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個人有灸感,與沒有灸感,差別簡直太大了。有灸感的人,一次艾灸,好處可能比沒有灸感的人艾灸十次還要厲害,效果天差地別!
灸感的出現,意味著人體正氣壯大,開始深入病灶,祛除病邪之氣,是病情好轉的象徵!下面的七種灸感,是我們最期待出現的7種感覺,一旦出現,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處於修復病灶的持續過程中!
①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穿透肌肉,甚至直達臟腑;
②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③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
④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
⑤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⑥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非熱感覺,例如熱、脹、涼、跳、麻、酸、重、痛等灸感;
⑦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症隨之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症隨之緩解。
古語有云:「灸之要,氣至則有效。」艾灸的人有很多,但感覺各不一樣,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氣至病所」,讓艾灸及人體之正氣抵達病灶,發揮作用。
有人艾灸了幾周,一兩個月,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有人第一次艾灸,卻能明顯感覺到陽氣被調動,在身體裡流動,遊走全身,這就是灸感,說明艾灸在他身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為什麼別人很輕易就有灸感,而我遲遲沒有?原因很簡單,因為灸感的強弱、有無,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人體經絡阻塞的程度!每個人的先天體質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經絡通暢敏感,有的人經絡於堵遲鈍,經絡通暢的人,則灸火易循導經絡,人體就會出現灸感,且灸感明顯,反之經絡堵塞,則灸感難以傳遞。
灸感並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相反,它也有細緻的劃分,程度的強弱,灸法之中,根據人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灸感,大致可劃分為如下3個階段:
艾灸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養身和祛病,所以在艾灸時,如能感受到穴位、局部,或整個身體有熱氣流動,那意味著你體內的正氣被激活,灸火循經,滲透進病灶所在,發揮作用,就感覺而言,多表現為皮膚透熱、擴熱、傳熱等現象。
人的正氣剛剛抵達病灶時,自然就會與病灶所在的病邪之氣發生衝突,但因為此時的正氣還不夠壯大,以至於邪氣處於強勢,或者均勢,於是二者便會發生激烈的搏鬥,衍生出較為明顯的灸感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肌肉的酸、麻、脹、痛、癢,這個時候大家需要做的當然是堅持艾灸,隨著艾灸的進行,正氣越發壯大,邪氣越發衰微,此階段的灸感也會不斷減弱,身體隨之出現病邪減輕後的舒適感覺。
艾灸的收官階段,病灶會隨著艾灸的持續被祛除,此時肌體深處的邪氣陸續排出,多表現為風、寒、涼、冷的灸感。如果艾灸一段時間後出現了這種情況,那說明你體內的正氣飽滿,由內至外將病氣驅除體外。
艾灸有灸感,那當然再好不過,只需堅持艾灸即可。始終沒有灸感的小夥伴,也不用灰心,因為在這些地方,你也許還有改進的空間!
首先我們要知道,灸感的出現,與艾灸的持續時間、艾灸頻率密切相關。艾灸過程斷斷續續,灸感剛要出現就被打斷。還有些小夥伴單次艾灸持續性可以,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系統的規律艾灸,也會延緩灸感的出現。
很多小夥伴的灸量可能是不足的。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小夥伴體胖痰溼厚重,經絡瘀堵嚴重,如果艾條火力太小,根本不會有太明顯的熱感,更別談灸感,這種情況就需要加大火力,在病灶處可循環多灸幾次。
很多小夥伴艾灸,只會採取固定的穴位埋頭灸,不能隨身體變化而辯證調整穴位,這樣會導致一個後果:經絡可產生一定的「抗灸性」,所以建議大家定期辯證換穴位艾灸,或循環灸,以讓灸感更容易出現。
有些小夥伴喜歡用隨身灸,艾灸的同時做家務、看電視,卻不知這樣會讓經氣「三心二意」,不往病灶跑,也就不能「氣至病所」,更難產生灸感。艾灸就像泡茶,是一個要走心、有態度的行為:意守灸火、認真耐心、心平氣和的來艾灸,會比急躁草率更易衍生灸感。
如果你從沒有灸感,那是因為先天經絡遲鈍、不敏感,並不是沒效果,我們不需要盲目追求灸感,也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沒灸感而放棄艾灸。
沒有灸感絕不意味著艾灸沒有效果,更多代表了被灸之人的經絡於堵嚴重,以致灸感的出現緩慢。更需要堅持艾灸,開淤散阻,疏通氣血經絡,之後就會慢慢好轉。最後請大家記住:「靜心、耐心、愛心」,應是每位艾灸人必備的三個品質!
掃碼關注
了解更多中醫艾灸健康養生知識
⊙註:本公眾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