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作者:謝田

《雲中雞犬圖》

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而言,似乎體現佛教的元素比較多,而體現道教的並不多見。其實,這是因為表現道教主題的畫比較隱晦。本次展出的畫作中,就集中展示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畫作講述了「成仙」的故事。這些古代名畫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眼下,臺北故宮正在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舉辦的《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這次的特展上有明末崔子忠的《雲中雞犬圖》,畫的是東晉道教淨明派教祖許遜的故事。傳說他136歲時,玉皇大帝封他成仙,授予他「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一職,於是許遜帶著家人弟子,連同家中的雞犬一起上天成仙。

這幅畫的特點是,如果你不知道故事情節,根本想像不出這是神仙故事,因為畫面上只能看到一行人在山路上行走。主人公的衣服上施加了含水銀的硃砂(道教喜歡用水銀煉仙丹),再騎上一頭青牛,這對古人而言就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道教主題了,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就太隱晦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煉到136歲,那怎麼辦呢?道教認為,還有一個通關的捷徑,就是去仙山。中國人自古相信山裡有神仙,海上更是會有仙山。《史記》記載,民間傳說中,海上的仙山遠遠的望之如雲,到了之後會反而在水下,根本到不了,而有幸到達的人會得到黃金寶玉和長生不老藥。根據史料記載,從戰國開始,齊燕等國就不斷派出尋找海上仙山的隊伍,頂峰是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找蓬萊、方丈(也稱方壺)、瀛臺三大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方壺圖》

臺北故宮本次特展上,展出了明代文伯仁(1502-1575)的《方壺圖》,圖中畫的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仙山,仙山上下都是海,中間雲霧繚繞,宮殿重疊。

可是,事實上,「海上仙山」根本沒人能去,於是從南北朝開始,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真實的山川「仙道化」,形成「福地洞天」之說,從而讓仙境有了真實性。道士們可以去山中開闢洞府修行,採藥煉丹。他們相信,如果有福緣的話,可以遇仙甚至飛升。

福地洞天的畫,看起來和一般的山水畫沒太大區別,這次特展上展出了臺北故宮的名作,傳為五代董源所作的《洞天山堂圖》(展期至 8月13日)。它是中國洞天畫中的極品之作。這幅畫高1.83米,畫上一片大山聳立,山中白雲繚繞,山上礬頭點點,山體以董源創造的長披麻皴加短點相間,再用濃墨敷染,氣勢雄渾蒼鬱。下方近景左側是殿堂建築,右側是瀑布流水和橋梁行人。畫上無款,只有「洞天山堂」四字,不知道何人所題。

清代初年王鐸寫了題跋:「神理氣韻,古秀通靈,入於(玄)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將此圖定為董源所作,但從繪畫風格來說,其年代肯定晚於北宋,所以不會是董源真跡。臺北故宮的專家發現這幅畫的風格和元初名家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接近,推測其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作品。元代道教十分興盛,這種巨幅大作還是有需求的,不過我覺得也不能排除這幅畫來自南宋後期的可能。

《洞天山堂圖》

《洞天山堂圖》看起來並不像一幅宗教畫,因為它和一般山水畫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仔細看,會發現白雲間有幾個山洞,那就是修仙的洞府。怎麼知道是洞府呢?一般的山洞都是黑的,但這幾個山洞看起來很亮,那是日月精華聚集在其中的表現。通過和明代《名山圖》的對比,可以確定畫面上的山是山東茅山,建築是茅山的道觀,左下角的小橋叫遇仙橋。橋上有個籠袖抱手的老者,是北宋的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1036-1108)。另外畫上角落裡有個小印「清虛府」,應為道觀之名,可見這幅畫有道教收藏的背景。這些信息雖然在圖上,但是非常隱晦,要經過專家仔細研究考證才能發現。

道教認為世上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這些洞天裡會發生什麼呢?特展中一幅傳為北宋燕文貴《三仙授簡圖》給了答案,只見畫上有一個修道之人,在洞府裡遇到了兩個神仙,被傳以修仙之法,於是也成了仙。

遇不到仙怎麼辦呢?那就要去採食仙藥。本次特展上有一幅南宋的傳為李唐所作的《仙巖採藥圖》團扇,上面就畫了一個人在山裡採藥的場景。按照道教的觀念,如果仙藥服食得法,就算不能長生不老,活個兩三百年還是有可能的。如果仙藥也採不到怎麼辦?那除了日常修行就只剩下煉仙丹了。「丹」特指硃砂,它其實是一種含有水銀的礦物質顏料。不過在道教看來,水銀可以通奇經八脈,在爐火中燒煉硃砂和其他幾種礦物,甚至有機會煉出成仙的藥物,因硃砂的紅色,而將其稱為「丹」。

這次《杏林春暖》特展上傳為明代仇英的《玉洞燒丹圖》就展現了古代道士煉丹的場景。按照古代道教的說法,仙丹用「轉」來評級,一共九轉,一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年成仙,九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天成仙。甚至人死未滿三日,灌下仙丹也能復活。我們今天知道,水銀等礦物質是有毒性的,人體的耐受性很低,如果服食不當,真的有可能「成仙」,從唐代到清代,都有皇帝因服食丹藥而駕崩。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說,古代道士的煉丹也導致了化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對人類的傑出貢獻。

(原標題:畫中仙氣)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當中國古畫遇見奧斯卡
    一般參選奧斯卡的影片大多只播幾分鐘,就被淘汰了而這一部中國動畫短片被評委會的工作人員連看兩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動畫片!」「這是怎麼做出來的?」這組取材於故宮舊藏《紅蓼水禽圖》宋扇面畫的鏡頭打動了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影評家羅夫曼「這些畫面非常吸引我,能看到中國的動畫短片參與奧斯卡角逐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當熟悉的卡通形象「穿越」到中國古畫裡,會是什麼樣子?
    你有沒有想過,當現代動漫形象,穿越到古畫中,並且與古畫完美融合,會是怎樣一幅場景呢?曾經有個畫展就展出了三十多幅這樣的作品,小編這就帶你看看~這些展出的作品整體都是古風,卡通形象在古畫中有讓人感覺不到絲毫違和。
  • 古畫中的桃源仙境
    明代以前描繪此題材的畫作極為少見,明中晚期開始,以文徵明、仇英等「吳門畫派」對桃源題材以及反映道教思想之仙境題材的畫作增多,在畫面上結合了江南水鄉的元素,文人將故鄉江南融入桃源圖中。「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展覽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桃源仙境」部分展出了七組作品,其中三組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顧洛、朱瑞寧的《山水人物圖冊》。此冊頁原本有十二幅、二十四頁,顧洛、朱瑞寧各繪其中六幅,皆仿宋元明名家。每幅圖各附圖記一首,同出自當時的名人手筆,一字一畫,煌煌巨製。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假畫」?!策展人帶你領略「偽好物—蘇州片」的奧妙......
    難不成故宮要展假畫嗎?文中提到的「蘇州片」,即是此次展出之「偽好物」。策展人邱士華笑稱自己在推廣時也常語帶雙關:「大家都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只展真畫,不展假畫,我們不會拿一個《明皇幸蜀圖》的複製品去唬弄觀眾。但是,我們這次是展出真的『蘇州片』。」展覽別開生面,從構思到開展花了不少時間。邱士華表示,這是賴毓芝還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任職時和研究員陳階晉的想法。
  • 臺北故宮博物院變身「動物園」?!
    展覽主題「故宮動物園」,主打用簡單的文字和活潑的設計,展出各種蟲、魚、鳥、獸,在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上給兒童觀眾帶來不同感受。除了古畫,還會依照畫中的動物搭配真實動物的照片,並在展場內擺放標本、獸皮和布偶,鼓勵孩童近距離觀察、觸摸。以下精選八件展品,帶領讀者紙上觀展。(整理/編輯部) 吉祥物!
  • 中國最好玩,最具有仙氣的十九座道教名山
    我國遺留至今的有很多名山,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且有些山集佛、道於一體,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最好玩,最具有仙氣的十九座道教名山,快來看看有你的家鄉嗎?因道教始祖老子歸隱修煉於此而得名,自古被尊為天下名山,道教聖地,有"中州地區天然動植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號稱洛陽的"避暑山莊",為欒川八大景觀之首,被譽為"君山奇景"。中國清明節發源地—綿山(山西)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群風格多樣,成為綿山風景區中最靚麗的風景線,無愧於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
  • 盤點中國古畫中的那些妖魔鬼怪,膽小勿看
    其實我們誰也沒有見過鬼,腦洞有多大,鬼就長什麼樣。人們用鬼神文化來懲惡揚善,在很多人心目中鬼神仍是善惡分明的,他們寧願相信做了好事就會添福加壽子孫昌隆,做了壞事就要遭報應,死後也要打入十八層地獄。我們一起來看看古畫中的「妖魔鬼怪」吧~
  • 這些金山農民畫在日本京都展出
    作為「魅力上海」活動之一,此次金山農民畫展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解放日報社、金山區政府、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文廣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共展出75幅金山農民畫近40年來的創作精品,題材覆蓋金山鄉土人情、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日本觀眾也一同感受韻味十足的中國江南文化。12日上午,現場工作人員還在忙著開幕前的最後布展「掃尾」,已有好幾位日本觀眾迫不及待趕來先睹為快。
  • 畫個圈圈詛咒,拿針扎小人,這些是道教法術?
    網絡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的玩笑留言,什麼畫個圈圈詛咒你一類,後臺也曾經有朋友詢問,這些是道教法術嗎?提到道教法術,很多人都雲裡霧裡,似乎能夠隨意變形,能夠飛上雲霄,才是法術,更有些人認為所謂法術都是騙人的,迷信。實際上,早在2011年,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編的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2011)》中已經指明「作為中國本土唯一的宗教,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道教法術不是巫術、迷信。」藍皮書的背景不用多言,這個說法還是令人信服的。
  • 老虎畫成「病貓」,卻成為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放大10倍太妙了!
    文 / 小七談到中國的繪畫藝術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畫家,在我國有名的畫家有齊白石,他的一幅國畫非常的值錢,特別是齊白石畫的《蝦》更是贏得了繪畫收藏愛好者的喜歡,還有徐悲鴻畫的《馬》同樣非常的經典,正是在這些繪畫名家的影響下,我國的繪畫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
  • 「假畫」引發的展覽,一起領略「偽好物—蘇州片」的奧妙 | 佳作推薦
    2018年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特展,展覽海報上大大的「偽」字,讓人疑惑又好奇:難不成故宮要展假畫嗎?「偽」怎麼可能是好東西?「蘇州片」又是怎麼回事?策展人邱士華笑稱:「大家都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只展真畫,不展假畫。但是,我們這次是展出真的『蘇州片』。」展覽別開生面,從構思到開展花了不少時間。
  • 中國古畫放大10倍,於細微處,看古畫的真諦,這就是中國的藝術
    中國古畫放大10倍,細節令人驚嘆這兩年,各種宮廷劇的服化道做的越來越精細,從開山鼻祖《甄嬛傳》開始,再到《延禧攻略》,還有最近播出的《清平樂》,不論是布景、服裝還是造型設計,都完美的還原了中國古代的文化風貌,讓人拍案叫絕。
  • 臺北故宮明起展「假畫集團」蘇州片:雖是偽作,仍有「好物」
    明清時期,論及中國最大的書畫造假中心,或非蘇州莫屬。蘇州的假畫製作規模之大之廣,流散極多,這些假畫都統稱為「蘇州片」。4月1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偽好物:16—18世紀蘇州片的影響」特展。屆時,唐人《明皇幸蜀圖》、蘇州片《清明上河圖》、黃彪(實為王彪)版的《畫九老圖》、三件《上林圖》以及冷枚的《仿仇英漢宮春曉圖》等一併展出。
  • 楊柳青年畫在雲南展出
    《蓮年有餘》娃娃抱魚,是楊柳青年畫最具代表性的題材,有多種不同的樣式。
  • 仙氣都溢出來的山,被稱為「天下第一仙山」,是道教建築的博物館
    中國有非常多有名氣的山,比如中國的五嶽在中國漢文化裡面五大名勝名山,分別是嵩山,泰山,華山,衡山和恆山,這些山不僅僅非常的巍峨險峻,有著非常獨特的景色,而且這也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所以它的象徵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這五座山,而是另外一座有著獨特自然美景的山。
  • 故宮一幅詭異古畫,流傳800年,一般人難以看懂畫中寓意
    不得不說的是現在驚悚和恐怖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漸漸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之一。中國對於恐怖文化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外界的影響,因為大家也知道中國是靠著志怪小說起家的,你要說恐怖那還真是算不上,最多也就算得上是魔幻罷了。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國寶聚焦」梁楷蔡襄
    逸筆草草,簡淡水墨間,一仙人(或謂禪宗散聖),寬衣大肚,步履蹣跚,如行雲霧間,盡脫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氣,這就是宋代梁楷的名作《潑墨仙人》,這類中國減筆畫作其後也極大地影響了日本的禪畫與美學。
  • 古畫說明卡該怎麼寫?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這麼過來的
    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一個叫做《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的展覽。 這個展覽探討的主題,是介紹一件古畫到底用什麼形式的卡片來介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