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零售敗退中國榜:家樂福、麥德龍等12家退出 沃爾瑪關閉門店70...

2021-01-1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外資零售敗退中國榜:家樂福、麥德龍等12家退出,沃爾瑪關閉門店70餘家

  文/樂居財經研究院魏薇

  今年7月,蘇寧收購家樂福80%的股份。麥德龍在早前就頻繁爆出即將被收購的傳聞。在剛剛過去的10月11日也終於塵埃落定,物美斥資10億歐元買下其80%的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多點Dmall成為麥德龍中國的技術合作夥伴。2018年與2019年間,掀起了外資零售品牌退出中國的大浪潮,家樂福、麥德龍也算是堅持到最後的外資企業了。對於仍在中國市場強撐的沃爾瑪,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今已關閉70餘家在華門店。

  這幾年間,我們也常有聽聞外資零售企業業績不佳的消息。面對業績的持續下滑,迫於生存壓力,各大國際零售巨頭紛紛轉換經營策略及時止損,或「賣身」,或直接閉店退出中國市場,或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資本或戰略上的合作,以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因此,零售業之間的併購越發頻繁,相比於2014年華潤集團收購英國零售業巨頭樂購(TESCO)中國業務時引起的轟動,現在大家則表現得相對平淡。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實體零售業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電)佔銷售額的比重由2009年的4.5%上升到了2018年的8.9%,幾乎翻了一番。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銷售額無法得到提升,最後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業利潤的下滑。外資企業不堪重負,只有另尋他路。

  近年來電商的發展迅猛,從傳統的綜合電商平臺到專注於某一具體品類的APP,可謂是應有盡有。網絡購物不僅便捷,選擇豐富,更重要的是,由於中間渠道的減少,價格相對於實體店也更優惠,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類消費者的需求。不僅對實體零售造成了很大擊,對於本身就在中國零售市場水土不服的外資零售商打擊更大。在本土企業吞噬越來越多市場份額的同時,外資零售商似乎覺醒,也逐漸涉足線上銷售模式,如樂天瑪特開設天貓旗艦店,家樂福與京東在物流上進行合作,但是最終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隨著線上市場的逐漸飽和,競爭加劇,各大本土企業又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線下,在新開門店搶佔市場的同時,開始注重消費場景的多元化。為提高購物的便利性,加速布局線下便利店,社區店。對於原有的大賣場業務,也在不斷優化購物環境。各大集團逐漸進軍高端市場,打造精品超市,以迎合消費者日益挑剔的需求。從最初沃爾瑪的山姆會員店,消費者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如Ole、BHG、G-Super等。在這樣的局勢下,原先自帶「外資光環」的品牌也不再吃香。

  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本土企業中除華潤萬家和聯華超市股份的銷售額略有下滑外,其他企業的表現還算是差強人意。近年來,以羅森、7-11為代表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零售企業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外資零售巨頭集體敗退中國是多種原因綜合化的結果,深入探究其中原因,問題還是出在企業自己身上。自中國加入WTO以後,對外貿易政策越發友好,甚至是保護有加。但是在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積極做出改變以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在咖啡本身之外創造「第三空間」以與其他品牌形成差異化吸引顧客;瑞典家居品牌宜家也始終走在行業前端,不斷改善客戶體驗,最後在中國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落敗的外資零售巨頭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採取措施不及時或者是錯誤決策,如物流體系不完善,決策層在外資企業總部從而難以即時對中國市場做出改變、成本控制不到位等,這些因素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對企業都會是巨大的打擊。

  德國第二大零售商奧樂齊(ALDI)6月在上海開設首批兩家線下門店,美國零售巨頭開市客(Costco)於8月29日在上海開業,場面火爆。另外,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私人財富增長迅速,消費觀念也在升級之中,更注重品質和差異化了。由此可見,中國零售市場還有著巨大潛力待發掘。

  一方面,新的外資品牌不斷入駐,存活下來的優秀品牌也在不斷拓展中國業務,中國本土企業通過收購加上自身擴張,在消費市場上的版圖與日俱增,其實力也不容小覷。零售市場環境開始形成多元化格局,優勝劣汰是生存規律。新一輪的商業角逐序幕即將拉開,讓我們靜候其變。

(責任編輯:DF506)

相關焦點

  • 否認離開中國?4年關閉74家門店,家樂福已離開,沃爾瑪還在堅持
    這些外資品牌,在我國幾十年,每年都能賺走不少錢。但並不是所有外資品牌,在我國都過的非常「舒坦」的。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我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我國各大行業的競爭壓力也隨之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甚至不少外資品牌也「撐不住」,最後選擇離開中國市場了。尤其是很多外資服裝品牌,近年都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了。
  • 2020上半年零售業10大事件|零售|家樂福|家家悅集團|麥德龍集團|...
    、沃爾瑪、家樂福、永輝、天虹、步步高、家家悅、永旺、超市發、物美、聯華等近300家零售企業20萬個門店積極響應,覆蓋全國大部分主要地級以上城市。未來物美對麥德龍的輸出更可能多的是數位化,通過與多點Dmall的聯手,幫助麥德龍中國迅速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到店到家一體化,進而優化麥德龍線下門店和供應鏈的資源復用。
  • 麥德龍加入外資零售商撤退大軍,敗給了市場還是自己
    2014年,英國翠豐集團(Kingfisher)對外宣布,向物美集團出售中國百安居70%的股份;2017年,西班牙迪亞天天宣布將中國全部門店出售給蘇寧;同年,韓國易買得也將僅剩的幾家門店關閉。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自2008年經濟危機後,零售巨頭們普遍遭遇資本寒冬,出走、「瘦身」或轉型做便利店成了不二選擇。當然,撐到此時的麥德龍並非沒有做過別的嘗試。
  • 家樂福等全球零售五巨頭,為何在中國活不下去?
    原標題:全球零售五巨頭,為何在中國活不下去?家樂福、沃爾瑪們躺著賺錢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口述 / 吳曉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之一,很多外資零售巨頭都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所以在過去20多年裡,零售巨頭們紛紛進入中國,其中比較知名的5家企業,分別是美國的沃爾瑪、百思買,英國的樂購,法國的家樂福和德國的麥德龍。
  • 十大超市企業三季度開店56家、關店8家 外資超市或迎來新一輪洗牌
    ,其中沃爾瑪、家樂福均關店3家,卜蜂蓮花關店2家。卜蜂蓮花溫州店撤店是因為「拆遷」,該店關閉後,卜蜂蓮花在浙江省內再無門店。   此外,部分門店是因為自身原因而無奈閉店,如沃爾瑪嘉興店、家樂福鄭州店、卜蜂蓮花泰州店均是因為經營不善而撤店,其中家樂福鄭州北環店已連虧3年,每年虧損額約千萬元。
  • 家樂福撤離,沃爾瑪「賣身」,今麥德龍也要跑?為何國內留不住人
    家樂福撤退,沃爾瑪賣身早在2014年時,樂天就選擇了退出中國市場,並表明在華的業務則是被華潤收購,就這樣在我國才不過10年就只能敗走,而在華潤接管後,服務的態度就此下降,購物的體驗感也沒能得到升級,促銷活動也很難看到,價格上也沒有性價比。
  • 2020年,Costco(COST.US)能否替家樂福收復失地?
    家樂福、麥德龍的「退」2019年6月24日,蘇寧易購公告將以現金48億元現金的對價,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權。家樂福這家在全球30多個國家開出超過1萬多家門店的超市,在中國體面地退出了。三個月後,另一個謎底揭開。10月11日,麥德龍、物美和多點Dmall聯合宣布,物美就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已與麥德龍集團籤訂最終協議。
  • 家樂福沃爾瑪各大商場紛紛倒閉,現又一巨頭撤離中國,究竟怎麼了
    家樂福和沃爾瑪的主要購物中心已經關閉,現在另一個巨頭已經從中國撤出。發生了什麼事 中國越來越繁榮,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各種市場都在湧入中國市場。 現在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 麥德龍中國:自有品牌新推18個品類 明年要開5-10家店
    21世紀商業評論提及中國的「會員制倉儲型超市」,麥德龍榜上有名。這家成立於1964年的零售批發超市,是德國第一大超市,也曾是歐洲第二大、全球第三大零售批發超市。1996年,麥德龍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第一家現購自運批發商場。目前,麥德龍在中國的60個城市開設了97家商場,全國擁有超過11000名員工及1700萬客戶。
  • 家樂福賣身、沃爾瑪慘澹,誰在圍剿大超市
    開了60年的家樂福,這次算是「涼透了」。6月23日,深陷關店和負增長泥沼的家樂福,將中國業務80%的股權作價48億元人民幣,賣給蘇寧易購後正式退出中國。 作為大超市業態的首創者,家樂福也曾想過改變命運。
  • 得罪中國沒好下場?當年得罪了中國人的「韓國樂天」,現在如何了
    文:落七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和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我國傳統的零售業受到了不小的創傷,很多商超都陷入了不斷關閉門店的困境,其中就包含知名的外資零售巨頭。比如英國最大百貨連鎖品牌瑪莎百貨曾預計在2022年之前關閉在中國的百家門店。而家樂福中國和麥德龍中國則分別賣給了蘇寧和物美集團,就連沃爾瑪也關閉了不少的賣場,還與京東進行了合作。這些曾經雄霸一方的零售巨頭遭遇困境的背後,既有中國零售市場競爭加劇、電商挑戰等緣由,其實也有其自身的因素。其中就有一家外資零售商的退出讓國人記憶尤深,它便是樂天瑪特。
  • 德國超市叫麥德龍,法國超市叫家樂福超市,中國超市叫什麼名字
    德國有家超市叫麥德龍,法國有家超市叫家樂福超市,中國的超市叫什麼名字小的時候大家非常喜愛跟父母一起去超市。在日常生活中,去超市也是大伙兒不可或缺的,在超市裡,我們可以購到自身要想的物品。自然超市的知名品牌也是非常的多,每一個超市都是相互競爭,在其中有很多國際性知名品牌超市,例如麥德龍,家樂福超市,沃爾瑪超市這些。中國的象徵性超市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來一下吧。說到麥德龍,想來大伙兒都是知道麥德龍。
  • 蘇寧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盒馬大比拼
    疫情期間,人們宅家不出,到家服務爆發式增長。一些本受衝擊較為嚴重的實體零售,通過數位化轉型,推出到家服務,獲得新的成長機會。以蘇寧家樂福為例,基於"一小時場景生活圈"的打造,疫情期間其到家訂單增長412%,其中九成以上訂單包含生鮮果蔬。為此,蘇寧從各產業調派上千名員工增援家樂福,重點支持各門店到家業務的揀配服務。
  • 大商超2020「很受傷」:永輝mini店上半年虧損1.3億、關店88家
    作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商超集團之一的物美,其背後的綜合實力已然不容小覷。另一方面,英國零售巨頭樂購也於2月25日正式宣布,將向中國的華潤集團出售與華潤成立的合資公司Gain Land的20%股權。正如沃爾瑪等外資企業一樣,樂購在中國市場也出現了「水土不服」。早在2014年,樂購就已經與華潤集團組建合資公司Gain Land。
  • 中國超市巨頭崛起,打敗沃爾瑪、家樂福,在全國開出3000多家門店
    通常,人們去超市的時候,會優先選擇小區周邊的大型超市,我們經常看到的超市品牌有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等。其中,沃爾瑪作為全球最大的超市巨頭,連續7年登上世界500強榜首,2019年的營業收入達到5239.6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3.64萬億元,這個營收規模是阿里巴巴的7倍多。
  • 麥德龍,可惜了
    「現購自運」是麥德龍的模式——顧客在倉儲式商場內自選商品,以現金支付並取走,做得是綜合型的批發賣場。與沃爾瑪、家樂福等提供個人消費的零售大賣場不同。除麥德龍現購自運商場外,麥德龍集團還擁有Real大賣場、 Media Markt和Saturn電器專賣店以及Galeria Kaufhof 百貨商場。
  • 是非成敗家樂福(上)
    也就是在這一年,家樂福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儘管在1995年之前上海聯華、深圳萬佳、北京物美和山東家家悅幾家未來的行業巨頭和區域龍頭都已經各自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家樂福北京創益佳店還是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記入中國零售史,自1995年12月25日開始,中國大陸市場上有了第一家來自大型超市「原生家庭」的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