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陋寡聞的我,來到亞美尼亞才知道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先稍微介紹下亞美尼亞本土基督教。一般遊客接觸到的亞美尼亞本土基督教組織既不從屬於羅馬天主教廷,也不屬於東正教教會,更不屬於新教。它有著自己的教會組織——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教會總部就設在埃奇米阿津,故而這裡也被稱為亞美尼亞的梵蒂岡。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是東方正統教會之一,他們信奉基督一性論,即認為耶穌基督只有神性沒有人性,這和衣索比亞科普特教會、印度正統教會比較像。基督一性論對歷史上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教會來說算是異端思想,因此歷史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其實也沒少受兄弟教會排擠。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基督教教義、儀軌傳承(使徒統緒)可上溯至耶穌十二門徒中的巴多羅買與達太,這二位一般也被認為是亞美尼亞的主保聖人。遊客在亞美尼亞教堂裡經常會看到這二位聖人畫像,其中拿著小刀的是巴多羅買,因為據說他最後是被剝皮殉教的(我想吐槽這形象設計的邏輯,但天主教堂的巴多羅買一般的確也是這造型)。拿著矛尖的是達太(我的印象裡他手裡一般也會同時拿小刀),這象徵他把聖槍帶到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另外兩位主保聖人,一位是我們很熟悉的啟蒙者聖格裡高利,另一位是發明亞美尼亞文字的聖梅斯羅布。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其實是埃奇米阿津教廷綜合體的一小部分,綜合體還包括許多教堂、博物館、學校等。在這裡我稍微吐槽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裡的中文名稱翻譯成埃奇米河津。這讀音不似,形狀相似的一字之差,令人浮想聯翩啊。
2/亞美尼亞的「圓明園」?探尋公元七世紀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遺址。
買票進門之後,發現距離景點還有一段距離,大概要走五六分鐘。慢慢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遺址映入眼帘!這座教堂始建於七世紀,曾極短地作為亞美尼亞卡託利科斯的駐地,在十一世紀之前逐漸變為廢墟
這座教堂建於公元7世紀,是亞美尼亞最大的圓形結構教堂,但在10世紀的時候被毀於地震,如今只剩下一些底層的外牆和迴廊的柱子
走進遺址,很多石頭上是有編號的,這是近現代考古學家修復遺址的痕跡。
可以看到教堂在外層牆壁內有若干柱子作為支撐,一般認為兩者之間是圓形走廊。
這座教堂的地位在建築史上很重要,因為如此大規模的圓形教堂在東方乃至世界都是已知的第一座,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教堂是特殊的圓形布局,全世界圓形的基督教堂是相當少見的。為了體現十字架元素,這座教堂採用了高加索地區比較常見的四瓣式結構。
也就是說建造四個直接連接中央穹頂支撐結構的半圓形後殿以象徵希臘十字架,頗具有研究價值。
據說這棟教堂是三層建築,有45米高,這相當於現在的10層樓左右,在7世紀可算得上是相當高的了,當年要比埃奇米阿津主教教堂壯觀多了。
圓形布局、三層建築、與外壁和柱子間的走廊是這座教堂與高加索地區經典的four-apse教堂不大一樣的地方。
遺址僅存的面積並不大
石柱及建築輪廓依稀可見舊日輝煌。
建築的祭壇,祭壇前有曾存放格裡高利聖髑的地窖。
整棟建築的浮雕比較出名
可以看到具有亞美尼亞特色的植物,仔細看是(葡萄、花朵、樹葉、藤蔓)形狀紋理。
從遺址可以遠眺到遠處的阿拉臘山,若隱若現的。
可以想像得到公元七世紀時,在教堂上遠眺阿拉臘山的情景。
現代的我,曾經的建築。旅行就是如此有趣。
雖然是廢墟,但從剩下的石柱、石雕上仍然依稀可見當年建築工藝的精美。
乍看這些遺蹟,總讓我恍惚間覺得是在圓明園。
一塊頗有年頭的日晷。日晷是由「日」和「晷」兩字組成。「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此,所謂日晷,就是白天通過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
3/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遺址博物館,探究其曾經的輝煌
遺址後面有一座博物館,面積不大,但內容很豐富,最精彩的是附近出土的一系列浮雕和工具、對亞美尼亞宗教建築風格演變的梳理、以及茲瓦爾特諾茨的考古研究歷史,有必要看看的。
這就是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復原模型,這個模型借鑑了亞美尼亞建築史學家Toros Toramanian的研究成果,是最為常見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模型,當然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
內部的結構圖。可見當年的精美程度。
還有專家研究出來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的建造地圖。
精美的浮雕與馬賽克殘片
考古發掘出的各種文物,茲瓦爾特諾茨教堂恰好建在了亞美尼亞古王國的建築廢墟之上。
4/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諾亞方舟的殘片就存放於此。
教廷綜合體的東門,被稱為聖格裡高利門,是為紀念亞美尼亞改宗1700周年修建的。
這裡可以看到梯裡達底三世從格裡高利手中接過十字架的浮雕,象徵亞美尼亞改宗。
亞美尼亞教會由格列高利最早去傳教並建立, 亞美尼亞教會是一個獨立基督教會,信奉單一屬性說,獨立於基督教主流派以外。
公元301年, 亞美尼亞國王特拉達三世定基督教為國教,使得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教堂邊上一座新建的教堂,門外有人結婚,裡面有小孩子正接受洗禮。
神父在給孩子做洗禮。。。(抓拍的,有點糊)
再向西走就是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主教座堂(Cathedral),現處於整修中,已經變成大工地。
我記得2017年看別人遊記,這裡就已經開始鋪上腳手架了,現如今還是依舊,2年過去了啊。不得不說外國人的工作效率實在是....
這棟教堂建築結構介於Gayane教堂與Hripsime教堂之間:希臘十字架布局,有四個半圓形後殿,但同時也有四個獨立的柱子構成的中殿。目前教堂滿目狼藉的施工現場讓人很無奈。
當年,十二使徒之一的巴多羅買來到 亞美尼亞宣教,使很多人受洗,但宣教工作遭到當地傳統宗教勢力的仇視,他們將巴多羅買逮捕,帶到亞美尼亞國王亞士提亞基面前審訊。面對酷刑巴多羅買仍堅守主道,催促人們信守真理。國王無可奈何,下令將巴多羅買處死。刑罰十分慘酷,巴多羅買被倒釘在十字架上,並被斬首、剝皮。巴多羅買殉道後,基督教亦被禁止。公元2世紀,基督教宣教士從安提阿再次進入亞美尼亞 。福音的傳播順利,沒有出現使徒時代巨大攔阻的現象。有不少 亞美尼亞 的貴族接受了基督信仰,這其中就包括有「照耀者」之稱的格列高利。格列高利屬於從波 斯帕 提亞帝國入主 亞美尼亞 的阿爾沙克王室,與亞美尼亞 國王特拉達三世有親屬關係。他在 亞美尼亞 建立教會,又在 特拉 達三世的王宮邊上,建起了 亞美尼亞 的第一座教堂——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由格列高利創立的 亞美尼亞 教會也被冠以他的名字,稱為格列高利教會。格列高利積極向特拉達三世宣揚神的福音,使國王最終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4世紀初, 特拉 達三世正式定基督教為國教,從而使 亞美尼亞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公元405年,米索為亞美尼亞人民創造了亞美尼亞 字母,並於5年後,將《聖經》翻譯成 亞美尼亞 文。
據說是千年前彩繪的《福音》書。
一些很精美的法器
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的鎮館之寶。第一肯定是諾亞方舟的殘片莫屬。據說亞美尼亞的聖山——亞拉臘山就是諾亞方舟的停靠地。諾亞方舟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提了。
第二,聖槍(也稱聖矛)。實物目前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臨時展出。傳說中耶穌受難時,一位名叫朗基努斯的行刑士兵用槍刺入耶穌側腹。流淌下來的耶穌鮮血治好了朗基努斯的眼疾,他由此受到感化,皈依基督教。這把槍就是聖槍,又被稱為朗基努斯之槍。
後世傳說與文學創造中,有時候會描述該槍有著強大的力量。不過,現存的「聖槍」(或者其殘片)光是比較有名的就有四處,分別在維也納、羅馬、安條克和埃奇米阿津。此外,不少地方也聲稱其擁有聖槍。
真十字架殘片,可惜實物目前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臨時展出(無語了,沒趕上一睹真容)釘死耶穌的十字架就是真十字架,相較於聖矛,真十字架殘片的擁有者實在太多太多了(姑且不論真假)。據說全世界稍有名氣的教堂和修道院,如果沒有塊「真十字架殘片」,都不好意思立足宗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