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還十分匱乏。為了節省布票,生活在王阜嚴家的鄉親們就在僅有的菜地裡種些麻皮。麻皮成熟後經加工織成布料,然後用麻布縫衣做襪。
等麻皮成熟了,將其收割回來,用特製的蒸桶燻蒸後,即刻脫膠,皮、骨分離,非常易剝。剝下來的纖維絲,晾乾後一束束系好。
接下來便是女人的活兒啦。「麻皮」收割時,正值暑假,女孩子既要完成暑假作業,又要「扎結」、紡紗,夠她們累的。砍一棵棕櫚,加工成一塊約一尺長、三寸寬、二寸厚的「扎結頭」。選一塊約三尺長的木板條,一頭嵌入「扎結頭」,另一頭插到事先打好孔的「扎結凳」上。人坐到凳上,「扎結頭」略低於胸部,便於捻搓能使上勁兒。暑假裡的女孩子除了做作業就是「扎結」,幾乎沒有玩耍的時間。男孩子可輕鬆多了。不過有時下雨天,姐姐們「扎結」的時候,也喚我們在家裡陪她們,然後講些故事給我們聽聽。有時候也會講一些鬼的故事來嚇唬我們。可恨的當數隔壁那個長得小巧、綽號喚作「瞎屎」的,講起鬼的故事來,聲情並茂,有板有眼。讓我聽了感到毛骨悚然,脊背發涼,不敢走出屋子半步。最慘的是,還連續幾個晚上做惡夢呢。
「扎結」完成後,繞成若干個形狀酷似矮葫蘆的「結圓」(麻線團)。再用家用紡車,紡成一個個「結承」。然後用自製木架子將其卷繞成一束束直徑近一米的麻紗線圈,待其乾燥,放到鍋子裡跟草木灰一起煮。最後,挑到小溪裡去清洗。接下來,請織布匠將麻紗織成麻布。麻紗織成麻布後,有一部分需要染色的,需等染布匠來,在大染缸裡倒入靛青染料,將布染成青色。
經過收麻、紡紗、織布、漂白、染青等一系列程序後,麻布即可用來做衣裳穿了。由於麻布衣取自天然纖維,與皮膚親和力強,不像化纖易致皮膚過敏、瘙癢。因此,夏天穿著麻布衣非常透氣、吸汗,特別涼快、清爽。不足之處是,剛剛洗滌曬乾的麻布衣有些生硬、不貼身。穿在身上,粗粗的線條和肉摩擦起來有些疼。若是挑個擔子,肩膀上會壓出麻點般的印痕,讓人覺得火辣辣地疼。不過,穿之前用手多揉搓幾次,再穿在身上會感覺舒服些。穿麻布褲,感覺涼快自然是沒的說,但有時候雙腿一邁,走上一段路,大腿內側皮肉會磨紅磨爛。不過,麻布衣裳穿久了,等它慢慢磨損變舊了,穿起來就不再蹭破皮,自然是舒服得很。因此,六七十年代,大多數鄉親們在炎熱的夏天,基本上是穿麻布衣、麻布褲的。天氣晴好時,鄉親們在地裡幹活,遠遠看去,白乎乎的一片,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