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後世傳統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盛唐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昌盛,儒家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海外,對許多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中越南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國家。
一、傳入:「越南先儒」士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但若論文化交融最活躍、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歷史時期,則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莫屬。
到了漢武帝時期,絕大多數門派的學說被禁止傳播,大量前朝專著被沒收或焚毀。儒家思想正式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並且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仍對我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從漢武帝開始,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大繁榮時代宣告終結。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遣伏波將軍平定南越,並在當地設置了南海、交趾、日南等九個郡,這便是孔子學說在當地傳播的開端。東漢光武帝時,錫光和任延分別被任命為交趾太守和九真太守,他們不僅教給當地人民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還將中原地區的孔子思想在當地廣泛傳播,以至於掀起一股濃厚的「嶺南文風」。
如果說前面三位為孔子學說在越南的傳播鋪墊了堅實的基礎,那麼開始讓孔子學說真正深入人心的當歸士燮莫屬。士燮是東漢蒼梧人,少年時遊歷四方、潛心治學,對《春秋》《左傳》等經典頗有研究。後來任交趾太守,前後持續了近40年之久,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越南史官吳士連這樣記載道:「越南通詩書禮義、文樂教化,堪稱為文明之邦,而這些都是從士燮開始的。他的巍巍功德不止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恩惠,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交趾人民也因此對他崇敬有加,紛紛尊稱其為「士王」,士燮更是被後代人奉為越南先儒。
唐朝時期,孔子學說愈發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因而得以在南洋地區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科舉取士,主要科目涉及四書五經等明經課程。高宗年間,唐朝在交州設置安南都護府,並將科舉制度傳播到這裡。官方行為推動了民間對於詩書禮義的追捧,加之中原文人與安南文人之間的交流往來,孔子學說得以進一步在當地廣泛傳播。
二、發展:科舉取士與「程朱理學」
宋朝時期,作為藩屬國的越南效法宋朝大力實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越南李朝統治者李聖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廣修文廟,建起孔子、周公的雕像,每個季度都要舉行祭祀儀式。李仁宗時期,國運昌盛,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公元1075年,李仁宗舉辦了建國後的首場科舉考試,分別考察明經、博學、儒學三門科目,後來甚至專門建立了國子監,作為皇太子和文官們學習儒家經典的地方。
公元1226年,陳朝建立,陳太宗參考前朝制度,開始在越南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並仿效中國殿試錄取三甲進士的方法錄用人才,給成績優異者頒賜「狀元」「榜眼」「探花」等榮譽稱號。他先後創立了新的國子院和國子監,並提倡百官讓自己的宗族子弟入學讀書,還親自為每位皇子撰寫銘文,教導他們要「忠孝和遜,溫良恭儉」。
公元1253年,陳太宗頒發詔令,讓全國的儒家學者在都城的國子院匯合,為百官講解四書五經的奧義。
李、陳二朝仿效宋朝,統治者非常尊崇孔子學說,並且上行下效,通過科舉制度的推廣引領民間的儒學風潮。這些舉措對於越南統治者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陳太宗設科取士,宰相選賢舉能,朝廷甚至出臺了完備的相關法律。天子尊賢重道,百官勉勵德行,百年基業由此得以穩固。
越南史學家評論說:李太祖時,聖學儒風尚未得到振興;李英宗時期開始修廟立祠,中國文化才得以開始傳播;陳太宗即位後採取科舉制度,制定完備的法律條文規範了朝廷的選官制度;陳聖宗則堪稱是尊儒重教的楷模,非常注重百官的舉止德行。
正是由於統治者對於孔孟儒學的尊敬和推崇,一大批有學之士紛紛湧現,如黎文休、黎括、張漢超等人都是當時天下聞名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黎文休曾經編纂《大越史記》,記述李昭皇之前越南的歷史,編寫手法上與《春秋》的編年體如出一轍,成為越南歷史上最早的通史經典。
宋明年間,以二程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得到了中國統治者的重視,著名的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這一學說的忠實粉絲。程朱理學以孔孟儒學的基礎,創造性地發展出理學和神學的思想,講究「理高於勢,道高於治」,堪稱中國古代哲學界的一次深刻變革,對東南亞許多國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1407年開始,明朝曾在安南進行過20年的統治,在這段時間裡,明朝的《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經典書籍成為安南一帶各府州縣學堂的必讀書目,影響了整整一代的莘莘學子。
黎朝建立後,統治者將儒家思想與程朱理學定為治國的根本思想,大力發展詩書禮樂,開辦學校、重設科目,祭祀孔廟、重振儒風。科舉考試制度得以繼續施行,仍以《四書》為必考科目,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選,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質人才,阮薦、吳士連、黎貴惇等人都是當時越南文壇的著名學者,久負盛名。
三、全盛:阮朝是越南儒學發展的頂峰
公元1802年,阮福映在順化開朝稱帝,阮朝與清朝仍然保持著宗藩關係。嘉慶皇帝親自冊封阮朝國王,並賜名"越南"。從這以後,越南的典章制度大都效仿清朝的規制,而對於儒學的尊崇也一如既往地延續下來。
但是,清朝之前的理學奢談義理,空疏無用,因此受到了廣大有識之士的鄙夷的排斥,大儒顧炎武率先提出了程朱理學的致命弊病,主張開創儒學新風。這一時期越南的儒學受到清朝影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擺脫了程朱理學的束縛,不再一味強調義理的闡釋,而是把側重點放在了經國濟世之上。
同中國的清朝一樣,阮朝也是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深知如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光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兼顧儒學和文教的弘揚,才能夠真正保障萬民歸心、江山永固。因此,他們主要在三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第一,統治者在全國範圍大力興辦學校,並非常重視皇子對於儒家思想的學習,為了滿足百官和學士們對於學習儒家思想的需求,朝廷還大量刊印儒學經典,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
嘉隆帝修建了國學堂和崇文館,以身作則申明教化,吸引四方儒士來到京師講學。後來又設立「集善堂」,專門用於為各位皇子講學的場所。皇子們從小學習《小學》,然後依次是《四書》、《五經》、《春秋》等課程,以明白正心修身、孝悌忠信的道德準則。
第二,在全國城鎮修建孔廟,提倡祭祀,並向全國官民百姓推廣孔孟思想。嘉隆年間,統治者不僅在京師建文廟,還命令各府州縣自行建造,並規定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準時舉行對孔子的春、秋祭祀,歷代君王屆時都會親臨現場,場面非常隆重壯觀。
明命帝曾頒布戒律十條用以約束全國子民,告誡人們要恪守「仁孝禮智信忠孝悌」的處世準則,他說:「人生於天地間,就應當多行善事,去除惡行。」
「孔子廟是世界上最具有感染力的宗教建築。」——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
第三,廣施仁政,以德治國。嘉隆十年,越南北方發生嚴重災荒,千萬災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命令地方官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並且可以先斬後奏,不必上報。嗣德年間,有地方官吏上書請求朝廷撥款修繕道路和橋梁,嗣德皇帝很快同意撥款,並親自批覆:「築橋修路,利人濟世,也是一種仁政啊。」
早在郡縣時代,越南就已經深受來自中國的孔子學說的薰陶。建立獨立政權後,歷代統治者推崇儒術,採取科舉取士,推動了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廣泛傳播,對於越南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自西漢時傳入交趾,到阮朝嗣德年間,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兩千年構建了兩國之間強烈的文化認同,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它不僅是中越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對於兩國關係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大南實錄》
《大越史記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