者在舞臺上的輾轉騰挪都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舞者本身就代表著「活在這一刻」的生命力。10月24日至25日,由華宵一主演的舞蹈劇場《一刻》亮相深圳保利劇院,深度詮釋了這一寓意,舞者真摯、熱切的表演,引發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 我們是阿拉善流浪動物救助之家
    針對阿拉善左旗流浪狗問題,阿左旗新聞媒體曾在巴彥浩特鎮展開走訪調查。調查中不少居民反映流浪狗常常會出現在其日常生活中:在街道上行走時可能會被幾隻流浪狗跟隨,甚至時不時地在腿邊竄來竄去,讓人提心弔膽;在開車行進時,可能突然從路邊跑出一隻流浪狗,導致司機措手不及;還有一些公眾活動場所如王陵公園,常常看到成群的流浪狗遊蕩,令一些外地遊客和本地休閒群眾興致大打折扣。
  • 將最美的景致定格成片,讓這一刻化為醉人的永恆
    淡橘色的光穿過純白厚重的雲層將溫暖毫無保留的給這個世間四周是那麼的安靜,萬物似是在一瞬間都收緊了嘴巴連過路的風都放下了匆忙的腳步緩緩的將一份絲涼放進了空氣中綠樹也慵懶的隨著擺動了起來小編利用午休時間來到我們山海天景區只為將最美的景色送到大家面前將最美的景致定格成片,讓這一刻化為醉人的永恆
  •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七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阿拉善左旗民兵在那達慕大會上表演乘馬射擊 1975年11月10日同上阿拉善左旗駝絨分梳廠利用當地的豐富原料,生產無毛駝絨、駝毛、駝絨被套等產品,受到消費者喜愛。這是分梳車間工人在操作。1987年2月17日 楊慎和阿拉善盟電視臺採編人員經常騎著駱駝到沙漠地區採訪,兩年來,他們行程15萬多公裡,採寫新聞200多條,拍攝專題電視片10多部。
  • 牛仔褲藍染十有九 阿拉善染劑冠全球
    可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每生產10條經典「藍」牛仔褲,其中9條就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產的靛藍染制而成——在「蒼天般的阿拉善」,世界離你是如此之近。  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黃河之濱、烏蘭布沙漠邊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每年吸引數十萬計的遊客。然而,也有一些人不為景而為色——他們僅僅是為靛藍而來,在大額染劑購貨單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 阿拉善電業局講電力故事 抒奮鬥情懷
    阿拉善電業局講電力故事 抒奮鬥情懷 來源: 2020-10-19
  • 夜讀丨阿拉善,我痴情地追逐著你的足跡
    經過四個月的公開徵集、組織評選等工作,備受關注的「阿拉善農商行杯」建盟40周年阿拉善文學大賽評獎結果於日前揭曉。阿拉善日報官方微信「今日阿拉善」陸續發布此次大賽獲獎作品,為您奉上每日晚間讀物,豐富每日精神生活。敬請關注!
  • 2016阿拉善英雄會一號公告
    英雄引丙申年阿拉善英雄會題記馬嘶賀蘭橫雲破爍爍金烏萬象為賓客談笑忘盡名利
  • 不散的宴席生活之家文玩產業—阿拉善奇石
    內蒙古阿拉善位於祖國北疆沙漠腹地,境內有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布林三大沙漠。特別是阿拉善北部靠近外蒙的千裡戈壁,荒漠漫漫,風勢極強,這裡有遠古形成的火成巖、變質巖、花崗巖和石灰巖,以及含化石的石碳紀地層、海綿骨針化石和大片含筆石化石的淺變質碎屑巖系。
  • 中國特色美食——內蒙古——阿拉善
    阿拉善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據考古證實,舊石器時代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就有人類存在。舊、新石器過渡的代表—細石器文化的賦存和發現,進一步證明古居延地區是東、西石器文化的連接點。
  • 憶曉光主席,圓環保之夢——阿拉善環境產業聯盟悼念劉曉光,為環保事業奮力前行
    2017年1月16日,阿拉善環境產業聯盟主席、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的引領者劉曉光,悄悄的走了,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卻為我們留下了希望和夢想
  • 阿拉善SEE會親嚴心雋:在公益和商業之間尋找平衡點
    我們最需要的是說服其他還有進步空間的企業,向這類ESG表現好的企業學習,這才是挑戰所在。」    知悉方向和道路之後,他變得更加明確和堅定。他的理想更具體了,「如果決定了環境保護是必須畢生為之努力的目標,那我將利用前半生的所學及經驗,將它做好,做完整。」
  • 2020阿拉善英雄會-馬幫中國大會8月15日正式重啟
    2020阿拉善英雄會-馬幫中國大會8月15日正式重啟 2020-07-17 19:1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致敬警察節】阿拉善公安版《沙漠駱駝》,唱給你聽!
    【致敬警察節】阿拉善公安版《沙漠駱駝》,唱給你聽!>志存高遠 從警獻終生我是警察深藍色的警服鑄造了我忠誠的品格閃閃耀眼的警徽寫滿了我執著的誓言我們是警察我們是沙漠中的「駱駝」↓↓↓點擊觀看視頻↓↓↓阿拉善公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