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神闕的操作方法,史上最全隔姜灸詳解

2021-02-07 艾灸視頻

【概述】

隔姜灸就是以薑片間隔在皮膚和艾炷之間施灸的一種方法。關於隔姜灸,在古代應用很廣,早在明代的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又提到用隔姜灸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亦有關於隔姜灸的記載。

【功效】

生薑辛溫,升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

【適應症】

用於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風寒溼痺、腸胃症候和虛弱病證,如嘔吐、洩瀉、脘腹隱痛、痛經、遺精、陽痿、早洩、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關節酸痛、不孕症等。

【施灸準備】

大艾炷,新鮮老薑,鑷子,粗針,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選取新鮮老薑一塊,沿著生薑纖維縱向切成厚約7.5px的薑片(薑片大小可根據所選穴位部位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後用三稜針將薑片穿刺數孔,以便熱力傳導。

施灸時,把所備薑片放在所選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可略略提起薑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換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施灸5~10壯,以灸處出現汗溼紅暈現象而不起泡為度,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灸畢可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膚灼傷,又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注意事項】

(1)隔姜灸所用的生薑應為新鮮的老薑,且宜現切現用,不可選用乾薑或嫩薑。

(2)所切薑片的厚薄,應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證而定。如面部為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切厚些;如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若在施灸過程中不慎灼傷皮膚,以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4)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復。如灸面部神經麻痺,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東西,安靜休息,以便快速康復。

【經驗輯要】

(1)《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2)《類經圖翼》:「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3)《理瀹駢文》:「頭痛有用醬姜貼太陽燒艾一炷法。」

(4)《針灸逢源》:「薑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壯。」

(5)《灸法》:「每次可放2~3個薑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程過中,應不時拿起薑片看看顏色,移動薑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痺,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燒過二三壯覺熱以後,即應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溼,病人覺熱為度。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痺』,則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隔姜灸之適應症:治嘔吐、洩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溼痺、面癱、麻木酸痛、肢體痿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神經癱瘓更為適宜,療效優於針法。但宜講究技巧,間日施灸一次,將癱瘓部位的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灸法備註】

生薑,其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由於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平喘、補氣的作用,所以它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等病症。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生薑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種成分,具有解熱、鎮痛、抗炎、鎮靜、催眠等作用,能夠起到消炎、散熱、發汗、緩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所以隔姜灸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痺、腸胃虛弱等病證。由於隔姜灸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所以此灸法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致相同,如果略加改進,在艾炷中加入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抹上一層藥末,其治療效果會得以加強。

相關連結:

   隔姜灸療法最早可見於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姜,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肺、心脾、胃之經,具有調和營衛、散寒發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中和胃、開宣肺氣等作用。通過艾和生薑在施灸時所產生的雙重效果,又經過經絡穴位的調整作用,促進氣血的運行,從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這是隔姜療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預防保健的關健。本療法至今尚廣泛應用於臨床。

一、什麼是隔姜灸療法


隔姜灸療法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一薑片進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種治療方法。

二、隔姜灸療法的操作方法


將鮮姜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用針孔點刺許多小孔,以便熱力傳導,上置適量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覺熱,局部皮膚紅暈汗溼為度。如初灸1、2壯感覺灼痛,可將薑片稍提起,然後重新放上。此種灼痛非真熱,是姜性刺激之故,故乃須以小艾炷灸之,如疼痛難忍,可移動薑片,亦可在薑片下填紙片再灸。

三、隔姜灸療法的注意事項


1、本療法應選用新鮮薑片,這樣即保證施灸時能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揮良好的導熱作用。

2、薑片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過薄灼熱感太強,達不到隔姜灸的療效;過厚熱力不能滲透,同樣達不到治療目的。

3、灸炷的大小宜在薑片直徑以內為好,太大易引起皮膚灼傷,應謹慎從事。

本療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故舒適無痛苦可以根據病情反覆施灸。隔姜灸已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間接療法之一。


  神闕穴位於人身上的肚臍眼處。常常對神闕穴進行保健灸療,可以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且對腹疼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而這一灸療方式也十分簡單。

  使用材料:

  一小撮事先炒熟的食用鹽,一片厚度約在3~5mm的薑片,兩者的用量並不需要很多,約1到2克即可,當然,還有一小撮艾絨。

  隔姜灸的操作過程:

  1:將熟鹽倒進肚臍眼並填平;

  2:將薑片覆蓋在肚臍眼上,事先可用小刀多戳幾下薑片,以便一會兒藥力更易滲透;

  3:將一小撮艾絨直接擱置在薑片上,並點火;注意艾絨點燃後並不需要明火,而是看到其冒煙就好;

  4:任由該薑片灸療15~20分鐘即可;該灸療可每星期實踐2到3次;尤其針對曬後中暑症狀頗有療效;但屬於陰虛體旺的體質人群不適宜灸療。

推薦閱讀

對您學習艾灸有幫助,請關注!

灸哪兒

灸道堂

艾灸大全

艾灸師

戳這裡,立即進入艾灸商城選購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全隔姜灸詳解
    【概述】隔姜灸就是以薑片間隔在皮膚和艾炷之間施灸的一種方法。
  • 史上最全隔姜灸詳解!不收藏就沒有了!果斷轉!
    【概述】隔姜灸就是以薑片間隔在皮膚和艾炷之而施灸的一種方法
  • 這麼亂灸「神闕」,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很多人都中招了
    「艾炷」灸是用艾絨做成的一個蠶豆大「寶塔」狀艾粒,放在皮膚穴位上點燃,或在「寶塔」下面墊上薑片或鹽末等,稱為隔姜灸、隔鹽灸。我給灸神闕穴二十壯,又灸足三裡左右各五壯,一次顯效,再次全愈。現在大便正常,穿衣走路都很方便,已能 赴杭探親。作者:何世剛神闕穴通常有三種灸法:第一法:艾條溫和灸將燃燒的艾條或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
  • 灸法篇15——隔蟾灸
    隔蟾灸【概念】隔蟾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蟾賒皮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首載於明代的《類經圖翼》:「用癩蝦蟆一,破去腸,覆病上,外以艾照痛大小為炷,於蝦蟆皮上當瘍灸七壯或十四壯,以熱氣透內方住,亦從後發者先灸,至初發者而至。若蝦蟆皮焦,須移易灸之。」治療痴痂。
  • 不要亂灸「神闕」,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
    灸神闕一定要慎重!神闕對命門,為什麼命門可以經常灸但神闕不可以呢?命門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但從基本來講,它是一個偏陽的穴位。而神闕對於整個人體來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偏陽或者偏陰的穴位,神闕當中藏有水火二力。有些人如果灸神闕的時間比較長、量又比較大,肚子那個地方會灸出一個塊塊來。有的人灸完神闕之後當時覺得很好,後面不好,為什麼?因為神闕這個地方總體來講是一個宜聚氣不宜散氣的地方,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
  • 艾條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分享!艾條溫灸方法講解(附送艾條溫灸圖)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艾灸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艾條的功效與使用方法,今天筆者為大家講解一下這方的知識,同時也和大家說一下艾條溫灸方法,附送有些艾條溫灸圖供大家參考。艾條溫灸方法有哪些:其實艾條的溫灸方法有很多的,不過最常見的還是手持艾灸,這種算是溫和灸,還有用溫灸器的,也有做隔姜灸之類的!下面筆者為大家一一說明吧。其實手持艾灸這種就是最簡單的艾灸方法了,這種方法一般分為迴旋灸和雀啄灸,距離皮膚3cm左右,距離大家可以自己調整的,太熱就離遠一些,不熱了就離近一些。
  • 不要亂灸「神闕」,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
    神闕穴為什麼要慎灸?從道家的想法來講,神闕穴不是一個禁灸的穴位,但確實是一個慎灸的穴位。灸神闕一定要慎重!神闕對命門,為什麼命門可以經常灸但神闕不可以呢?而神闕對於整個人體來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偏陽或者偏陰的穴位,神闕當中藏有水火二力。有些人如果灸神闕的時間比較長、量又比較大,肚子那個地方會灸出一個塊塊來。有的人灸完神闕之後當時覺得很好,後面不好,為什麼?因為神闕這個地方總體來講是一個宜聚氣不宜散氣的地方,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
  • 孫思邈曾說:解死人衣,灸臍中,凡落水經一宿猶可活.......真的假的??
    名醫孫思邈曾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備急方》記載到:「治落水死方:解死人衣,灸臍中。凡落水經一宿猶可活。」宋代名醫王執中在他所寫的《針灸資生經》中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至於他老人家是從孫真人那裡抄襲來的還是經過他本人治療總結的,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 22種常用艾灸灸法總結:操作方法、優缺點、注意事項等
    ,而現代的很多臨床試驗也表明確實如此,比如患有重大疾患,一般都會用到直接灸這種方法去醫治病人,最常見的就是,用直接灸作為目前腫瘤患者的輔助治療以及化療後升白。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艾灸養生名言:「若要安,三裡常不幹」,其實就是用疤痕灸的方法,在足三裡不斷的施灸,使足三裡常常保持在化膿狀態,從而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升發氣血達到養生治病的目的。
  • 特色三伏灸 受年輕人追捧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_網絡版...
    過敏性鼻炎、老慢支做三伏灸老人孩子較多 據介紹,現在許多醫院由於場所和人員限制,把傳統三伏灸模式簡單化了,有的只做隔姜灸,有的只做三伏貼。省人民醫院一直在延續傳統的三伏灸模式,即隔姜灸和三伏貼兩道工序都做,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據介紹,初伏當天省人民醫院接診量大約2000人,其中老人和兒童較多,一直到下午6時,市民們做三伏灸的熱情依舊不減。
  • 不要亂灸「神闕」,會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
    而神闕對於整個人體來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偏陽或者偏陰的穴位,神闕當中藏有水火二力。有些人如果灸神闕的時間比較長、量又比較大,肚子那個地方會灸出一個塊塊來。有的人灸完神闕之後當時覺得很好,後面不好,為什麼?因為神闕這個地方總體來講是一個宜聚氣不宜散氣的地方,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
  • 中國灸法大全之艾炷灸詳解
    但是艾炷壓灸在操作上較為複雜,丸灸法的艾丸製作有一定難度,讀者應根椐其適應病證選擇使用。  實按灸具體操作手法:選定穴位,將艾卷點燃一端,一泓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蓋10層面紙或5到7層棉布,再將艾火隔著紙或者布,緊按在穴位上,稍留1至2秒即可。若艾火熄滅可重新點燃,如此反覆施灸。
  • 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
    答:不是的,我們這裡是針、灸、藥並用的,如我也常用銀翹散治流行性感冒等。又如哮喘患者,若有點虛火,該給他灸哪就灸哪,灸肺俞,他有一些上火的反應,我們該用針就用針,該用藥就用藥,可以給增液湯。灸法猶如火神派,大部分病當虛寒論治,自應有處理的方法,能配合針藥則更好。
  • 三伏,灸一天少一天,如何才能更有效?
    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實用的配穴方法,四個字——循經配穴!意思是當你身上哪裡出了問題,那麼就找到它對應的經脈,再找到這條經脈上靠近發病區域的穴位,就可以直接艾灸了。很多人就是這樣,自己灸著灸著,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艾灸配穴。而且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即便穴位配錯了,頂多是沒有效果,對身體不會有影響,不像吃錯藥有那麼大的風險。
  • 「艾」到底怎麼灸?
    灸分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黃蠟灸、線香灸、火柴頭灸等。我們就講講艾灸,其他的暫時不講。·間接灸(在艾柱和皮膚之間放一個藥物)如隔姜灸、隔鹽灸、隔黃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蔥灸等等。使用最多的是隔姜灸,將姜切成厚片(約1.5個硬幣的厚度,其實也不必太過糾結,差不多就行),然後在姜切面傷戳些洞,就行了。艾柱灸時,如果被灸的人感到燙的時候,就應該把艾柱撤走,後拿高,避免燙傷皮膚。
  • 謝錫亮:幾種簡便易行的施灸方法
    2.無痕灸(輕直接灸、非化膿灸):取小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位上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每穴一般灸三五壯,局部發紅為止,最多起小水皰,一般不至於化膿,不需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皰,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現代日本醫者多用此法,應用很廣。凡是灸法之適應證,均可用此法施灸。
  • 三伏灸此穴多重要,可惜你不知道!行氣活血、補中養胃健脾、祛寒溼!
    趙三翁說:「這是孫真人的秘訣,太陽是真火,當艾蓋滿肚子,太陽慢慢照射,藉助太陽和艾的雙重陽氣,滲入腹部的功力極大,每年的陰曆五六七月做這樣的日光灸最好!」「神闕穴是任脈的的要穴,任脈總領人一身的陰經,循行於胸腹正中,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所以神闕為經氣的匯海;是經絡氣機升降出入的總樞,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湧泉」之效力,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分清濁而別陰陽,激發臟腑經脈氣血的生成與運行
  • 秋冬一床姜與艾,散寒補陽,像喝了薑湯一樣暖
    去問朋友,直接被訓了:「怎麼不用隔姜灸。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古人都知道姜能散寒。受寒的時候,也都喝姜水。用艾熱把姜的辛辣帶進體內,散寒補陽甩溼氣,事半功倍,不就好了!」但我平時上班忙,隔姜灸太麻煩了,煙燻火燎的,又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