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惠能辭違祖已」:六祖大師辭別五祖。離開五祖,這叫違,就是違背的意思,就是沒有在五祖的面前親承供養,所以這叫「辭違」。已,這完了之後。「發足南行」:於是乎,他就向南邊走去,從憑茂山經九江驛,向南邊回廣東來了。「兩月中間」:經過兩個多月,「至大庾嶺」:到南雄和廣東分界的地方,叫大庾嶺。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五祖回去後,到他自己房裡,很多天沒有上堂給大家說法。上堂,說法是上堂;過齋堂去吃飯,也叫上堂。「眾疑,詣問曰」:大眾都生了懷疑,就到五祖那個方丈裡邊去問了,說「和尚少病少惱否」:方丈和尚,你沒有病吧?也沒有生什麼煩惱吧?
「曰:病即無」:五祖就說,病嘛,沒有什麼病,「衣法已南矣」:可是我的衣缽、佛法,已經向南方傳去了。你們現在可以都散去囉!現在我這個地方沒有佛法了,我要退休了!
「問:誰人傳授」:這些弟子就問,傳給誰了?
「曰:能者得之」:五祖說,最有能力、最有本領的人,他得去了。誰有能力,誰就得去了。
那麼在當時,「眾乃知焉」: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大師得到衣法了。怎麼知道的呢?因為當時有一些人,也不是很愚痴的,都有一點聰明。五祖說,能者得之。其中就有一個法如師,以前一開始我講,五祖傳給十個人,教他們各在一方,做一方的法主,其中不有一個法如師?法如一聽五祖說:「能者得之。」他說:「哦!這是廣東那個獦獠啊!那個盧惠能居士得去了。啊,這奇怪了!」大家在下邊就反對:「不行不行,怎麼可以傳給他呢?我們大家後邊去追,把它搶回來。」於是乎,喔!「逐後數百人來」:在後面就追趕六祖,有數百人。你看看這個勢力大不大?有幾百人在後面追,「欲奪衣缽」:想把衣缽搶回來。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各位想一想,五祖把衣缽傳給獦獠,所以這些人都抱不平了:「怎麼可以傳給他?這個太……,我們跟著學了這麼多年,都不傳給我們,大約五祖頭腦不清楚,所以不知道怎樣就傳給這一個獦獠了。他怎麼可以做第六代祖師呢?我們一定要把衣缽搶回來。」於是乎,神秀的黨徒有幾百人,就要去用武力來解決這衣缽的問題,說是五祖傳錯了,不應該傳給他。
這時,「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就有一個和尚,在家姓陳,名字叫惠明。「先是四品將軍」:以前做過四品將軍;四品的將軍,也不大也不小了。「性行粗糙」:他的性情,非常的粗。怎麼叫粗呢?就是不斯文,一點學問的樣子都沒有,是大粗人;中國有一句說「大老粗」,就是那種的人。大老粗,一點學識也沒有,除非不講話,一講話先罵人;罵完了,你若不聽,他就打,就是這麼一把手。但是他力量可大,幾百斤的石頭,他一拳可以打碎。因為他有這麼大的本領,所以做到四品的將軍。他生來又有特別的技能,什麼特別技能呢?中國人叫「飛毛腿」,腿上生了很多毛,跑得非常快。一天他可以跑二百裡路;普通人一天只走一百多裡路,他可以走得比人快一倍,他有這個本事。
「極意參尋」:這回,他發了心:「我一定把衣缽搶回來!搶回這衣缽,一定就是我的了!誰力量大,就是誰的。」他就想去搶衣缽。極意參尋,就是說他儘快地跑,「為眾人先」:跑到這幾百人前頭,「趁及惠能」:你看,喔!就給他攆上,追到惠能。惠能一看,後面這個大老粗跑上來了,他當時心裡也有一點恐慌了。雖然他得到法,但是他剛剛修這個法,沒有很大的神通,所以就有一點恐懼。於是乎,「惠能」:六祖大師「擲下衣缽於石上」:擲下,就是放下。就把這個衣缽放到石頭上,「曰」:自己對著虛空講,講什麼呢?說「此衣表信」:說衣缽是一個證明,一個徵信的東西,「可力爭耶」:怎麼可以用武力爭奪呢?不可以用武力來爭奪呀!於是乎,「能隱草莽中」:六祖大師就隱身到草裡頭了。草莽,就是草長得很深,那裡邊人都看不見。
「惠明至」:這個大老粗,這個四品的將軍,到這兒來了。「提掇不動」:在這石頭上,拿衣拿不動,拿缽也拿不動;看見衣缽在這個地方,就拿不動。你說他怎麼拿不動的?他那麼大的力量,可以一拳把缽打碎,把衣也給撕爛,但是拿那麼輕的衣缽,就拿不動。這就是默默中有護法,天龍八部在這兒擁護著衣缽。所以他雖然有大力量,也英雄無用武之地,沒有法子用出他的力量。
「乃喚雲」:他就叫:「行者,行者,我為法而來,不為衣而來。」行者,就是修道的人。說你這個修道的人!修道的人!「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我是為了佛法而來的,不是為著衣缽來的。他拿不動,所以這麼說;要是拿動,他就拿跑了,還管你三七二十一的?什麼也都不理,就拿走了。他因為拿不動,所以自己想:「喔!這不是尋常一件事,這個東西搶不得。」所以就自己省悟。「喔!那我向他求法。我拿衣拿不動,我可以請法!」
為什麼說他不是真為法來?他本來是為了這個衣缽而來。怎樣證明呢?因為如果他真為法來,他就不會先去拿衣缽,你想對不對?他應該先說:「行者,行者,我為求法而來,不是為搶衣而來。」他應該不先拿衣缽,這樣他才是真正求法。現在他先搶衣缽,拿不動了,一轉身,想:「啊!我這回雖是先來了,搶衣缽也搶不到手,那麼我求法囉!」於是乎,他叫:「行者,行者,我為法來,非為衣來。」你們說,我的見解是不是合邏輯 logic?是這樣子。我相信在座沒有任何人反對我的意見,並且根本也就沒有辦法反對,因為我這是合邏輯學。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這樣一講,六祖惠能大師,隨著就出來,就坐到一塊磐石上。石頭很平正,好像一個盤似的。「惠明作禮雲」:這時候,惠明知道諸佛菩薩的法,不是用武力可以搶的,於是乎就跪倒,叩頭說,「望行者為我說法」:希望行者你,給我講一講法。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對他說,「汝既為法而來」:你是為了求法而來的,不是為搶奪衣缽而來的;你所說的話是真的、是假的?如果你是真的,現在我就可以給你說法。「可屏息諸緣」:諸緣,就是一切的攀緣心。你首先要屏息諸緣,你什麼都不要想,把一切的攀緣心都要停止。屏息,就是「勿生一念」:在這個時候,你一念也不要生。「吾為汝說明」: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
最後兩句,「吾為汝說明。良久」,有的版本,句讀點錯了,變成「吾為汝說。明良久」。「明良久」,文就不通;一般人以為是惠明等了良久。這個文法是錯誤的,這應該說是吾為汝說明,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
「良久」,就大約有五分鐘至十分鐘的樣子,或者七分鐘、八分鐘,不太長、也不太短的時間。說完了這話,六祖大師也不出聲,什麼也不講,就坐那地方等著,良久。六祖大師不生一念,惠明大師也不生一念,這個時候,彼此都屏息諸緣,什麼都不想了,連鬼神都不知道他們做什麼。六祖大師一看,這麼有五分鐘的時間,惠明大師沒有打妄想,果然把諸緣、攀緣心都放下,不想東,也不想西,不想南,也不想北,不想上,也不想下,噢!這時候沒有了,什麼都空了。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說你不想善,也不想惡,就正在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什麼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那個」,就是「誰」,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這一個「誰」字一講,「惠明」大師「言下大悟」。就問這一個「誰」字,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所以以後禪宗都參:「念佛是誰?」也就是這個「誰」字。「那個」就是「誰」,「那個」是用俗字眼。明上座,明,就是惠明;怎麼叫上座呢?因為他是個出家人,六祖大師當時還是個居士,所以稱他做上座。六祖大師說,「誰是明上座你本來的樣子?你本來是什麼樣子?」「喔!我本來就這樣子嘛!」就開悟了。現在有沒有人言下大悟的?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惠明雖是開悟,已經回頭轉面,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但是他還不知足,貪心還這麼大。所以他們這些去追六祖大師的,這都是貪心,貪著想要做第六代祖師。惠明大師是貪中的貪,比誰貪心都大!他已經開悟了,還覺得不夠,還覺得還有點什麼東西沒有得到。「復問雲」:就又問說,「上來密語密意外」:說你方才對我講的密語,就是這種重要的說話,和重要的意思,在這個以外,「還更有密意否」:還有比這個再妙的嗎?密語密意,就是妙語妙意,這裡不能當「秘密」講,就是還更有比這個更妙的嗎?你說這是不是不知足?若知足的話,他就不會再問了,這是貪而無厭。
「惠能雲」:六祖大師就說了,「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說我和你說出來的,就不是最妙的。「汝若返照」:迴光返照是最要緊的,你們人人若能迴光返照,「密在汝邊」:妙的那個法,都在你那裡邊哪!汝邊,就在你那兒,沒有在我這兒。
「明曰」:惠明就說了,「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說我在黃梅這麼多年,實實在在地我沒有省,我沒有找著自己的本來面目啊!省,就是省悟。所以我們這裡的果省,也要省悟才可以;不省悟,就是果不省了!「今蒙指示」:我現在蒙您指示,「如人飲水」:就像人喝水似的,「冷暖自知」:或者水是熱啊?是凍啊?是涼啊?我自己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師也」:現在行者您啊,就是惠明我的師父。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汝若如是」:說你若是這樣講的話,「吾與汝同師黃梅」:我替黃梅第五祖傳法給你,我們都以五祖做師父好了,我們做師兄弟。「善自護持」:你好好地保護佛法,不要把它斷絕了。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鹹以為然。】
「明又問」:惠明又問六祖大師,說「惠明今後向甚處去」:到什麼地方去住呢?「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逢袁則止」:你到有個地名叫「袁」的地方,就住下。這是什麼地方呢?這是袁州。「遇蒙則居」:「蒙」就是蒙山。六祖大師教惠明到袁州蒙山去住,惠明沒有即刻去,過了三年之後,才去住。
住在蒙山,他見著一個鬼,這個鬼生前是個秀才;秀才就像現在的博士之類的。但死了做鬼,他還盡作詩;看見惠明大師到那兒,他就作了一首詩。這首詩是怎麼說的呢?說:
寂寂荒郊夢亦長,古今成敗懶思量;
野草鮮花捻多少,苦雨酸風幾斷腸。
夜與螢光同出入,五更雞唱影形藏;
悔不當初修心地,致墮青山淚兩行。
他晚間唱這個詩,惠明大師聽見了,同他說法,就把這個秀才超度,託生去了。所以就有「放蒙山」;這放蒙山,就是超度鬼的。「明禮辭」:惠明又給六祖大師叩頭頂禮,就拜辭回去了。
「明回至嶺下」:回去到嶺下,「謂趁眾曰」:就對這一些追趕的幾百人說,「向陟崔嵬」:向,就是以前,崔嵬,就是山頂上。就是說頭先我到這個山頂上去看過。「竟無蹤跡」:說他沒有從那兒過,不是從這條路跑的。「當別道尋之」:應該從其他的道路去追去。「趁眾鹹以為然」:這些人一看飛毛腿,這個四品將軍,跑回來了,說沒看見,大家都認為他說的是真話。
其實呢?惠明大師真是打一個大妄語。為什麼他打這個妄語呢?因為他自己得到法了!旁人不像他這樣子,如果追上六祖,或者就把六祖殺了,連生命都沒有了。他因為保護佛法,保護六祖,所以他打大妄語,說是沒看見,大家也都相信他。因為他從來不撒謊,這回撒一次謊;從來不打妄語,這次打妄語,大家以為他不是打妄語。如果平時他在黃梅那兒,就盡打妄語,現在他講話,大家也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