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稱越南為「交趾」?越南是怎樣一步步從大明王朝獨立出去的?

2021-02-07 魚羊密史

點擊上方「魚羊密史」關注,每晚八點推送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安南史四卷》


安南國這個名字,想必不少人都會覺得陌生。不過,說起它的前身交趾和後面的越南,大家肯定不會說自己沒聽說過。事實上,這塊土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越南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徵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並隨即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利用秦末混亂之機,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建立南越國。到前111年,漢武帝發兵攻滅南越,並在越南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直接實施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交趾地區雖屢有反抗,但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的直接管轄。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大亂,誰也顧不上這塊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越南這才宣告獨立。不過,此後的中國卻沒有放棄對這塊土地的主權要求,甚至在明朝時還曾經大舉南下,發動了一場曠世遠徵。然而,此次遠徵歷經數年,最終功敗垂成,令十餘萬明軍將士長眠異國,並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一曲悲歌。


是王位惹的禍


明朝建立後,當時的越南政權安南國迅速向這個中原新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明太祖朱元璋表達了自己的尊敬,並且遣使到南京稱臣納貢。俗話說,抬手不打笑臉人。因為對安南的恭敬甚感滿意,朱元璋便把安南列為15個不徵之國之列。然而,由於當時明朝面臨著北元巨大的軍事壓力,被迫將主力野戰兵團部署在北方以防備北元,這就讓安南看到了可乘之機。故而此後,安南便屢屢進犯廣西一帶。後來,喜好徵伐、一生渴望建立不世之功明成祖朱棣繼位,安南卻依舊毫無收斂,明成祖忍無可忍,便命明軍南下,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明攻安南之戰。


戰事的起因,源於安南國內部的政權動蕩。此前,安南國國王一直由陳氏家族的人來做。但到後來,出身宰相的黎氏篡權,取代陳氏成為了安南的新國王。由於黎氏認為自己的先祖是舜帝的後代胡公,便改姓為胡,並上表明朝,說陳氏無後,故而胡氏才以外孫的身份繼位,合情合理。明成祖朱棣不了解內情,信以為真,便冊封當時的胡氏頭人胡漢蒼為安南國王。胡漢蒼雖然對明朝的冊封千恩萬謝,但他關起門來卻在國內當起了皇帝。後來,忘恩負義的胡漢蒼又趁明軍與北元交戰之機,出兵進犯廣西,佔據了大明數座州縣。明成祖下旨令其歸還,胡漢蒼竟嚴詞拒絕,依舊侵擾如故,並大肆劫掠明朝邊境軍民。


永樂二年(1404年),原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在舊臣裴伯奢的護送下,繞道來到大明,向明成祖哭訴胡氏篡權竊國。恰在此時,廣西方面也奏報安南屢屢進犯,請求朝廷出兵反擊。對此,明成祖勃然大怒,立即遣使責問胡漢蒼。胡漢蒼聞訊後吃驚不已,急忙宣稱願迎請陳天平回國繼任國王,並保證不再進犯上國。於是,明成祖命廣西方面派兵五千護送陳天平回國。孰料,胡漢蒼早就布置好了人手在途中設伏,襲殺陳天平,護送的明軍也大敗而還。明成祖震怒,決意起大軍南下。


(圖)明成祖朱棣,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


按下葫蘆又起瓢


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明成祖以自己的潛邸舊臣、成國公大將朱能為徵夷將軍總兵官,開國功臣沐英的後代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另一潛邸舊臣、大將張玉之子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起大軍三十萬,號稱八十萬,浩浩蕩蕩向安南進發,發起了這場明朝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遠徵,以期徹底攻滅安南。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此次明軍可謂出師不利。仗還沒打,主帥朱能便病死軍中。明成祖無奈,只能臨陣換將,以張輔繼任統帥,繼續南徵。在前進到今中越邊境的諒山時,明軍又遭到了安南軍的頑強阻擊。諒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安南軍又投入了大批戰象,打得明軍心驚膽戰。好在臨危受命的張輔指揮有方,明軍又有大量火器助陣,憑藉火器的猛烈射擊,明軍經過苦戰擊潰安南象軍,攻克諒山。隨後,明軍連戰連捷,最終以傷亡數萬的代價殲滅安南軍隊二十餘萬,生俘胡漢蒼,安南滅亡。


本來事情到這裡還算順利,但後來卻發生了逆轉。怎麼回事呢?原先,明朝打算在消滅胡氏後,重新擁立陳氏為王。但由於陳氏子孫早就被胡氏屠戮殆盡,明軍在安南查找陳氏後代未果,於是明成祖便宣布廢棄安南國,將其改為交趾,下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共轄15府、36州、181縣,將其併入大明版圖。但是,明朝這麼做,卻違背了當地人的願望,加上奉命前來籌集奇珍異寶的宦官馬驥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激起了當地百姓的極大憤慨。不久後,一個叫陳季擴的人自稱是陳氏後代,舉兵造反。叛軍聲勢浩大,不久便席捲整個交趾。明朝得知消息後,急忙命沐晟掛帥,抽調雲、貴、川等地部隊入交趾平叛。然而,倉促出徵的沐晟沒有能夠完成任務,被叛軍擊敗,隨軍參贊軍務的兵部尚書劉儁突圍不成,自盡而死,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戰死沙場。


反了又反


無奈之下,明成祖只能把希望再次寄托在曾攻滅安南的張輔身上。永樂五年(1407年)二月,張輔率軍進入交趾。頓感壓力山大的陳季擴急忙上表請降,並請求明朝冊封。由於當時明成祖已經把對外徵戰的重心轉移到了北元,巴不得南方戰事早日結束,於是便就坡下驢,冊封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然而,陳季擴原本希望明朝冊封自己為安南國王,可沒想到結果只是一個布政使。大失所望之餘,陳季擴趁明軍撤走之機,再度舉起反旗,向明朝開戰。


永樂九年(1411年),面對交趾一帶焦頭爛額的局勢,明成祖不得不第三次命張輔率軍南下。張輔不愧為一代名將,他的到來讓形勢瞬間對明軍變得有利起來。經過艱苦戰鬥,明軍基本上消滅了叛軍主力,收復了交趾絕大多數城池。


(圖)明代戰爭題材壁畫


然而即便如此,陳季擴仍堅持了數年,直到永樂十二年(1414)才被明軍擒獲。儘管憑藉張輔的軍事才能和明軍將士的浴血奮戰,交趾之亂得以再度平定,但明朝並未好好反思動亂產生的原因,對當地百姓不知安撫,結果明軍一走,交趾立即就亂了起來。後來直到明成祖病逝,交趾問題也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其實,明成祖也知道,自己發起的收復安南之戰是一個巨大的敗筆,它不僅使明軍陷入了徵剿、撤軍、再徵剿、再撤軍的無限苦逼循環之中,更耗費了無數的錢糧,犧牲了大批能徵善戰的明軍精銳。但是,一生強勢的明成祖不願承認自己的失誤。儘管後來他遷都北京,將國防重心完全轉移至北方,對交趾只能被動維持,卻仍不願放棄這塊土地。而且,名臣解縉因反對出兵交趾而被殺,這更讓群臣無一人敢於出來勸諫。由此,大明便陷入到了毫無勝算的戰爭泥潭中,久久不能自拔。


鑄劍為犁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這位在後世以「蟋蟀皇帝」而聞名於世的一代天子雖然名聲不太理想,但平心而論,卻也是一位難得的賢明有為之君。明宣宗繼位後,立即著手重新處理大明與交趾的關係。他採納了名臣楊士奇、楊榮的建議,決心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雖然遭到了張輔等大將的反對,但明宣宗並不希望像自己的爺爺一樣為了這個彈丸之地而疲於奔命,因此順水推舟默許了當時交趾起義軍首領黎利對交趾的領導地位,冊封黎利為安南王,承認安南國獨立。而黎利也很識相,表示安南子孫世世代代以大明為宗主,定時朝貢,並主動在安南全面效仿明朝進行改革。直到清朝滅亡,越南都保持著濃厚的明文化。


明宣宗此舉可謂是邁出了艱難的一步,雖然放棄了交趾,但這卻為中國南方迎來了一段難得的休養生息之機。經過宣宗的努力,明朝擺脫了自成祖以來因年年徵戰不休而形成的重斂於民、民不聊生的局面,走上了一條發展經濟、富足民生的正確道路,為「仁宣之治」這一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歷經多年的明攻安南之戰,讓十餘萬明軍長眠在異國他鄉,但安南卻依然未被收歸己有。究其原因,雖有明軍多線作戰和軍事戰略決策失誤等情況,但更重要的是,自五代十國以後,安南地區脫離中原王朝管理已經足足有數百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讓已經足夠讓當地百姓失去對中國的心理認同。所謂得地易,得人心難。大軍南下的曠世遠徵,最終只能演變為大明歷史中的一曲悲歌!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籤約作者。歷史學家、軍事家,擅長用故事刻畫、分析歷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誰將主宰未來天空》《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盛世餘光》等歷史、軍事類專著。

相關焦點

  • 越南和中國古代的越國有沒有關係?「越」在古代到底指什麼?
    那越南人是什麼人呢?越南人比較特殊,它可以說是介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之間」,越南其實從秦朝開始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領土(這裡只說越南北部,越南南部當時還是佔婆),但是這裡很遠,中原王朝沒消化乾淨,所以越南脫離了中原,越南人也沒有被完全同化為漢族。那越南人古代叫什麼?
  • 最軟弱的王朝,被越南殺害二十萬人,為安撫越南,主動割地給越南
    一提到中國最軟弱的王朝,被越南殺害二十萬人,為安撫越南,主動割地給越南最軟弱的王朝很多人都會想到晉朝和清朝,其實這兩個朝代是打不贏敵人才會被欺負,而宋朝是最軟弱的王朝,不但被北邊的遼國、西夏欺負,甚至還被小國越南打怕,主動割地給越南。
  • 越南人是漢族嗎?
    越南是一個和中國淵源比較深的國家,唐朝之前越南一直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性區域。但在漢朝的時候,越南當地的政權打敗了南漢軍隊,南漢政權不得不承認越南的獨立。等到北宋的時候趙匡胤不想繼續向南擴張,所以也就沒有派兵去徵服越南,相當於承認了越南的獨立。
  • 越南的文化與服飾等都與漢人相近,那麼越南人是不是漢人的後代呢?
    去過越南的都知道,越南人除了長相和我們相近,服飾上也和我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比如女人們都愛穿的傳統國服奧黛,和中國古代的漢服十分相近。而在傳統文化上,越南也處處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元素。比如在全球範圍內,春節是我國和越南共同的最大節日;在文字上,越南也保留了很多繁體漢字。
  • 為什麼越南人有那麼多姓阮的?
    真正的小中華在當代,很多網友將古代日本或者古代朝鮮視為小中華,但是,論起和中國的相似度,最為相似的,其實是古代越南。比如,古代中國的天子集權制度,古代日本並沒有效仿,天皇的權威度完全不能和中華天子相提並論;古代朝鮮奉行「兩班制度」,階級固化十分嚴重,但是古代華夏,從隋唐以後實行科舉,階級固化並非古朝鮮那樣。反而古代越南,和中國的相似度十分之高。並且,越南也是歷史上最晚放棄使用漢字的國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歷史上,中越關係十分緊密。
  • 越南古代官職制度完全脫胎於中國,甚至還設置了明清混合的機構
    縱觀越南自立後歷史,可以看出越南各代官職制度都是模仿同時期期的中華官制。越南這種模仿主要是為了穩定政權,也是表面越南不遜色於中國。越南阮朝的烏紗帽越南李陳時期模仿宋朝制定官職制度越南自丁朝自立以後,國家建立自然以建立官員職務制度為首要,所謂「體國經野,設官分職」為治國之首務。
  • 越南是東南亞唯一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南人與漢人有血緣關係嗎?
    到公元前206年,南越國滅甌雒國,越南北部自此進入漢人統治階段。到漢武帝時期,漢軍滅南越國,在越南北部設立腳趾郡,此後一直到五代十國,交趾郡都一直屬於中國領土。雖然在此期間交趾不斷爆發叛亂,但都被中央政府給鎮壓了。中原王朝統治交趾長達千年之久,期間當地官吏基本都是由漢人充任,也有許多漢人移民當地,當地人應該是有一些中原血統。
  • 越南首都河內:一個歷史悠久城市,為何與中原王朝淵源較深?
    河內是越南首都,卻還留有中原王朝印記,為何說想忘記很難?越南作為我國南部鄰國,該國歷史上與我國淵源較深,越南屬於漢文化圈國家,就連越南的首都也曾是我國古代王朝版圖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就連越南人也無法否認。但對越南首都河內的歷史,雖然很熟悉,但了解得很少,如果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你會感到我們老祖宗開疆守土意識有多強。
  • 為何中原王朝總是無法徵服越南?真的是因為天氣熱?人家很強好不
    他看趙高弄權,秦二世無道,索性就在百越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由此可見,越南最早是在秦朝就被中原王朝徵服了,只是後來又不斷地自立或者反抗。到目前這個歷史階段,他們是處於獨立的狀態之中。公元前111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 中國最後一次統治越南,為何僅僅堅持了20年?
    NO.1753-大明得而復失作者:呂宋劉大腦袋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明朝永樂年間,經歷明虞戰爭後,安南地區(今越南北部)的胡朝政權覆滅。這個在明初被明太祖朱元璋列為「不徵之國」的地區,自唐末離開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約400年後,於永樂年間再次被劃入中原王朝版圖。當然,明朝打這場戰爭也並不容易勞師遠徵對於大一統王朝的成本是相當高的▼
  • 東南亞歷史: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李朝
    公元968年,原中國南漢王朝州刺史丁部領在平定紅河流域長達20年的十二使君之亂後自稱「大聖明皇帝」,仿照中國封建王朝制度,置百官、設六軍,以「大瞿越」為國號建立獨立的越南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之後,中國宋太祖在開寶八年(975年)封其為「交趾郡王」。史學界一般認為,這是越南獨立或自主國家之始。越南在此後近30年間又經歷了黎恆建立的前黎朝,宋王朝先後封黎恆為「交趾郡王」、南平王。
  • 中國統治數百年的日南,在越南哪兒?
    大家都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幫越南趕跑了法國的入侵,之後又幫他們抗擊美國,對他們極力援助,但是後來越南卻與我們背道而馳,總和我們過不去,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我國疆域的陸地最南端有人說是海南島的天涯海角,也有人則說是交趾,即今天的越南河內,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對的。
  • 1887年中越劃界,為何邊境地區的越南人爭相歸附中國?
    交趾地方的人到了內地定居了,那就成為了漢人;而內地人如果去交趾當官,之後定居此地,後來便成了越南人。 11世紀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越南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儘管此時他們仍然認同自身為中國人),之後越南和北宋衝突不斷,邊境地帶有不少糾紛。
  • 越南為什麼要用拉丁字母文字取代漢字
    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是相當深遠的。說起來「越南」這一國名都是中國給取的:1803年越南阮氏王朝的君主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其實嘉慶皇帝之所以將越南人自己選定的南越國號倒過來改成越南其實大有深意:中國古代在在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裡的半月圈內曾生活著古越族。越族內部分為于越、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駱越等不同支系(合稱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派遣將領任囂徵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部族,隨後秦王朝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 越南古代到底有沒有國號,為何現在直接叫「李朝」,「阮朝」呢?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國號,比如漢、唐、宋、大元、大明、大清等地(元、明、清三朝都是雙字國號),而受中華文明影響,中華周邊漢文化圈的國家通常也有國號,而古代和中國聯繫最緊密的兩個地區就是朝鮮半島和越南了,這兩個地方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 越南奧黛與中國旗袍
    說起越南的國服奧黛,很多去過越南的朋友,總感覺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旗袍,但是又不完全一樣。
  • 交趾陶與廣府文化(一)
    據考證,交趾陶清時隨福建、廣東移民傳人臺灣,他們將交趾陶藝運用在建造裝飾精巧的廟宇上(這個不難理解,華人到其他地區定居第一等大事就是建設廟宇,極盡財力物力人力)。能見到的是對臺灣交趾陶藝師的大量介紹。        明明起源於廣東,可是它是怎麼成為最具臺灣特色的地方傳統藝術工藝的?難道說廣東現在失傳了嗎?為什麼叫交趾陶?
  • 從「嶺南文風」到「仁政治國」,孔子學說如何對古代越南產生影響
    引言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後世傳統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盛唐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昌盛,儒家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海外,對許多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中越南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國家。
  • 此國向中國申請改名,皇帝看後怒道:將其國名倒置,名字聽著耳熟
    要說中國跟周邊國家的關係,那叫一個剪不清理還亂,日本、韓國、朝鮮是首當其衝的。現今的日本文化中有許多便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比如說他們的宮廷雅樂、和服、筷子、文字等等。韓國其實可以跟朝鮮放一塊,在1948年前,他倆受中國文化影響程度一樣。原先朝鮮也是藩屬國之一,朝鮮這名還是中原王朝定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箕子。
  • 越南的奧黛,女孩標配,與中國旗袍,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越南的故事,例如越南的經濟發展、越南的人口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認真的說,截至目前,在越南的大街上,仍然經常看到穿奧黛的越南女人。奧黛幾乎成為了越南女性的標配,從外形來看,越南奧黛與中國旗袍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