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放蒙山的由來丨六祖大師傳法給惠明【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2021-03-05 不二珍藏

行由品第一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惠能辭違祖已」:六祖大師辭別五祖。離開五祖,這叫違,就是違背的意思,就是沒有在五祖的面前親承供養,所以這叫「辭違」。已,這完了之後。「發足南行」:於是乎,他就向南邊走去,從憑茂山經九江驛,向南邊回廣東來了。「兩月中間」:經過兩個多月,「至大庾嶺」:到南雄和廣東分界的地方,叫大庾嶺。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五祖回去後,到他自己房裡,很多天沒有上堂給大家說法。上堂,說法是上堂;過齋堂去吃飯,也叫上堂。「眾疑,詣問曰」:大眾都生了懷疑,就到五祖那個方丈裡邊去問了,說「和尚少病少惱否」:方丈和尚,你沒有病吧?也沒有生什麼煩惱吧?

「曰:病即無」:五祖就說,病嘛,沒有什麼病,「衣法已南矣」:可是我的衣缽、佛法,已經向南方傳去了。你們現在可以都散去囉!現在我這個地方沒有佛法了,我要退休了!

「問:誰人傳授這些弟子就問,傳給誰了?

「曰:能者得之」:五祖說,最有能力、最有本領的人,他得去了。誰有能力,誰就得去了。

那麼在當時,「眾乃知焉」: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大師得到衣法了。怎麼知道的呢?因為當時有一些人,也不是很愚痴的,都有一點聰明。五祖說,能者得之。其中就有一個法如師,以前一開始我講,五祖傳給十個人,教他們各在一方,做一方的法主,其中不有一個法如師?法如一聽五祖說:「能者得之。」他說:「哦!這是廣東那個獦獠啊!那個盧惠能居士得去了。啊,這奇怪了!」大家在下邊就反對:「不行不行,怎麼可以傳給他呢?我們大家後邊去追,把它搶回來。」於是乎,喔!「逐後數百人來」:在後面就追趕六祖,有數百人。你看看這個勢力大不大?有幾百人在後面追,「欲奪衣缽」:想把衣缽搶回來。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各位想一想,五祖把衣缽傳給獦獠,所以這些人都抱不平了:「怎麼可以傳給他?這個太……,我們跟著學了這麼多年,都不傳給我們,大約五祖頭腦不清楚,所以不知道怎樣就傳給這一個獦獠了。他怎麼可以做第六代祖師呢?我們一定要把衣缽搶回來。」於是乎,神秀的黨徒有幾百人,就要去用武力來解決這衣缽的問題,說是五祖傳錯了,不應該傳給他。

這時,「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就有一個和尚,在家姓陳,名字叫惠明。「先是四品將軍」:以前做過四品將軍;四品的將軍,也不大也不小了。「性行粗糙」:他的性情,非常的粗。怎麼叫粗呢?就是不斯文,一點學問的樣子都沒有,是大粗人;中國有一句說「大老粗」,就是那種的人。大老粗,一點學識也沒有,除非不講話,一講話先罵人;罵完了,你若不聽,他就打,就是這麼一把手。但是他力量可大,幾百斤的石頭,他一拳可以打碎。因為他有這麼大的本領,所以做到四品的將軍。他生來又有特別的技能,什麼特別技能呢?中國人叫「飛毛腿」,腿上生了很多毛,跑得非常快。一天他可以跑二百裡路;普通人一天只走一百多裡路,他可以走得比人快一倍,他有這個本事。

「極意參尋」:這回,他發了心:「我一定把衣缽搶回來!搶回這衣缽,一定就是我的了!誰力量大,就是誰的。」他就想去搶衣缽。極意參尋,就是說他儘快地跑,「為眾人先」:跑到這幾百人前頭,「趁及惠能」:你看,喔!就給他攆上,追到惠能。惠能一看,後面這個大老粗跑上來了,他當時心裡也有一點恐慌了。雖然他得到法,但是他剛剛修這個法,沒有很大的神通,所以就有一點恐懼。於是乎,「惠能」:六祖大師「擲下衣缽於石上」:擲下,就是放下。就把這個衣缽放到石頭上,「曰」:自己對著虛空講,講什麼呢?「此衣表信」:說衣缽是一個證明,一個徵信的東西,「可力爭耶」:怎麼可以用武力爭奪呢?不可以用武力來爭奪呀!於是乎,「能隱草莽中」:六祖大師就隱身到草裡頭了。草莽,就是草長得很深,那裡邊人都看不見。

「惠明至」:這個大老粗,這個四品的將軍,到這兒來了。「提掇不動」:在這石頭上,拿衣拿不動,拿缽也拿不動;看見衣缽在這個地方,就拿不動。你說他怎麼拿不動的?他那麼大的力量,可以一拳把缽打碎,把衣也給撕爛,但是拿那麼輕的衣缽,就拿不動。這就是默默中有護法,天龍八部在這兒擁護著衣缽。所以他雖然有大力量,也英雄無用武之地,沒有法子用出他的力量。

「乃喚雲」:他就叫:「行者,行者我為法而來,不為衣而來。者,就是修道的人。說你這個修道的人!修道的人!「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我是為了佛法而來的,不是為著衣缽來的。他拿不動,所以這麼說;要是拿動,他就拿跑了,還管你三七二十一的?什麼也都不理,就拿走了。他因為拿不動,所以自己想:「喔!這不是尋常一件事,這個東西搶不得。」所以就自己省悟。「喔!那我向他求法。我拿衣拿不動,我可以請法!

為什麼說他不是真為法來?他本來是為了這個衣缽而來。怎樣證明呢?因為如果他真為法來,他就不會先去拿衣缽,你想對不對?他應該先說:「行者,行者,我為求法而來,不是為搶衣而來。」他應該不先拿衣缽,這樣他才是真正求法。現在他先搶衣缽,拿不動了,一轉身,想:「啊!我這回雖是先來了,搶衣缽也搶不到手,那麼我求法囉!」於是乎,他叫:「行者,行者,我為法來,非為衣來。」你們說,我的見解是不是合邏輯 logic?是這樣子。我相信在座沒有任何人反對我的意見,並且根本也就沒有辦法反對,因為我這是合邏輯學。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這樣一講,六祖惠能大師,隨著就出來,就坐到一塊磐石上。石頭很平正,好像一個盤似的。「惠明作禮雲」:這時候,惠明知道諸佛菩薩的法,不是用武力可以搶的,於是乎就跪倒,叩頭說,「望行者為我說法」:希望行者你,給我講一講法。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對他說,「汝既為法而來」:你是為了求法而來的,不是為搶奪衣缽而來的;你所說的話是真的、是假的?如果你是真的,現在我就可以給你說法。「可屏息諸緣」:諸緣,就是一切的攀緣心。你首先要屏息諸緣,你什麼都不要想,把一切的攀緣心都要停止。屏息,就是「勿生一念」:在這個時候,你一念也不要生。「吾為汝說明」: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

最後兩句,「吾為汝說明。良久」,有的版本,句讀點錯了,變成「吾為汝說。明良久」。「明良久」,文就不通;一般人以為是惠明等了良久。這個文法是錯誤的,這應該說是吾為汝說明,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

「良久」,就大約有五分鐘至十分鐘的樣子,或者七分鐘、八分鐘,不太長、也不太短的時間。說完了這話,六祖大師也不出聲,什麼也不講,就坐那地方等著,良久。六祖大師不生一念,惠明大師也不生一念,這個時候,彼此都屏息諸緣,什麼都不想了,連鬼神都不知道他們做什麼。六祖大師一看,這麼有五分鐘的時間,惠明大師沒有打妄想,果然把諸緣、攀緣心都放下,不想東,也不想西,不想南,也不想北,不想上,也不想下,噢!這時候沒有了,什麼都空了。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說你不想善,也不想惡,就正在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什麼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那個」,就是「誰」,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這一個「誰」字一講,「惠明」大師「言下大悟」就問這一個「誰」字,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所以以後禪宗都參:「念佛是誰?」也就是這個「誰」字。「那個」就是「誰」,「那個」是用俗字眼。明上座,明,就是惠明;怎麼叫上座呢?因為他是個出家人,六祖大師當時還是個居士,所以稱他做上座。六祖大師說,「誰是明上座你本來的樣子?你本來是什麼樣子?」「喔!我本來就這樣子嘛!」就開悟了。現在有沒有人言下大悟的?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惠明雖是開悟,已經回頭轉面,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但是他還不知足,貪心還這麼大。所以他們這些去追六祖大師的,這都是貪心,貪著想要做第六代祖師。惠明大師是貪中的貪,比誰貪心都大!他已經開悟了,還覺得不夠,還覺得還有點什麼東西沒有得到。「復問雲」:就又問說,「上來密語密意外」:說你方才對我講的密語,就是這種重要的說話,和重要的意思,在這個以外,「還更有密意否」:還有比這個再妙的嗎?密語密意,就是妙語妙意,這裡不能當「秘密」講,就是還更有比這個更妙的嗎?你說這是不是不知足?若知足的話,他就不會再問了,這是貪而無厭。

「惠能雲」:六祖大師就說了,「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說我和你說出來的,就不是最妙的。「汝若返照」:迴光返照是最要緊的,你們人人若能迴光返照,「密在汝邊」:妙的那個法,都在你那裡邊哪!汝邊,就在你那兒,沒有在我這兒。

「明曰」:惠明就說了,「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說我在黃梅這麼多年,實實在在地我沒有省,我沒有找著自己的本來面目啊!省,就是省悟。所以我們這裡的果省,也要省悟才可以;不省悟,就是果不省了!「今蒙指示」:我現在蒙您指示,「如人飲水」:就像人喝水似的,「冷暖自知」:或者水是熱啊?是凍啊?是涼啊?我自己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師也」:現在行者您啊,就是惠明我的師父。

「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汝若如是」:說你若是這樣講的話,「吾與汝同師黃梅」:我替黃梅第五祖傳法給你,我們都以五祖做師父好了,我們做師兄弟。「善自護持」:你好好地保護佛法,不要把它斷絕了。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鹹以為然。

「明又問」:惠明又問六祖大師,說「惠明今後向甚處去」:到什麼地方去住呢?「惠能曰」:六祖大師就說「逢袁則止」:你到有個地名叫「袁」的地方,就住下。這是什麼地方呢?這是袁州。「遇蒙則居」:「蒙」就是蒙山。六祖大師教惠明到袁州蒙山去住,惠明沒有即刻去,過了三年之後,才去住。

住在蒙山,他見著一個鬼,這個鬼生前是個秀才;秀才就像現在的博士之類的。但死了做鬼,他還盡作詩;看見惠明大師到那兒,他就作了一首詩。這首詩是怎麼說的呢?說:

寂寂荒郊夢亦長,古今成敗懶思量;

野草鮮花捻多少,苦雨酸風幾斷腸。

夜與螢光同出入,五更雞唱影形藏;

悔不當初修心地,致墮青山淚兩行。

他晚間唱這個詩,惠明大師聽見了,同他說法,就把這個秀才超度,託生去了。所以就有「放蒙山」;這放蒙山,就是超度鬼的。「明禮辭」:惠明又給六祖大師叩頭頂禮,就拜辭回去了。

「明回至嶺下」:回去到嶺下,「謂趁眾曰」:就對這一些追趕的幾百人說,「向陟崔嵬」:向,就是以前,崔嵬,就是山頂上。就是說頭先我到這個山頂上去看過。「竟無蹤跡」:說他沒有從那兒過,不是從這條路跑的。「當別道尋之」:應該從其他的道路去追去。「趁眾鹹以為然」:這些人一看飛毛腿,這個四品將軍,跑回來了,說沒看見,大家都認為他說的是真話。

其實呢?惠明大師真是打一個大妄語。為什麼他打這個妄語呢?因為他自己得到法了!旁人不像他這樣子,如果追上六祖,或者就把六祖殺了,連生命都沒有了。他因為保護佛法,保護六祖,所以他打大妄語,說是沒看見,大家也都相信他。因為他從來不撒謊,這回撒一次謊;從來不打妄語,這次打妄語,大家以為他不是打妄語。如果平時他在黃梅那兒,就盡打妄語,現在他講話,大家也不相信。

相關焦點

  • 丨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六祖法寶壇經略序唐釋法海 撰大師名惠能。」說衣缽是大家要爭的東西,從你以後,就不傳衣缽,傳法不傳衣。六祖大師於是乎連夜走了,五祖也幾天不見人;大家就要求見他,要求他傳法給大家。五祖就說:「法已南行矣!
  • 慧遠大師開悟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解《六祖壇經》
    六祖大師是從何處得來六祖的名銜呢?這須從菩提達摩談起。 「菩提」是覺,「達摩」是法。 後來到了廬山,遇到慧遠大師,他專講念佛法門。慧遠大師問:「你們兩位是印度和尚,傳的是什麼法,怎麼沒有人理你們呢?」
  • 58.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丨六祖大師圓寂時靈瑞的情形【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付囑品第十◎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師說偈已。你要知道,當時的人,都想要爭祖師來供養。祖師活著,在生的時候,他們不爭,因為祖師在生,他有自由。這回圓寂,沒有氣了,都想:我們都有權利要來供養!所以你說你的理由,他就講他的道理,各有各的辭。你看!本來六祖大師,是新州的人,請到新州去也對啊!六祖大師自己都說,他是葉落歸根。南華寺這兒呢?
  • 宣化上人:六祖大師一聽就知這個偈頌沒有見著自己的本性丨每天一段《六祖法寶壇經》
    宣化上人《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丨 六祖法寶壇經略序汝且去。一兩日思惟。「復兩日」:又過兩天,「有一童子於碓坊過」:有一個童子,在六祖大師舂米的碓坊旁邊走過去,「唱誦其偈」:一邊走,他就一邊唱,唱這個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為什麼要唱呢?因為他想要得大利益,不墮落三惡道,又想見性;所以一邊走,一邊唱這個偈頌。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6.獵人隊避難十五載,法性寺開東山法門《六祖法寶壇經淺釋》行由品一(宣化上人)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6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該本亦稱法海本,下署「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約一萬兩千餘字,應屬《壇經》原本,寫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敦煌縣博物館等處。
  • 12.五祖教六祖做秘密的行為,為說《金剛經》【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行由品第一◎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看六祖大師為佛法,腰上馱著一塊石頭,舂米給大家吃。這是什麼呢?這就叫行菩薩道,就叫忘人無我,把我忘了,也不計較人:「哼!我為什麼舂米給你們吃啊?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宣化上人:南華寺有一個龍潭,潭裡有一條毒龍丨每天一段《六祖法寶壇經》
    宣化上人《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丨 六祖法寶壇經略序寺殿前有潭一所。師持缽歸堂上。與龍說法。龍遂蛻骨而去。其骨長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傳寺門。師後以土石煙其潭。今殿前右側。有鐵塔處是也正在這時,有一個明相法師,八十多歲了,也是坐單的;他八歲就出家,出家後自己默默苦修。他盡打般舟七,打了八次。每一個般舟七是九十六天,不眠不睡,站著走路,走九十六天;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做什麼,總而言之,九十六天不休息,這叫佛立三昧。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 六祖壇經的這一段公案被無數人誤解,你被誤解了嗎?
    老陽按:六組壇經,禪宗經典書籍,裡面記載的是禪宗六祖惠能法師和門下眾徒弟的交流,在這裡面也有很多公案,值得我們後人研究,但有一段公案卻被人誤解了許多,讓我們一起聽一聽南懷瑾先生對此的描述。五祖弘忍禪師自傳心印以後,就在夜裡送六祖慧能渡江南行,親自為他把櫓說:「合是吾渡汝!」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這段話,出自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與十世班禪的一次談話。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六祖離開黃梅後,並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居住。因為神秀的徒弟及異教徒要迫害他,故大師避難,在獵人隊伍中住了十六年。在這期間,並沒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他一方面用功修行禪定,同時為獵人守護網羅的工作。若見網中的鳥獸,都盡力設法予以放生。這時他有充分的時間來修行,圓滿他的功夫  若你真正修行,一切都很順利。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讀懂了《六祖壇經》首句話,你就開悟了!
    六祖《六祖壇經》中,六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呢?這就是禪宗最大的特色,六祖不做任何鋪墊,直截了當,一開口,就是禪宗最精髓的東西。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的這句話,就像平地裡一聲驚雷,相信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如果拿到現在,又不是說法的場合,估計當場就炸鍋了。在六祖之前,從來沒有人敢這麼講,根本不用修行,只用自己家這顆心,就可以「直了成佛」。沒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沒有聽錯?的卻沒有聽錯,這是真的。不僅是真的,而且,這就是禪宗的立腳之處,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 1.永嘉大師去見六祖大師,求給證明的一段公案【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唐慎水沙門玄覺 撰一九八五年三藏法師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這位大師,他由四歲就出家;四歲,父親母親,就把他送到廟上出家了。出家之後,是博覽群書讀了很多書。因為從四歲就開始出家,廟上就請專人來教他讀書,所以他對學問非常地有基礎。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大師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戍歲二月八日子時,誕生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 次日黎明時分,有兩位異僧來訪說:「你昨晚生下的孩子與佛法有緣,故特地來為他命名,應該稱為惠能。」他的父親問說:「為何取名惠能?」異僧說:「惠就是以佛法惠施眾生,能就是能作佛事。」說罷辭出,便不知去向。 大師出生後即不食母乳,夜間有神人灌以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