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不少影視作品展現深圳風貌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從打工之都,到創業時代,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深圳的發展不僅寫在GDP中,也展現在影視作品裡。今期梳理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影視作品中對於深圳形象的構建,尋找影像記錄下深圳多年來的變遷。
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深圳夢
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與對外開放窗口的地位,許多內陸城市的年輕人選擇南下深圳打工,由此誕生了深圳打工文學和打工題材影視作品,當中《外來妹》是極具分量的一個。
《外來妹》描繪了六個從貧窮山村來到廣東打工的年輕人的經歷,深圳蛇口是他們的第一站。面對漫長的外出打工之路,有人傷心返鄉,有人為錢墮落,有人通過和當地人結婚而留下,也有人創業成了老闆。
《外來妹》不僅是當年的口碑話題之作,同時也是內地第一哥聘請香港演員加盟的電視劇。湯鎮宗在劇中飾演香港老闆,與陳小雲飾演的女主角打工妹之間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情感糾葛,兩個角色最初在階級和背景上有著明顯的差距,但伴隨女主角奮進向上,最終取得事業成功,二人的關係悄然發生變化。這亦可視為當時深港關係的一種暗示。
此外,1995年的電視劇《深圳之戀》,鎖定商戰題材,將深圳塑造成為一個充滿夢想與商機的城市,刻畫了一個個都市追夢人的故事。
世紀之初:過客毋忘鄉情
世紀之初,涉及深圳題材的作品更多的是站在現代化反思角度上,從鄉土親情出發,將深圳塑造成一個充滿發展機遇的遠方。
在張揚導演的《落葉歸根》中,老趙在深圳打工,因好友死在工地上,遂決定回鄉安葬他,他從深圳坐巴士出發,駛離了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來到小鎮,經過鄉村,回到原野,在一段段與人的情感際遇中,實現落葉歸根的願望。在電影中,深圳變成了漂泊的象徵,其現代化形象,與故土一望無際的原野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部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從留守兒童思念遠在深圳打工的父母展開,電影中,深圳作為鄉村之外的世界,代表了離愁與思念。
2010年代:文化構建下的蛻變
來到2010年代,深圳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城市文化的構建,以深圳為背景的作品也越來越多,《使徒行者2》、《餘罪》等熱播劇都在深圳取景,豐富了深圳的文化層次。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描繪深圳帶來的成功與夢想,有的則鎖定底層人的喜怒,在這些角度截然不同的描繪中,逐漸還原出深圳這座城市愈來愈真實、愈來愈有血有肉的面貌。
象徵繁華與富有
圖:《使徒行者2》中大反派魏德信(左,陳豪飾)在深圳擁有單棟別墅
《美人魚》(2016)、《使徒行者2》(2017)兩部合拍作品都大量在深圳取景。深圳現今的先進與繁華,成為影像中國際大城市的代表。
《使徒行者2》開篇,大反派魏德信的單棟別墅就在深圳,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中,鄧超飾演的地產商聚會的奢華會所亦在深圳,華麗的城堡式大門,金碧輝煌的內飾傢具,還有遠處隱隱約約停泊的遊艇,將深圳的富有盡收鏡頭。
此外,電影中圍捕美人魚的海灘在深圳大亞灣拍攝,碧海藍天的度假風光,亦與電影的奢靡基調相映。
《美人魚》中圍捕美人魚的拍攝場景
貧富差距的反思
有人描繪深圳的繁華,自然也會有人將目光對準這座國際都市背後,那些在底層掙扎的人。《親愛的》(2014)從題材而言,並非一個痛斥貧富差距的電影。深圳是電影的取景地之一,黃渤飾演的男主角所居住的城中村就在深圳。隨著主人公尋找孩子的腳步,我們可以看到城中村裡的老舊,也能見到深圳這座城市極現代化、摩登的一面,在二者相交織中,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光榮與傷口漸漸浮現。
《親愛的》在深圳取景
賈樟柯導演的《天註定》(2013)中最後一個單元,講述一個在廣東的打工仔被血汗工廠壓榨的故事。儘管導演刻意模糊了電影中的城市,但影迷們都知道他講的是什麼故事。
電影中並沒有什麼灑狗血的情節,打工仔小輝從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東莞逃離到別處打工,情感被現實的貧窮與窘迫吞噬,面對家庭的壓力、經濟的困頓與同事的不諒解,最終小輝選擇自殺。這種於平凡生活中透露出的絕望,也許就是賈樟柯對於這個無情的資本社會的控訴。
《天註定》其中一個單元講述打工仔的故事
深港交流趨頻繁
伴隨2018年高鐵香港段的開通,深港兩地交流更加方便與頻繁,體現在影視作品中,觀眾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作品,都出現了主人公搭火車來往兩地的橋段。港產片《黃金花》(2018)中,毛舜筠飾演的女主人公搭火車經羅湖去到深圳,雖然並非什麼關鍵性情節,亦可看出深港交流已經成為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黃金花》中毛舜筠會搭火車經羅湖到深圳
《過春天》(2018)更是直接將鏡頭對準了跨境學童這一特殊群體,並帶出「水貨客」的現象。女主角佩佩是在香港讀書的內地中學生,在深圳和香港兩地不斷往返生活,電影通過她冒險「走水貨」的經歷,帶出一段關於單非兒童的身份認同問題。從中也可以看出當下深港兩地之間文化的交織與交流之深入。
《過春天》以跨境學童為主題
大灣區機遇處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成為當下大灣區文化的主題。今年內地推出的兩個電視劇《追夢》、《灣區兒女》,均將視線鎖定大灣區創業的主題,今年六月於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灣區兒女》,講述一群年輕人根植粵港澳大灣區,與城市共同發展、共同成長的勵志故事。而即將播出的《追夢》由內地演員王雷、劉濤主演,以男女主人公在深圳的創業奮鬥歷程為背景,輻射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變化。
《灣區兒女》講述年輕人成長的勵志故事
深港合作:優秀作品可期
深圳的經濟發展,帶來文化上的愈加繁榮,過去內地的文化產業在北京上海等地集聚,使得深圳在文化方面的人才受限,從而也限制了深圳本土文藝作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但近些年來,隨著深港融合和大灣區規劃的推出,明顯可見關於深圳的影視作品數量越來越多,諸如《美人魚》、《過春天》、《使徒行者2》等題材越來越豐富,內涵也越來越深入。
香港在影視方面有經驗豐富的人才,加之深圳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資金,兩地攜手,相信會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