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渝中
近日,重慶市政府印發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為重慶加快推動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擘畫藍圖。《行動方案》提出,力爭三年投資4200億,開工幹線6500公裡(包括高速公路、國省幹線、管道等),全力建設9大基礎網絡,實施40項百億工程。三年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投入4200億元,無疑是重慶交通建設史上空前的大手筆,比上個月剛剛收官的重慶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還要多出近1600億元。
《行動方案》出臺的時間節點很重要。12月14日舉行的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重慶四川兩省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標誌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正式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點之一在於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經驗充分證明,城市群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決定和影響城市群成長和區域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此,《行動方案》提出,加速構建軌道多層次、高速多通道、航道千噸級、機場雙樞紐、管道一張網、寄遞村村通、運輸一體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網絡,推動重慶、成都加快形成「高鐵雙通道、高速八車道」的複合快速通道,全力打造「多向輻射、立體互聯、一體高效」的4個「1小時交通圈」,有力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除此之外,《行動方案》還披露哪些重要信息呢?
一、重慶第二機場有望2022年前開建
作為重慶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重慶第二機場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前期工作進度明顯加快。去年6月,第二機場正興機場出現在重慶市規劃展覽館掛出的一幅「重慶主城都市區綜合交通規劃圖」中,為此前爭論不休的重慶第二機場選址劃上了休止符。從地圖上來看,第二機場處在重慶高新區、璧山區、江津區合圍,助力西部(重慶)科學城及川南渝西片區高質量發展的意圖十分明顯。
來源:上遊新聞
8月4日,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布的《重慶第二機場預選場址地形圖及淨空障礙物測繪招標公告》,不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定了第二機場預選場址地為璧山正興,還首次披露了其佔地面積、終端規劃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等重要指標。《公告》顯示,第二機場位於中心城區西側,距離朝天門和江北機場分別為48公裡、60公裡,預計規劃3-4條3200米-3800米的平行跑道,飛行區等級為4F級,佔地約30平方公裡,終端保障能力為年旅客吞吐量7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50萬噸。8月24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於重慶市開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在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一欄中,還專門提到了「研究布局新機場」。
11月30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示,未來五年將加快建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第四跑道及T3B航站樓工程,力爭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完成萬州五橋、黔江武陵山機場改擴建,加快形成「兩大四小」機場格局。緊接著,12月3日公布的《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與四川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對重慶來說,共建世界級機場群除了加快建設江北機場第四跑道及T3B航站樓外,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新機場也是核心要義。
而本次的《行動方案》則進一步提出,開工建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工程、重慶新機場等項目,形成機場雙樞紐的格局。這也意味著重慶第二機場開工時間最晚不超過2022年,這比大家此前預想的開工時間表稍微提前了。因為根據2019年11月由重慶市政府、中國民用航空局印發的《重慶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重慶第二機場投入運營的時間為2030年到2035年。而國內大型樞紐機場建設周期普遍為五六年。比如,天府機場2016年5月動工,今年將建成投入使用,前前後後花了5年時間。還有大興機場從2014年12月26日開工到2019年9月25日投入使用,也差不多花了5年的時間。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重慶第二機場能順利納入十四五規劃,並按照預定計劃於2022年左右開工的話,那麼其投入運營的時間不會超過2028年。也就是說,大約2028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擁有4個4F級機場,即江北機場、重慶第二機場、成都雙流機場、天府機場,初步建成世界級機場群。
2、加快推進市域鐵路建設
市域鐵路也叫市郊鐵路、都市快軌、市域快線,相比於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速度快、輻射廣、成本低等優勢;相比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具有「公交化」、站距短、消費低等優勢。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市域鐵路是承載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的關鍵組成部分,與城鎮體系布局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耦合關係。比如東京都市圈面積1.64萬平方公裡,擁有具有通勤功能的市域(郊)鐵路(包括JR線路和私鐵)約有2700公裡。區域面積1.2萬平方公裡的大巴黎地區,有1478公裡、459座車站的市域(郊)鐵路系統。
近年來,隨著國內重點都市圈的加快成型,市域鐵路建設也愈發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2019年2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通勤圈。在有條件地區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 " 四網融合 "。
去年12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印發的《關於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發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重點滿足1小時通勤圈快速通達出行需求,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形成網絡層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銜接一體高效的交通體系。與《指導意見》相比,此次《意見》更加注重發揮市域鐵路在推動都市圈建設的重要作用。而作為中央部署的重點區域發展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遊等城市群一道,成為國家重點支持規劃建設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的區域。
跟國內大多數都市圈一樣,重慶主城都市區的市域鐵路建設比較滯後。截至目前,重慶在建的市域鐵路只有成渝鐵路重慶站至江津段改造工程、璧山至銅梁的璧銅市域快線、江津至跳蹬線、合川區至中心城區的渝合線,以及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等,遠遠不能滿足主城都市區在支撐「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以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需要。
有基於此,去年5月,重慶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扈萬泰受訪時表示,重慶主城都市區規劃了1320公裡都市快線(市域鐵路)網,建設覆蓋各獨立成市、各功能節點的1小時主城都市區通勤圈;將都市快線延伸到四川毗鄰城市,推動成渝軌道互聯。
去年9月30日,重慶市政府採購網發布了《南川線、涪陵線、永川至榮昌段、大足線、潼南線、合川線預可研及軌道19號線預可研(20C01242)公開招標公告》
不僅如此,重慶為落實《關於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相關精神,在《行動方案》裡還專門拿出一章節系統謀劃主城都市區市域鐵路建設:大力推進市域(郊)鐵路聯通。著眼構建主城都市區「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鎮空間,推進建設一體融合、互聯互通、環射結合的市域鐵路系統,促進主城都市區一體化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璧銅線,建成通車江跳線,推進永川線、都市圈環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實現主城新區城市間、主城新區與中心城區間直聯直通,打造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有力支撐「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3、重慶積極推動貨運鐵路建設
大家知道,中國近些年來大規模建設高鐵有兩個目的,一是成為城市群內部及城市群之間的重要空間連接器。一方面,在同一個城市群內,高鐵及城際鐵路的快速發展將加速其一體化的進程;另一方面,高鐵將使國內主要城市群之間的人流、物流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拉動沿線經濟和城市群的區域經貿聯繫, 帶動相互間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是通過人貨分流,釋放出普通鐵路的貨運能力。以重慶為例。2018年1月渝貴鐵路開通後,由於釋放出了川黔鐵路的貨運能力,使得重慶至貴陽的鐵路貨運承載力大幅度提升。而這段鐵路又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至北部灣主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由於重慶至貴州的川黔鐵路年久失修,時速僅50公裡且長期擁堵,物流時間因此增加,已經很難滿足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快速發展的需求。在這個背景下,重慶加快渝貴高鐵前期工作的意義就顯得格外突出。
同樣道理,待蘭渝高鐵建成後,將有效提升現有蘭渝鐵路的貨運能力,使之更好地滿足中歐班列(渝新歐)的快速發展需要;鄭萬、渝萬、成達萬、成渝中線、渝宜等高鐵建成後,將形成沿江高鐵大通道,釋放出現有的沿江鐵路貨運能力,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
當然,重慶為立足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面對接「六大經濟走廊」,拓展完善鐵路出海、出境大通道。這就意味著,重慶還需要改造提升現有的普通鐵路貨運能力、加快以貨運為主的普通鐵路建設。我們注意到,《行動方案》就提出,積極推進涪柳鐵路、廣忠黔鐵路、川黔鐵路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提高南向貨運能力,減輕長江航運壓力,有力助推重慶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面向長江經濟帶,加快推進成渝鐵路改造工程(重慶站至江津段),積極推進沿江鐵路、達萬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暢通鐵水聯運通道,加快構建沿江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
值得一提的還有,重慶在推動成渝鐵路擴能改造的基礎上,還與四川共同推動渝自樂雅鐵路項目前期工作。這條鐵路,將在雅安與建設中的川藏鐵路接駁,最終形成重慶經川南、西藏至南亞服務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國際鐵路大通道,其意義不言而喻。去年3月11日,川渝兩省市深化交通運輸合作視頻會議透露,將自貢至重慶的鐵路納入國家規劃。幾乎就在同時,重慶市級重大前期項目名單裡出現了樂山至自貢至榮昌至重慶城際鐵路。《行動方案》裡再次表示,重慶將積極推進重慶至自貢至樂山等城際鐵路前期工作,足以見得在「雙循環」背景下,重慶對這條鐵路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