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視作品中找尋深圳的時代變遷

2020-10-16 大公網

歷年不少影視作品展現深圳風貌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從打工之都,到創業時代,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深圳的發展不僅寫在GDP中,也展現在影視作品裡。今期梳理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影視作品中對於深圳形象的構建,尋找影像記錄下深圳多年來的變遷。

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深圳夢

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與對外開放窗口的地位,許多內陸城市的年輕人選擇南下深圳打工,由此誕生了深圳打工文學和打工題材影視作品,當中《外來妹》是極具分量的一個。

《外來妹》描繪了六個從貧窮山村來到廣東打工的年輕人的經歷,深圳蛇口是他們的第一站。面對漫長的外出打工之路,有人傷心返鄉,有人為錢墮落,有人通過和當地人結婚而留下,也有人創業成了老闆。

《外來妹》不僅是當年的口碑話題之作,同時也是內地第一哥聘請香港演員加盟的電視劇。湯鎮宗在劇中飾演香港老闆,與陳小雲飾演的女主角打工妹之間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情感糾葛,兩個角色最初在階級和背景上有著明顯的差距,但伴隨女主角奮進向上,最終取得事業成功,二人的關係悄然發生變化。這亦可視為當時深港關係的一種暗示。

此外,1995年的電視劇《深圳之戀》,鎖定商戰題材,將深圳塑造成為一個充滿夢想與商機的城市,刻畫了一個個都市追夢人的故事。

世紀之初:過客毋忘鄉情

世紀之初,涉及深圳題材的作品更多的是站在現代化反思角度上,從鄉土親情出發,將深圳塑造成一個充滿發展機遇的遠方。

在張揚導演的《落葉歸根》中,老趙在深圳打工,因好友死在工地上,遂決定回鄉安葬他,他從深圳坐巴士出發,駛離了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來到小鎮,經過鄉村,回到原野,在一段段與人的情感際遇中,實現落葉歸根的願望。在電影中,深圳變成了漂泊的象徵,其現代化形象,與故土一望無際的原野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部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從留守兒童思念遠在深圳打工的父母展開,電影中,深圳作為鄉村之外的世界,代表了離愁與思念。

2010年代:文化構建下的蛻變

來到2010年代,深圳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城市文化的構建,以深圳為背景的作品也越來越多,《使徒行者2》、《餘罪》等熱播劇都在深圳取景,豐富了深圳的文化層次。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描繪深圳帶來的成功與夢想,有的則鎖定底層人的喜怒,在這些角度截然不同的描繪中,逐漸還原出深圳這座城市愈來愈真實、愈來愈有血有肉的面貌。

象徵繁華與富有

圖:《使徒行者2》中大反派魏德信(左,陳豪飾)在深圳擁有單棟別墅

《美人魚》(2016)、《使徒行者2》(2017)兩部合拍作品都大量在深圳取景。深圳現今的先進與繁華,成為影像中國際大城市的代表。

《使徒行者2》開篇,大反派魏德信的單棟別墅就在深圳,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中,鄧超飾演的地產商聚會的奢華會所亦在深圳,華麗的城堡式大門,金碧輝煌的內飾傢具,還有遠處隱隱約約停泊的遊艇,將深圳的富有盡收鏡頭。

此外,電影中圍捕美人魚的海灘在深圳大亞灣拍攝,碧海藍天的度假風光,亦與電影的奢靡基調相映。

《美人魚》中圍捕美人魚的拍攝場景

貧富差距的反思

有人描繪深圳的繁華,自然也會有人將目光對準這座國際都市背後,那些在底層掙扎的人。《親愛的》(2014)從題材而言,並非一個痛斥貧富差距的電影。深圳是電影的取景地之一,黃渤飾演的男主角所居住的城中村就在深圳。隨著主人公尋找孩子的腳步,我們可以看到城中村裡的老舊,也能見到深圳這座城市極現代化、摩登的一面,在二者相交織中,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光榮與傷口漸漸浮現。

《親愛的》在深圳取景

賈樟柯導演的《天註定》(2013)中最後一個單元,講述一個在廣東的打工仔被血汗工廠壓榨的故事。儘管導演刻意模糊了電影中的城市,但影迷們都知道他講的是什麼故事。

電影中並沒有什麼灑狗血的情節,打工仔小輝從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東莞逃離到別處打工,情感被現實的貧窮與窘迫吞噬,面對家庭的壓力、經濟的困頓與同事的不諒解,最終小輝選擇自殺。這種於平凡生活中透露出的絕望,也許就是賈樟柯對於這個無情的資本社會的控訴。

《天註定》其中一個單元講述打工仔的故事

深港交流趨頻繁

伴隨2018年高鐵香港段的開通,深港兩地交流更加方便與頻繁,體現在影視作品中,觀眾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作品,都出現了主人公搭火車來往兩地的橋段。港產片《黃金花》(2018)中,毛舜筠飾演的女主人公搭火車經羅湖去到深圳,雖然並非什麼關鍵性情節,亦可看出深港交流已經成為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黃金花》中毛舜筠會搭火車經羅湖到深圳

《過春天》(2018)更是直接將鏡頭對準了跨境學童這一特殊群體,並帶出「水貨客」的現象。女主角佩佩是在香港讀書的內地中學生,在深圳和香港兩地不斷往返生活,電影通過她冒險「走水貨」的經歷,帶出一段關於單非兒童的身份認同問題。從中也可以看出當下深港兩地之間文化的交織與交流之深入。

《過春天》以跨境學童為主題

大灣區機遇處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成為當下大灣區文化的主題。今年內地推出的兩個電視劇《追夢》、《灣區兒女》,均將視線鎖定大灣區創業的主題,今年六月於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灣區兒女》,講述一群年輕人根植粵港澳大灣區,與城市共同發展、共同成長的勵志故事。而即將播出的《追夢》由內地演員王雷、劉濤主演,以男女主人公在深圳的創業奮鬥歷程為背景,輻射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變化。

《灣區兒女》講述年輕人成長的勵志故事

深港合作:優秀作品可期

深圳的經濟發展,帶來文化上的愈加繁榮,過去內地的文化產業在北京上海等地集聚,使得深圳在文化方面的人才受限,從而也限制了深圳本土文藝作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但近些年來,隨著深港融合和大灣區規劃的推出,明顯可見關於深圳的影視作品數量越來越多,諸如《美人魚》、《過春天》、《使徒行者2》等題材越來越豐富,內涵也越來越深入。

香港在影視方面有經驗豐富的人才,加之深圳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資金,兩地攜手,相信會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

來源:大公報

相關焦點

  • 深圳題材影視作品:用細節豐富「春天的故事」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壯大起來的影視藝術,恰可與時代進步衍生出的社會景觀形成互文式映襯。幾十年間,在眾多區域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以深圳為主要敘事背景的影視劇,由於鮮明的時代氣質、濃厚的地域氣質和獨到的審美氣質而持續引人關注,不但成為反映特區發展軌跡和精神面貌的一面鏡子,而且以其飽蘸著人生況味的生存故事、創業故事、拼搏故事,讓觀眾在感動與感懷中心潮澎湃。
  • 山西展多國老廣播影視器材 講述中外傳媒變遷(圖)
    山西展多國老廣播影視器材 講述中外傳媒變遷(圖) 2014-12-02 18:22: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2日,有業內學者表示,這些藏品濃縮了中外廣播影視的發展變遷。  記者在現場看到,3000多套上萬件展品擺滿大廳的每個角落,中外各式電影放映機、電視機、照相機、收音機、錄放機、電視電影攝像機一應俱全。此外,這裡還包括了一些不同時期不同規格的電影膠片、錄像帶、老唱片、膠捲等。  56歲的王保明是一位老影視工作者,多年來注重收藏老器材。
  • 記錄時代變遷 展現南山精神 「荔枝紅了」彭慶元歌詞作品賞析會...
    他既是時代的親歷者,更是時代記錄者和謳歌者,他的歌詞作品不僅是流淌著的歷史,更是激勵年輕一代紮根南山、再創輝煌的強大動力。「正如今天我們這個活動主視覺的色彩,彭慶元老師作品藝術形象是非常鮮明的,火焰一般的激情裡,生長著鮮綠的希望,大海一樣的深情中,描繪著五彩的家園。」
  • 賈樟柯:時代變遷中的藝術清流
    《小武》是賈樟柯獨立製片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他首次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他將矛頭第一次指向了家鄉汾陽,用家鄉的基調來承載著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變遷」。影片風格樸實無華,基本上保持著一種紀錄片式的拍攝和敘事風格:粗糙、質樸、真實感逼人。影片中沒有複雜的敘事技巧,導演儘可能的在敘事中隱蔽自己的存在。
  • 歡娛影視打造首部紀錄片《鳳凰》 聚焦女性審美紀錄時代變遷
    在當天的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上,騰訊視頻副總裁、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公布了歡娛影視首部紀錄片作品《 據悉,紀錄片《鳳凰》由歡娛影視聯手騰訊視頻共同打造,將聚焦於中國服飾妝容藝術,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代女性審美變遷。從外在審美出發,以服飾作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女性的生活細節,並將力邀十位當代女演員,對中國歷史上優秀先鋒女性故事進行重新演繹,用影視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她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女性力量和美的理解。
  • 電視劇《追夢》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首播新聞發布會深圳舉辦
    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致敬「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11月26日,以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為創作原型的現實主義史詩大劇《追夢》即將在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開播。11月23日,電視劇《追夢》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首播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寶安區前岸國際酒店盛大舉行。
  • 時代在變遷,經典老劇魅力猶存
    作者:孔德淇自今年7月,B站集體上線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電視劇,網友們紛紛重溫經典、大呼過癮,年輕一代更是開啟了彈幕狂歡,對作品進行了花式解讀。這表明,在時代變遷中,經典魅力猶存。多年來,隨著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眼花繚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何還願意追經典老劇?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正在央視熱播的《一個都不能少》,反映了新時代農村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效。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塑造了滿懷夢想與熱情的創業青年形象。這些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脈搏,聚焦中國社會變遷,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嚴肅正氣而又溫暖親切的力量。
  • 電視劇《追夢》將在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開播
    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致敬「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11月26日,以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為創作原型的現實主義史詩大劇《追夢》將在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開播。11月23日,電視劇《追夢》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首播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寶安區前岸國際酒店舉行。
  • 從一個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 他們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他們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在中國,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深圳一樣,在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  那是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第一批建設者從全國各地湧入深圳。當時,他們每天聽到的都是工地打樁的聲音,路面到處塵土飛揚,深圳就像一個大工地。
  • 我市影視作品捷報頻傳
    我市影視作品捷報頻傳 我市青年電影人馮志斌兩部作品再獲全國大獎 聶夢婷 劉哲     本月,我市影視作品捷報頻傳。    近年來,市委宣傳部持續加強組織策劃力度,抓好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引導,不斷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文藝工作者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精神、家國情懷、社會變遷、百姓憂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灣區兒女》深圳研討會:抒寫大城小家的勵志人生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29日訊(深圳晚報見習記者 鄭志鵬)8月28日上午,電視劇《灣區兒女》深圳研討會在福田雅楓國際酒店召開。研討會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主辦,廣東愛虎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聞影視中心、深圳衛視、深圳愛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深澳文化產業投資(深圳)有限公司承辦。
  • 《遮天》朝代更替宛如輪迴,大世凋零人傑不斷,遮天中時代的變遷
    《遮天》朝代更替宛如輪迴,大世凋零人傑不斷,遮天中時代的變遷在歷史的更替之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真正的存在萬年,所謂的千秋萬代似乎是一句空話,這就像一個輪迴,不斷的毀滅,又不斷的新生,悠悠數載,每一代的人傑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在遮天之中也是如此,今天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書中宏大的世界觀
  • 他用鏡頭記錄深圳40年變遷 75歲了還在拼命拍
    40年來,陳宗浩爬山涉水,風餐露宿,並通過並用360度全景式的接片方式記錄深圳的變遷,為記憶深圳留下了珍貴的圖片檔案。「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到處都是黃泥地、菜地、魚塘的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而深圳這40年的變化,通過我的鏡頭定格了下來。我感到很自豪。」陳宗浩說。
  • 深圳製造,戲院首映
    由深圳市華浩影視有限公司、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金逸嘉逸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大地時代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浙江橫店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國家電影局、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廣東省電影局、惠州市委宣傳部給予了多方面的指導支持。
  • 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日前,以「歌曲中的臺灣故事」為主題的該書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楊渡在活動現場播放了若干首極富時代印記、承載臺灣集體回憶的歌曲,並就歌曲誕生的時代背景、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等等展開講述。  為什麼選擇從歌曲中回望臺灣歷史?「這本書中寫到的話題有些沉重,所以要以相對輕鬆的方式來講述。」楊渡說。
  • 新時代國家形象影視作品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大國宏構、山河審美模式的影視作品具有價值導向作用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是當代大學生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主題本身也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內容,相關影視作品更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增添了強烈的正能量。優秀影視作品對大學生情感、意志和道德方面會產生正面影響,無形中給大學生以積極進取價值觀的人生嚮導和行動指南。
  • 作品展亮相深圳
    展覽現場深圳新聞網訊  在開業一周年之際,誠品生活深圳於12月21日至明年2月23日期間舉行《曲家瑞,你哪位?》個人作品展。除了近期最新創作的人物畫像之外,曲家瑞參加《康熙來了》節目的服飾、生活中的信件和手稿也陳列其中,還有大量二手娃娃照片,上百件作品高度還原了曲家瑞工作室的面貌和她的生活。12月21日,曲家瑞亦來到「人文30講」的舞臺,和大家分享《曲家瑞,你哪位?》背後的「曲式」藝術。現場,曲家瑞充分展現了她的綜藝天賦,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分享作品和其後的故事,以及自己不為人知的經歷。
  • 文學性是影視作品的靈魂
    在日前舉行的「融合與創意——當文學遇上影視」沙龍活動中,作家、編劇全勇先這樣談論影視作品與文學的關係。由《十月》雜誌社主辦,儒意影業、盛世肯特、機遇空間協辦的「融合與創意——當文學遇上影視」活動日前在北京798機遇空間舉行。本次活動聚集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等業內嘉賓,共話文學與影視的融合與創意。
  • 「年度流行語」見證時代變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逆行者、後浪、脫貧、颯、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等熱詞榜上有名,為時代的裡程留下了生動註腳和豐富表情。「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在語言上不斷留下「轍痕」。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