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航今年從縣城考上市重點中學,他的母親是一位全職媽媽。小航以前成績特別優秀,升入中學以後,由於不適應這裡的教學環境,造成成績不斷下滑。小航媽媽看著孩子不斷下跌的排名,決定來市裡租房子陪孩子讀書。
每天早上提前起來做早飯,給孩子收拾去學校要帶的東西,晚上孩子做作業時在一旁監督著,生怕孩子跑神。可是孩子的成績依舊毫無起色。小航架不住媽媽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勸媽媽不要陪讀了,但媽媽以為小航不能理解她的良苦用心,再加上孩子成績的打擊,內心很是苦悶。
其實這種陪讀現象在中國家長中屢見不鮮。什麼是陪讀?顧名思義,就是陪著孩子讀書。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從孩子生活到學習全程參與的一種現象。俞敏洪說:「父母陪讀是對孩子永久的傷害」有些過於絕對。
其實陪讀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的態度與家長的方式。當今的「陪讀」已然變了味兒,身邊很多例子都反映出這種做法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不僅對孩子有害處,還會間接影響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
錯誤的陪讀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好處
1、對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造成幹擾
很多陪讀家長不用工作,時間全花在了孩子身上,課餘時間或自習之前,學校總是聚集一堆來送飯的家長,不僅造成周圍道路交通不便,也不利於學校的管理,幹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2、孩子依賴性強,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很多家長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孩子,監督孩子,房間幫打掃,書包幫收拾,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在一旁守著,甚至有些孩子連衣服都是家長挑選供第二天穿。長此以往,孩子會慢慢養成依賴的習慣。父母在身邊,還能專注學習;一旦不在身邊,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做作業拖拖拉拉。
這對於孩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培養十分不利。孩子又不可能一輩子都依賴父母,比如說孩子上了大學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的吧,這時被家長慣出來的懶惰和依賴就會放大化,由於從小就被父母包辦飲食起居。生活自理能力也差,較周圍人相比融入新生活需要很長時間。
3、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
父母的陪讀本身就在無形中增加壓力,很多陪讀的背後都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質疑,父母不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這很容易產生高原性心理,就是因為缺少自由空間而導致心理壓迫感較重的現象。
對於學習不好的孩子,父母的陪讀讓他們心裡感覺內疚,有負擔,行動上畏手畏腳,做作業時,因為一旁父母的壓迫,表面認真但內心躁動無法專注。很多孩子在學校面對高壓的學習任務,回到家還要受到家長的全方位監督,造成心理壓力過大。
4、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
研究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教育費用支出最多的國家。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培養一個孩子上學需要足夠多的金錢和時間,陪讀的家長辭掉工作,使得家庭經濟來源減少,而且還伴隨著租房子和購買生活用品等開支,使家庭的負擔更重,額外增加了教育成本。
由此可見陪讀的危害之廣,但陪讀並不是一無是處,合理的陪讀也是有一定好處的。
1、促進親子關係之間的和諧
很多事業型父母不太關注與孩子的交流,只在意學習成績卻不關注學習過程,造成孩子內心空虛失落。孩子是需要陪伴和溝通的,有了家長適當的陪伴和生活學習上的關心,就能彌補孩子內心的缺憾。親子之間有充裕的時間交流和互相了解,才能促進親密關係的提升。
2、及時發現孩子問題
孩子很多壞習慣都是在學校養成的,周圍人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對於一些自制力比較差,比如說很多愛玩遊戲,玩手機的孩子,如果不及時制止,後期沉迷上癮就很難擺脫,。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而父母的陪讀正好可以監督制止這種行為的擴大,防微杜漸及時發現並解決。
相信每位父母陪讀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不能對陪讀一棍子打死,不過在不得已必須要陪讀的情況下,家長們要用正確的陪讀方式陪伴孩子。
合理的陪讀有三方面
首先正確理解陪讀本意。陪讀不僅要陪孩子,還要讀孩子,不能只做到陪,而做不到讀。就像案例中小航媽媽一樣。媽媽以為自己在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上都做得很好,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因為她沒有顧及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沒有了解孩子本身的意願,遵從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做到讀孩子。
其次家長要在陪伴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反思一下,平時是如何監督孩子學習的?是不是孩子一回到家就端茶送水?然後打坐在孩子書桌旁,跟念緊箍咒一般催著孩子學習。寫得快,要勸他慢點寫,注意看題;寫的慢又嫌孩子笨,浪費時間。還有的在一旁不出聲,玩手機,看電視。這不是孩子想要的陪讀,陪讀的本意已經變質,就像是畸形的監督。父母要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氛圍,放下手中的手機或無關物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適當的提醒孩子,這才是高質量的陪讀。
最後注意不要把自我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心理學家徐浩淵說:「很多家長在適應社會過程中產生巨大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就承受了雙倍的壓力。」這對陪讀的孩子來說,陪伴來的不只有關心,還有焦慮。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下,被迫承受來自多方的壓力。父母要正視自己的焦慮心態,不要對孩子進行言語攻擊或變相打擊,避免孩子進入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少灌雞湯,多鼓勵讚美,付諸實際行動,才是正確的陪讀方式。
結語: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陪伴孩子的過程也是在陪伴自己。」合理的陪讀是給孩子樹立榜樣而不是精神束縛。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陪讀的過程也是親子關係的一次歷練。