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趣史 | 古代服飾「冠冕衣裳」都咋穿,你知道麼?

2021-02-08 孔子學院



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在古代,則不僅僅是愛好問題,還是禮節問題。服飾,也是一種文化


一、 頭衣(冠、冕、巾幘) 


,用以捆住頭髮,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

,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

巾幘,古時只有統治階級、王公貴人才能冠(戴帽),奴僕只能用巾(黑紗)包頭。《釋名》上說:「士,冠;庶人,巾。」巾,又稱幘。

圖:冕


二、 體衣(衣、裳、袍、裙、裘、布衣) 


上身為「」,下身為「」。如《賣炭翁》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是一種簡單便服,不分衣和裳。

與裳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 


圖:上衣下裳


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司馬光在《訓儉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糜」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穿絲履不合常規。

王公貴人在天冷之時有毛皮大衣();天熱時有高級絲織品。而那些寒士庶子則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織)、(灰色粗布)之類。


三、 足衣及其他 


足衣,就是鞋,古代稱「」。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窮苦人穿草鞋或光腳。 

圖:履


此外還有寢衣,包括褻衣、錦衾、布衾等。如杜甫詩:「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圖:女子褻衣(內衣)


四、服飾與人物代稱 


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通用至今。此類詞語輯錄如下: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髮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黃裳:太子的代稱。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後指演員。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織品,質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後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遠方異族。 


相關焦點

  • 文化常識:中華古代服飾,「冠冕衣裳」都咋穿?
    但在古代,則不僅僅是愛好問題,還是禮節問題。服飾,也是一種文化。一、 頭衣(冠、冕、巾幘)    冠,用以捆住頭髮,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冕,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而那些寒士庶子則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織)、褐(灰色粗布)之類。   三、 足衣及其他    足衣,就是鞋,古代稱「履」。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窮苦人穿草鞋或光腳。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本報記者 彭薇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中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古代服飾
    如《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掛的,不是大爺的軟翅紗巾麼?」(二)體衣原始人是蓬頭跣腳,不冠不履,以獸皮樹葉為衣遮體,後來才分為上衣和下裳。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內,後來變為衣短裳長,裳就加衣上。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如《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掛的,不是大爺的軟翅紗巾麼?」(二)體衣原始人是蓬頭跣腳,不冠不履,以獸皮樹葉為衣遮體,後來才分為上衣和下裳。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內,後來變為衣短裳長,裳就加衣上。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瀅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 清宮劇裡后妃服飾爭奇鬥豔,但實際上清朝穿的很寡淡
    但要說其中讓人們覺得眼前一亮的還是在電視劇中每一位人物身著的服飾。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時間跨度達到276年,這兩百年的時間,不論是從生活、文化、思想都發生了變化,其中有過低谷也有過輝煌,服飾也產生了巨大變化。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藕荷色緞繡折枝藤蘿紋夾襯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保持與世界其他服飾文化較遠的距離
  • 你看的電視劇都是騙人的,這才是真正的古代服飾!
    👆點 擊 了 不 起 頻 道 星 標 我 們 👆看了那麼多宮廷劇,穿越劇,小喬覺得除了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外,或許最讓人值得注意的就是古代角色穿的服飾
  • 中國古代服飾(一)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獨特的完備的服裝體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飾也最為多變。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從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8000多年前)山頂洞人的骨針,說明我們的祖先從那時候起就已知道了縫製穿戴之物,在距今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陶器底部發現有粗麻布的印痕;並在彩繪陶器上有過穿衣服的人物圖像。在公元前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葛布和絹,說明那時已經知道穿衣服了,但卻無法知道他們穿的衣到底是什麼式樣。
  • 中國古代服飾之美:漢族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或者說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夏,大也。中國講究傳統禮儀之大,所以被稱為夏;而同時有著服飾之美,故稱華。而衣服最初的意義就是在於遮羞,是文明之始,也是「禮儀」的最初的產生。在中國古代的服飾中漢服應該是現在大街小巷上經常能見到的一種,而在漢服中有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 民國衣裳,與49年後中國人服飾的演變
    覺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服飾的歷史。在知乎上查了很久,才知道民國服飾真的非常講究,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帶什麼帽,都有講究,我還順便了解了綾羅綢緞娟錦帛沙麻等的區別,以及布料的各種織法和名稱,發現從民國開始,隨西方自由思潮的湧入,人們更大方地追求美,各類服飾美不勝收。這和49年後思想大一統下的工農服裝相比,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墜入了地獄。
  • 古代女子服飾圖鑑
    喜歡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可千萬不要亂穿。唐代胡服成為風尚大唐民風開放、文化多元,唐代女子追求鮮明的服飾配色,追求誇張而豔麗的妝容,甚至穿胡服和男裝。翻領袍作為一種男女皆可穿著的胡服,深受各階層喜愛。
  • 古代的女子穿的內衣是什麼樣子的?也是有一定的發展過程
    而一個人的美貌是和外表服飾和氣質息息相關的,人是視覺動物第一眼當然就是服飾帶給你的視覺效果了,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古代對我們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但其實服飾對於人的重要性從最初的遮擋身體和寒冬取暖到文明進步後對人體結構的提升和國家民族風貌體現。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
  • 漲知識 | 古裝服飾的演變歷程
    從擺脫蔽體禦寒的原始屬性後,服飾成為一個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徵,蘊納著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內涵。南北朝大融合,服飾改易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