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邢臺人愛吃豆角,也愛種豆角,每逢盛夏,菜園裡的豆角長勢喜人,人們就進園裡隨手薅一把豆角炒炒。
清炒豆角的口感不錯,勁脆或是綿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作料。很多邢臺人炒豆角喜歡佐肉,鹹香味美的豆角肉片,是很多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美食。
豆角的種類很多,在邢臺市面上最常見的長豆角,又稱豇豆,北宋《圖經本草》有豇豆的記載。蘇軾有詠豇豆的詩,到明代,《便民圖纂》《本草綱目》等多種書志都有豇豆的記載,可見明代已廣泛栽培豇豆。
邢臺人吃豆角的歷史悠久,據傳,明代末年,家住順德府的張員外酷愛吃豆角,在自家後院裡開闢了一片菜地,專門種豇豆。
張員外為人和善,與街坊四鄰關係相處得很好。每到豇豆成熟,秧子上的豇豆就跟雨後竹筍一般,「噌噌」地往外冒,不兩天,就結出了成片的豆角。張員外大方地把豆角分給家裡的僕人,還把豆角分給左鄰右舍,分享豆角的吃法。
他興高採烈地教鄰居們用豆角炒肉,說這種吃法最香最好吃。張員外家的豆角炒肉,五花肉片紅白相間,放進油鍋裡滋滋響,香味瞬間飄出好幾裡。
鄰居們隨聲附和,心想「炒肉當然好吃」。待鄰居們把豆角帶回家,卻只吃得起清炒豆角,但這已經是難得的美味了。
人們對豆角的喜愛加速了它的廣泛種植,甚至,還有農民在寒冬臘月嘗試種豆角,希望能賣個好價錢。當然,這種做法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但豆角卻是老百姓心中實實在在的美味。
豆角,細分起來,有豇豆、白不老、四季豆等。在邢臺市周邊的農村多有栽培,豆角喜溫暖、喜光,夏天一到,蔬菜攤上必少不了豆角。
邢臺人歷來對吃飯飲食不甚講究,勤儉節約的品質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辛莊、仙寓附近上了年紀的村民,會在自己房子旁邊開一片荒地,豇豆、白不老、西紅柿、茄子每樣種一點。沒過多久,就可以體驗到豐收的果實。很多時候,都是吃不完的,乾脆把茄子、豆角都摘乾淨,蹬著三輪車到集市上賣。
豆角一般是緊俏貨,一把豆角三五塊錢,飽滿的豆子、厚實的果皮,勁脆的口感,都成了它的賣點。趕集的人們買一把回家,實實在在地炒一鍋,就是一盤不錯的菜。
其實,在邢臺很多農村,都有種植蔬菜的習慣,豆角往往擔任重要角色,甚至成為主角。不僅味道好,還因為結果時間長,產量大。
二十多年前,在團結大街上的湘江酒店,迎來送往一批批的食客。那時,川菜風靡一時,在大小飯店都沉浸在魚香、紅燒口味中時,作為邢臺女婿的杜永亮堅守著自己的態度,利用閒暇之餘,堅持做邢臺菜。
杜永亮十幾歲時便來到邢臺學廚做菜,問他到底什麼是邢臺菜,杜永亮說不出來,但他做得出來。在杜永亮擔任湘江酒店總廚的二十多年來,有幾道家常菜一直保留下來,其中就有白不老豆角燜肉。
這道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家常菜,吃進嘴裡,滿滿的邢臺味。
起初,杜永亮並沒有把豆角放在眼裡,這種家家戶戶都吃的菜,似乎並不是太好的選擇。但當人們坐在餐桌上,琳琅滿目的飯菜擺在眼前,這道好吃、有邢臺味道的白不老豆角燜肉,就成了必然之選。
精選五花肉片掛漿、醃製、過油,入鍋翻炒,加水燜10來分鐘,另一邊,白不老入油鍋輕輕一「滑」,倒入燉肉鍋中,再加水燜10分鐘,一道鮮香綿軟、醬香撲鼻的白不老燜肉就完成了。
這道白不老豆角燜肉,做法簡單,口感家常,卻是湘江酒店裡老食客的心頭愛。有的食客杜永亮雖說不出名字,但卻陪著他走過了二十多個春夏。菜單上並沒有豆角燜肉這道菜,一旦有人點,杜永亮就知道是熟人來了。
白不老豆角燜肉的原型是豇豆炒肉,在這個基礎上,杜永亮反覆調整修改,還曾嘗試過四季豆、荷蘭豆,但和白不老比較起來,都略遜一籌。最後,這道白不老燜肉成了杜永亮的保留菜。
杜永亮話不多,所有的想法都賦予到了手中的食材上,普通的白不老豆角也一改往日的刻板印象,成為了老少皆宜的經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