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與體驗才是最好的教育。轉換於不同的環境,通過所見、所聞、所感,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氣候、文化以及自然,不管在家長,還是孩子心中,在他們未曾著墨的地方,均可添上五彩斑斕的一筆,不是因為我們來過,而是因為我們真真實實感受過。
歡迎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之秘,森林之靜,生命之美。
——自然清涼
每當說起阿拉善的時候,很多人都很茫然,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而當我說出額濟納胡楊林的時候,他們才恍然大悟。是的,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某一處景物而神往,但卻不知道景物背後的故事和生活。這一次,我們踏上這片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從不同角度去體驗那裡的生活、歷史、文化以及那裡的自然,傾聽農場裡的故事,享受那裡的風、沙、草、木、人、動物與自己的接觸和互動。從而,自己就變成了自己。
飛機降落銀川機場後,我們發現陽光直射下來還是很曬,只是清爽許多。我們乘車直奔阿拉善(盟)——五彩斑斕之地。我們跨過黃河,見證了塞上江南的綠意和青水,但逐漸地,荒涼了起來。當翻越賀蘭山以後,一陣雨水打了過來,還好,來得快去的也快,這時,一片荒涼的世界也近在眼前。路過阿拉善英雄會標誌。
不多時場景就變了顏色,車窗右側是白楊樹,左側是玉米、瓜田,幾個農民還正在田裡幹活。停車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土房子建築,小四合院的樣子,還有兩個大蒙古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幾個字——致良田。
我們的住宿就在兩個大蒙古包裡,男女生各住一個,大通鋪,這也為我們的這次行程定下了基調,我們不是來享福的,是來體驗生活的。你如果轉一圈,你會發現,這裡的建築雖小,但五臟俱全。
鋪好床鋪,我們去吃瓜,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瓜,各種瓜。
把鏡頭拉遠,來看看這一排楊樹,太陽曬著的地方雖熱,但一入到樹蔭下,便清涼無比,楊樹成了這裡的天然空調。
這裡我們認識了小白、小黑、小花(三隻貓)、還有小白龍(一條狗)、小美(一隻山羊),並慢慢地與他們成為了朋友。
小美(愛吃西瓜)
小白和小花(愛玩)
玩是主要任務——蕩鞦韆。
樹上的樂園。
飛躍。
餵羊。
擠奶。
有植被,就要動物,麻雀最多,因為這裡有一片谷田,布穀鳥的叫聲也很悅耳,當然還有不太好聽的下面這隻鳥,猜猜什麼鳥?(答案是:斑鳩),是不是看起來和鴿子一樣?
再到遠處走走,沙漠化的地方,也別有一番風景。
晚餐是自助餐,隨意,但不準浪費。
今天開始,自己洗碗,不是用水,而是用麥麩,洗澡也不超過5分鐘。
太陽即將落山,沙拐棗結的正好。
晚上,我們在這個教室裡,正式開營。
大家從心而發,從六個方面進行了自我管理,並且都闡述了自己所制定規則的意義。
猶豫著鑽入玉米地,露水打溼了衣服。
路過瓜地,幫農民伯伯們摘瓜,並詢問怎樣辨別瓜的成熟度。
推車。
卸瓜。
最後一人抱一個,作為獎勵,坐車回營。
早餐是農場自己種植的小米粥、饅頭、玉米還有牛奶。飯後我們給自己起一個自然名,你叫什麼,來自哪裡,你的期望是是什麼?記得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哦。
認真。
介紹自己,我們是來自廣州的五味子、楓葉、狐狸、星星、喵喵、Kite、老虎,來自包頭的土撥鼠、來自湖北的鵝卵石和來自南京的西瓜,還有農場的小米和薄荷。
熟悉彼此,這幾天都要用自然名稱呼彼此,至於以後,看能不能成為習慣。
下一項任務是真正的認識農場,雖然我們在農場玩了很久,但我們需要把心安靜下來,去了解農場的資源。下發任務卡,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去尋找。
畫自己的路線圖。每組匯報自己的成果圖,並描述其特徵。
由小米重新帶領大家,一一核實你們的成果。
走入農田,認知自然農法以及節水措施,漫灌與滴管的對比。
累了,瓜伺候。
今天的午餐自己做,小組決定自己的菜種,然後到菜園子摘菜。
洗、切都要配合。
在樹蔭下吃午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品嘗後,把瓜皮放在對應的瓜上,看是否準確。
給小敖包加高,明白敖包的作用和意義。
加深對沙漠植物的認識,至少認識五種沙生植物,並區別沙拐棗和梭梭。
應孩子們的願望,我們自己燒烤,羊肉管夠。
給谷田扎稻草人,因為麻雀太多了。
拖拉機拉著小火車,是什麼感覺?
裝好瓜,打包好帳篷,我們乘著以下這輛解放牌軍車進沙漠,並在來的路上討論了沙漠形成的因素和原因。
拉風和刺激是與車技成成正比的。不是一般人,不敢開車進沙漠,何況是一輛大傢伙。所以,每翻過一座沙丘,尖叫是主旋律。
尖叫意猶未盡之際,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安營扎帳,吃口瓜,去挑戰面前的大沙丘,去領略大漠落日圓。
回首,我們營地一覽無餘,蒙古包、湖水、帳篷、沙漠,相映成輝。
這個小蟲蟲也要趕在日落前回家。
大家一起等待。
喵喵也趕了上來。老虎有點恐高,所以要步步為營。
西瓜沒有說過累。
喵喵也實現了超越。
楓葉一聲不響,如履薄冰。
休息,等待。
第一隊衝頂。
第二隊也衝頂,特別有點恐高的老虎,手腳並用堅持到頂,超越了自己。大家也見證了「大漠落日圓,一覽眾山小」的浩瀚之境,拓展了胸懷。遺憾星星、狐狸和Kite沒有上來。隨後,更多人衝了上來,只是人們都是乘車而來,我們只有靠雙手雙腳。
太陽落山,下去就容易了,一人一塊滑沙板,在柔軟中體驗刺激。
夜晚來的很快,飯後,我們點起篝火,躺在大漠的懷抱中,欣賞孩子們的表演,璀璨的星河,讓人多麼懷念的夜晚啊。
夜裡,牛光顧了我們放在帳篷外面的瓜,驚嚇了一次。早上起來,狐狸講到了另一則故事,說牛走了後,還有其他動物拜訪了我們的帳篷,搞的她一夜沒睡好,只是我們沒有聽到,我們說,沙漠裡有很多狐狸,和你同族,你也怕(冷笑話)。
按照預定時間,我們與主人用蒙古語(任務,每人學習一句蒙古語,並觀測一種蒙古元素)打了招呼,準時出發,今天要挑戰自我,徒步走出沙漠。
沙漠中上帝的眼淚。
與羊群打個招呼。
比我們還早的動物,已經提前打卡。
一直以為是珊瑚化石,因為這裡曾經是海洋。
今天終於找到了答案, 原來是植物沙化石,聽地質勘察博士爸爸的講解。認識乾旱植物沙米、沙鞭,之所以稱為沙鞭,是因為它在沙漠下面沿著有水分的地方橫著生長,隨時可以長出地表吸太陽光,這自然就形成了沙障,阻礙沙丘的移動。
它喜歡與風玩耍,讓風給它打結。
讓風抓著自己,畫圓圈。
星星給每走一段時間就畫一個標誌,說給後面的人引路。
翻過一個又一個沙丘。
沙漠五畜是什麼?通過糞便來加深認識。
溫度逐漸升高,冷血動物蜥蜴也活躍了起來。
熱鬧過後,我們體驗禁語徒步,只聽自己的心跳,靜默中感受自己。
光著腳,體驗皮膚與沙接觸的溫度。
回過頭,星星和喵喵鍥而不捨地前進。
說起滑沙,爸爸媽媽也蠢蠢欲動。
終於看到了敖包湖,這就是我們的終點,在這隆重的一刻,爸爸媽媽給孩子們發獎牌,對應地,孩子給爸爸媽媽發獎牌。
我們都是勝利者,恭喜走出沙漠。
徒步結束,我們也認識了防沙治沙的方法——沙障。
中午的時候,牛兒也口渴了。
穿過夢醒沙漠公路。
吃過午餐,大家沒有一點疲憊的感覺,比之前的團強多了,既然這樣,那我們再來點刺激的。
然後再乘坐沙漠之舟,體驗慢下來的速度。
可以餵一下駱駝。
來再感受一下漫步。
每到一個地方,你一定要去了解這個地方的前世,當與今生之旅相遇時,你就能帶著問題去拓展世界,從而你就會成長。當我們一下飛機時,你便能感受撲面而來的曾經的西夏王朝之風,當我們跨過賀蘭山時,綿延不屈的黃色土長城,仍舊告訴你我們要穿越去另一個曾經的文明...。這一切,我們要在博物館裡群尋找答案,也要在暮色與清晨中默默感受,還要在親身體會下慰問自己的靈魂。
賀蘭山,除了山以外,其實,這裡曾經繁衍了人類,孕育了文明。這裡發掘的巖畫,驚豔了世界,響徹了華夏。一幕幕石畫,留給世人的是記憶,還是神秘。
我們從沙漠到荒漠化草原再到戈壁,再到草原,在賀蘭山腳下停留,用心去感受這裡的空曠和悠久。沒有人發現,兩隻土撥鼠正悄悄穿路而過。過去是祖先的活動場地,而今我們來探尋。
每一塊石頭上都有這樣的印記,用心去領會。
這是兩匹馬嗎?
嘗試用你們未加世俗的心靈去感受和解讀。
幾頭犛牛,據說是倉央嘉措雲遊此地帶來而繁衍的後代。
當我們與賀蘭山定格時,是不是也是一副巖畫。
因為這條通往賀蘭山深處的公路幾乎沒有車,所以我們也大膽一次。
回到室內,我們要親手拓片屬於自己的巖畫。程序不是那麼簡單,從前期準備到最後成品需要大半天時間。
敲幹水分。
上墨。
簡單的一個成品,猜猜看是什麼?
還有這個。
我們還與專家進行了交流,並參觀了巖畫展。這些巖畫有的代表了一個家族,有的是記錄了古人的活動蹤跡,其實,孩子最容易看懂。
隔壁就是博物館,雖然不大,但足夠引起我們的興趣。
古生物遺址。
一棵樹上,胡楊的葉子竟然有8種形狀,也許只是讓自己不再孤單吧!
從歷史、民族、自然、生活等遺蹟方面,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阿拉善的變遷。
沙漠玫瑰。
沙漠珊瑚,這也是這裡曾是海洋的見證。
原來蒙古包的形成也經歷了時間的洗禮。
阿拉善蒙古族有4大部落(和碩特、土爾扈特、準格爾、杜爾伯特),不同部落可以從服飾上加以區分。
阿拉善的玉石也許沒有新疆和雲南那麼出名,但如果你真的去瀏覽一番,也會有所收穫。
你想像不到的是西洋棋原來從蒙古象棋演化而來。
蒙古烤全羊竟然是非遺文化。
蒙古人裝飾毯如何紡織而成。
牧區的燃料, 羊糞和駱駝糞做的板磚 。
穿上蒙古服飾,感受蒙古人的韻味。
做一回蒙古人,體驗不一樣的蒙古射術。
站上這裡的城牆,看繁花似錦,你真的以為是回到了古代。
無需夢回,業已置身。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陶醉,只怕清風吹醒。
清晨,少了一份繁華,多了一份真實。這一座古城,是否值得你留戀。
我們對賀蘭山的起初概念一般停留在嶽飛的《滿江紅》「踏破賀蘭山缺」。其實嶽飛並沒有到過賀蘭山一帶,也許是另有所指吧。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把農耕與遊牧恰好分開,也促成了銀川平原成為"塞北江南"之美譽。
外觀,賀蘭山是一座光禿禿的山,非常荒涼,但就是這樣一座山,有它的歷史,有它的輝煌,有它的地位,有它的生機,它是內蒙古與寧夏的界山,也是兩個省最高的山。
那它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必須去探秘一下,不過在探秘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環保袋與食物。首先我們準備購物清單,因為進賀蘭山要野餐。一起商量要買什麼,並做好預算,這可是個學問。
然後我們要製作一個購物環保袋,本次行程我們不提倡塑料。然後把樹葉和花拓上去。
像這樣。
是不是高大上?
然後我們去摘瓜,要扛進賀蘭山去吃。
都是吃瓜群眾。
在離開農場之前,我們玩一會小白龍。
與農場告別。去採購,父母不參與,也不建議,只作安全員,孩子們自己完成清單中所列物品。
買單。
分裝。
爸爸媽媽檢查預算與實際清單,看看是否有出入。
討論食物夠不夠,以及如何分配,剩下的錢如何分配?
出發賀蘭山,因為昨天下了一夜雨,所以,今天還是霧蒙蒙的。賀蘭山的標誌也顯得那麼默然。
原來保護區內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密宗廣宗寺,當地人稱為南寺(與北寺相別)。
相傳寺廟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弟子奉師傅遺願所建,且還保存著倉央嘉措的的遺體,所以非常知名。
寺依山而建,非常宏偉。
在濃霧的籠罩下,更顯得慕肅。
一起去轉經。
正趕上念早經,我們沒有任何建議,孩子們只是靜靜地觀看。
終於可以允許進山了,山峰在雲霧中飄渺著。
能穿的都穿上,真有點冷。
隨著進入山谷,植被也越來越多。是不是很奇怪。
寥寥的遊人。
隨著海拔升高,賀蘭山的植被也呈垂直分布。這是高山草甸。
賀蘭山杜松。
但成為優勢樹種的是青海雲杉,在海拔1600m-2500分布。
這是它的果實,被昨晚的雨衝刷到路面。
為松鼠安裝的家。
穿過這個山坳,準備開餐。
因為很冷,所以要找一個避風地方,幸好有個小屋子。自熱米飯買少了,本來是按照自己吃不了剩下的給爸爸媽媽吃購買的量,結果有點不夠分,這預算有點節約。
能量滿滿地繼續上路。
從未見過的蘑菇。
奇形怪狀的樹。
用森林的饋贈拼出我們的主題。
大地之歌。
走不動的節奏。
在草甸上休息,遊戲、歡樂。
背對群山雲霧,我們意志堅定。
一路上我們也在做著環保志願者。
一路辛苦,出山時,恰好撥雲見日,天明了起來。
賀蘭山出來,我們在蒙古包進行總結,也是一場告別,因為小米老師要回農場。
幸運的是,我們正好碰上了幾十年一遇的流星雨,大家躺在蒙古包邊上,一起尖叫,一起許願,不願意睡去。
連續幾夜的星空,真的是太奢侈的夜。
水洞溝,這裡是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裡也是是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裡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長城、烽燧、溝壑、河流和地下洞穴一起構成了防禦體系。所以,我們要從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見證人類的活動以及自然的變遷留下的遺蹟,供我們去追尋。
這裡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一幕幕畫面,演繹著自然與環境的變化,人類的遷徙。
在仿生洞裡,我們與歷史相遇。
這裡的村落,只剩下這些廢墟。
賀蘭山的明代長城沒有機會爬上,今天我們一起見證。
戰鼓敲起來。
一腳踏兩地。
這裡才是真正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之地。
當一回大帥,點兵出徵。
走過蘆葦。
見到馴鹿。
三個角的羯羊。
坐上樓船,看水岸長城綿延。
然後我們換上驢車,再換上駝車,一路到達藏兵洞。
藏兵洞,就是古代的地道戰,裡面有3層,有暗道、儲備室、休息室、會議室等,是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
原來這裡也是蒙漢雙方曾經互市的地方。
兩側非常險峻。
風與雨的傑作。
一起來體驗藏兵洞內的構造。
當從洞內走入地面時,見到了光明,我們就完成了一次穿越,歷史與現實又重新相逢。
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故事,比如母親河——黃河,曾經的黃沙古渡還在見證著兩岸的興衰。
塞北江南的稱呼,正是母親河的滋潤,才有這樣的美譽。
當我們走到她的跟前時,才真正領略了她的胸懷,詩詞裡的她與現實中的她是否有共雅。她將流向哪裡,流向我們的心理。
我們的行程結束了,帶著不舍在簡單回顧一下吧。
阿拉善這個地方,聽著給人的感覺很炎熱,但即使在夏季,只要給一片陰涼它就非常清涼,風不時地吹著楊樹,非常愜意,來了就多想待幾天。每一次旅程,我們不會承諾所謂的收穫,但只儘可能提供深入的感受和體驗。每一次旅程,我們只是走出自己的認知,去獲得世界的認知。就如我們的星星所說,我們只是來享受生活的,雖然條件一般,但與快樂相比,這些又算得了什麼。當我們走出沙漠,才明白路在腳下,所謂的艱險,也並不複雜。你只需記得你就是你,在不同的環境中,種在心中的信念絲毫不減。讓我們再一次記住,我們是五味子、星星、喵喵、楓葉、西瓜、老虎、狐狸、鵝卵石、土撥鼠、Kite、小米和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