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隔姜灸就是以薑片間隔在皮膚和艾炷之間施灸的一種方法。關於隔姜灸,在古代應用很廣,早在明代的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又提到用隔姜灸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亦有關於隔姜灸的記載。
【功效】
生薑辛溫,升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
【適應症】
用於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風寒溼痺、腸胃症候和虛弱病證,如嘔吐、洩瀉、脘腹隱痛、痛經、遺精、陽痿、早洩、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關節酸痛、不孕症等。
【施灸準備】
大艾炷,新鮮老薑,鑷子,粗針,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選取新鮮老薑一塊,沿著生薑纖維縱向切成厚約7.5px的薑片(薑片大小可根據所選穴位部位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後用三稜針將薑片穿刺數孔,以便熱力傳導。
施灸時,把所備薑片放在所選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可略略提起薑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換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施灸5~10壯,以灸處出現汗溼紅暈現象而不起泡為度,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灸畢可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膚灼傷,又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注意事項】
(1)隔姜灸所用的生薑應為新鮮的老薑,且宜現切現用,不可選用乾薑或嫩薑。
(2)所切薑片的厚薄,應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證而定。如面部為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切厚些;如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若在施灸過程中不慎灼傷皮膚,以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4)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復。如灸面部神經麻痺,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東西,安靜休息,以便快速康復。
【經驗輯要】
(1)《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2)《類經圖翼》:「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3)《理瀹駢文》:「頭痛有用醬姜貼太陽燒艾一炷法。」
(4)《針灸逢源》:「薑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壯。」
(5)《灸法》:「每次可放2~3個薑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程過中,應不時拿起薑片看看顏色,移動薑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痺,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燒過二三壯覺熱以後,即應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溼,病人覺熱為度。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痺』,則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隔姜灸之適應症:治嘔吐、洩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溼痺、面癱、麻木酸痛、肢體痿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神經癱瘓更為適宜,療效優於針法。但宜講究技巧,間日施灸一次,將癱瘓部位的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灸法備註】
生薑,其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由於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平喘、補氣的作用,所以它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等病症。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生薑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種成分,具有解熱、鎮痛、抗炎、鎮靜、催眠等作用,能夠起到消炎、散熱、發汗、緩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所以隔姜灸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痺、腸胃虛弱等病證。由於隔姜灸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所以此灸法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致相同,如果略加改進,在艾炷中加入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抹上一層藥末,其治療效果會得以加強。
相關連結:
隔姜灸療法最早可見於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姜,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肺、心脾、胃之經,具有調和營衛、散寒發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中和胃、開宣肺氣等作用。通過艾和生薑在施灸時所產生的雙重效果,又經過經絡穴位的調整作用,促進氣血的運行,從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這是隔姜療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預防保健的關健。本療法至今尚廣泛應用於臨床。
隔姜灸療法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一薑片進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種治療方法。
將鮮姜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用針孔點刺許多小孔,以便熱力傳導,上置適量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覺熱,局部皮膚紅暈汗溼為度。如初灸1、2壯感覺灼痛,可將薑片稍提起,然後重新放上。此種灼痛非真熱,是姜性刺激之故,故乃須以小艾炷灸之,如疼痛難忍,可移動薑片,亦可在薑片下填紙片再灸。
1、本療法應選用新鮮薑片,這樣即保證施灸時能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揮良好的導熱作用。
2、薑片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過薄灼熱感太強,達不到隔姜灸的療效;過厚熱力不能滲透,同樣達不到治療目的。
3、灸炷的大小宜在薑片直徑以內為好,太大易引起皮膚灼傷,應謹慎從事。
本療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故舒適無痛苦可以根據病情反覆施灸。隔姜灸已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間接療法之一。
神闕穴位於人身上的肚臍眼處。常常對神闕穴進行保健灸療,可以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且對腹疼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而這一灸療方式也十分簡單。
使用材料:
一小撮事先炒熟的食用鹽,一片厚度約在3~5mm的薑片,兩者的用量並不需要很多,約1到2克即可,當然,還有一小撮艾絨。
隔姜灸的操作過程:
1:將熟鹽倒進肚臍眼並填平;
2:將薑片覆蓋在肚臍眼上,事先可用小刀多戳幾下薑片,以便一會兒藥力更易滲透;
3:將一小撮艾絨直接擱置在薑片上,並點火;注意艾絨點燃後並不需要明火,而是看到其冒煙就好;
4:任由該薑片灸療15~20分鐘即可;該灸療可每星期實踐2到3次;尤其針對曬後中暑症狀頗有療效;但屬於陰虛體旺的體質人群不適宜灸療。
推薦閱讀
對您學習艾灸有幫助,請關注!
灸哪兒
灸道堂
艾灸大全
艾灸師
戳這裡,立即進入艾灸商城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