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眾以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五祖大師用他的鞋底,把牆上的偈頌擦完之後,就說了:「哼!這個也沒有見性。」「眾以為然」:大眾一聽說沒有見性,就信以為然。「喔!喔!沒有見性,這個也不行的,還是沒有見性。」就是這樣子。因為大家也不知道這個偈頌是對?是不對?那個說,菩提有樹,這個就說,菩提無樹;那個說,明鏡是臺,這個就說,明鏡非臺。究竟哪個是對的?莫衷一是,沒有人明白。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開悟。開悟的偈頌,沒有開悟的人,就不認識。好像審核博士論文,必須要得到博士的,才能認識論文可以不可以?沒有得到博士的就不認識了;單單得到 Master(碩士)學位,就不會認識博士的論文。開悟和沒開悟,也是這樣,所以大家以為這也沒有見性。
「次日」:等到第二天,大家心裡都平靜下來,不再要知道哪一個是開悟,哪一個是沒有開悟。「祖潛至碓坊」:五祖潛至碓坊。潛就是潛藏;就像神秀寫偈頌一樣,偷偷地不叫人知道,偷偷地各處看看有人沒有人?沒有人,兩步當一步,就跑到房裡頭。五祖大師也是從他的房,也跑得很快,三步當成一步,就跑到舂米那個房裡頭去了。跑到舂米房幹什麼呢?「見能腰石舂米」:見到六祖大師腰上馱著一塊石頭。他為什麼要馱著一塊石頭呢?這樣可以往下,容易很省力地就舂著米;石頭可以幫著他出力,並且腰也不痛。
五祖大師一看他這樣子舂米,就「語曰」:對他說了,「求道之人,為法忘軀」:說求道之人,為法把自己的身體忘了。所以頭前我對你們講,如果裡面著火,把身體燒化了,不要管它,隨它化了嘛!死有什麼問題呢?誰不要死啊?將來誰都要死嘛!你修道,若修死了,那真是功德無量。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求無上道,捨生命像微塵那麼多,我們舍一個,都舍不了?這一個生命,都舍不了,那你還修什麼道呢?所以就是死了也不管它。沒有人供養,餓死最好了。沒有飯吃,沒有問題;沒有衣服穿,沒有問題;沒有地方住,沒有問題。我們只要修道,就可以了。自己修道,其餘的,那都不成問題的。所以為法忘軀,就是為法,把自己身體都不要了。
你看六祖大師為佛法,腰上馱著一塊石頭,舂米給大家吃。這是什麼呢?這就叫行菩薩道,就叫忘人無我,把我忘了,也不計較人:「哼!我為什麼舂米給你們吃啊?你們都一點也不辛苦,什麼也不幹,一天到晚,除了睡覺,就是打坐。我在這個地方,舂米太辛苦了,不幹囉!」不會這樣子的。你們什麼也不幹嗎?嘿,我來幹!什麼工不做?我來做!好像果前,現在忙得連飯都不顧得吃了!吃飯,他說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哈,你看!我真歡喜這樣的徒弟,但不是個個這樣子。啊!為法忘軀啊,你們記得!
「當如是乎」:應該是這樣子啊!什麼樣子?就是不怕辛苦,忘了吃飯。六祖大師,不知幾多天都沒有吃飯呢?沒有人去叫他吃飯,他自己也忘了吃飯,所以自己的力量沒有了,用一塊石頭,馱在腰上來幫忙:「你幫我往下舂一下米。」因為石頭重,馱到腰上,身體就重了,用腳往下踩碓,就不用那麼大力。為什麼他用石頭來幫忙?因為恐怕好多天沒有吃飯。這是我這麼想,是不是這樣子?這個你不要執著。不要說:「哦!一定是這樣子。」也不要說:「一定不是這樣子。」妙就在這個地方。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六祖壇經》這個地方,很重要的。「乃問曰」:五祖就問六祖說,「米熟也未」:米熟了沒熟呢?意思是說,你把米舂好了沒有?舂好這個米沒有啊?這是一個意思。又一個意思,是說你的功夫,成就了沒有?你的用功,有沒有上路?頭前我問你們,不是說:這用功用上路了?這叫米熟了沒有。
為什麼說米呢?米是一粒一粒的,圓形的,這可以說是你自性的摩尼寶珠。你那個摩尼寶珠,成就了沒有?也就是你的心光圓滿了沒有?也就是你的性光圓滿了沒有?意思是在這兒。語意就是自性的性光,自心的心光,自身的身光,性心身這三光圓滿了沒有?又者,米用水煮成飯,這才叫熟;就是說你修道已經成功了嗎?你在這兒,連舂米帶修禪,你禪的功夫怎麼樣?有這麼多的意思。六祖大師聽後,當然明白五祖的意思。因為什麼呢?他是過來人,明白過來人說的話。
「惠能曰」:六祖大師說「米熟久矣」:說我的功夫,已經成就很久很久了!「猶欠篩在」:什麼叫篩呢?你知不知道什麼叫篩?篩就是篩糠,把米上面的糠篩去了,也就是把糞都除去,篩就是除糞的功夫。「二十年盡除糞」,就是做那個工作;就是把見、思惑都沒有了。六祖大師說,他的功夫,成是成了,但是猶欠篩在,還要除糞呢!講《法華經》講到二十年盡在除糞;這樣就是除糞。你現在懂了嗎?所以經一定要講,若不講,你連這「除糞」都不會,那真是沒有用了!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杖擊碓三下」:五祖拿著杖,看著碓子,敲了三下。杖就是柺杖,出家人年紀大了,行路用的,有一條 stick。這 stick很長的,就是虛老說的:「才得一藤活似龍,半敲風雨半敲空。」就是那個藤,活似龍那條棍,因為它彎彎曲曲,就像一條龍。你看!它敲風、敲雨,這個風雨,他要用柺杖來敲一敲;這虛空,他要用柺杖來敲一敲。這真是沒有事情,找事情幹!如果像果前這麼忙,他就沒有功夫去又敲風雨又敲空了。
「而去」:你知道他怎麼去的?就這個「去」,你若知道他怎麼去的,你就是明白了;你不知道他怎麼去,就要等我講給你聽。他這麼樣去的:把兩隻手,拿著柺杖,背在後邊,這麼樣子,看見沒有?這麼樣去的。就好像今天果逸跑香的時候,她手在後邊這麼背著;但是他有一條柺杖,也放到後邊。你說這是什麼意思?敲了三下碓,然後又這麼樣子走了。你懂了不懂啊?你不懂啊?我也不告訴你;你若懂,我也不說了!懂,也不告訴你;不懂,也不告訴你。
「惠能即會祖意」:六祖大師明白了;即會祖意,這就是明白了。所以說講經,這個地方,我若不給你講,你不知道五祖是怎麼去的?他敲三下,是什麼意思呢?惠能就明白五祖大師的意思。「三鼓入室」:他為什麼敲碓三下?這就教他晚間三更天的時候去。三鼓就是半夜十二點,這叫三更天。所以他用杖敲三下碓,這都叫無言說法,不需要講話。
所以我們打坐時,叫人走路,就打兩槌魚,叫你行起來。止靜,敲一下,就 stop,站住,這是無言說法。敲三下木魚,叫你照顧話頭,叫你用功,你自己用功,所以這都是無言說法。五祖敲這三下,就叫他晚間三更天去。
為什麼掉背手,把柺杖放到後邊?柺杖本來應該在前邊指路的,他現在放到後邊。說:「你怎麼知道?」你怎麼不知道?我可就知道。拐杖放到後邊,就是叫六祖從後門進來,不要叫旁人看見;這是五祖教六祖做秘密的行為:「你不要跑得那麼快,你就慢慢走都可以,晚間半夜的時侯,一步一步,慢慢從我後門進到我的房裡來。」要不然怎麼用「惠能即會祖意」呢?他會意,就是會得敲三下,叫他三更天去;掉背手,就是叫他從後面進去。
在這時候,總有幾句話,六祖一進去的時候,五祖就問:「喂,你幹什麼來著?」
六祖大師就說:「今天祖師您叫我三更天來嘛!」
「是嗎?我叫你三更天來嗎?我怎麼忘了呢?你為什麼從後門來?你怎麼不從前邊來啊?」
六祖大師說:「您掉背手,叫我從後門來啊!」
五祖哈哈笑,就說:「哈,你是不錯的,你是很有意思的。」
你若問我:「你怎麼知道這個事情?」
我就要問:「你怎麼不知道這個事情?」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祖以袈裟遮圍」:五祖大師,看見六祖大師進來,於是乎去把門插上。那時候,窗戶不是玻璃的,是用紙糊的,五祖大師,還恐怕外邊有人看見六祖來,偷著在外面看,或者在外面偷聽,就用袈裟,他的袈裟很大的,把兩個人的頭,都包到一起。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用條 blanket(毯子)把頭包上;但是這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包上頭幹什麼呢?就在那裡面講《金剛經》。
你看!不像我給你們這麼公開講,五祖講《金剛經》,秘密地講,就教六祖怎麼樣才能成金剛不壞身。由一開始,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更豁然大悟。這樣講法,是真不容易講,很憋氣的,把頭包上了布,不通氣;這樣講法,是不太好講的。
六祖大師說:「猶欠篩在。」這個就是說除糞,除見思的煩惱。說雖然知道用功的方法,但是對見思的煩惱,還沒有清除淨盡,這是「猶欠篩在」。還有,沒有人證明,雖然自己的功夫,用得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到最好這種境地了,可是沒有經過明眼善知識的印證,這也叫「猶欠篩在」。
所以五祖大師聽他這樣講,就預備印證他的功夫。印證功夫,如果就告訴他:「你三更天到我那兒。」或者「你到我房裡,我給你講講,我和你談一談。」當時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邊,五祖這樣一說,這個話很快地就會傳到神秀的耳朵裡去。神秀這一班黨徒如果知道,恐怕對於六祖又有不利;所以五祖大師就不講話,看看六祖大師的智慧怎麼樣?就敲碓三下,然後掉背著手,回到自己房裡去了。
那麼他這樣的舉動,六祖大師明白他的用意,可是其他的人如聾若啞,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無聲說法。就是神秀的情報再快,甚至有無線電,安著radio,但是沒有聲音,你就沒有法子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要點在這個地方,這我們應該知道的。
到房裡,又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不令其他的人看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六祖大師講《金剛經》。
雖然說是講《金剛經》,這其中還說幾句最要緊的,我現在也告訴你們。因為我當時有雷達,所以有錄音機錄下來,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談話,我現在告訴你們;這是在唐朝的錄音機,不是現在的錄音機。怎麼說的呢?
五祖大師就說:「你想要成佛嗎?」
六祖大師說:「是!我是想要成佛,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就唯求作佛。」
五祖大師說:「你的志願,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想要成佛,先要斷無明。這無明也就是生出見、思的煩惱。你想要斷這個見、思的煩惱,先要斷無明。無明就是事情發生,你不懂,你不明白,這叫無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愛使人生死。你想要沒有情愛,就先要破無明;無明一破,你的見惑和思惑,也就都沒有了。這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你想要斷無明,了生死的根本,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無所住什麼啊?無所住這個情愛;你不住到情上,不住到愛上,你去欲斷愛,生死就會了。」
六祖大師一聽,豁然開悟,洞徹本來面目,說:「喔!原來就是這麼回事,這沒有什麼困難的,很容易。」所以他就開悟了。
以上是唐朝的錄音,現在我開開給你們聽。
修行、學習佛法,首先要把應無所住這個心再生出來。不住,就是不住於情,不住於愛。你要是住到情上,住到愛上,這就是無明,也就是生死。你不住於情,不住於愛,不住於有,不住於空,這就是中道。中道並不是沒有「有」,也不是離了空,也不是另外在情愛外邊,再找出來一部分;就是在這個上邊,就能把它變過來。你變情和愛成為真正的般若智慧,這就是「覺」;你要是不變過來,這就是「迷」。迷和覺,就是一轉身的功夫。你只要能轉過身來,所謂「回頭轉面」,你一回頭就是。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能回頭,這就是涅槃,也就是彼岸。你要是不回頭,恣情縱慾,任著情愛去跑,愈跑愈遠,就是愈迷愈深;但是雖然深遠,你只要能一轉身,這就是頓悟。頓悟就是覺,你能覺,就是佛,你成佛了。
說:「那我成佛,沒有工作了,怎麼辦呢?就坐那兒,等著人給我燒香叩頭,這我覺得這沒有什麼意思。」那你可以再來做眾生啊!再來做眾生,和眾生做朋友,你度眾生都去成佛。成佛雖然說是沒有意思,但是他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昨天講有個鬼,不願做人,說:
我今作鬼三千秋,也無煩惱也無愁;
生公叫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
那個鬼雖然沒有煩惱,沒有愁,但他是屬陰,佛是屬陽的。佛好像太陽光,鬼雖然是沒有煩惱、沒有愁,他儘是在晚間出現的。所以你好好算一算,你是願意做鬼啊?是願意作佛?願意做鬼,有情愛不要緊的;願意作佛,就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