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象
今天,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想想看時間過得也是蠻快的,轉眼間就二十年了。
在這個特殊又應該說些什麼的日子裡,我想還是寫一篇和香港娛樂圈比較切合的文章比較好。
從我自己比較了解的方面出發,我們今天說說這二十年裡的香港樂壇。
我們不再把範圍縮小在1997—2017這個時間段裡,我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說會更全面一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不管是電影業還是香港樂壇,都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
我們試著想一下,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是什麼樣子的,是哪些人在主導著整個樂壇的大方向?
張國榮。
四大天王。
林憶蓮。
梅豔芳,等等我們沒有列舉出來,但同樣舉足輕重的人物。
怎麼說呢,我個人覺得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是全靠自己的韌勁自成一派。記得大概十年前有一篇稿子,是關於作詞人周耀輝的。
他說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是個大時代。
香港樂壇在這個時期,是人人有才人人渴望出頭的狀態。
像許冠傑這種在70—80年代叱吒樂壇的人物,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已經屬於「不是重大場合不登臺」的了。畢竟許冠傑在1992年就已經舉辦了「告別樂壇演唱會」。
唏噓是有,但這也算是香港樂壇的良性循環。
上一代歌者功成名就,把所謂的優良傳統留給下一代。當然,在這一代歌者玩轉樂壇的時候,下一輩是有點喘不過來氣的,因為他們的前輩都太能打了。
這也就給在九十年代當家做主的歌手一個比較高的平臺起步,在八十年代已經積累了不少「內力」的歌手,九十年代就很容易出頭了。
所以我們看到,張國榮。
其實張國榮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出名了,但他真正在樂壇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時期,還得是九十年代。
我們從張國榮的八十年代說起,光是譚張爭霸就已很有看頭。
譚詠麟和張國榮。
兩者其實是一個良性競爭的狀態,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988年,譚詠麟宣布不再在頒獎禮上拿獎。
繼而張國榮拿下了88、89兩屆的金曲獎最佳男歌手。
這可以說是為九十年代的完全爆發打下了根基,那十年基本上是張國榮的全盛時期。
九十年代最後幾年的幾場演唱會,在歌迷心中,張國榮可以封神了。
九十年代的香港歌壇,在部分歌迷心中會覺得張國榮一人獨大,他所佔份額太大,但事實上,百花爭豔是真的可以用在這個時期的。
男歌手還有四位比較出挑,就是我們說的四大天王。
這四位,我個人覺得是在那個年代把「偶像化」發揮大最大的典型。
四個人風格不一,也算是比較能吸引粉絲。更何況他們根本就不是組合形式的屬性,獨立存在的個體會在某種程度上更有看點一些吧。
張學友是能唱的,之前因為機緣巧合我也聽過他的演唱會。這麼說吧,他的演唱會能值回票價無需質疑。
有人說張學友在香港樂壇的崛起是有一定運氣成分的,畢竟他的低谷期,是譚張爭霸時期,他的全盛期,是譚張紛紛隱退的時候。
但不得不承認是,張學友是能用實力把樂壇抗肩上的,他也被很有老樂迷認為,是四大天王中所謂專業屬性比較明顯的一位。
其他的幾位呢,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蓋住了他們在樂壇上的野心,能這麼說吧?
至於女歌手方面,可以說是非常好看了。
比如林憶蓮正在那十年裡積攢力量,收拾收拾打包就成了今年在《歌手》上的歌王。
並且女歌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和諧的局面,哦我所說的「不和諧」並不是明爭暗鬥,而是每個人好像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得很好,讓其他人忍不住拿她們來做比較。
像林憶蓮和葉倩文。
那個時候《焚心似火》在香港已經很火了,而林憶蓮的《至少還有你》還沒有出來。
沒有一首大爆的神曲,就只能靠著踏實的曲子在這條路上往前走。
容易嗎?
有一部分是容易的,畢竟在九十年代末期,梅豔芳已經是半隱退狀態。
另一部分是不容易的,嗯……因為你想不到半路會殺出怎樣一個不速之客,像王菲。
我們需要承認王菲在香港歌壇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九十年代末是她異軍突起的時期,可能很多女歌手都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位「不速之客」。
可以說九十年代的香港歌壇,有一些些唏噓。因為「中流砥柱們」慢慢低調起來。
但又是真的繁榮,盛景啊!
我們順著來說,就說到2000年後了。這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段時間,畢竟……90後青春期的時光,有不少傷春悲秋源自2000後的流行歌。
2000年後,香港樂壇還是可以的,至少……好吧至少在2006年之前。
王菲在二十一世紀前幾年,仍然在出碟。
莫文蔚開始穩紮穩打地哼著情歌,聲音飄在各種午夜電臺中,療了大家的情傷,也給青春期少年少女提供了傷感素材。
一個女歌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正在慢慢成長,對我說的就是容祖兒(自動唱起《揮著翅膀的女孩》……)
現在在這個時期,我們還是可以說二十一世紀的前幾年,香港樂壇給了我們一種看似很繁榮的現象。
出了一個陳奕迅。
還有一個堅挺了十六年的組合,Twins。
好吧,我們把2007年後出頭的方大同也算上(額……這一位和前幾位的時間差,是有點大了)
我想力證這個時期的香港樂壇還是豐富多彩的,但……如你所見有點硬扯。
我們會看到勁歌頒獎典禮,連續幾屆的最後歡迎男女歌手都是陳奕迅和容祖兒。
不是說這二人撐不起來這個獎項,而是我們會發現香港樂壇已經不再讓人能輕易產生新鮮感。所謂變化,大概是從「有很多歌可以聽」到「只有這些歌能聽」。
再來,我們說到近十年來,香港樂壇的發展。
陳奕迅仍在拓展自己音樂帝國的版圖,Twins仍然在堅持著組合的情懷。我們會看到有像王菀之這樣的「寶物」出現,但已很難回到九十年代的盛景。
現實狀況,是歌迷在兩年前就做出了一個對比。2015年,香港樂壇的新歌有669首,而2005年新歌產量是1354首。
這二十年,在部分人眼中是從勝到衰的時期。沒有「林憶蓮們」的出現,導致之前的「林憶蓮們」存在感很強。
我們現在對香港樂壇下定論,還是有點早,不然我們就再等等好了,萬一有驚喜出現呢?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 一鍵加關注
不信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