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資零售敗退中國榜:家樂福、麥德龍等12家退出,沃爾瑪關閉門店70餘家
文/樂居財經研究院魏薇
今年7月,蘇寧收購家樂福80%的股份。麥德龍在早前就頻繁爆出即將被收購的傳聞。在剛剛過去的10月11日也終於塵埃落定,物美斥資10億歐元買下其80%的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多點Dmall成為麥德龍中國的技術合作夥伴。2018年與2019年間,掀起了外資零售品牌退出中國的大浪潮,家樂福、麥德龍也算是堅持到最後的外資企業了。對於仍在中國市場強撐的沃爾瑪,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今已關閉70餘家在華門店。
這幾年間,我們也常有聽聞外資零售企業業績不佳的消息。面對業績的持續下滑,迫於生存壓力,各大國際零售巨頭紛紛轉換經營策略及時止損,或「賣身」,或直接閉店退出中國市場,或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資本或戰略上的合作,以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因此,零售業之間的併購越發頻繁,相比於2014年華潤集團收購英國零售業巨頭樂購(TESCO)中國業務時引起的轟動,現在大家則表現得相對平淡。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實體零售業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電)佔銷售額的比重由2009年的4.5%上升到了2018年的8.9%,幾乎翻了一番。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銷售額無法得到提升,最後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業利潤的下滑。外資企業不堪重負,只有另尋他路。
近年來電商的發展迅猛,從傳統的綜合電商平臺到專注於某一具體品類的APP,可謂是應有盡有。網絡購物不僅便捷,選擇豐富,更重要的是,由於中間渠道的減少,價格相對於實體店也更優惠,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類消費者的需求。不僅對實體零售造成了很大擊,對於本身就在中國零售市場水土不服的外資零售商打擊更大。在本土企業吞噬越來越多市場份額的同時,外資零售商似乎覺醒,也逐漸涉足線上銷售模式,如樂天瑪特開設天貓旗艦店,家樂福與京東在物流上進行合作,但是最終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隨著線上市場的逐漸飽和,競爭加劇,各大本土企業又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線下,在新開門店搶佔市場的同時,開始注重消費場景的多元化。為提高購物的便利性,加速布局線下便利店,社區店。對於原有的大賣場業務,也在不斷優化購物環境。各大集團逐漸進軍高端市場,打造精品超市,以迎合消費者日益挑剔的需求。從最初沃爾瑪的山姆會員店,消費者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如Ole、BHG、G-Super等。在這樣的局勢下,原先自帶「外資光環」的品牌也不再吃香。
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本土企業中除華潤萬家和聯華超市股份的銷售額略有下滑外,其他企業的表現還算是差強人意。近年來,以羅森、7-11為代表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零售企業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外資零售巨頭集體敗退中國是多種原因綜合化的結果,深入探究其中原因,問題還是出在企業自己身上。自中國加入WTO以後,對外貿易政策越發友好,甚至是保護有加。但是在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積極做出改變以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在咖啡本身之外創造「第三空間」以與其他品牌形成差異化吸引顧客;瑞典家居品牌宜家也始終走在行業前端,不斷改善客戶體驗,最後在中國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落敗的外資零售巨頭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採取措施不及時或者是錯誤決策,如物流體系不完善,決策層在外資企業總部從而難以即時對中國市場做出改變、成本控制不到位等,這些因素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對企業都會是巨大的打擊。
德國第二大零售商奧樂齊(ALDI)6月在上海開設首批兩家線下門店,美國零售巨頭開市客(Costco)於8月29日在上海開業,場面火爆。另外,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私人財富增長迅速,消費觀念也在升級之中,更注重品質和差異化了。由此可見,中國零售市場還有著巨大潛力待發掘。
一方面,新的外資品牌不斷入駐,存活下來的優秀品牌也在不斷拓展中國業務,中國本土企業通過收購加上自身擴張,在消費市場上的版圖與日俱增,其實力也不容小覷。零售市場環境開始形成多元化格局,優勝劣汰是生存規律。新一輪的商業角逐序幕即將拉開,讓我們靜候其變。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