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貪看天下|
如果生命只剩下十年,你會如何選擇?
「不假思索貪看天下」就是他的回應。
吳文芳,環球旅行家,創意人。曾擔任香港智威湯遜(JWT)執行創意總監,是廣告創意界傳奇人物,2012年60歲時自創「40urs」品牌,開始全方位推廣旅行文化。
幾年前,吳文芳突然想到:自己已經60多歲,如果生命只剩下十年,要讓最後的這十年過得精彩,過得無悔無憾,那就要「貪看天下」。
一年走13個地方,十年即是130個地方,這樣的經歷,在自己人生最後的一刻去回憶,才不虛度此生。
旅行讓他對一個問題的答案從最初的肯定變得不肯定。他發現,世界太大,我們最早對一件事物的理解也許不是最真實的。只有走出去,去深入地了解、探訪,才會發現,阿哈,原來這是一種答案,是接近一直以來自己心靈的問題的答案。
下文選自《中國國家旅遊》3月刊,不假思索看天下欄目,吳文芳將帶我們走進他的世界,探索烹飪與旅行的奧義。
我是一個既好學亦好吃的人,因為各種美妙的機緣,在世界各地也學習了不少烹飪課程,每一次都能帶給我全新的感受。認識和品嘗當地的味道,是我所能想到的了解一個陌生的地方、與陌生人共情及留下長久回憶最好的方式。
曼谷2018年總共接待了2198萬境外遊客,並在萬事達卡發布的2018年度全球旅遊目的地城市指數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榜單共有162個城市)。這座「天使之城」躋身於國際一線城市之列,同時又保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既有前衛的後現代設計,也能欣賞到建築精美的傳統佛寺,而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來到這裡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特色美食,從路邊攤到高級餐廳,從香甜的熱帶水果到肥美的海鮮,每一樣都經得起吃貨們的反覆驗證。
曼谷的文華東方酒店有140多年歷史,接待過世界各地的諸多名流,許多文學家熱衷於在這裡尋找創作靈感。酒店著名的作家翼樓(Authors』 Wing),就是為紀念曾經入住於此的4位大作家而設立的。
這間充滿歷史與文藝氣息的酒店也是我在曼谷學習烹飪的課堂,酒店內的「東方泰式烹飪學校」(The Oriental Thai Cooking School)由泰國老師用英語教授如何烹調地道的泰式料理,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烹飪學校的所在地是一座獨立的磚屋,四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走進校門,首先領到一套校服和一份課程講義,大家穿戴齊整,戴上標誌性的領巾,開心地用英語、中文、日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聊著天。
烹飪課程9點正式開始,持續4個小時。烹飪要用到的食材早已準備齊全,老師在操作臺上向我們演示,每一道菜的烹飪方法、步驟和技巧,同時還提供關於替代食材的建議,以便我們這些異國遊客回到家中也可以使用本地食材進行烹調。
當天老師一共講授了4道菜,我對泰式咖喱醬印象最為深刻。和味道濃重的印度咖喱相比,泰式咖喱以清爽、鮮辣為特色。老師分別介紹了紅、綠、黃3款泰式咖喱醬,其中紅、綠咖喱的用料非常相似,以青紅兩種辣椒帶來不同的顏色和風味,綠咖喱更為清爽,紅咖喱則相對辛辣一點;黃咖喱加入了薑黃,味道最為濃鬱。我們學習的這道咖喱醬,食譜來自泰國宮廷料理。
傳統的宮廷料理手法細緻,格外注重賣相,講究色香味俱全,讓人一看就垂涎三尺,經典菜餚有香酥無骨鴨佐羅勒醬、芝麻油醃牛眼肉片、芒果醬腰果等。除了美味,這些菜餚也會儘可能做得方便食用,比如蝦會去頭,肉要去骨,蔬菜切成一口大小……因此各種準備工作十分繁複,我們學做的這道咖喱醬也不例外,要切、磨、混、炒、燉、煮……我們被鼓勵從配料開始進入角色,研磨香料,切碎肉類和蔬菜。
好在從準備配料到下鍋烹製,老師會一步一步地仔細演示方法,我一心一意地跟著學習,看著自己的「作品」一點點地成型,然後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品嘗,這種感覺和在自家廚房裡做飯很不一樣,從過程到最終的滋味都帶有一點華麗的儀式感。
泰國地處熱帶,氣候潮溼炎熱,蔬菜、水果和香料植物的種類極其豐富,此外,超過95%的泰國人信奉佛教,因此泰國飲食以海鮮、蔬菜、水果為主,肉類較少,同時很注重以香料來調味,例如加入椰奶、檸檬葉、香茅、九層塔、青檸、辣椒等,將苦、辣、酸、甜和諧地混合,製造出一種溫和的刺激感,嘗過一次,就會常常想念。到了泰國,一定要勇於嘗試各種調味醬,可以說泰國菜的精髓都藏在裡面。
從19世紀中晚期到20世紀中期,越南一直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文化在當地的影響十分深遠,越南飲食中也夾雜了許多法國式的習慣。比如街頭隨處可見的越南三明治Banh mi,就是將法棍麵包切開,抹上醬,塞入各種蔬菜和肉片,口感豐富,價格便宜。
法國的咖啡文化也滲透進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如今越南是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國,僅次於巴西,同時,滴漏咖啡已經成為越南的一個特色標籤,花五六分鐘的時間,等待咖啡慢悠悠地滴完,把咖啡和杯底的煉乳攪拌均勻,再配上一杯冰塊,就是炎熱天氣裡最好的放鬆,在街頭悠閒地喝著咖啡的越南人,和馬路上川流不息、橫衝直撞的摩託車流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愛Banh mi,更愛咖啡,但提起越南美味,我首先想到的,還是一碗河粉(Pho)。吃最地道的越南河粉,就要去河內。據說越南河粉最早出現在20世紀的河內街頭,湯底主要用洋蔥和牛骨熬製,加入芽菜、九層塔、薄荷葉等,再配上切片的牛肉和爽滑的米粉,就是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越南味道」。
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越南,大多是以西貢為代表,比如《情人》《西貢小姐》《青木瓜之味》……作為首都的河內反而要低調很多。河內正經是一個千年古都,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名勝古蹟眾多。走在河內的三十六行街,在迷宮一般的老建築間穿行,就像走回了過去的時空之中。
此次再訪河內,我參加了一位國際知名廚師Didier Corlou開設的烹飪體驗課程。Didier Corlou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17歲開始接受當地傳統風味的烹飪訓練,後來他週遊世界,接觸到許多歐洲以外的食材和香料,開始進行烹飪方式的創新;他娶了一位越南太太,也是廚師,他們在河內定居,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小小的飲食王國,包括一間餐廳和一個烹飪學校。
餐廳是以法國料理為主體,加上越南的調味方式,以此組合、打造出各種創新味道。烹飪學校所在的三層小樓也是兼具越南傳統大屋和法國殖民時期建築的味道,帶有一個庭院。
走進教室之前,我們先跟著Didier Corlou和太太走進當地的菜市場,從買菜開始學起。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大的一個市場,我們採購了綠葉的菜、紫色的瓜、血色的豬牛羊肉、黑色的豆子和皮蛋、棕色的乾貨、黃色的麵條、白色的米、粉和豆腐……這些色彩活潑地跳動著,讓人興奮,也讓人暈眩,因為此時還不知道要如何處置它們才好。
教室裡擺了三排長桌,一會兒我們就可以在桌上享用自己學習的成果。Didier Corlou和太太一起授課,他們的英語分別帶有很重的法國和越南口音,經常要藉助身體語言來完成表達,而在下面聽課的大多是像我這樣一年也進不了10次廚房的學生,整整3個半小時的烹飪課,更像是一場有趣的戲劇表演。
下了課,我們圍坐在院子裡,沐浴著溫柔的陽光,喝著Didier Corlou精選的法國紅酒。我不敢說自己在大廚的課堂上真的學會了做菜,但這一過程讓我體驗到了鮮活的「越南味道」,複雜、迷人又清新,從此它將在我的味覺地圖上永遠留有一席之地。
我在家很少進廚房,但每次外出度假時都會做女兒們的廚師,由此開始對自己的廚藝有了要求,在旅途中也會尋找各種機會學習,以便能更好地照顧孩子們的口味,同時也不致辜負了上好的食材。這次我們全家自駕車到義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亞度假,我就在當地找了一間烹飪學校,花了一個下午,跟一位名叫「大卡洛」(Big Carlo)的老師學習做義大利麵和Tortellini。
博洛尼亞也算是世界名城,它有兩個名號尤其響亮——「學習之都」和「肥胖之都」,前者是源於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建於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後者則是因為當地有數不清的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博洛尼亞肉醬,俗稱番茄肉醬。
大卡洛的美食教室就安在他的家裡,他首先給我們講解了義大利麵南方和北方做法的差異:南方人是在麵粉中加水,北方人則是加雞蛋,不放一滴水,所以北方的義大利麵是黃色的,南方的則是白色。義大利的南方和北方差異明顯,北方坐擁文藝復興的碩果,工業化、現代化發達,富裕、精緻、國際化;南方人熱情好客,喜歡享受生活,做事比較隨性。
我們穿上圍裙,捲起衣袖,圍住一張大桌子,在大卡洛的指導下開始擀麵皮,將麵粉變成黃色的麵團,又變成一張大大的半透明的麵皮。義大利人煮麵、煮飯都是外面熟而中央留有硬心,咬到硬心處,粉末和表面的湯汁混合,就可以真正嘗到「小麥的味道」,這味道仿佛在告訴我們,要感恩這些從大地上生長出來的食材。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詩意的解釋,我在上海的一家義大利餐廳就聽到一位太太很不開心地投訴說她點的蘑菇飯半生不熟,她吃了一口就吐了出來。
我們當天的「畢業作品」是乳清乾酪餡的Tortellini。Tortellini是一種義大利麵食,類似中國的餛飩,這個詞在義大利語中原是「肚臍」的意思,包好的餛飩也的確小得像肚臍一樣,中間留空,可以像戒指一樣套在小手指上,特別精緻。Tortellini煮熟後要澆上博洛尼亞肉汁來吃,配一杯桃紅葡萄酒。
認識一個陌生的城市,與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深入交流,吃本地人最感到驕傲的食物,是一種無比珍貴且令人喜悅的體驗。包括Tortellini在內,和家人在博洛尼亞吃的這一頓飯,可以在我「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10頓飯」中名列前茅。精心布置的餐桌上擺放了銀鑄的燭臺,燃著3根蠟燭,剛出鍋的食物盛放在傳統的純銀杯碟中,旁邊是水晶酒杯,我感覺像是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博洛尼亞。
我和大卡洛聊起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影響了世界電影文化的義大利導演,比如開創了義大利西部片風格的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1929—1989)、拍過《不設防的城市》的羅伯託•羅西裡尼(Roberto Rossellini,1906—1977)和中國人熟悉的《末代皇帝》的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2018)。大卡洛說,他們的名字和電影就像是一碟碟很好吃的義大利美食,有色彩,有人性,有酸,有甜……有時候藝術風格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煮飯也是。
一座城市,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慢慢醞釀出了自己的味道,而我們通常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去「品嘗」它,就像觀賞一部電影,觀眾花費了兩三個小時,看到的可能是導演一生的心血。我越來越喜歡通過研究美食去探索一個城市,因為,這樣我遇到的更多是真正懂得這座城市「味道」的人,他們可以用做一頓飯的時間,帶著我遊歷這城市古今的萬千風景。
一個幸福的人
無論何時都可以輕裝上陣,
帶著知識、智能、喜悅、善良、感激
和一顆貪看天下的心
……
撰文 | 吳文芳
編輯 | 張 琳
《中國國家旅遊》綜合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