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阿俊的年輕人開了一間獨立書店

2021-02-11 敏姐寫字的地方

阿俊前段時間發來微信,徵求書店命名,給我做選擇題。我和大多數人的意見一致,最終這間位於玉林小區彩虹路的書店用了特有內涵的店名:一葦書坊。聽阿俊講要開一間獨立書店,內心是很喜悅的,他終於幹了一件和他的天賦愛好積累有最大契合度的事情,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我自己都很樂意相信這是阿俊終身的事業。

認識阿俊最早在Eric的雨殼咖啡,2013年年中,朋友推薦去雨殼咖啡看看,參加了一次讀書會,忘了讀的什麼書,但是那天阿俊在場,記得說是學化工的,我當時沒太注意,印象中阿俊像個中年人。2013年11月WorkFace成都發起,我邀請雨殼咖啡的創辦人Eric來擔任12月的輪值召集人,阿俊那時候來到WorkFace,從此,經由他的介紹,好多成都的年輕人認識了WorkFace,你要問早期來WorkFace的小夥伴,我敢說80%會說是阿俊介紹的。阿俊自己的朋友圈其實是一個自媒體,也可以說是成都文化青年裡的意見領袖。我們2016年三周年年會的時候給阿俊頒發了「最佳薦人獎」,我覺得是實至名歸。

阿俊後來成為我生活中緊密的小夥伴之一,他也逐漸變成我認真關注的人。每一次的新變動,差不多我們都會溝通下,但他不斷辭職的消息,後來我會比較晚知道,可能我的關注也成了阿俊的壓力。阿俊辭職了,阿俊又辭職了。漸漸習慣了,這大概是一個人在找自己的過程吧,只是阿俊比其他年輕人率性,忍耐度小一些,這一點更像90後。
阿俊喜歡茶,是我所認識的年輕人裡面不多的。倒推6年,你就知道,他那時就二十多歲,講起茶來頭頭是道,以為是茶的原因,那時候阿俊20多歲說起話來有點像30多歲。他先後和人一起開過茶莊、自己開過民宿加茶坊,後來都關閉了。進入民宿業,連續在兩家民宿、酒店待過,都不超過半年,離開了。在文旅機構待過,半年也離開了。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阿俊,最突出的特點是隨性和興趣廣泛。對金錢、時間和紀律等所有帶有某種約束力,能讓人產生焦慮的東西,阿俊都比較沒概念,或者不在意,或者抗拒。一個完全活在興趣中,沒有城市年輕人的普遍焦慮的城市年輕人,80后里面,這樣的人,少之又少。阿俊的每一次辭職,每一次離開,我想理由雖然不同,但大致都與他的隨性有關,他不焦慮,作為他身邊的一個朋友,我反而焦慮了。
我想我的焦慮大概跟他父母家人的焦慮是一致的。因為怕被逼婚,阿俊過年的時候會比較緊張,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要麼租一個女朋友回去吧!我都記不清楚問過多少次:阿俊你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子呢?我想阿俊一定需要一個有精神共鳴的女孩子,而且還要不那麼物質的。我也一直焦慮阿俊最終會定在哪裡?什麼樣的狀態是最適合他的?
慶幸的是,阿俊喜歡讀書,這是多年來持續不變的。阿俊讀書有偏好,喜歡讀近現代史、政治哲學、非虛構類文學。他喜歡的書籍:《天國之秋》《聯邦黨人文集》《政治與教育》《歷史三調》《天朝的崩潰》《共同的底線》《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極權主義的起源》《1943,中國的十字路口》《馴化利維坦》《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五四運動史》《槍炮病菌與鋼鐵》《文明史》《殺戮的艱難》等,因為讀書多,阿俊在思想的成熟度上超過大部分年輕人,對社會、政治、人的精神等有更多思考和關注。讀書多的好處是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獨立觀點,從不人云亦云,阿俊是這樣的人。

說起讀書,大概是阿俊除了茶之外,最津津樂道的。他在斌升街有個據點,讀本屋(大眾點評上有,你可以去打卡),在那裡,你總能遇上阿俊的書友們,老闆小廖很親切隨和,做咖啡和書,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這裡有二手書也有新書,好多別的書店買不到的書在這裡可以買到,你還可以私信小廖,對於某本書的看法、出版情況,是否絕版等等進行諮詢,書店老闆必須要是愛讀書的人,你就會感覺那個場是有靈魂的。難怪隨時去,都可能會遇到一個文化人或作家,人以類聚的緣故吧。我去過很多次讀本屋,每次去我都會想,這個生活狀態多適合阿俊啊,他雖然不會做咖啡,但是可以做茶呀!令人特別開心的是一葦書坊後面有小廖的支持,獨立書店,同樣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相信並非誰都可以做。跟阿俊相處越久,越能發現他的熱愛。尋尋覓覓中,他可能就是在尋找這條熱愛又可以賴以為生的事業吧!昨天一葦書坊開業,我因為有事情沒有去,但是看見創始會員群裡有那麼多朋友都到現場了,大家喝酒談天品茶,看過去那一張一張熟悉的臉,能感受到一葦書坊裡的熱烈氛圍。這個獨立書店,天生就帶著社群的氣質,想像未來的一葦書坊,時時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覺得一葦書坊和阿俊,是得到大家祝福的。開店是三個好朋友合夥,店面設計是朋友支持,海報是朋友支持,創始會員群100多人支持,我想這些祝福都帶著幾分對阿俊的期許,或許,大家在默默裡都認定一葦書坊該是阿俊一輩子的事業吧!我想,阿俊肯定不會不知道1萬小時的道理,天賦美好再加深耕其中,必從所願必有所得!願阿俊在讀書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朋友閱讀先生送給一葦書坊的詩歌

多久不見書店精神了

我多麼想你

想你從青青的草原

想你從血的黃昏

飛馬而來

沒有你的日子裡

一雙又一雙蒼白的手

已翻不動歲月泛黃的書頁

在沒有書店精神的年代

如果我們僅僅只想做一位讀者

閱讀將不會有出路

期待一葦書坊

從理想到落地

期待一葦書坊

從讀者到書店人

期待一葦書坊

從書店到書店精神

一位讀者及書店同行的期待,期待一葦書坊,期待書店精神。在期待中迎接一葦書坊的誕生。

(詩文改編自俞心樵《渴望英雄》)

27號晚上我會去書店和朋友們聊天,阿俊給我分配了一個任務是講社群,很樂意,也很開心。我想以後,我會經常在這個地方出現吧!也許可以有個偶遇。

喧鬧的寬窄巷子旁邊,幽靜的斌升街18號 讀本屋    老闆廖宇       網紅玉林小酒館旁邊的彩虹路8號 一葦書坊  老闆阿俊

點個讚,證明你還愛我

相關焦點

  • 悅讀|獨立書店的一日:抓住年輕人的心
    4月23日,線上一片狂歡的第25個世界讀書日,記者先後走進了這家試營業中的實體書店和比較老牌的目田書店以及很老牌的述古人文書店,有意思的是,不管是有意無意,這三家獨立書店都在向年輕人靠攏。撰文/本報記者劉建勇要做年輕人學習和交流場地的青鳥曹晴大學學的是心理學,畢業後在職場做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她的青鳥書店,是和一個叫「漁書」、致力於打造書籍循環共享的線上平臺合作。她的書全都來源於這個叫漁書的平臺。
  • 辭職開書店的年輕人都怎麼樣了?
    開書店仍然是當代年輕人最想幹的理想職業之一。在DT財經的《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中,最多人認為理想工作是「自己開店」。今年《小店經濟活力報告》裡也顯示,18~50歲的人群71%未來有開店的打算,其中書店排在第二位。
  • 一間書店,可以改變一個社區
    隨著老兵逐漸凋零、人口外流,彼時眷村的氣息淡去,忠義村因其友善並且適合移民的機能和氛圍,吸引許多新住民、原住民,讓這裡變成一個擁有多元族群的地區。如今,忠義社區有9個族群約500位的原住民,還有500位左右的新住民居住於此,閩客、外省、原住民、新住民共聚一村,這裡是新時代的移民村。在這個移民村裡有一間喚作「大家」的大家書房,有一個自稱為「鼻青」的鼻孔貝特青年團,還有一個新生的「村籽」。
  • 從一間書店開始的世界靈感之旅
    m:你曾經說過開書店還是為了賺錢,那麼在書店這樣的行業現狀加上半年來疫情的影響,Jetlag Books 計劃如何實現賺錢這一目標?烏云:幾乎大家都覺得開書店是一件為了情懷的事情,我覺得這種看法有點先入為主。我不是為了賺錢而開書店,但既然開了,我經營的目標肯定是讓書店能夠盈利。但如果單純為了賺錢,我做好博主的本業不香嗎?
  • 為什麼要開一間不怎麼掙錢的書店?
    再有一個可能是postpost有一些矛盾感,在postpost裡能看見小女孩在照相,有喜歡亞文化的年輕人在看書,也有從業者過來沒事聊聊天,或者把書放在這賣,這裡就相當於一個有著各種各樣的人的混亂空間。 黃馨之:非要說的話應該還是商品吧。
  • 書店裡的影像詩|臺灣獨立書店紀錄片
    《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臺灣40家獨立書店樣貌,每集三四分鐘,呈現一家書店的故事和氣質。
  • 要跟香港中環PMQ的這家獨立書店說「再見」了
    文化、創意在香港一向不被重視,要經營一間書店殊不容易。第一次走進Open Quote,我就忍不住驚呼:這完完全全就是我理想中的書店啊!經營Open Quote的,也不是什麼大有錢人,而是一個跟我們一樣普普通通、心裡有夢的年輕人Ricky。
  • 臺灣必訪五大獨立書店
    其中包括南至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的樂伯二手書店,東有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每個書店因為主人的不同,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性格」。獨立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店的格調是不一樣的,每一家都有著屬於它自己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臺灣的特色獨立書店吧。
  • 只有笨蛋才會開這樣的書店!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美) 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優秀的獨立書店背後通常都會有一位有故事的書店老闆,而書店往往會為一座城市帶來濃厚的人文情懷,延續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與書香...
  • 舊天堂書店 | 我揮霍了整個夏天,一個驕傲的歌手正在失眠.
    缺書店、紅書店、六月書屋在廣州出現的第二年,一個湘西小城青年帶著樂隊,從長沙來到深圳,開始了在「根據地」酒吧駐唱的日子,他們被這片國人眼中的熱土吸引,期冀著闖出一番名堂,這一年,他27歲。然而事與願違,持續了三年,最終,這位叫阿飛的年輕人,不得不面臨橡皮人樂隊解散的現實。
  • 在臺灣 | 獨立書店初印象
    我不知道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會不會撰文懷念起開書店的日子。但,在開店二十年的今天,在它約定依然要繼續開門的時刻,請容我大力咒罵一聲:靠!你他X的開個什麼鳥書店,說什麼文化理想,談什麼愛書人情,終究還不就是博點名氣,好讓自己的生意維持下去罷了!
  • 阿俊與阿鵬三則
    阿俊想起這些事情的時候,已經三十七歲了,有一個女兒;而阿鵬也是三十七歲,有一個兒子。他又想起和阿鵬一起的高中歲月,吃了很多苦,自然也有甜,可是任何有甜味的東西經過二十年的變質,味道都會變的。兩人在一起的三年似乎很長,長到能讓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彼此熟絡起來,能讓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
  • linlin:一個海邊書店的回聲
    ,我想就是書店代表的一種性格或者格調,你覺得回聲書店也好回聲圖書館也好寄託著你什麼樣的生活格調或者理想,如果把這個地方人格化,你希望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我覺得大連是個發展失衡的城市,大連人對城市的認識也不完整。我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問題。前陣子拆華表之後也寫了點字,幫助自己思考吧。不願面對歷史同時不停抹除記憶的城市文化很飄忽。越來越沒什麼可以說的。所以前陣子看到一個大連年輕作者翻譯一本關於大連的老書就很興奮。書叫《幻中大連》,一個日本老人回憶在大連的少女時代生活。
  • 1200bookshop發出求救的一個月後,獨立書店的危機解除了嗎?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獨立書店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幫助,走出困境。口述 / 劉二囍我是安徽人,03非典那年來到廣州。當時我在華南理工大學讀建築設計。一個在皖北十八線小城市成長起來的十八歲少年,突然來到了遙遠的南方大城市,當時的我感受到了極大衝擊。這裡的樹啊、魚啊,都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十七年前普通話還沒那麼普及,語言的陌生讓我覺得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 香港獨立書店風景
    獨立音樂,獨立設計,獨立攝影,獨立書店,好像冠上了「獨立」這個稱呼,就變得特別美好特別文藝一樣。事實上呢?
  • 我們在電影院裡開了一家書店
    橙天嘉禾想在每家電影院裡開一間書店、一個童書館、舉辦公益畫展、增加一個親子科技走廊、舉辦各類分享活動、開一家小型酒吧和黑膠唱片體驗館......對於這個全新的文化空間,我們賦予它一個新的名字——橙嘉書屋。此次新的嘗試,書屋首先試點在北京萬柳購物中心店、順義祥雲小鎮店、深圳觀瀾湖店,以及今天(1月23日)正式營業的三元橋鳳凰匯店。未來,還有更多。
  • 在難熬的時刻點開:《書店裡的影像詩》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臺灣導演侯季然記錄臺灣失落的獨立書店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延伸作品。書籍也推出了,叫《書籍本事》。  兩季80個獨立書店,每一集都短小精悍,像木心的詩。簡短但有自己的脾氣,好讀但不世俗。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學人君按:近期,有位友人打算在長沙開一家文學主題的獨立書店。學人君與其多次交流探討,並翻出了這篇2014年底訪問一些臺北獨立書店的記錄。
  • 對話不流:獨立書店不因獨立而有價值
    大抵每一個愛書之人,都曾夢想過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獨立書店。然而,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真正了解獨立書店?你也許也曾好奇,獨立書店這一概念究竟從何而來?獨立書店應該如何生存?獨立書店在未來將向何處發展?與「保羅的口袋」創始人的這次對談,或許不能完全解答關於獨立書店的種種困惑,但至少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重新審視獨立書店的可能性。
  • 《島上書店》:一間坐落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小書店
    一座小島,一間書店,一個人生活。聽起來倒是很讓人嚮往的生活。可是這樣的生活難免讓人感到孤獨。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島上書店》的主人公費克裡就是日復一日地這樣過著。費克裡的人生其實是不幸的,妻子去世,沒有一兒半女,只有自己經營的一家小書店,經營的也不是很好,他唯一值錢的寶貝也被竊。可以說失去了一切的希望,人生陷入灰暗。而他逐漸也變得怪癖,越來越孤僻,成天酗酒渡日,不知道光亮和出口在哪裡。他那顆心成了真正的孤島。然而一切都隨著一個孩子的到來改變了。一個不知道父親是誰,母親自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