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時刻】
彩蛋(一)亞美尼亞——諾亞方舟停靠的地方
亞美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rmenia),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南部的內陸國。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北臨喬治亞,東臨亞塞拜然。
(亞美尼亞位置示意圖)
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6世紀,在亞美尼亞境內建立了奴隸制的烏拉杜國。公元前6世紀-公元3世紀,阿凱米尼德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統治亞美尼亞,建立大亞美尼亞國。此後,亞兩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804-1828年,兩次俄伊戰爭以伊朗失敗告終,原伊朗佔領的東亞美尼亞併入沙俄。1918年5月28日,達什納克楚瓊黨領導建立了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1920年1月29日,成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亞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以該聯邦成員國身份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直屬蘇聯,成為其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8月23日,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獨立宣言,改國名為「亞美尼亞共和國」。1991年9月21日,亞美尼亞舉行全民公決,正式宣布獨立。
(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國徽)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1922)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現亞美尼亞共和國國徽)
亞美尼亞的國徽經歷過四次變遷,其中永恆不變的是正中那座聳立的山峰,這就是出現在《聖經》中的亞拉臘山(土耳其語:Ağrı Dağı,英語:Mount Ararat)又譯亞拉拉特山,阿勒山。聖經中的記載「亞拉臘山」出現在創世記8:1-4「神記念諾亞和諾亞方舟裡的一切走獸牲畜。神叫風吹地,水勢漸落。淵源和天上的窗戶都閉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從地上漸退。過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 在傳說中,諾亞的曾孫海格(Hayk)則留在了這片山石之地,創立了亞美尼亞。所以亞美尼亞人自稱是諾亞的後代,上古大洪水後倖存的唯一子民。301年,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
(亞拉臘山與葉里溫城)
(亞拉臘山衛星圖)
站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街頭,抬眼就可以看到58公裡之外的亞拉臘山,這座山是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即使如今是在土耳其境內。霍瑞維拉修道院(Khor Virap)是大部分亞美尼亞人能夠與亞拉臘山最接近的地方。修道院位於懸崖邊,Khor Virap意為「深坑」。這裡是引導亞美尼亞皈依基督教的聖格裡高利在獲得合法身份以前,被亞美尼亞國王Tiridates三世囚禁其中的深坑。傳說深坑內遍布毒蟲,聖格裡高利在這裡被囚13年,靠著奇蹟和一位婦女暗中接濟活了下來。數不盡的朝聖者曾來到這裡,修道院粗糙的火山石上刻著他們的名字,有些名字還是一個世紀前手刻的。這些特殊的朝聖者其實都是從大屠殺中逃出來的難民,也就是節目中提到的那場慘絕人寰的虐殺中的倖存者。
也許,正如諾亞方舟的故事一樣,經歷了大屠殺的亞美尼亞人,頑強地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努力生活。
(霍瑞維拉修道院)
彩蛋(二)歷史不會忘記——亞美尼亞種族屠殺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
在赫拉茲丹河南側的山頂的廣場,矗立著一座墳墓形的巨大建築物——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旁邊一座尖塔構築,尖銳的似乎能刺破長空。
關於屠殺,雖然官方以1915年4月24日奧斯曼帝國在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圍捕了200多名亞美尼亞社群領袖的那天作為紀念日,實際上,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的迫害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規劃。希伯來大學學者耶胡達•鮑爾(Yehuda Bauer)認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應被理解為是1896年開始,經歷1908-190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直至1923年的種族滅絕。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
一個民族的命運和他生存環境的地理位置有緊密的關係,從地圖上就能很直觀地理解本期節目中提到的亞美尼亞所處的微妙境地。這個民族,一直生活在被眾多強大勢力包圍下,這些勢力不僅僅是政治,還包括宗教。大屠殺的導火索就是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認為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會與宗教體系接近的俄國為盟而對抗奧斯曼帝國。當然,史料證明,很多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的亞美尼亞人也並沒有逃脫被虐殺的厄運。在大屠殺之前,大約有200萬亞美尼亞人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到1922年,這一數字銳減至不足50萬。
(亞美尼亞位置示意圖)
1978年,聯合國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此後,歐洲議會、比利時、法國、希臘和俄羅斯等國際組織或國家,均發表聲明,稱這宗屠殺為「違反人性的罪行」,它與納粹的猶太人屠殺和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並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然而大屠殺一個世紀之後,世界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正式承認這場大屠殺。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這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土耳其政府對此予以否認。
土耳其政府的說法,亞美尼亞人口銳減源自戰爭傷亡,而非源於任何系統性或有組織的屠殺活動。但是大量的資料對這一說法都給予了有力的反駁。《紐約客》曾刊登記者拉斐·卡查杜裡恩的文章,「有一次,超過600個亞美尼亞人被放在木筏裡沿著底格裡斯河漂流,最終全部被殺。另一次,亞美尼亞女人們被圍捕起來,被迫脫到只剩內衣,然後被斧頭砍死。」 1915年7月,美國駐土耳其大使小亨利·摩根索給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發了一封題為「亞美尼亞局勢」的電報,他描述,這場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大規模拘留和驅逐運動,「伴隨著頻繁的強姦、搶劫和謀殺,最後變成了一場大屠殺。一場種族滅絕運動正在進行中」。 1916年時任美國駐敘利亞阿勒波領事傑西·傑克遜在發回華盛頓的電報中,描述了可以容納6萬人的萬人坑,「觸目所及之處,一堆堆屍體被埋到地下,每一堆大概有200到300具屍體,這些男人、女人、孩子和老人來自不同的家庭。」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物證(數量可觀的墳墓)證明大規模屠殺行為確實發生。包括美國出版發行的《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都曾對確鑿發生的大屠殺進行過報導。或許最能說明問題的證據就是,亞美尼亞人幾乎從奧斯曼帝國銷聲匿跡了。
土耳其政府否認對亞美尼亞實行種族屠殺的原因很明顯,正是策劃這次大屠殺的政治精英們建立了現代土耳其,他們被奉為開國英雄。正如土耳其歷史學家坦納·阿卡姆所說:「你很難讓一個國家承認自己的建國之父為殺人犯和小偷。」
(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屠殺的國家)
土耳其成功迫使其他國家否認這場屠殺,其中也包括英美等國。因為美國需要藉助土耳其的力量抵抗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運動。在選擇對殺戮行為的辭令上,美國官員做出了妥協。歐巴馬曾經就種族屠殺紀念周年致辭時,白宮官員稱總統將用「大災難(Meds Yeghern)」一詞替代「種族屠殺(genocide)」。
對於這件事的定義,影響著每一個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籍美國作家Tomani Meline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在一些亞美尼亞人看來,這種承認意味著土耳其方面的補償:對真正的狂熱者來說,要的是土地;對更務實的人來說,要的是金錢。而對大部分人來說,只是簡單地要求官方承認種族滅絕這個詞。至於我,我再也無法忍受任何亞美尼亞人聚會,因為看起來無論是一場詩歌朗誦、音樂會,還是體育比賽,總是會無可救藥地和種族滅絕聯繫起來。」
(2018年4月24日 亞美尼亞種族屠殺紀念活動)
關於這場屠殺網絡上有很多令人觸目驚心的圖片,在這裡,希望用這張有鮮花,有孩子,寧靜安好的照片來證明,歷史會記住103年前的那天。當然,世界也會記住2018年4月24日的亞美尼亞,歷史的巧合往往就是這麼有意思,這個日子會不會又一次改變這個國家,改變這個民族的命運。
彩蛋(三)反映亞美尼亞大屠殺的電影《承諾》
2017年4月美國上映的電影《承諾》The Promise,是由西班牙、美國聯合製作的劇情片,克裡斯蒂安·貝爾、奧斯卡·伊薩克與、夏洛特·萊本共同領銜主演,由特瑞·喬治執導。劇本則由《藝伎回憶錄》編劇羅賓·史威考德執筆。《藍色茉莉》攝影師加維爾•阿吉雷撒羅貝為該片掌鏡。其他主演包括索瑞•安達斯魯、讓•雷諾、詹姆斯•克倫威爾、安吉拉•薩拉弗安等。
故事的時代背景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末年,貝爾飾演的駐巴黎美國記者克裡斯、伊薩克飾演的醫學院學生麥可同時愛上了女主角安娜,從而上演了一段纏綿悱惻的亂世三角戀。貝爾與伊薩克所飾演的角色分別代表著新世界的規則與舊世界的傳統,兩位演員以及他們所承載的文化符號的碰撞是影片的一大看點。導演特瑞·喬治曾執導過反映盧安達大屠殺的高分電影《盧安達大飯店》,《承諾》依舊是大歷史小人物,通過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見大,通過三個人的愛情故事和逃難經歷,將1922年前后土耳其的血腥大清洗以及亞美尼亞人的悲慘經歷進行全景展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奧斯曼帝國正在瓦解,曾經充滿活力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現稱伊斯坦堡)即將被混亂吞噬。伊薩克飾演的藥劑師麥可離開家園去遊學,決心把現代醫學帶回他的老家——土耳其南部的Siroun村。在那裡,土耳其裔穆斯林和亞美尼亞裔基督徒已經共同生活了數世紀。
貝爾飾演的新聞攝影記者克裡斯則主要報導地緣政治。他被萊本飾演的亞美尼亞藝術家安娜迷住了,在她的父親突然去世後,他陪同她從法國來到奧斯曼帝國。麥可後來遇見了安娜,共同的亞美尼亞背景讓兩人擦出火花,這引發了兩個男人間的競爭。
土耳其人宣布在一戰中加入德國一方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奧斯曼帝國開始迫害少數族裔,並對亞美尼亞人進行民族清洗。他們不僅要面對情感糾紛,還要找到生存之道。
麥可求學之際,遭到清洗家破人亡,自己被軍隊抓去做了勞工 ,陷入絕境。此時,安娜和克裡斯為了搭救亞美尼亞孤兒在土耳其境內斡旋奔波,同時克裡斯還身兼報導事實真相給公眾的重任。
對於該片,評價不一,但影片展現的人性的掙扎和閃光讓人動容,尤其是影片最後,生活在美國的麥可說的「我們依然生存著」,是亞美尼亞人的最強音。
以下為部分評價:
影片是有多害怕跟歷史浪漫主義掛鈎,刪掉了任何東西,可能觀眾都有分心的情節,使得電影機械得一眼見底,如果沒有這些演員,可能還會更糟糕。(《好萊塢報導者》評)
《承諾》導演特瑞·喬治埋葬了一個有價值的題材,這個關於不求回報的愛和無私英雄主義的故事被填充得太滿,以至於散發出強烈的陳腐感。(《國際銀幕》評)
影片沒有把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用更好的形式來述說,這樣拖沓的情節,使得人物的悲劇感,反倒屈居於並不怎麼動人的三角戀底下。(《綜藝》評)
彩蛋(四)世界文化遺產——埃奇米阿津教堂
(埃奇米阿津教堂)
埃奇米阿津是亞美尼亞古都,在葉里溫西邊20多公裡,曾是亞美尼亞大主教駐節地,有亞美尼亞首任大主教恩利格坦納建於303年的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以及建於630年的加揚尼教堂和建於618年的裡普西梅教堂。在基督教的眾多教派中,亞美尼亞基督教屬於使徒教派。相傳基督本人並沒有到過這裡,而是委託他的十二個門徒中的前兩個弟子來到此處布教宣講。基督教的傳入不能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格列高利。公元2世紀時,基督教宣教士從安提阿再次進入亞美尼亞。福音的傳播順利,不少亞美尼亞的貴族接受了基督信仰,這其中就包括有「照耀者」之稱的格列高利。
(埃奇米阿津教堂)
埃奇米阿津意思即「神的唯一的神子到來了(上帝降臨之地)」。教堂的入口大門很有構造感,石塊讓她顯得厚實,而精巧的造型又顯得很輕巧,大門的正中雕刻著國王授予格列高利神杖以及讓其建造教堂的壁畫。北側則雕刻著耶穌派來的兩個弟子的頭像。埃奇米阿津教堂建築群和茲瓦爾特諾茨古蹟共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教堂內景)
(教堂自稱擁有的諾亞方舟的碎片)
在位於埃奇米阿津(Echmiadzin)的主座堂裡,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保留了一塊木頭,據說是4世紀時,一位聖徒在高山上找到的諾亞方舟碎片,現在它被保存在樹脂玻璃下,跟傳說中真十字架的一部分並列而立。
(教堂藏品)
彩蛋(五)亞美尼亞的大師
(吉格蘭·彼得羅辛 1925-1984)
在亞美尼亞,最響亮的名字是吉格蘭·彼得羅辛,西洋棋歷史上第9位世界冠軍。他在亞美尼亞是民族英雄,真正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吉格蘭·彼得羅辛曾經被人形容為世界冠軍叢中的反英雄主義者,有個誇讚他才能的說法是最後一個靜默的英雄。彼得羅辛自己有一次說了句著名的話:「特級大師不是古羅馬格鬥士」。彼得羅辛接觸象棋比較晚,正式學習時已13歲。他第一個訓導者把尼姆佐維奇的著作介紹給他,於是彼得羅辛很早就接受了那種建立在戰略武器之神聖基礎上的棋風。與其他偉大的特級大師不同,他年輕時代並非急風驟雨。既有以出色成績於1946年取得蘇聯青年錦標賽冠軍的時候,又有在1949年和1950年只取得全蘇冠軍賽16和12的時候。只有到了1951年他才進入了最頂尖的圈子,那年在全蘇冠軍賽上與蓋列爾並列亞軍,僅次於保爾·凱列斯,而比諸如鮑特維尼克、布龍斯坦和斯梅斯洛夫還要高。這個成績把他送進了52年的國際分區賽,結果再次取得並列亞軍從而又獲得進軍1953年著名的紐豪森-蘇黎世候選人賽的機會。在15級的賽事中,他的成績不錯,第5名(6勝4負8和)。到了50年代中期彼得羅辛列入世界前6名頂級棋手之一。
經過50年代,彼得羅辛更加強大。他在連續4屆全蘇冠軍賽的表現,是他1962年在Curacao 候選人賽獲勝的先導,很好地表現了他的上升態勢。
(彼得羅辛塑像)
在彼得羅辛1963年以5勝2負15和從鮑特維尼克手中奪得世界冠軍後,成千上萬的亞美尼亞人都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吉格蘭」(意即「老虎」)。在亞美尼亞的首都葉里溫,有一條街道就是以西洋棋世界冠軍的名字命名的,街邊還樹立著彼得羅辛雕像。另外,在熱鬧的市中心休閒之處,彼得羅辛雕像也一直陪伴著這座城市的居民們。
(阿拉姆·伊裡奇·哈恰圖良 1903-1978)
阿拉姆·伊裡奇·哈恰圖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前蘇聯作曲家。生於亞美尼亞梯弗裡斯(今提比里西),十九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先在格涅辛音樂專科中學學習大提琴,並向格涅辛學作曲,後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其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另外,還受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以熱情、樂觀、富於色彩、旋律豐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見長。他的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各國經常演奏的曲目。《馬刀舞曲》是哈恰圖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表現蘇聯衛國戰爭的《第二交響曲》(又名《排鍾》)、舞劇《加雅涅》《斯巴達克斯》以及電影《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配樂等。他還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馬刀舞曲》 樂譜)
哈恰圖良最膾炙人口的作品莫過於《馬刀舞曲》。《馬刀舞曲》是管弦樂曲,選自芭蕾舞劇《加雅涅》。這部劇是1939年米高揚建議,為亞美尼亞藝術季而創作的,原名為《Schastye》,是「幸福」的意思。這部舞劇的胚胎後改編成這部《加雅涅》,把劇情改寫成描寫亞美尼亞邊境集體農莊工作的年輕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舞劇的故事情節前後曾做過幾次大的改動。《馬刀舞曲》為作曲家所作芭蕾舞劇《加雅涅》第1幕第2場的舞曲,當阿爾緬恢復視力後,Gayaneh投入他的懷抱,村民們為他們祝福時的群舞音樂。1957年,作者曾對舞劇的音樂和情節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只有少數群舞性質的舞曲被保留下來,本曲即其中之一,於1942年12月9日由蘇聯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首演。有這樣一種說法:你可能不知道哈恰圖良,但是你不會沒聽過《馬刀舞曲》。
【矮大緊語錄】
1、 之前我只知道亞美尼亞是高加索地區的三個國家之一,這三個國家每次都一串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就變成腦子裡有一小串在那個山裡,然後沒有什麼直接的印象,因為並不認識任何一個亞美尼亞人。但是自從我來了洛杉磯以後,開始對亞美尼亞人有了明顯的體感。
2、 亞美尼亞人有一點很像猶太人,就是他們很會做生意。猶太人做生意是因為沒有祖國沒有土地,亞美尼亞人會做生意是因為祖國倒是有土地沒有,因為都是山,所以他們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就去各個地方做生意。所以他們在美國也是移民中不窮的民族。他們由於會做生意,而且又有山地民族那種勤勉努力,所以他們中產階級偏上,生活得相當不錯。
3、 一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大規模地屠殺、種族滅絕亞美尼亞人,這件事在人類的歷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是重重的一筆。人類古代史可能滅絕過各種各樣的民族,那個時候野蠻嘛。但是在20世紀還出現過兩次種族滅絕的這樣的反文明、反人類的事情,一次是1915年開始的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再有一次就是二戰中間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
4、 現在的亞美尼亞共和國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大概只有300多萬人口,但亞美尼亞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人口有800多萬。所以亞美尼亞人是一個有悲慘歷史的民族,所以他們堅定的紀念這一天,每年到這一天在全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人都會去土耳其使館抗議。土耳其至今當然不承認了,當年的政府今天還在,不像納粹沒有了,今天的德國政府是一個新的民主的政府。那土耳其如果承認了,它怎麼處理這些事情,怎麼賠償,罪犯怎麼辦。所以牽扯到很複雜的問題,當然也是土耳其一直不能加入歐盟以及很多西歐國家對它有意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不承認大屠殺的問題。
掃描下方二維碼打賞本人
謝謝大家對我們的工作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一聽千年
回復「高曉松」收聽全年的矮大緊指北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再次點擊停止
回複本公眾號「會員」加入我們您可聽到以下內容
會員銷售全年88元
介紹一名新會員老會員返現金紅包30元!
郭論
矮大緊指北
局座講風雲人物
王玥波啟功傳
老梁四大名著情商課
蔣勳細說紅樓夢
張大春細說三國
如蔡康永201堂情商課
畢飛宇陪你讀經典
卓老闆聊科技
李小牧深喉日本
陳果老師的幸福哲學課
好好說話等
會員現在都可以收聽了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聽千年
收聽更多好節目
充會員請點擊文章最下方的閱讀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