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血病
大家的印象可能都來自於電視劇
主角們大多面色慘白身體弱
實際上白血病有 20 多種
有一種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
發作時又急又快又兇狠
這種白血病有多恐怖?
有句詞語「上吐下瀉」就是為它定製的
患者牙齦、消化道、尿道都可能出血
可以說是「上面吐血,下面尿血」
生命進入倒計時模式
圖片來源:央視《2018 尋找最美醫生》
據統計
這類患者 90% 半年內死亡
最快只要 3 天
也難怪白血病的另一個名字是
血 癌
但就是這樣一個恐怖的惡魔
被一個中國人徵服了
這個人就是
王振義
圖片來源:《青春為祖國歌唱》
人物名片
王振義
王振義(1924.11.30-),江蘇省興化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著名的血液學專家,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故事要從 1959 年講起
醫學博士王振義
在跟血液病打了多年交道後
工作重心轉到白血病研究
當年的畢業照,二排左三為王振義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王振義傳》
王振義熱情地投入工作
可結果是冰冷的
半年,60 多個病人
想盡辦法治療
他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患者
一個一個死去
一名醫生面對如此結果
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這樣的煎熬還不是一天兩天
一晃二十多年的青春過去了
王振義沒有什麼重大收穫
圖片來源:央視《2018 尋找最美醫生》
但他沒有放棄
直到 26 年後,迎來了轉機
1985 年
在上海兒童醫院的一間病房裡
白血病的死亡陰影
籠罩了一位 5 歲的女孩小靜靜
她發著高燒,口鼻流血
內臟器官多處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當時國際上主流方法是化療
但治癒率只有 10% 到 15%
(註:醫學上臨床治癒率以 5 年生存率來表示)
外加當時國內條件差
幾乎沒人負擔得起
王振義當時已在研究一種新藥:
全反式維甲酸
雖然已做不少試驗,但就缺這麼一個患者
如果能試用新藥,孩子就可能得救
不嘗試新藥,孩子會死
但自己不用承擔任何風險
王振義陷入兩難的糾結中
但「血癌」不等人
面對一個即將離世的小生命
他經過反覆思量,最終下定決心
當晚他鄭重對妻子說:
我想好了,不要管別人怎麼說
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振義夫婦與孩子的合影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經過一周的治療
小靜靜的病情出現轉機
更出人意料的是
她的情況越來越好,最終被治癒了!
家屬喜極而泣
王振義也默默地感到高興
這時候,還是有人表示懷疑:
偶然而已,
不就是「瞎貓碰到了死耗子」嗎?
王振義沒有多說什麼
他和同事一起去各家醫院找病人
在缺乏條件和 61 歲高齡的情況下
把這個「偶然的成功」又複製了 24 次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王振義傳》
在證明了新藥的神奇效果後
王振義馬上著手一件更重要的事
推廣新療法和新藥
只有把新療法和新藥推廣出去
才能救回更多命懸一線的人
儘快推廣的一個途徑
是去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
1988 年,論文發表,引起了轟動
這一療法被譽為
白血病治療的「中國革命」
也被接地氣地稱為「上海方案」
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上海血研所提供)
1994 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大廳頒獎現場
幾百位來自世界各國的癌症專家齊聚一堂
主席臺中央並立著三面國旗
中國、美國、法國
分別代表獲獎者的國籍
這位中國的獲獎者,就是王振義
王振義作為獲獎者登上 AACR 封面
圖片來源:AACRJournals.org
可能大家不知道獲獎有多重要多不容易
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
第一次有中國人
登上癌症領域最高獎
「凱特林獎」的領獎臺
而這一年,王振義已 70 歲
新療法被推廣後
90% 的 APL 患者可以長期無病生存
治癒率從 10% 提高到 95% 以上
從無藥可救到 90% 以上治癒
這種曾經最兇險的白血病被中國人徵服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王振義與學生陳竺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圖片來源:新華網
作為新療法發明人
王振義一心只想救治更多的病人
在歐洲
該病的每次治療需要約 8.5 萬歐元
人民幣差不多 66 萬元
在我國
平均下來一盒救命藥只賣 290 元
且已納入醫保
中國人能享受到如此低廉的價格
王振義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