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早晨,謹慎活潑的長尾縫葉鶯忽然變得大膽起來,在窗外楊桃樹上又蹦又跳又唱歌,有一次和我的最近距離居然一米五不到!
楊桃樹花正在盛開,多半是採花的蜜蜂把它吸引來的吧。端起長焦鏡頭追拍了幾張,忽然間,縫葉鶯不見了,鏡頭焦點莫名鎖定在一隻陌生的大鳥上。
這傢伙笨手笨腳呆頭呆腦,看上去羽毛未豐還是一隻亞成鳥。
這時節長尾縫葉鶯又出現了,大鳥呱呱張開嘴開始吆喝。要打架?來來來,我最不怕事兒多了。不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兩位身材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沒什麼好打的。
一交手,縫葉鶯的腦袋都保不住了!
一個回合之後.這好像不是打架啊,這怎麼像是在餵食呢?可是,誰家的孩子長得這麼著急,身材比爹媽大上三五倍的。
真是在餵食的親鳥。沒搞錯吧,這是你們家的娃嗎?
不管怎樣,我看見小小的縫葉鶯爸爸媽媽沒完沒了奔走在大寶寶的身邊,辛勤地在餵食,簡直不顧自己的安危。
我的朋友斑魚狗看到我的求助消息,興奮不已:「杜鵑寄養!」他說,「杜鵑是比較害羞的,平時不容易見到,只有繁殖季節根據它的叫聲判斷。你拍到的這是八聲杜鵑,主要寄養在長尾縫葉鶯家。」
杜鵑,布穀鳥啊!趕緊科普學習:
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
常見的杜鵑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
說來也巧,昨天晚上我剛看了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電影《雄獅》,介紹的是一個印度孩子走失,並被澳大利亞父母領養二十五年之後,憑藉谷歌地圖從澳洲走上漫漫回家路。
《雄獅》裡,他的養母(妮可基曼飾)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生一個孩子世界上只是多了一個人,我領養一個孩子世界上就能少一個不幸的人」。
既然這只可憐的長尾縫葉鶯媽媽糊裡糊塗擔當了這個偉大的角色,就把這句聖母式語言送給她吧。
~~~~~~~~👇油廣告👇~~~~~~~~
跟我走吧,九月就出發,行行攝攝,從麗江到香格裡拉
👇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跟著油麻菜,從心發現,世界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