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一個母親的復仇》……贏在第二起跑線上的印度電影你看了嗎

2021-02-19 文匯報
最近這十年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繼《起跑線》《摔跤吧!爸爸》等一批佳作之後,今年國內又相繼引進了《調音師》和《一個母親的復仇》,且都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其中《調音師》的檔期綿延了一個多月,可見其票房號召力。

印度電影的崛起,離不開面向國際市場的努力開拓,敘事技巧的不斷成熟,以及現實主義題材的直擊人心的魅力。如果印度能夠從歌舞片中成功轉型,相信國產電影在未來也能獲得更好的超過票房的認可。

《調音師》翻拍自一部2010年的法國同名短片。

法國短片《調音師》的片長僅為14分鐘,豆瓣評分是驚人的9.2分。印度版把片長由原片的14分鐘擴展為139分鐘,卻依然能夠保持原作那種絲絲入扣、懸念迭起的風格,無論情節反轉還是人物塑造,都可稱完美。

該片故事的總體採取倒敘結構,一開始麥田裡面那隻盲眼的兔子和最終出現的兔頭拐杖遙相呼應,形成完整的閉環。故事的主體採取順敘結構,中間出現短暫的插敘和倒敘,但是絲毫不影響故事的推進與完整性。很明顯,電影的編劇團隊極富功力,不但把原作短篇故事完美地豐富成為一部超過兩小時的長篇,而且故事的本地化也非常成功,令人絲毫沒有違和感。

在採取原有創意的基礎上,改編團隊還是做了不少的創新,比如印度版裡的音樂家並非真正的鋼琴調音師,而是一名演奏者,而其它情節的推動也在此基礎上做了合理的改編,這就展現了編劇的功力。反觀國內外的一些翻拍電影,往往生搬硬套,完全不考慮情節移植是否合情合理,即使有著原作的好劇本,依然無法照貓畫虎,甚至經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即使是好萊塢來翻拍,也不乏失敗的例子,比如美版的《老男孩》。而國內翻拍韓國、日本的名作,失敗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深夜食堂》,日劇原作在豆瓣上的評分為9.2,而國產翻拍電視劇的評分只有2.8。

所有偉大的敘事藝術都有一個共性:不以詞害意。換句話說,對敘事文學而言,情節的編織是比人物塑造和文本語言更重要的環節。具體到電影,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合理性,要比背景設置、特技效果等形式上的技巧更為重要。《調音師》無疑在情節的設計上可以說拔得了今年電影中的頭籌,而主要人物也很明顯有較為令人信服的性格發展,次要人物也可稱非常豐滿:即使是壞人,也有其可憐可恨之處。

不僅僅是《調音師》,近幾年我們所看到的印度大片,在情節和人物這兩項上的表現都非常優秀,比如去年引入的《起跑線》、前年的  《神秘巨星》和  《摔跤吧!爸爸》、以及拍攝於更早時期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015年)、《我的神啊》(2014年)、《三個傻瓜》(2009年)等等,都講述了一個好故事,而且是好好地講述了一個故事。而在全球電影娛樂的中心好萊塢,電影人卻在追求技術至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比如前陣子引進的好萊塢大片  《雷霆沙贊》就是絕好的反例:故事的情節極為單薄(反派的種種所作所為完全是智商不在線),人物非常平面  (一群中二少年拿著超能力卻無所事事地瞎鬧),只是成功地把巫術魔法等中世紀神話概念移植到了現代的美國都市費城,然後憑藉著好萊塢這些年所依仗的特技效果製造出了讓人咋舌的大場面,才勉強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

電影是20世紀興起的新興藝術,其根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戲劇——也是西方最為擅長的七大藝術形式之一。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中,他主要闡述了悲劇和史詩的藝術原則,包括情節的範圍,情節的統一,也導致了最後戲劇理論界對於情節有著三一律的嚴格要求。在《詩學》的最後,亞里斯多德比較了悲劇和史詩這兩種藝術形式,並且認為悲劇在內容成分、表現形式、藝術效果上都更勝於史詩。顯然,他認為作為敘事的戲劇在藝術上處於更高級的地位。尼採為其美學哲學專著取名《悲劇的誕生》並非巧合。因此西方對於戲劇的嚴格的形式上的要求導致其敘事的藝術高度成熟,包括電影、戲劇、芭蕾舞劇、小說等等。

如今,在好萊塢慢慢丟掉這些傳統的時候,印度電影似乎靠著敘事技巧的高度嫻熟,形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襲,贏在了第二起跑線上。

談起印度電影的崛起,還不得不提到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2008年的第8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雖然這部片子的導演、編劇都是好萊塢班底,製作資金則基本來自英國,但是演員、故事、場景都是原汁原味的印度製造,其原創故事也源自印度外交官Wikas Swarup的小說《問答》。故事描寫了一位來自印度孟買社會底層的服務生賈馬爾參加了一個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式的電視智力搶答節目,結果這個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小孩居然出人意料地贏得了十億盧比。故事的發展非常巧妙:不出意外,比賽方認為他作弊了,因此被投入監獄。警長開始一個個追問他怎麼得知問題的答案,而在賈馬爾回憶每一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得以一窺他的人生片段,了解印度社會的不公,底層民眾的掙扎,苦難中的人性光輝,以及友情愛情的撫慰。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機遇,自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奧斯卡大獎之後,印度的電影製作人開始慢慢更加自信,更加國際化,他們的作品也贏得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好評。《摔跤吧!爸爸》成為了除好萊塢以外在中國市場票房收入最高的外國電影。2018年在豆瓣上排名最佳的十大印度影片中,有九部是2008年之後拍攝的,而《調音師》的出現很有可能讓史上最佳的十部印度電影都出現在最近的十年中。

縱觀這些備受好評的影片,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完全擺脫了傳統寶萊塢電影中「載歌載舞」的風格,而是直面現實題材,比如《三個傻瓜》就辛辣地諷刺了僵化的大學教育;《起跑線》也道盡了為人父母為子女擇校的辛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則反思了印巴地區長期以來的矛盾和宗教衝突;《誤殺瞞天記》反映的是一位父親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的鬥智鬥勇;《印度合伙人》和《廁所英雄》都展現了為提高女性地位的不懈抗爭。正如偉大的文學作品並不在於其文筆的優美,詞藻的華麗,偉大的電影也不在於其華美的特技,而是在社會衝突中反映人性的偉大。而這種直視社會問題的拷問,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必將是深遠和良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電影不但超越了好萊塢,也超越了自我。

本文原標題《印度電影:贏在第二起跑線上》

相關焦點

  • 印度電影崛起令人矚目 眾佳作贏在第二起跑線上
    最近這十年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繼《起跑線》《摔跤吧!爸爸》等一批佳作之後,今年國內又相繼引進了《調音師》和《一個母親的復仇》,且都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其中《調音師》的檔期綿延了一個多月,可見其票房號召力。
  • 《調音師》之後,又一部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強勢登陸內地
    不僅如此,在《調音師》的餘威都還在之時,又有另一部印度電影即將強勢登陸內地,它就是在母親節前兩天上映的、非常「應景」的《一個母親的復仇》。為什麼說「強勢」呢?據貓眼數據,在5月10日共有6部電影在內地上映,其中不僅有今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還有馬伊俐和王子文主演的《進京城》,和號稱「讓90%漂泊在外的人看哭的喜劇」《歡迎來北方2》。
  • 硬核母親展開《一個母親的復仇》,印度電影能重回'現實'巔峰嗎?
    「所以『他』創造了『母親』。」伴著母親節的腳步,一部與母愛有關的印度電影悄然上線——《一個母親的復仇》。與大眾預期中的溫馨風格不同,這部改編自印度「德裡黑公交事件」的影片,非常硬核地將「母親」和「復仇」放在了一起。自2018年下半年在中國影市一度冷卻後,印度電影便在國內院線陷入了長達三個月的「真空期」。
  • 硬核母親展開《一個母親的復仇》,印度電影還能重回「現實」巔峰嗎?
    「所以『他』創造了『母親』。」 伴著母親節的腳步,一部與母愛有關的印度電影悄然上線——《一個母親的復仇》。與大眾預期中的溫馨風格不同,這部改編自印度「德裡黑公交事件」的影片,非常硬核地將「母親」和「復仇」放在了一起。
  •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讓人為母親點讚!
    印度神片《調音師》已經在視頻網站上線了,作為一部逆襲神片,在中國大陸拿下了2.9億的票房,實在讓人嘆服。而現在,又一部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似乎又在複製《調音師》的逆襲之路,雖然上映七天只有6千多萬票房,但卻排在即時票房榜的第六位。
  • 電影《調音師》專業預測過3億,印度電影回暖了?
    而《衣櫃裡的冒險王》《雲端之上》《從零開始》《寶萊塢機器人2.0》等一系列電影,已被引進,但仍處於待定觀望的狀態。 目前定檔的電影,僅有《一個母親的復仇》。此前曾選擇在3月22日上映,但現在已改檔至5月10日。而且也是在印度上映2年後,才將與觀眾見面。
  • 印度街頭無監控?《調音師》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許多觀眾表示在看完網絡上的各種解析跟評論後,「脊背發涼,感覺電影白看了」 、「真是細思極恐了,一晚上沒睡著」。片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大反派西米戴著面具出現的那一幕,讓不少觀眾在觀影現場「驚聲尖叫」,堪稱「年度最驚嚇鏡頭」!那麼,《調音師》中還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耐人尋味的細節?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片頭雙關語暗藏玄機——什麼是生命?
  • 近十年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
    最近這十年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繼《起跑線》《摔跤吧!
  • 《一個母親的復仇》母親用一種激進的復仇方式,展現強大的母愛
    《一個母親的復仇》延續了印度電影常見的強烈戲劇衝突和對人物極致情感的表現,為突出戲劇效果不惜捨棄一定的合理性,多少有點主題先行的味道。飾演母親的演員表演可圈可點,幾場爆發戲極富感染力。音樂無疑是影片的出彩之處,除了那些表達人物心境的人聲唱段之外,在重要情節點的渲染上,音樂寫法獨具特色。
  • 以後,你還會看印度電影嗎?
    如果說《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走進中國的電影的話,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才是徹底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印度電影之王。勵志的劇情裡夾雜著另類的父愛,調動起了國人主動去了解神秘印度的熱情。十天累計票房就超過了8億,豆瓣評分一度超過了9分,15萬人為這部電影奉上了5星好評,就連大導演馮小剛都說自己是憋著尿看完的。
  • 這幾部印度高分電影,你看過麼?不看後悔!
    所以,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幾部備受好評的印度電影,沒有看過印度電影的朋友們快跟著小編嘗試一下!!!!!!!!!《調音師》。在沒看《調音師》之前,我認為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是制ZF轉最多的一部懸疑劇,看了《調音師》才知道,這部劇帶來的反轉不少於前者,而且驚險刺激尤為過之。
  • 《調音師》再好,也別說——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了!
    對於很多印度平民來說,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難得的消遣,既然好不容易看一次電影,那為什麼不看最長的打發時間?懸疑片《誤殺瞞天記》中有一個梗,來形容印度人民的消遣非常合適:2號去聽經,然後住旅店,3號去餐廳,然後看電影。
  • 強烈推薦的十部高分印度電影
    ,比如說《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等影片,都是精品,沒想到印度的這部《調音師》也給了我巨大的驚喜。這部《無所不能》也是講盲人故事的,與《調音師》不同的是,這部影片男女主角都是盲人,兩個盲人夫妻一起生活,困難可想而知。試想如果你和另一半都是盲人,你的愛人被人欺負,你卻因為看不見無能為力,警察也幫不上忙,有一天你的愛人受不了凌辱自殺身亡,你該如何為她報仇?這部電影會告訴你男主是怎樣一步步幫妻子報仇,真實展現了無所不能的能力。
  • 《調音師》口碑炸裂背後,別被印度電影給騙了
    只要隨便打開一個搜索欄,《調音師》後面跟的文章標題,幾乎清一色「口碑炸裂」「黑馬神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少了許多用「印度電影」作噱頭的宣傳文案,取而代之的是「年度懸疑、50多次反轉」等關鍵字眼。很明顯,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改編自2010年那部13分半鐘的同名法國懸疑短片《調音師》,豆瓣9.2分,評分人數近16萬。大家先來感受下原短片的緊湊和節奏。原作短片《調音師》電影《調音師》就是這部曾經驚豔我們的短片的加長深化版。
  • 印度翻拍《看不見的客人》又犯了《調音師》和《印度暴徒》的錯誤
    印度人一直都挺喜歡翻拍國外的高口碑電影,尤其是去年翻拍自法國同名短片的《調音師》實現票房、口碑雙盈利,並在FilmFare大獎上拿下最佳影片後,更是讓印度人嘗到甜頭,越發的熱衷翻拍外國電影了。這不,今年印度又翻拍了西班牙2016年出品的經典犯罪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片名《復仇》。
  •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那是身為母親的執念!
    《一個母親的復仇》 | 2017年 | 印度 | 犯罪///每次看印度電影,總有股很壓抑的氛圍,生活在印度的女性真是太難了,歷史遺留問題讓女性長時間的處於弱勢,無論身體還是心理上的壓迫,都是根深蒂固的。民風和法律上,也還是更加傾向男性,女權的復興之路曲折而艱辛。對於女性權益的保障,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正義到達不了的地方,還有媽媽
    其次,罪犯跟小女孩說「讓你給你媽媽打電話」,這句臺詞在電影中出現,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兩次:一是,女兒在被綁架的時候聽到了「她給她媽媽打電話」,壞人不停地重複這一句話,有緊張的原因,但是肯定不止這一句話。類似於「讓你給你媽媽打電話,你媽媽不是很了不起很高傲嘛,你打啊,你媽媽不是摔我手機嗎,讓你給你媽媽打電話」。綁匪這麼肆意而為,猖狂的侮辱母愛,很快就有報應了。
  • 一個母親的復仇:太好了,我的繼母
    對於印度電影,除了他的「載歌載舞」特性之外,另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真實感。拍攝《未知死亡》、《調音師》、《天作謎案》等懸疑影片,導演大部分時間都能進行「合理化」,這樣影片的最終效果就充滿了「真實感」。我要講的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和《一個母親的復仇》的電影。
  • 【送票】感人至深的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來啦!
    《一個母親的復仇》直擊社會痛點 為女性發聲引共情       《一個母親的復仇》曾在印度第63屆電影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六項提名,包括主演希裡黛玉的最佳女主角獎,納瓦祖丁·席迪圭的最佳男配角獎,口碑居高不下。
  • 《調音師》印度腦迴路神轉的電影,劇情反轉的太快了!
    《調音師》印度腦迴路神轉的電影,男主很man,首尾呼應也做的不錯,壞人都死了也很解氣,但都死的真是好突然啊。真不愧是印度電影。看不慣太滿的電影,印度的電影工業可以用:製作不錯,演技不錯,但編劇太自由來概括,並不是西班牙電影那樣,看不見客人那種自然又合理的反轉,而是為了劇情服務的情節,太不真實就失去看的意義了,能說是大精彩片嗎?當然不能,看得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