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作者:謝田
《雲中雞犬圖》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而言,似乎體現佛教的元素比較多,而體現道教的並不多見。其實,這是因為表現道教主題的畫比較隱晦。本次展出的畫作中,就集中展示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畫作講述了「成仙」的故事。這些古代名畫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眼下,臺北故宮正在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舉辦的《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這次的特展上有明末崔子忠的《雲中雞犬圖》,畫的是東晉道教淨明派教祖許遜的故事。傳說他136歲時,玉皇大帝封他成仙,授予他「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一職,於是許遜帶著家人弟子,連同家中的雞犬一起上天成仙。
這幅畫的特點是,如果你不知道故事情節,根本想像不出這是神仙故事,因為畫面上只能看到一行人在山路上行走。主人公的衣服上施加了含水銀的硃砂(道教喜歡用水銀煉仙丹),再騎上一頭青牛,這對古人而言就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道教主題了,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就太隱晦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煉到136歲,那怎麼辦呢?道教認為,還有一個通關的捷徑,就是去仙山。中國人自古相信山裡有神仙,海上更是會有仙山。《史記》記載,民間傳說中,海上的仙山遠遠的望之如雲,到了之後會反而在水下,根本到不了,而有幸到達的人會得到黃金寶玉和長生不老藥。根據史料記載,從戰國開始,齊燕等國就不斷派出尋找海上仙山的隊伍,頂峰是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找蓬萊、方丈(也稱方壺)、瀛臺三大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方壺圖》臺北故宮本次特展上,展出了明代文伯仁(1502-1575)的《方壺圖》,圖中畫的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仙山,仙山上下都是海,中間雲霧繚繞,宮殿重疊。
可是,事實上,「海上仙山」根本沒人能去,於是從南北朝開始,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真實的山川「仙道化」,形成「福地洞天」之說,從而讓仙境有了真實性。道士們可以去山中開闢洞府修行,採藥煉丹。他們相信,如果有福緣的話,可以遇仙甚至飛升。
福地洞天的畫,看起來和一般的山水畫沒太大區別,這次特展上展出了臺北故宮的名作,傳為五代董源所作的《洞天山堂圖》(展期至 8月13日)。它是中國洞天畫中的極品之作。這幅畫高1.83米,畫上一片大山聳立,山中白雲繚繞,山上礬頭點點,山體以董源創造的長披麻皴加短點相間,再用濃墨敷染,氣勢雄渾蒼鬱。下方近景左側是殿堂建築,右側是瀑布流水和橋梁行人。畫上無款,只有「洞天山堂」四字,不知道何人所題。
清代初年王鐸寫了題跋:「神理氣韻,古秀通靈,入於(玄)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將此圖定為董源所作,但從繪畫風格來說,其年代肯定晚於北宋,所以不會是董源真跡。臺北故宮的專家發現這幅畫的風格和元初名家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接近,推測其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作品。元代道教十分興盛,這種巨幅大作還是有需求的,不過我覺得也不能排除這幅畫來自南宋後期的可能。
《洞天山堂圖》《洞天山堂圖》看起來並不像一幅宗教畫,因為它和一般山水畫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仔細看,會發現白雲間有幾個山洞,那就是修仙的洞府。怎麼知道是洞府呢?一般的山洞都是黑的,但這幾個山洞看起來很亮,那是日月精華聚集在其中的表現。通過和明代《名山圖》的對比,可以確定畫面上的山是山東茅山,建築是茅山的道觀,左下角的小橋叫遇仙橋。橋上有個籠袖抱手的老者,是北宋的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1036-1108)。另外畫上角落裡有個小印「清虛府」,應為道觀之名,可見這幅畫有道教收藏的背景。這些信息雖然在圖上,但是非常隱晦,要經過專家仔細研究考證才能發現。
道教認為世上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這些洞天裡會發生什麼呢?特展中一幅傳為北宋燕文貴《三仙授簡圖》給了答案,只見畫上有一個修道之人,在洞府裡遇到了兩個神仙,被傳以修仙之法,於是也成了仙。
遇不到仙怎麼辦呢?那就要去採食仙藥。本次特展上有一幅南宋的傳為李唐所作的《仙巖採藥圖》團扇,上面就畫了一個人在山裡採藥的場景。按照道教的觀念,如果仙藥服食得法,就算不能長生不老,活個兩三百年還是有可能的。如果仙藥也採不到怎麼辦?那除了日常修行就只剩下煉仙丹了。「丹」特指硃砂,它其實是一種含有水銀的礦物質顏料。不過在道教看來,水銀可以通奇經八脈,在爐火中燒煉硃砂和其他幾種礦物,甚至有機會煉出成仙的藥物,因硃砂的紅色,而將其稱為「丹」。
這次《杏林春暖》特展上傳為明代仇英的《玉洞燒丹圖》就展現了古代道士煉丹的場景。按照古代道教的說法,仙丹用「轉」來評級,一共九轉,一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年成仙,九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天成仙。甚至人死未滿三日,灌下仙丹也能復活。我們今天知道,水銀等礦物質是有毒性的,人體的耐受性很低,如果服食不當,真的有可能「成仙」,從唐代到清代,都有皇帝因服食丹藥而駕崩。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說,古代道士的煉丹也導致了化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對人類的傑出貢獻。
(原標題:畫中仙氣)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