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時便利店「閉店潮」正在進行時。5月16日,成都全時宣布已經找到了「接盤者」,京津冀的全時將何去何從,引人關注。
5月11日上午,全時發布《「全時便利店」停止營業告知函》,隨後刪除。12日,又發布《關於全時儲值卡、會員積分兌換告知函》,將「停止營業」修改為「戰略性調整」,北京門店將於5月20日24時進行經營調整,北京的上百家門店將再次按下「暫停鍵」。
「高光時刻」:一小時被搶空
因為閉店,全時迎來了今年的「高光時刻」。5月11日,全時宣布直營店全場六折,一度引發了「搶購潮」。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全時,幾乎都被搶購一空。據全時(萬達廣場店)店員回憶,當天17時打折活動正式開始,當時貨比較全,人也非常多,從店入口一直排到出口,一個小時左右,幾乎都被搶空了。
「我是來撿漏的。」12日下午,一位先生下班後走進全時(萬達廣場店)時,店內只剩少量的酒、雨傘、襪子等,逛了一圈,什麼漏也沒撿到。在商品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依舊有人不斷湧進來。白女士在18時左右走了進去,買了幾罐啤酒,她說,「沒什麼可買的了」。
全時採取直營和加盟兩種運營模式,面對閉店公告,一些店鋪照常經營,不參與打折;也有一些店鋪為了快速清貨,商品打八折,同樣也引發了「搶購潮」。5月13日,位於北京豐臺的一家全時加盟店,原價46元一箱的即食粥,售價為25元,店員表示,這是最後一天打折促銷,14日,將會上架新的貨物。5月17日,該店部分貨架已上滿了貨品,打折活動也已停止。
「這次關得太突然」。全時的一家供貨商負責人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5月5日,全時還讓他們在5月9日送一批貨到全時的大倉。後來,從同行那裡得知全時要閉店的消息,這批貨沒有送出去。該供貨商表示,去年2月,全時第一次關停時,提前與供貨商打了招呼,不至於讓供貨商「壓貨」。
突然喊停的全時接下來的命運幾何?早在2018年11月,全時母公司復華商業資金鍊斷裂,全時第一次按下了「暫停鍵」。2019年2月,全時的門店被「拆分」,其中,華東、重慶約90家門店被羅森接手,北京、天津、廊坊、成都4個城市的500家門店被新股東山海藍圖接手。
5月16日,成都全時宣布成都山海藍圖的106家門店全部加盟見福便利店,成都全時有了「新歸宿」。此前,全時發布的公告稱:整合之後將會積極引入戰略合作。這也引發了人們的猜測,京津冀的全時是否也會被見福接手?還是面臨再次被「拆分」的命運?
幾天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洪濤在文章中說,接到了山海藍圖負責人的電話,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已經介入,現場辦公,積極協助解決一些之前的遺留問題,幫助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恢復和經營環境。」在王洪濤看來,「這或許是一個轉機,至少會是一個對各方都利好的消息。」
為何再次按下「暫停鍵」
「因為疫情影響嚴重,我們被迫進行戰略性調整。」在其發布的公告中,全時將閉店的原因歸結於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期間,便利店整體運營情況如何?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疫情期間,一些便利店實現了較快增長,也有一些便利店銷售額下滑明顯。一季度,便利店行業平均水平同比下降10%-15%。
疫情影響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便利店本身是高成本低利潤的運作模式。2019年5月,畢馬威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共同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門店運營成本仍然保持高位。其中,房租成本佔到34%,職工薪酬佔到60%,不同的店鋪有一些差異。25%的便利店淨利潤率為負數,其中,37%的便利店淨利潤率在0-2%之間。
相較於本土傳統的便利店,全時便利店被認為是採取了「重資產模式」,早前,全時的掌舵人張雲根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所謂的重資產運營,包括投入千萬資金研發零售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中央廚房,在具體的門店內增加現場烹飪設備和多人用餐區等。而單個門店的投資規模超過150萬元。
北京豐臺一家全時加盟店負責人表示,開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店基本投資在200萬元左右,其中,房租佔大頭,約為60萬元/年,還是在店鋪位置相對較偏的情況下;需要僱兩名員工,單個員工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疫情期間,由於客源少,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仍要為了有需求的人維持著。「隨著一切穩定了,希望有新起色。」
高成本之下,全時快速擴張的背後是便利店行業的兩難選擇:不擴張很難實現規模化盈利,擴張要面臨居高不下的成本支出。2015年,全時曾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的計劃;2017年,還提出「百城百萬」計劃,宣稱要投資百億元,5年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眼看「五年之約」將至,卻突然停止了腳步。
羅森、7-11等仍在大舉擴張
事實上,在全時便利店宣布大規模閉店之前,2019年在北京就有多家便利店被爆出現資金問題。
而在全時便利店宣布大規模閉店後,目前不少便利店還仍在大舉擴張。從全時和其他相關案例,可以看出目前中國零售業受競爭因素的影響,處於弱肉強食的發展階段,便利店行業進入洗牌期。 2020年4月15日,羅森便利店宣布正式進軍河北,將在京津冀區域進一步密集布點。據了解,2019年羅森在北京新開店鋪創下歷史新高,2020年預計開設門店60-100家。
近年來我國便利店行業發展快速。數據顯示,我國便利店銷售額呈上升趨勢,2019年中國便利店行業銷售額約為2812億元,較上年增長24.2%,預計2020年銷售額將達3500億元。
而在我國便利店行業向好發展的形勢下,外資仍在加速擴張。除了羅森,7-11、全家以及國內的本土便利店品牌都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便利店行業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未來在不斷外延擴張的同時實現商品服務差異化,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將會被淘汰,經過規模化之後,會慢慢地走向品牌化和規範化,最後走向資本化運營。
全國目前僅13萬家連鎖便利店
商務部部長鐘山5月1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要從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等方面下功夫,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下一步,要重點優化布局,推動便利店連鎖化發展。
自2019年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便利店已成為商務部和各地政府在擴內需、促消費時的「高頻詞」。
鐘山18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國有很多便利店,但總體來說水平不高。全國現在只有13萬家連鎖便利店,數量還是大大不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下一步,要重點優化布局,推動便利店連鎖化發展。
這是便利店一年來第三次被商務部「點名」。今年1月,商務部已聯合多個部門下發了《關於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化便利店營商環境,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智能化發展。去年7月,商務部也曾發布工作通知,決定在全國推進品牌連鎖便利店建設工作。
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與便利店的密度比率約為1萬人/店。而日本1.3億人口,卻擁有超過5.5萬家便利店,人口/便利店比率為2334人/店。韓國便利店市場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這一比率更是達到每1000人就擁有1家便利店的水平。業內普遍認為,和日韓等鄰國相比,中國便利店市場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信息來源: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