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嶺南文風」到「仁政治國」,孔子學說如何對古代越南產生影響

2020-12-19 蘭陵文史

引言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後世傳統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盛唐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昌盛,儒家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海外,對許多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中越南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國家。

一、傳入:「越南先儒」士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但若論文化交融最活躍、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歷史時期,則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莫屬。

到了漢武帝時期,絕大多數門派的學說被禁止傳播,大量前朝專著被沒收或焚毀。儒家思想正式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並且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仍對我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從漢武帝開始,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大繁榮時代宣告終結。

南越地圖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遣伏波將軍平定南越,並在當地設置了南海、交趾、日南等九個郡,這便是孔子學說在當地傳播的開端。東漢光武帝時,錫光和任延分別被任命為交趾太守和九真太守,他們不僅教給當地人民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還將中原地區的孔子思想在當地廣泛傳播,以至於掀起一股濃厚的「嶺南文風」。

如果說前面三位為孔子學說在越南的傳播鋪墊了堅實的基礎,那麼開始讓孔子學說真正深入人心的當歸士燮莫屬。士燮是東漢蒼梧人,少年時遊歷四方、潛心治學,對《春秋》《左傳》等經典頗有研究。後來任交趾太守,前後持續了近40年之久,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越南史官吳士連這樣記載道:「越南通詩書禮義、文樂教化,堪稱為文明之邦,而這些都是從士燮開始的。他的巍巍功德不止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恩惠,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交趾人民也因此對他崇敬有加,紛紛尊稱其為「士王」,士燮更是被後代人奉為越南先儒。

士燮

唐朝時期,孔子學說愈發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因而得以在南洋地區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科舉取士,主要科目涉及四書五經等明經課程。高宗年間,唐朝在交州設置安南都護府,並將科舉制度傳播到這裡。官方行為推動了民間對於詩書禮義的追捧,加之中原文人與安南文人之間的交流往來,孔子學說得以進一步在當地廣泛傳播。

二、發展:科舉取士與「程朱理學」

宋朝時期,作為藩屬國的越南效法宋朝大力實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越南李朝統治者李聖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廣修文廟,建起孔子、周公的雕像,每個季度都要舉行祭祀儀式。李仁宗時期,國運昌盛,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公元1075年,李仁宗舉辦了建國後的首場科舉考試,分別考察明經、博學、儒學三門科目,後來甚至專門建立了國子監,作為皇太子和文官們學習儒家經典的地方。

越南河內國子監

公元1226年,陳朝建立,陳太宗參考前朝制度,開始在越南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並仿效中國殿試錄取三甲進士的方法錄用人才,給成績優異者頒賜「狀元」「榜眼」「探花」等榮譽稱號。他先後創立了新的國子院和國子監,並提倡百官讓自己的宗族子弟入學讀書,還親自為每位皇子撰寫銘文,教導他們要「忠孝和遜,溫良恭儉」。

公元1253年,陳太宗頒發詔令,讓全國的儒家學者在都城的國子院匯合,為百官講解四書五經的奧義。

李、陳二朝仿效宋朝,統治者非常尊崇孔子學說,並且上行下效,通過科舉制度的推廣引領民間的儒學風潮。這些舉措對於越南統治者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陳太宗設科取士,宰相選賢舉能,朝廷甚至出臺了完備的相關法律。天子尊賢重道,百官勉勵德行,百年基業由此得以穩固。

越南史學家評論說:李太祖時,聖學儒風尚未得到振興;李英宗時期開始修廟立祠,中國文化才得以開始傳播;陳太宗即位後採取科舉制度,制定完備的法律條文規範了朝廷的選官制度;陳聖宗則堪稱是尊儒重教的楷模,非常注重百官的舉止德行。

正是由於統治者對於孔孟儒學的尊敬和推崇,一大批有學之士紛紛湧現,如黎文休、黎括、張漢超等人都是當時天下聞名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黎文休曾經編纂《大越史記》,記述李昭皇之前越南的歷史,編寫手法上與《春秋》的編年體如出一轍,成為越南歷史上最早的通史經典。

宋明年間,以二程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得到了中國統治者的重視,著名的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這一學說的忠實粉絲。程朱理學以孔孟儒學的基礎,創造性地發展出理學和神學的思想,講究「理高於勢,道高於治」,堪稱中國古代哲學界的一次深刻變革,對東南亞許多國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朱熹

公元1407年開始,明朝曾在安南進行過20年的統治,在這段時間裡,明朝的《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經典書籍成為安南一帶各府州縣學堂的必讀書目,影響了整整一代的莘莘學子。

黎朝建立後,統治者將儒家思想與程朱理學定為治國的根本思想,大力發展詩書禮樂,開辦學校、重設科目,祭祀孔廟、重振儒風。科舉考試制度得以繼續施行,仍以《四書》為必考科目,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選,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質人才,阮薦、吳士連、黎貴惇等人都是當時越南文壇的著名學者,久負盛名。

三、全盛:阮朝是越南儒學發展的頂峰

公元1802年,阮福映在順化開朝稱帝,阮朝與清朝仍然保持著宗藩關係。嘉慶皇帝親自冊封阮朝國王,並賜名"越南"。從這以後,越南的典章制度大都效仿清朝的規制,而對於儒學的尊崇也一如既往地延續下來。

但是,清朝之前的理學奢談義理,空疏無用,因此受到了廣大有識之士的鄙夷的排斥,大儒顧炎武率先提出了程朱理學的致命弊病,主張開創儒學新風。這一時期越南的儒學受到清朝影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擺脫了程朱理學的束縛,不再一味強調義理的闡釋,而是把側重點放在了經國濟世之上。

阮朝官員

同中國的清朝一樣,阮朝也是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深知如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光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兼顧儒學和文教的弘揚,才能夠真正保障萬民歸心、江山永固。因此,他們主要在三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第一,統治者在全國範圍大力興辦學校,並非常重視皇子對於儒家思想的學習,為了滿足百官和學士們對於學習儒家思想的需求,朝廷還大量刊印儒學經典,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

嘉隆帝修建了國學堂和崇文館,以身作則申明教化,吸引四方儒士來到京師講學。後來又設立「集善堂」,專門用於為各位皇子講學的場所。皇子們從小學習《小學》,然後依次是《四書》、《五經》、《春秋》等課程,以明白正心修身、孝悌忠信的道德準則。

儒家經典《四書》

第二在全國城鎮修建孔廟,提倡祭祀,並向全國官民百姓推廣孔孟思想。嘉隆年間,統治者不僅在京師建文廟,還命令各府州縣自行建造,並規定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準時舉行對孔子的春、秋祭祀,歷代君王屆時都會親臨現場,場面非常隆重壯觀。

明命帝曾頒布戒律十條用以約束全國子民,告誡人們要恪守「仁孝禮智信忠孝悌」的處世準則,他說:「人生於天地間,就應當多行善事,去除惡行。」

「孔子廟是世界上最具有感染力的宗教建築。」——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

第三廣施仁政,以德治國。嘉隆十年,越南北方發生嚴重災荒,千萬災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命令地方官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並且可以先斬後奏,不必上報。嗣德年間,有地方官吏上書請求朝廷撥款修繕道路和橋梁,嗣德皇帝很快同意撥款,並親自批覆:「築橋修路,利人濟世,也是一種仁政啊。」

越南河內文廟

早在郡縣時代,越南就已經深受來自中國的孔子學說的薰陶。建立獨立政權後,歷代統治者推崇儒術,採取科舉取士,推動了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廣泛傳播,對於越南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自西漢時傳入交趾,到阮朝嗣德年間,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兩千年構建了兩國之間強烈的文化認同,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它不僅是中越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對於兩國關係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大南實錄》

《大越史記全書》

相關焦點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孔子學院創始由來,千年文化影響最深者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四百多年前,義大利的傳教士曾將《論語》一書譯為拉丁文帶回歐洲,孔子的學說便隨之開始在西方流傳。在改革開放後,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徹底解除,中國開始了解世界,同時也開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影響最為深刻者—孔子學說,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為推廣漢語文化而輸出的主要思想。按常理來說,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影響力越來越高的基礎上,孔子學院的創辦應該越來越成功才是。
  • 你不知道的另一面孔子:一路被拒絕、一路自我安慰
    張國榮生前如何死後如何,任憑世人評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真正為人道的絕不是生死,而是價值,是生前的價值。這就不得不說今天的主角——孔子。孔子生前被拒絕、自我安慰、一路狼狽孔子是在諸子百家時期,那是多個國家並存的時代。那個時候他忙著推廣他的學說,建立他的學術,還有教育他的學生,推廣學說就要給別人說。而這個別人當時指的是國君,在那個你不吞併我,我就吞併你的春秋戰國時代,有誰會靜下心去聽無益的仁義道德呢?人們渴望和平,因為身處戰爭。但對於統治者來說,戰爭是機遇,統一之後才會去想和平的事情。
  • 歷史之謎:孔穎達對於大唐而言為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甚至,對於大唐而言,還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們先共同了解一下孔穎達的基本簡況。他出生於公元574年,字衝遠,冀州衡水(今天的河北)人,系唐初十八學士之一,經學家,孔子第31世孫。從八歲就開始念書,曾拜劉焯為老師,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
  • 韓國學者臉不紅心不跳,拿出鐵證證明孔子是韓國人,可笑無知!
    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都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這些國家當年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也這些中國文化傳播到了自己的國家,所以至今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都還可以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影子。如今韓國保留的中國文化的氣息還是比較濃重的,但是韓國卻篡改歷史,聲稱孔子是韓國人,真是天大的笑話,為了證明孔子是韓國人,韓國學者臉不紅心不跳,還拿出了鐵證,實在荒謬。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人,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出生於貴族。
  • 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在711年前的今天,1307年8月17日(農曆七月十九),孔子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世稱孔子或孔夫子,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 越南李朝——中華文化輸出的爆炸時代
    ,不管是國家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的輸入,都對越南產生了極為大的影響。在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僧侶階層也會通過儒學來參與政治活動,離李高宗時的阮常就是這樣一個學習儒家學說的僧侶,由此可見,當時儒學對於李朝的影響力度可見一斑。
  • 東南亞歷史: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李朝
    皇太子臨學焉」③可見,越南封建國家獨立之後,在政治制度上和文化上仍然完全效法中國封建王朝。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未減少,而且加深了。為什麼越南在成為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達千餘年後還會脫離中國而獨立,並且再也沒有回歸呢?其脫離中國獨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秦漢以來千餘年間紅河流域下遊地區經濟發展,代表地方利益的當地封建主勢力隨之不斷增長,而且出現了有勢力、有影響的上層領袖人物。
  • 千古儒聖孔子是大預言家?他曾有一次奇遇,由此得知劉邦將統天下
    這個故事脫胎於《搜神記·赤虹化黃玉》,內容算不上離奇,卻與劉邦斬白蛇截然不同,反倒像是上天註定劉邦會一統天下一樣,將孔子與劉邦兩個毫不相干的人聯繫在一起。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不過比起儒家學說,由他整理修訂的《春秋》、編撰的《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中最為重要的臉部,其中《孝經》是歷代儒客研習的核心書經。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2017-12-28 16:35: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 看陰陽學說在古代天文中的運用,就能知道中華文化一定會經久不衰
    如果從古代天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跟其他文明古國的天文學,有著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 為什麼中國人會跟西方人不一樣,並沒有產生對太陽的自然崇拜,也沒有用太陽的位置來劃分星座呢?這是因為中國人有著古老而獨特的陰陽學說,而西方人卻從沒有產生過類似的思想學說。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是一門簡單樸素而又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在經典《黃帝內經》中,對陰陽學說有著完整的論述。
  • 越南千年來都是以漢文化唯馬首是瞻,卻突然去漢化,這咋回事啊?
    越南的文化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但是它的發展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中原王朝,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南徵百越平定了嶺南,而後他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這三個郡正式開始管轄,而其中象郡的一部分區域就是今天越南北部的地區,秦亡後,趙佗趁機佔領三郡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都城設在今廣州。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演講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古代廣東佛教對福建佛教影響巨大,猶其是禪宗;二、惠能禪學由福建禪僧的傳播,對臺灣地區,對東亞、東南亞影響深遠;三、我要得出的結論與建議是:廣東與福建的佛教同根同源,而且,在地緣、歷史、現狀上,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在閩粵兩省的人文提升,助力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助力21世紀海絲核心區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之推進等上,同願同行,加強交流,開展互動,促進佛教的中國化與當代化。
  • 如果穿越到古代,你是否能成曠世大儒?
    還有可能空穿,穿到一個沒有歷史記錄的久遠時代,也可以說是在千分之一的概率下掉進了黑洞的時間誤區,導致時間錯亂。近日,小編在知乎熱榜上發現了一個引起熱議的話題「是否今天任意一個小學生穿越到古代都可直接成為曠世大儒?」
  • 孔子為何不語怪力亂神?儒道兩家治學又有何不同?關鍵在這裡!
    儒家和道家的理論對於中國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兩家的思想也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哪怕是傳承千年,依舊對現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化以「補偏救弊」,即以解決社會、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多數學者熱衷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只有極少數人對抽象的思辨感興趣。中國古代學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們稱之為「天」。只有少數人研究天道運行的規律和神秘的鬼神世界,多數學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們如何適應「天」,如何利用「天」為人類服務。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論。
  • 越南是東南亞唯一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南人與漢人有血緣關係嗎?
    越南在地裡是屬於東南亞國家,但是在文化上,越南一般都被劃入東亞國家,因為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越南在文化上屬於漢字文化圈(近代建國的新加坡除外),受中國影響巨大,而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則是流行印度和阿拉伯文化。不過越南和中國的聯繫主要停留在文化上,越南人和漢人在血緣上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這個從外貌上就可以看出。
  • 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地圓學說?|十萬個為什麼
    欄目第一篇文章即出自江老師的新書,第一問——「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地圓學說?」聚珍書友臥虎藏龍,期待您留言討論。明天江曉原老師將在上海書展分享此書,有興趣的讀者別錯過當面交流的機會哦。詳情請見今天第二條。
  • 最後一代衍聖公,孔子傳人現狀如何
    時代更迭變幻,爵位加身也難逃國破家亡,曾經風光無限到最終流落街頭,誰也無法保證永遠繁華。孔氏家族偏偏例外,歷朝歷代皇帝無一不對其恭恭敬敬,榮華富貴綿延不絕,數千年未曾中斷。直到民國末年,最後一位衍聖公退位,才結束了這數千年的爵位傳襲。「衍聖公」的傳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各種思想百家爭鳴,各有各的特色。
  • 孔子臨終前唱了這首歌,短短三句話,豪邁不已卻又悽慘無比
    孔子是封建社會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人物,在絕大部分時期,他的思想成為了王朝的正統。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當然有功有過,但如果考慮到歷史局限性,孔子確實不愧於聖人,他的思想永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早幾年,網絡瘋傳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子壽終錄》竹簡,就是孔子的臨終遺言。這個消息官方從沒有予以證實,而且就其內容來看,並非儒家治國理念,倒像是法家《商君書》裡的統治之術。文風更偏向白話文言文,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筆調相差太遠。更可笑的是,其中一個「錦食玉衣」的成語,出自孔子死後一千多年的北魏。
  • 為什麼越南人有那麼多姓阮的?
    真正的小中華在當代,很多網友將古代日本或者古代朝鮮視為小中華,但是,論起和中國的相似度,最為相似的,其實是古代越南。比如,古代中國的天子集權制度,古代日本並沒有效仿,天皇的權威度完全不能和中華天子相提並論;古代朝鮮奉行「兩班制度」,階級固化十分嚴重,但是古代華夏,從隋唐以後實行科舉,階級固化並非古朝鮮那樣。反而古代越南,和中國的相似度十分之高。並且,越南也是歷史上最晚放棄使用漢字的國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歷史上,中越關係十分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