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人問隨身灸的事,這裡補充說明一下:
隨身灸只是冬天用方便,但是治療效果不好,跟無煙艾條一樣,你要用可以,但是艾灸時間得翻一番,就像那個主角,每個穴位艾灸一個多小時以上。
「灸」字從久從火,本來就是用火長時間烤灼的意思。
因為艾灸與火息息相關,所以,很多人認為艾灸陽熱,艾火燥化,耗人津血,引起上火。因此,熱症不可灸的觀點也就一直存在。
實際上你這時出現的「牙痛、眼乾、舌苔黃...."只是熱症反應,是艾灸把你體內本來淤積的燥熱之氣給宣洩出來了。再灸,這些燥火就沒有了。灸火不傷人,喝水、泡腳、搓腳既可。
很多人把中醫辨證施治的」陰虛,燥熱「和艾灸的純陽混為一談了。艾灸是用火調動人體的氣機,調整人體已經出現失衡的各臟腑功能;艾灸是補純陽的,元陽氣足,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自會調和。
《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大概意思是:體內有熱之人做艾灸,可以使體內的鬱熱發散出來,火就自然降下去了。
艾灸真的會上火嗎?
熱症真的不可灸嗎?
陰虛之人不可灸嗎?
艾灸真的會耗人津血嗎?
我的觀點是,不必大驚小怪,順著自己身體來!正如日本後藤省撰寫的《艾灸通說》所言,艾非燥火,能提升中氣,溫養元氣,補陰和陽,進而能治療疾病。不是艾灸讓你上火,是你的體內本來有「火」。一旦有上火的症狀,艾灸湧泉,引火下行則可。
在艾火非燥一節中,後藤省寫到:
你凡百病宜灸者,腹背手足選其要穴,務以艾火活壯之氣,直解表裡澀滯之氣,則血液通融,癥疝奔竄,胃元隨輸,諸證隨退,譬如火焙粢糕,中心溫潤也。
後藤省對「灸乾耗血精」的說法予以反對。他「火焙粢糕」的比喻非常恰當,灸灼於體外,使得體內的津液蒸騰,所起的作用不是燥烈,而是溫潤,所以,不僅寒證可灸,陰虛之人也可以艾灸。事實上,這麼好的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中醫艾灸,今天中國中醫科學院有教授撰文總結艾灸的作用就是源於溫通效應。
至於熱證可灸,理論上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腫內之熱氣被火奪之,隨火而出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還有解釋,灸法治熱證,乃從治之意,用於陰虛證,是因為艾灸可以補陽,陽生則陰長。
後藤認為,灸療猶如服藥,可能會出現寒熱、頭疼、腹痛、脹滿等不適反應,這時候不可因噎廢食,應該繼續施灸。如果不適反應較為突出,可以溫熨相應的背俞穴或募穴,讓患者感到舒服後再施灸。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
⊙整理編輯:微信:900234,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註:內容僅為中醫常識,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關注微信公眾號輸入以下文字可以查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鼻炎、便秘、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風溼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網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高血壓、低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血栓、腦動脈硬化、面癱、抑鬱症;鼻炎、咽炎、耳聾耳鳴、牙痛、眼睛乾澀、近視、白內障、飛蚊症;消化不良、胃炎、胃寒、胃十二指腸潰瘍、闌尾炎、痔瘡;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肺炎;陰道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產後少乳、不孕症、子宮肌瘤、乳腺增生、宮寒、盆腔炎、宮頸炎、白帶異常、尿道炎、乳腺炎、卵巢囊腫、輸卵管炎、外陰瘙癢;美容、黃雀斑、減肥、豐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髮、豆豆;陽痿早洩、前列腺炎、腎虛、陰囊溼疹、精液不液化、附睪炎、精索靜脈曲張;中風、失眠、神經衰弱、面癱、癲癇;尿瀦留、尿失禁、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腎炎;小兒遺尿、小兒腮腺炎、小兒百日咳、小兒洩瀉、小兒驚風、小兒夜啼、小兒疳積、小兒疝氣;;胰腺炎、靜脈曲張、肺氣腫、頭痛、改善微循環、體虛多汗、甲亢、口腔潰瘍、上火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