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於南方都市報
昨天(4月2日),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始人、原主編郝銘鑑去世,享年76歲。消息傳出,出版界一片痛惜扼腕。上海文藝出版社副主編謝錦在朋友圈發文悼念:「第一次走進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樓,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郝銘鑑老師,還考問了我半天現代文學的問題。這一生,很榮幸有機會在郝老師這樣的出版人的言傳身教下開始學習做一個真正的編輯。一字不苟,一絲不苟。」
郝銘鑑展示《咬文嚼字》創刊號
郝銘鑑,出生於1944年,江蘇建湖人。曾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副社長、上海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編輯委員會執行主任。並任《咬文嚼字》《編輯學刊》主編,中國語文報刊學會、上海市編輯學會、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等職。
1995年,郝銘鑑創辦了《咬文嚼字》雜誌。這本小小的刊物主要內容為糾正媒體藝人、名家作品的錯別字,因而有「語林啄木鳥」之稱。多年來,它不僅被編輯出版人奉為寶典,更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語文生活,成為漢語文化品質的「捍衛者」。
被《咬文嚼字》「咬」過的名人、名著不計其數,韓寒、郭敬明、李銀河、馬未都、黃健翔、徐靜蕾、周國平都被「抓過小辮」;阿來的《塵埃落定》、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等當代文學名著,也都未逃過目光如炬的「嚼咬」。
捍衛語文規範,就是捍衛漢字的尊嚴。郝銘鑑曾說:「刊物雖小,但語文規範化『茲事體大』。我們辦的是小叢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一個現代人,他的修養表現在非常優雅地運用我們的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從2012年起,《咬文嚼字》每年歲末都要發布「年度十大流行語」,以嚴肅活潑的姿態持續關注和記錄當代漢語的流變。譬如2019年的十大流行語包括「硬核」、「區塊鏈』、「我太南了」、「996」、「融梗」、「檸檬精」、「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等等,使得漢語語言的生成變異,密切交融於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正如他自己所言:「在我看來,一個字的崛起,一個詞的風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特定時期的語言氣象的標誌,在它背後隱藏著的是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的心理狀態。」
《咬文嚼字》1995年合訂本
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民間對漢語語言的使用展現出異常蓬勃的創造力。郝銘鑑感慨:「這是語言最活躍的時代,也是語言最脆弱的時代。」作為現代漢語的「衛道者」,他在擁抱新生語彙的同時,一生堅持語言的規範性和純潔性。因他堅信:「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必須是在河床當中流動的,它的兩邊還有堤岸。因此語言應用要有一定之規,它是社會公器,需要大家約定俗成形成共識,彼此的交流才會有效。」
郝銘鑑曾獲 「上海出版獎」和「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全國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等榮譽稱號。200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選題:盧雨荷編輯:盧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